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振:把金門建立成兩岸大學島│周陽山

李金振:把金門建立成兩岸大學島│周陽山

李金振,1949年出生於金門金寧鄉南山村,為金城國中第一屆畢業生,金門高中後再赴台求學,先後取得台灣師範大學公訓系學士、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碩士、台師大政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曾先後任教於金門高中、長榮女中及中山女高;在成功大學擔任教職,兼任校長秘書。

後經成大校長吳京推薦給高雄科技學院校長黃廣志,負責籌設金門分部,1997年接任該分部主任。該二專分部經過六年籌備,2003年奉准獨立設校,並升格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2010年,改制為國立金門大學,擔任第一任校長。

2014年7月退休後,協助新竹清華大學在金門設立清華金門教育中心,出任該中心總監,並設立金門的第一個博士班。

2020840806

周陽山:您在金門從事高等教育20多年,為金門籌設了第一所大學,退休後又協助清華大學在金門建立教育中心,設立博士班,並推動「兩岸清華」計畫。請問將金門設定為一個大學島的理念,主要的想法、困難與突破點在哪裡?

李金振:金門的背景非常特別,在民國之前只有私塾,卻先後出了50位進士,比全台灣還多了兩倍。金門在民國之後才開始有國民小學,1949年後有金門中學,1997年高雄工專(現在的高雄科技大學)在金門設分部,2003年金門技術學院獨立設校,一開始有學士班,後增設碩士班,2010年改名為金門大學。但金門卻一直未設博士班,所以清華大學於2017年到金門設立教育中心,首先就設置了跨院的國際博士班,包括管理及教育兩個領域,使金門的學制又從碩士班晉升到博士班,成為一個學制完整的教育島。

金門島位處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級市的地理中心,發展教育事業、促進兩岸文教交流應該是金門的強項。例如金門的西洪營區以前是一個村莊,卻培養了很多人才,創造了「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輝煌紀錄。

我辦學起初有一個構想,大金門島有四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應該設一所大學,金城鎮有空中大學,金寧鄉有金門大學,金沙鎮有銘傳大學,至於金湖鎮,我本來的構想是把清華大學設在金湖鎮的西洪營區,實現「一鄉鎮一大學」的構想,但因縣政府另有規劃,所以未能協調成功。

不過,最近小金門(烈嶼鄉)的鄉長及鄉親提議,如果清華大學校區可進駐小金門,那將會是一件大喜事。尤其金門大橋投資將近100億,如果大橋完工後能帶動小金門成為一個大學島,這座大橋的價值就會提高很多。

小金門面積約15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校園並不算太大。如果將小金門現有的三所小學、一所國中,整合成一個學區,再加上清華大學金門教育中心,則學區裡從幼兒園到大學碩士班、博士班都有了。我們現正在努力取得土地,如順利的話,大金門有金門大學,小金門有清華大學,真的可以把離島發展成一個高等教育島了。

周:金門一方面是兩岸的前沿,另一方面又是台灣最接近大陸的領土,您當初規劃時,有沒有特別考慮到吸收更多的陸生來金門就學?

李:金門本身是一個離島,而且以前是戰地,所以要辦好高等教育,先天條件不足。但它既是大陸海西的一個縣,又是屬於台澎金馬的一份子,所以說在地理上屬於中國大陸,在政治上則屬於中華民國。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與政治背景,發揮它的優勢。

台灣有150多所大學,現正面臨少子化、招不到學生的困境。反過來看大陸,一年高考有一千萬個考生,能考上985或211大學的畢竟很有限,也有很多學生只能去讀大專。假如台灣的高等學府在金門設分校,就近招收大陸學生,這等於把兩岸不同的優勢在金門結合起來,一方面既可滿足大陸學生的升學需求,另一方面又可解決台灣的大學所面臨的退場危機。

周:我知道您在擔任金門大學校長時,曾推動彈性措施,使金門招收的陸生名額不受限,但後來招收的成績並不理想,您認為問題是金門本身的條件不夠,還是陸生寧願選擇台灣本島的學校就讀?

