鹽水古鎮拾掇│張健豐
鹽水自清代以來即為著名的河港,是重要郊商(今商業公會)的集散地,也是台灣糖的重要產地。日本據台後在此建立了新式製糖業,帶動地方發展。直到製糖業式微,這裡便改建成了國家級影視基地園區。
一說到鹽水,人們就會想到元宵佳節鹽水蜂炮的火樹銀花。其實,隸屬台南市的鹽水區有一座月津港,它是清代的舊港,但隨著港口泥沙淤積,而逐漸失去了它的繁華和榮耀。
在清代奠定嘉義首富地位
鹽水舊稱鹽(鹹)水港,「港」是先民對可以通航之河港的習慣稱呼。因鹽水港本身既是河港,也是海港,成為早期大陸移民來台的重要登陸港口。400年前,鹽水所在處是倒風內海的汊港(水流分歧之處),北靠八掌溪,南近急水溪,東邊有由切斷曲流所形成的彎月型小湖(今親水公園)。因此,鹽水有「月港」或「月津」之別稱。
鹽水早期有平埔西拉雅族人居住。清康熙元年(明永曆16年,1662)由鄭成功參軍陳永華次子陳漢光,率泉州600多人移民至此墾地務農,漸成聚落。入清之後,躍升為嘉義重要的市鎮。據嘉慶20年(1815)〈重修月港大橋〉與嘉慶21年〈重修里仁橋誌〉中記載,當時鹽水地位「嘉彰南北通衢」,「處月港之區南北往來必經之地」。尤其由大陸沿岸各港口駛來的船舶(主要為廈門與泉州),在鹽水港卸下布匹、陶瓷、酒類、菸草、木材、中藥、鴉片等,然後又裝載著番薯簽、紅糖、米、竹筍、福圓(龍眼乾)等出海,皆可證明當時鹽水港之繁盛,足與台灣南方各港相提並論。
當時從事這些航海貿易者的「郊商」,乾隆年間(1736-1795)有糖郊趙相泉、金信義、金錦發與布郊黃濟盈等;道光年間(1821-1850)有糖郊李勝興、油郊金和順、郊金順利、水郊金寶順等。這些郊商的活動範圍不只是侷限於鹽水四周,甚且擴及台灣府(今台南市區)所轄之整個台灣西部海岸。此時,鹽水人口已達3萬或5萬之譜,是僅次於台南、嘉義的大市鎮。
因月津港交通之便,當地富商利用船運經營紅糖銷至大陸,回程時再將內地產製的絲綢布料運回販售,為求一路順風,便將大陸當地之福州杉、磚瓦、石條等作為「壓艙貨」,運來鹽水後即成為住家的主要建材。現在遊客到橋南老街的糖郊李勝興古厝等,或位於中山路之葉家大宅第三進的八角樓,都可看到這些古樸的建材所經歷的歲月。
日本人建立新式製糖業
1891年來台灣考察的日本駐華外交官上野專一,在《台灣島實踐錄》台灣糖業生產概況描述,鹽水港和樸仔腳(今嘉義朴子)紅糖生產量占整個雲嘉南的四分之一強。可見鹽水地區自清代以來,糖廍林立(1909年統計僅次於屏東),也讓覬覦台灣糖業的日本在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1895年10月,日軍以海陸兩路入侵嘉義,陸路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領從彰化南侵;海路則由伏見宮貞愛親王(北白川宮胞弟)率日軍從澎湖入侵,在布袋嘴(今嘉義布袋)登陸。
10月11日下午1點,日軍自布袋嘴出發,途中經過前清的洲南鹽場,只能在隴畝小路間行進。從布袋至鹽水近14公里,抗日軍屢次在今義竹一帶襲擊日軍的輜重部隊,一遇到小部隊必加以攻擊,有時也攻擊戰鬥部隊,甚至包圍整個大隊。伏見宮貞愛親王便是在此險境中求生,來到鹽水。
葉家的大家長葉瑞西(55歲)從自家大宅的八角樓看到日軍大舉入侵,立即決定投降,並提供自家的八角樓作為貞愛親王在當地的舍營。鹽水因他的歸順,成為從乙未戰火中碩果僅存的清代老市街之一,倖存的八角樓現今在鹽水被列為重要史蹟。它建於清道光27年(1847),是大陸泉州商人、鹽水糖郊富商葉開鴻與其長子葉瑞西等人聘請唐山師傅來台,耗時10年才完工的建築。葉開鴻在此創設製紅糖的「葉連成商號」,以分辨自家船隻是否進港,從此奠定葉家在鹽水的地位。
葉瑞西因歸順日軍有功,遂於1896年獲當局授予紳章。他和台南糖商王雪農(1869-1915),結合鹽水地區鄉紳、糖廍主、糖商,於1903年創立鹽水港製糖會社。王雪農與高雄富紳陳中和同是原籍福建泉州,出身打狗苓雅寮(今高雄苓雅區)。王雪農少年時即跟隨陳中和到日本,從事高屏地區糖業的貿易,旅居日本橫濱十餘年,嫻熟日文。1895年10月日軍從屏東枋寮登陸、往台南北上時,一路協助日軍後勤的陳中和,派遣王雪農在打狗港幫助日軍陸戰隊登陸,而獲得日本當局的重用。
王雪農雖有豐富的人脈及政商關係,仍難敵自家創立的糖廠被日本資本侵入,遂接受改組,併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工廠設在八掌溪畔。此時,有抗日三猛之稱的林少貓所屬的志士,在布袋與鹽水之間的義竹一帶進行抗日活動。但該會社在日人哲的努力經營下,生產耕地白糖;並擴大貿易範圍,將鹽糖帶入經營高峰,1927年成為台灣第二大製糖會社。除帶動鹽水、新營地區的發展之外,也將觸角延伸到日據時期的花蓮港廳及台東州。
目前糖廠廠區內建築多已拆除,只剩鹽水小火車站,見證了鹽水港製糖會社自1909年開辦新營(庄)至鹽水港的全台糖業鐵道第一條營業線(亦稱布袋線);而閒置多年的廠址則於2018年由文化部規劃為「國家級影視基地園區」,作為專業製片廠。公視《斯卡羅》主景之一的台灣府城便在此搭建。
台灣詩路寫台灣文化
2012年台南市政府首次在鹽水舉辦月津港燈節,它有別於一般的傳統燈會,重現了港口美景。而畢業於成大歷史系、台糖退休的林明堃,1996年創辦月津文史工作室後,推動老街再造運動,除在中山路的百年老屋成立月津故事館,並提供其老家土地,在木棉樹下打造詩路園區,以文學造鎮,敘述台灣的400年歷史。近年他再打造了全長100公尺的第二條台灣古典詩文學步道,收錄100位詩人創作的100首台灣詩。自營造以來,至今已得過無數大小獎項。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鹽水古鎮拾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