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供應鏈網絡的現實與選擇│戴肇洋
9月4日,美國在台協會(AIT)邀請日本、歐洲等駐台單位與台外交部、經濟部等部門,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之間韌性論壇」。論壇是美國在面對美中貿易爭端未熄,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之際,鼓勵各國將供應鏈布局撤離中國,打造排除中國市場的供應鏈網絡,以作為圍堵中國戰略之一環,同時拉攏台灣選邊站。
在論壇結束後的9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於華府勞工節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將積極推動美中經濟「脫鉤」,以及揚言如果中美沒有商業往來,美國不致蒙受損失,甚至暗示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的措施,是在促進海外美國企業回流,建立自主關鍵產品供應鏈,讓美國成為製造的世界超級強國,進而一勞永逸終結對中國的依賴。
全球供應鏈網絡開始蛻變
在此檢視2018年川普以縮減貿易赤字為由,掀起美中貿易爭端之後,隨著戰火從貿易不斷延伸至科技、軍事、地緣政治等領域,讓過去40年以來中國大陸扮演全球供應鏈網絡的角色開始蛻變,進而加速重組。尤其,年初爆發新冠肺炎迄今並未緩和,重創全球各國經濟的同時,由於供需難以掌握,不但讓供應鏈的「準度」變化,而且讓供應鏈的「長度」轉型,完全扭轉了許多產業的既有供需模式。
亦即在難以掌握外在變數干擾下,若供應鏈其中一個環節中斷,則後續生產可能陷入停滯,造成產銷嚴重失衡,甚至讓市場的價格受到影響。此外,加上「去全球化」、「去集中化」思維,帶動「全球製造」逐漸轉型「區域製造」的趨勢下,造成全球供應鏈從集中的「長鏈化」,蛻變為多點分散的「短鏈化」布局,藉以分散市場風險,讓「短鏈革命」成為許多國家未來重組供應鏈的考量。
很顯然地,過去許多產業在比較利益考量下進行全球專業分工,享受極致分工效益,形成「長鏈效應」。然而,面對美中貿易爭端未熄及疫情肆虐之下,美國藉此所規劃的連結夥伴,圍堵中國市場戰略是否能奏效?甚至讓理念相近夥伴,在美中對抗情勢,所可能產生的經濟脫鉤中選邊站隊,進而重組發展新的供應鏈。
供應鏈不易「去中國化」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所公布的資料顯示,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成長,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幅度雖遜於以往的表現,預估僅會呈現小幅成長格局。但中國在疫情威脅下,除採取封城、封境措施外,也停止了部分生產及多數商業活動,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反而促進經濟開始邁入復甦,至少能呈現微幅成長,這已領先於仍陷入疫情蔓延的美國、日本、歐洲等國的經濟,使得中國未來可取得經濟發展的絕對優勢,這些情勢讓許多國際企業開始調整中國投資環境的風險評估。
儘管川普公開不斷揚言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以及威脅利誘大陸境內的美國企業回流投資,但依據「上海美國商會」最近針對在陸美國企業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美企中,超過七成以上沒有移轉的計畫,若有遷廠計畫,則是考量以快速成長的東協國家為優先選擇,僅有4%願意將製造移轉回美國。這從觀察最近兩年台灣對外出口貿易金額占比,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占比,從之前的40%提高至目前的近45%,可以發現其端倪。
台灣應在重組中建立地位
此意味著,川普期待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的戰略,恐難讓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去中國化」;其中,包括台商在內的部分國際企業,將在大陸的製造產能移轉至東協國家布局,其實是全球供應鏈的延伸或調整,並非斬草除根、中斷往來。
尤其,已達成共識的RCEP,在11月中旬東協峯會完成簽署、正式生效啟動後,中國所主導的部分個別產業亞太區域供應鏈網絡,甚至全球供應鏈網絡,將會更加屹立、難以撼動。
面對中國經濟逐漸復甦,未來將持續扮演主導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重要角色,台灣與其選邊站隊,加入美國重組供應鏈的戰略,不如重新評估個別產業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生態。畢竟,以市場規模及技術條件來看,台灣根本難以主導任何產業亞太區域供應鏈網絡或全球供應鏈網絡,尤其中國在RCEP的影響日益提高,以及占台灣對外出口貿易的比重不降反升,台灣產業未來除因應RCEP可能帶來的衝擊外,政府必須積極規劃、協助個別產業,順利接軌各項產業供應鏈,讓台灣在供應鏈重組中的角色持續呈現亮麗表現。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4
- 標題: 重組供應鏈網絡的現實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