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節談「台灣地位未定論」│黃種祥
民進黨主政以來,致力於「去中國化」政策,台灣光復節這類具有象徵意義的節日,自然被冷處理。為何綠營否定「光復」的說法?主要是台獨理論核心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認為,以國際法來看,台灣並非中國的領土,自然也談不上光復。這種理論從何而來?又在何時提出?本文簡要說明。
二戰後美國軍方對台覬覦
太平洋戰爭開打後,美國遠東戰略小組制定「X島」專案,決定攻占台灣,並在戰後以國際託管之名實際管控。為了占領台灣後能維持治安並順利統治,他們讓預定屯駐的海軍,以及各管理部門的行政軍官、翻譯等共約2,000人,陸續到設置在哥倫比亞大學內的「海軍軍政大學台灣調查班」,做完整、有效的訓練。
但海軍這項計畫,與陸軍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不合,美國最後在羅斯福總統的裁決下,採用了陸軍的主張,攻占較近日本本土的琉球(沖繩),而取消了原本準備接管台灣的訓練計畫,這讓已投入大量時間、人力與物資的海軍極為不滿。
二戰後,美國軍事占領日本,實質控制南韓與菲律賓,若再拿下台灣,便可掌握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限制蘇聯無法擴張勢力至太平洋,因此美國部分鷹派將此視為重要目標。但美國政府囿於《開羅宣言》的承諾,加上已獲利極大,不願被冠上帝國主義之名,並未同意。
當時美軍協運國府前進指揮所人員及部隊接收台灣,並指派以尋找失蹤飛行員、協助遣返日 僑為目的之聯絡組同行。但戰略情報局的「金絲雀小組」早已搶先抵達,他們要求總督安藤利吉為美國收集台灣特定檔案。安藤讓日本官吏打扮成平民,完成整個行動。該小組對情報品質相當滿意。
1945年10月1日,金絲雀小組在報告中將國府的接收視為「入侵」,打算利用取得的台灣情報為「終戰後」所用。他們還擔心戴笠的人馬搶奪情報,決定儘快離開:金絲雀任務小組一致同意……最好的計畫就是在任何不利的情況發生之前,帶著所有的情報資料離開福爾摩沙(台灣)。在中國人入侵進而最終占領福爾摩沙之前,聰明的作法就是,將這些戰略情報局收集的資料送到相關的美國國務院、陸軍及海軍權責機關手中,作為入侵前及終戰後的運用…。
台獨或託管陰謀未得逞
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很快發現美、日情報人員合作的狀況,下令解散日本在台灣的情報組織。但在戰略情報局主任克拉克(Patsy Clerk)的主導下,這些情報人員轉為地下化,繼續為該單位服務,安藤總督對此完全配合。
他們也針對台籍菁英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台灣將來」、「對國民政府及中共的印象」等問題,曾接受訪問的至少包括林獻堂、許丙、林茂生、廖文毅、陳炘等十餘人。他們多表示台灣人樂於復歸中國,但希望由台人治台,而非由中國大陸「殖民」統治;也不希望由美、英等國統治,因為不同文、不同種,風俗習慣差異太大,且限於地理條件,台灣不宜成為獨立國家,否則在國際上難有發言權。
被綠營稱為「台獨教父」的葛超智(George Kerr),訪問過曾任日本貴族院議員的許丙,詢問台灣是否可能獨立?或如菲律賓一樣接受美國託管?許丙表示︰「以台灣如此局限的經濟而言,獨立是不可能的事」、「雖則﹙被美國保護後﹚島民的生活水準與一般經濟條件也許會提高,但民眾與華南的血緣關係更強,不容許這種保護關係持續。」
這並未動搖美國鷹派的決心,戰略情報局台灣站站長摩根(William Morgan)仍認為,台灣可以成為美國的軍事基地,他向國務院提出美國應擺脫《開羅宣言》:
有一段時間,我們一直以電報密集傳回華盛頓詢問,如果中國落入共產黨手中,國務院似乎可以擺脫開羅宣言,讓美國可使用福爾摩沙作為基地。大陸的情勢發展並不樂觀。馬歇爾將軍已經對雙方失去了耐心,而毛澤東的軍隊正在南下。我們在福爾摩沙留得越久,它在我們心中就變的越大越重要,大到像是非洲那樣大。
足見美國若干軍方人員一直抱持占據台灣的想法。但摩根的日記提到,國務院並不接受他們的要求︰「最後,國務院對我們許多的懇求,禮貌地回覆建議說,我們只要做好份內的情報工作即可,將外交政策留給他們。」對當時的美國而言,其勢力已急遽擴張,不願破壞國際形象,因此在多份公文中明示,台灣已歸還中國。
「台灣青年同盟」與託管
葛超智從研究生時期已是美國情報員,以英語教師身分潛伏在日據的台灣。珍珠港事變後,調往海軍軍政大學台灣調查班,負責翻譯檔案,也曾到過菲律賓戰場,戰後被派為駐台北副領事。
葛超智擔任副領事期間,與美國新聞處處長卡托(Robert Catto)等人,扶植黃紀男成立「台灣青年同盟」,推動託管運動。成員黃紀男、莊要傳(又名莊耀甸)等都是台籍菁英,日本治台期間,黃紀男任職總督府,莊要傳則是僅有的三位通過外交高等文官考試筆試的台人之一,他們在日本威權統治下仍能取得成就,對於空降的國府官員極不認同。
黃紀男與鄭瓜瓞、莊要傳、陳瑞謙等人成立「台灣青年同盟」,初期僅是周末相聚暢談時政,表達對陳儀政府的不滿,後來開始配合美國人的政治活動。莊要傳表示,早期他們活動的目的並不是要台灣獨立,而是由聯合國託管。因為聯合國甫成立「託管委員會」,相關制度讓不少人充滿期待。美國企圖藉此方式,託管太平洋上所有主權不明確的島嶼及國家,而不僅止於台灣,以形成對蘇聯的完整防線。
