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NO.69 │ 100年後看五四運動

2019年5月|NO.69 │ 100年後看五四運動

1月2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新訴求,備受世人矚目。其中特別針對金門與馬祖提出通水、通電、通橋和通氣的「新四通」主張。通水目前在金門已經落實,其他「三通」措施則有待繼續努力。 由於民進黨政府執意抗中媚美,反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近期已陷入空前低谷,還可能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與軍事競爭而進一步惡化。如果蔡政府堅持反對「一個中國」,並將「美國優先」當成台海情勢發展的戰略前提,恐將迫使兩岸關係走向零和對峙,而給台灣的安全維護、民主穩定與經濟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此,金門人的感受甚深,從1949年以來近30年間承受多達1百多萬發砲彈,犧牲的軍民同胞不可勝數。為了避免兩岸之間的對峙更進一步惡化,本文以金門為切入點,藉「金廈共同生活圈」倡議作為試點,提出「一國兩制的金門方案」,以先試先行方式累積實踐經驗,尋求兩岸關係的新突破。 金廈共同生活圈發展前景 金門與廈門之間只有半小時的航程,距離很近,語言相通、文化相類、命運相倚。1993年,廈門人口約30萬人,當時金門是4萬5千人,而今廈門有390萬人,金門則是13萬人。換言之,廈門市人口已成長了10多倍,不再只是一個以閩南文化為主的地域性首府,而成為中國大陸東南區面向世界的重要門戶。…
作者: 周陽山、吳成典 頁數: 56
中華婦女聯合會(下稱婦聯會)理事長何建華,於1996年嫁給台商丈夫,奈何因台灣嚴格的居留政策及文化差異,導致夫妻婚變。她於2013年成立婦聯會,幫忙解決陸配在台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宛如姐妹們的「第二個娘家」。 何建華回憶與前夫相識經過,「我是1990年離開湖南家鄉,到廣東深圳經營服飾產業,從設計打版到製作行銷一手包辦。兩年後在生意場上認識了前夫,當時他許下很多諾言,再加上家人支持,才於1996年結婚來台。」 20幾年前兩岸通婚案例不多,但政府對陸配來台停留、居留、定居、身分取得與工作的限制卻很多。例如規定陸配一年僅能在台居住半年,一次最久3個月,滿3個月後必須出境,再申請入境,第二次住滿3個月後,要等到隔年才能再來台半年。 兩岸婚姻被價值觀打敗 嚴格的居留政策,迫使陸配像「候鳥」,不但被逼與丈夫分居兩地,甚至有些婆家不讓媳婦帶孫子回大陸,強制母子分離。此外兩岸文化上的差異、習俗不同、語言溝通、家計財務管理、婆媳問題等等,也使得兩岸夫妻生活衝突不斷,「譬如我前夫十分大男人,想怎樣就怎樣,我數度勸阻他開設電動遊樂場,根本無用。」…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59
台灣低薪、少子化及高年齡化的情形日趨嚴重,不僅影響消費、投資及經濟成長;長期而言,更是國安危機。政府若採治標不治本的作為,恐無益於問題的解決。筆者以為,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才是治本的上上之策。 台灣少子化日趨嚴重 台灣高齡化、少子化情形日趨嚴重;據國發會推估,2026年時65歲以上的人口數將占總人口的20%,而進入「超高齡社會」,速度之快較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2017年台灣新生兒數量低於20萬人,總生育率為1.13,是全球生育率第三低的地區。今年3月底,「世界人口綜述」網站推估,2019年的各國生育率排名中,台灣平均每位婦女僅會生下1.218個孩子,在全球敬陪末座。 此外,台灣年青人因長期低薪,人才出走有增無減;少子化儼然已成為國安危機。為鼓勵生育,政府端出不少牛肉,舉凡各種生育津貼及托育補助政策,如將2歲以下幼兒送至與當局簽約的保姆或私立托育機構,則家庭每月可獲至少6,000元台幣補助;但年青人長期低薪,年年望屋興嘆;加上配套機制不足,欲提升生育率無異空中閣樓。 面對青年低薪的問題,蔡英文除了採取提高基本工資外,最近與青年座談時,允諾對月收入低於3萬元,或一家4口年收入少於123萬元者,將考慮納入免稅族群。免稅措施看似是對青年的一項利多,但未能對症下藥,率爾推動的小確幸政策豈能解年輕人低薪魔咒?恐怕是緣木求魚。…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62