李:這兩個原因都有。當時陸生聯招會開會時,我建議過金門應不受一年2,000名的總量管制,但實際上,每年的招生都要衡量之前一年招到學生的數額。我曾經到福建省的幾個中學去招生,學生家長、教職員子弟都很願意來金門,但後來的人數卻不如預期,主要是因為當局對大陸不友善,政治因素影響到招生的成績。

其次,陸生要來就學必須提早登記,一旦先登記之後就不能分發大陸的高校,所以大部分應考學生不願冒險。另外,報名手續及繳費方式也相當不方便,這點如果我們可以組成一個服務團隊,到現場幫學生忙,一定會很快解決。

周:過去有人提議,以福建省為招生範圍,可以透過福建省教育廳跟金門大學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李:這是最好的主意。金門縣本來就是福建省的一個縣,在本省招收本省的高中畢業生來念大學,還要有什麼限制呢?福建省一年高考的人數約有五、六十萬,若金門能招收到千分之一的陸生,一年就有500名新生,四年就有2,000名學生了,占目前金大全校學生4,000人之半。如果一位學生一年在金門待300天,就等於來了60萬陸客,這會給金門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和資源挹注。

周:如果金門希望能招到更多的陸生來就讀,就必須要有更好的師資、設備和學術聲望,您在退休後協助新竹的清華大學來金門設立教育中心,是否考慮到藉清華的好名聲來爭取更多的陸生?

李:我是想用「兩岸聯合大學」方案來吸引陸生,這個構想來自過去的西南聯大,也就是各個學校設計其課程及教學設施,設有自己的行政中心、教學中心和研究中心、及實驗室等,但有很多設施則是全島共用,例如體育館、游泳池、宿舍、餐廳等,可由中央調配的方式來設計,不必每一個學校各自設置一套。這樣有利於跨校整合,減輕成本。

如果我們從台灣找十個好學校,大陸也找十所著名的學校,提供優秀的師資,這些學校招收的陸生也不受名額的限制,必然可以吸收很多好學生來讀。這也符合大學島的理念,也比較容易實踐。

周:馬來西亞的金門僑領楊忠禮先生在生前對金門大學投下很大的挹注,但他自己的孫輩卻仍然要到英國念書,除了因為各校聲望不同、教育程度有落差外,另一關鍵因素是英文為全球化語言,國際通用。不過,大陸近年來發展快速,同時受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後到歐美留學的人數可能會降低,而華人回到原鄉就學的趨勢也可能不斷增加,金門作為閩南重要的僑鄉,是否考慮把更多海外的華人華僑吸引回來就學呢?

李:楊先生是創建金門大學的重要推手,也是金門大學的榮譽校長,我也因此去了馬來西亞好幾次。楊先生在馬來西亞經辦了一所「興華中學」,有好幾千名學生。興華中華的學生很優秀,高中還沒有畢業,就有兩岸的名校,例如港大、北大、台大等,前來爭取他們就讀。

目前馬來西亞僑界有2,000所小學,另外有60所華文獨立中學,其中英文是必修,同時也修習中文,可是由於馬國當地的國立大學常常不承認這些中學的學歷,對少數族群唸大學設定了限制,如果在金門成立一所兩岸聯大,合作辦學,對這些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周:大陸現在推動「一帶一路」,除了發展硬體建設和基礎設施外,也考慮到應入境隨俗,在當地培養優秀人才,這些當地的人才如果接受中國主辦的學校教育之後,會比較了解中國文化,對大陸的認識也會比較深入。過去兩三百年來,不斷有金門僑民移往東南亞國家,落地生根,現在有沒有可能透過金門本地或金門大學的網絡,更密切地把金門華僑與福建華僑結合起來,為「一帶一路」盡一份心力?

李:這確實是一個可以幫忙培養「一帶一路」人才的好方法。「一帶一路」中往南的路線經過東南亞國家,從中南半島到印尼,再到歐洲,這條路線剛好是金門華僑遍布的地帶,目前馬來西亞已有兩所華人為主的大學,正可以合作辦學。

另外,在印尼的金門僑領也已在泗水南部辦了一所瑪中大學,創辦不久,規模不大,但很新穎,大學附近都是高級住宅區。但是,印尼的華文教育才剛剛起步,如果我們能夠以在金門的兩岸聯大為基礎,向他們提供教材、師資、實驗成果,他們可以直接模仿、辦學,而不必重新開始摸索,畢竟我們在這方面還是經驗多一點。如果我們能這樣做,就等於在為「一帶一路」培養海外的優秀人才,而且不限於華人和華僑。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陽山
  • pages: 21
  • 標題: 李金振:把金門建立成兩岸大學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