1947年1月,馬歇爾調處國共和談失敗,返國擔任國務卿,益使美國對華政策面臨轉變;葛超智、卡托及彭德華三位美國官員乘機在台灣開始宣傳「台灣地位未定論」,鼓勵台灣人趕走「中國人」,並承諾倘能發動相關運動,美國會給予「強大援助」:由於《開羅宣言》不是一項國際條約,不能決定台灣的法律地位,台灣可請求聯合國進行託管,將中國人趕出去,倘若台灣人能組成一項有效的運動,以達成這目標,美國就會願意對台灣人予以強大援助。
同年1月15日,韓國臨時立法院決議反對被託管,示威抗議。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由美國託管日本舊屬島嶼。但這種藉由託管名義擴張勢力範圍的方式,立即受到蘇聯、英國等國家的反對,韓國也不接受。這些輿論影響到台灣,制約了葛超智等人的託管論,效果甚微。
其後,葛超智企圖誇張二二八事件,誘使美國介入台灣主權問題,但涉入過深,不但本人被調離台灣,還被撤銷了公務員資格。不過,該事件確實引發部分台人對國府的憎恨,無論中共地下黨或獨派都增加了不少支持者,台灣青年同盟的人員併入廖文毅的「台灣再解放聯盟」,繼續與美國鷹派合作。
1947年10月15日,香港《華商報》報導,台北美新處長卡托向台灣某參政員宣傳「台灣地位未定論」。12月23日,卡托察覺被盯上,遂用聯合國救濟總署的漁船將黃紀男偷渡到上海;並指示「台灣再解放聯盟」停止煽動台人武裝暴亂的指令,改為透過國際管道求援。
但卡托的活動早已引起國府注意,1948年3月1日,立法院長孫科在台北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譴責美國駐台美新處及領事館的各種不當行為。同月,卡托被調走,副領事及台籍通譯員也都被撤職。
由「託管」轉變成「獨立」
卡托調職後,美方改變了思考方向。繼任者康理嘉(Richard P. Conniun)抵台三天便召開會議,檢討託管運動的失敗,並決定新方針:今後不可再提「託管」,因為台人排外性強,不能接受。台人大多數反蔣,但又不願受外國人統治,所以利用台人的反蔣情緒,搧動「獨立」。主要的目的是使台灣在蔣垮台後,不致於淪入中共手中,為此,必須培養親美勢力,以控制將來台灣之政權。以台灣獨立為號召、組織群眾,進行反蔣運動,同時製造反蘇、反共、親美的情緒。
此後,「台灣再解放聯盟」與相關組織運作的方針,就由「託管」轉變成「獨立」。廖文毅、黃紀男與美國駐香港領事館、東京盟軍總部之間密切往來,定期會面報告,使美國與台灣分離運動的關係更加受到外界質疑。
早在1948年,「台灣再解放聯盟」的刊物中,就已體認到台獨的最大問題在於兩岸之間的血緣與文化紐帶,因此設計了「台灣民族論」,強調台灣曾被荷蘭人、西班牙人與日本人統治過,加上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血緣上早已異於中國的謬論;加上早已流傳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至今仍是台獨理論的核心元素。
台灣地位未定是冷戰產物
日本戰敗後,台灣回歸中國,世界各國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但隨著中共在內戰中逐步取勝,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為了防止共產黨占領台灣,導致蘇聯勢力得以進出太平洋,英、美都提出,在與日本締結和約之前,台灣在法律上還是「日本領土」的說法。國民政府則以《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為依據,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地位問題不存在任何疑點。
1949年國民政府敗走台灣,中共正式建國後,英、美態度一度出現轉變,同年12月,先是美國國務院肯定《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杜魯門總統也在1950年1月公開承認台灣屬於中國,準備接受中共占領台灣的可能現實。
但韓戰爆發後,美國的對台政策調整為:確保台灣不為蘇聯陣營所得。英國一度表示要遵守《開羅宣言》承諾,將台灣交還中國,甚至要邀請中共代表參加舊金山和會,並在和約中規定日本將台灣交還中國。但在美國的反對下,英國最終退讓,達成國共雙方均不參與和約簽署,和約只言明日本放棄台灣主權,而不明文規定台灣交給中國的結論。
從與中、英兩國在《開羅宣言》共同聲明戰後台灣歸還中國,到主張台灣地位需等待對日和約確定,再到和約內容故意模糊,美國對台灣主權態度的轉變,坐實了「台灣地位未定」的狀態。簡言之,台灣地位問題是冷戰背景下的人為產物。
兩岸對峙與列強利益有關
兩岸至今對峙,與列強的利益有密切關係。美國為了維持它在西太平洋的勢力,扶持台灣當局,還培植了在美國與台灣的台獨勢力。70年來,符合利益時,美國在各方面扮演磁鐵的角色,與台灣相吸,利益衝突時,就排斥台灣,例如強迫台幣升值、降低對美貿易順差等。
台灣長期受到美國的控制,即使是國民黨執政時期也擺脫不了當傀儡的命運,更不用說自始至終與美國掛勾的台獨勢力了。不過,蔡英文政府當前全面配合川普,挑釁中國大陸的行為,格外令人憂心。面對台灣當前錯亂的國家認同與瘋狂的仇中炒作,除了不勝唏噓外,也令人對後果不寒而慄!
(作者係廣西玉林師院台籍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種祥
- pages: 38
- 標題: 光復節談「台灣地位未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