中國大陸從2018年起將「精準脫貧」列入「三大攻堅」的首要戰略項目,同時以2019年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奮鬥目標。由此顯示,未來如何提高人均所得,以及消弭家庭貧窮,已成為大陸實現「均富」的重要基礎。 大陸人均所得快速提高 依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其國內生產毛額(GDP)首次突破90兆人民幣,雖因實施「供給面結構性」改革,而呈現逐季下降的現象,但已經達到去年中國大陸「兩會」所訂定的預估數據6.5%。其中,除了廣東、江蘇兩省的GDP首次突破9兆人民幣,超過澳洲的GDP之外,山東、浙江、河南及四川等四省的GDP也皆已達到4兆人民幣以上,超過了台灣的GDP。 此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穩定成長,人均所得快速提高,2018年人均所得9,377美元,已達到全球中高收入國家群組的前列水準。尤其,近年部分城市人均所得大幅成長,包括:2014年深圳人均所得先行達到2萬3千美元,加上2017年蘇州、無錫、珠海、廣州、昆山與鄂爾多斯等6座城市,以及2018年北京、上海等兩座城市人均所得皆超過2萬美元,與2018年台灣整體人均所得24,889美元差距極為有限。 不能忽略家庭貧窮擴大…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64
在高達22兆美元的公共債務壓力下,美國財政赤字已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而國際社會展望美國財政不支,開始提心吊膽,全球金融巨變的風險恐將再次上演。 22兆美元暴衝破頂限 據美國財政部2019年2月12日的數據,截至同年2月11日,美國既有公共債務總額已達到創紀錄的22.01兆美元(下同)。而3月11日川普政府發布2019年10月開始的2020財年公共預算報告,新財年預算總額高達4.7兆,並再度提高財政赤字額度比重;主要變項是要求提升軍費開支、削減國內福利項目等非國防的可支配撥款,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墨邊境牆建設費為2019年預算數的6倍。 新財年預算顯示,未來4年美國政府年度財政赤字都將維持在1兆美元以上:聯邦財政赤字在2019年和2020年為1.1兆,2021和2022年分別小幅收窄至1.07兆和1.05兆;也根據新財年預算書預估,聯邦赤字必須到2029年,也就是川普第二任期後,才可能逐年收窄,聯邦預算會在2034年重歸盈虧平衡。然則,以美國經濟態勢及前景言,這一空頭支票預估,不啻只是神話一則。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主政後為維持美國「絕對領先的軍事優勢」,不惜大幅提升年度軍費開支7千億以上,更已成為美債持續惡劣化重要因素。…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66
美國近年頻頻叫嚷航行自由,但65年前則是另一套標準,當蘇聯與東歐船隻開往大陸時,美國幕後指揮國府軍艦扣留,對蘇聯的抗議置若罔聞。該事件迫使中共派戰機護航,引發事端,也間接促成共軍決心攻占一江山。 1954年,國府海軍扣留蘇聯油輪陶普斯號(Tuapse)的整起事件並不是國府主動,而是美國總統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幕後主導的陰謀,由艾森豪授意杜勒斯提供台灣情報,鼓勵國府扣留蘇聯貨輪,讓台灣成為美國鬥爭蘇聯的傀儡。 60多年後,許多關於陶普斯號事件的文件解密,已有多項證據顯示,國府海軍在公海攔截蘇聯船隻,完全是美國白宮一手導演的陰謀,台灣成了美蘇明爭暗鬥的棋子。 美國藉國府制裁共產國家 1949年6月26日,國府在國共內戰期間宣布大陸沿海閉港措施,海軍艦艇在台海與大陸東南沿海扣留開往大陸的船隻,韓戰期間因台海中立化,國府暫停任務,1953年國府又向美國表達擬實施扣留開往大陸船隻的政策。…
作者: 高靖 頁數: 69
日本自7世紀中葉即開始接受中國唐代文化的洗禮,因此,它自恃比台灣有文明優勢;加上乙未割台激化島內「滿漢矛盾」的反抗,再透過日殖當局的「同化政策」,使台人對日、滿、漢的認同界域錯亂。 日本同化台灣的華夏淵源 作為由漢文書寫建構早期歷史文化的華夏周邊國家,日本對漢字漢文毫不陌生;甚至比起台灣華夏化的歷史還早了10個世紀。專研中國儒學的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曾說:「中國自古是我日本文化之源泉,從研究我日本發展軌跡之角度而言,中國文化之研究亦大有必要。」1905年7月1日,漢文版《台灣日日新報》發刊詞說:「漢文者,同文之命脈,東亞之國粹也。」 正如台灣學者王幼華所指出,中國文學長期影響日本諸島,中國文化早已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19世紀日本明治新政可說是某種程度的「去中國化」運動;而日殖台灣的「同化主義教育」,則反證台灣已然「中國化」的事實。 在明代以前,先進的華夏農業文明主導著東亞大陸的歷史進程,這決定了地理上與中國相連的朝鮮半島文明,比相隔大海、版圖零碎的日本,更具吸收華夏文明的優勢。相形之下,日殖當局在朝鮮需要對付的是一個王族,以及具有國族意志的半島民眾;在台灣需要對付的則是一些地主及具有地方(邊緣)意識的本島民眾。加上日本相對於台灣的華夏古文明優勢,這就決定了日帝的「文明替換」戰略可在台灣落實,而非朝鮮。…
作者: 王睿 頁數: 72
3月21日傍晚,蔡伯堯先生的大女兒菁華來電,告知她的父親已離開人世。人終究要走向另一個世界,但對蔡先生的離世,我卻有頓失所依的茫然。雖說「典型在夙昔」,但真實的人生榜樣,總是難以替代的,特別是蔡先生是那麼地不同凡響。 30多年前,蔡先生、陳火金和我,共同創立了聯雍科技公司。我們從電子荷重元(LOAD CELL)著手製造電子秤,並企圖進入企業自動化的控制系統,來改變當時台灣與先進國家的產業失衡。我們充滿了雄心壯志,後因缺乏資金與技術奧援,功敗垂成,卻給了我一生寶貴的精神資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託人從日本帶回一台荷重元的商業磅秤,還特地從工研院找來一群專家來剖析研究。當時的情景就像「上帝也瘋狂」影片中的土著團團圍坐研究一支飛行員從空中丟下的「可口可樂」瓶子,那般滑稽。幾經研究,我們怎麼也想不透這台磅秤中的一塊鐵片,沒有位移卻能輸出訊號,成為重量的依據。 蔡先生是學政治的,但對自然科學的素養底蘊深厚,很快地從專利發明資料中找到荷重元的原理,然後進口STRAIN…
作者: 簡永松 頁數: 74
由於去年楊翠在擔任促轉會代理主委時,言行充滿爭議和台獨味,使其統派阿公,也是著名的抗日作家楊逵(1906-1985),再度成為很多人的談資。 楊逵去世前一年多,曾至鶯歌國際新城簡醫師的花園別墅養病,由時值豆蔻年華、就讀輔大的孫女楊翠陪同。1993年我到鶯歌任教,想起在《楊逵全集》中看過楊逵在鶯歌養病的照片,便多次訪查卻徒勞無功,乃電請楊逵的次子楊建,請他提供地址,但他卻說已不復記憶,但依稀知道如何走法,多年後我邀請楊建到鶯歌一趟,希望能捕捉20年前楊老在鶯歌的足跡,補足其生平。 2007年9月14日下午,楊建夫婦專程從台中驅車到鶯歌尋訪舊地,由我和鳳鳴國中薛慧筠老師陪同。由於人事已非,舊景不再,我們費了好一番勁,才在許多友人的協助下,在國際新城香賓街最邊角處,找到20餘年前的老房子,冥冥之中似乎有楊逵帶路。楊建在屋前駐足良久,多年前的記憶,一幕一幕重新映入眼簾;觸景生情,楊建泛著淚光一一陳述當年的陳年往事,卻忍不住淚水汩汩而下。 楊建對我證實,目前收進國中國文課本的〈壓不扁的玫瑰〉(原題〈春光關不住〉),其實是他在綠島坐政治牢時所寫,當時為能通過監獄的書信檢查,以及能順利在報章雜誌刊出,故意把時間往前推到日據時期,而故事的情節其實是在講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國中課本的編輯未知原委,將歷史倒置。 楊建說,楊逵生於1906年,因此他享壽80歲才屬正確。楊逵1924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1928年返台參加抗日運動,曾被日警逮捕下獄多次;台灣光復後,積極投入台灣社會重建與文學活動;1949年因起草〈和平宣言〉被判入獄12年。其作品大多描寫台灣人民的辛酸血淚生活,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5
近年來,中正紀念堂因現實政治與這座古蹟間的長年拉鋸,出現轉型的呼聲。原址濫觴於日據時期興建的永久兵營;光復後則轉為軍方使用。歷經強人政治、解嚴等過程後,已無當年軍事肅殺之氣,而成為一個活潑的開放空間。 興建於1970年代末的中正紀念堂,原為提供國人懷念和追思前總統蔣中正的主要空間。多年來為重要集會或民主運動抗議表達的場所,並已成為市民休閒、藝術及公民歷史事件的共同活動與記憶。從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到改建成立法院等的提議,反應出現實政治與這座古蹟間的長年拉鋸。以下筆者會從中正紀念堂原址的發展歷史,提出應如何轉型的意見。 永久兵營的興建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本陸續派軍「武裝接收」台灣。據曾在抗日義軍擔任幕僚的黃茂清敘述:陸續到台北的日軍守備兵。將台北三市街的艋舺、大稻埕、府城各處民屋,充作軍用宿舍。「兵卒暇時,常下鄉撲雞,半強半買,或調戲婦女,民甚苦之。」因日軍慘酷無道,台北地區人心惶惶,富裕者競搭輪船逃往大陸,形成一股逃難潮。有「夕載數百,而朝有數千西望海岸」的光景,運輸從未如此頻繁。尤其艋舺地區的居民,每百名中就有80名逃往大陸內地。 1896年4月上旬起,日本取消了侵華大本營,重新編成三個台灣守備混成旅團,負責台灣北中南的守備工作,隸屬台灣總督指揮。到了兒玉源太郎就任總督(1898-1906)後,日軍守備隊仍占用前清的官方建物、廟宇、民居權充為軍營。此時,台灣島內的治安逐漸平靜;為了不擾民,日本中央希望駐屯於城內的日軍有永久衛戍地。於是有在北中南擇址興建「永久兵營」的提議。…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76
人間很多事都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的。就拿這次3月底至4月初,蔡孟珍教授率台灣師大崑曲社學生赴南京的崑曲之行,就與多年前的好幾段因緣有關。 春風上巳天,金陵崑曲行 今年3月31日至4月5日,我和蔡孟珍教授率台灣師大崑曲社學生一行赴南京交流,以「月圓兩岸明」主題,4月1日上午在崑曲搖籃甘熙故居,與南京曲社進行了崑曲清唱交流活動,下午則拜訪江蘇省崑劇院,與院內演員共聚切磋劇藝,隨即與樂隊進行響排,4月2日晚上7時在江蘇省知名的崑劇院蘭苑劇場展開兩岸崑曲聯演。 我們這次推出〈尋夢〉、〈跪池〉、〈蘆林〉三齣劇碼,其中壓軸戲〈蘆林〉是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的劇碼,需有付、正旦兩個角色搭配,這齣戲大陸極少演出,台灣戲劇界則至今無人會演,所以這次交流聯演格外受到兩岸戲曲界的矚目。 〈蘆林〉又稱〈蘆林辯非〉,劇情描寫窮秀才姜詩偏聽母命,將妻龐氏逐出家門。遭休棄的妻子仍心繫年邁婆婆,一日為烹鯉到蘆林撿拾蘆柴,恰與丈夫姜詩相遇,龐氏淒婉地傾訴冤屈,但姜詩唯恐順妻逆母,一再錯怪並責備龐氏不孝,最後發現蘆柴上血痕斑斑,始恍悟龐氏貞烈堅忍,於是允諾返家稟告母親回心轉意,攜同兒子安安接回龐氏,一家團圓。…
作者: 楊振良 頁數: 80
對於一個住在金門對岸的人來說,金門顯得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它隔得近,坐船半個小時就到,所見也是與廈門周邊近似的閩南風,而且都曾是兩岸衝突的前線,四處都是所謂的戰地風景,民間也流傳著諸多相關傳說;但當我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又覺得有些陌生,除了戰地風景,歷史古跡外,對金門人的歷史、生活和情感並不太瞭解,因而,當我讀到金門籍作家黃克全的《島之書:金門歷史、人文、自然書寫》時,我感覺叩開了另一扇門,一扇進入金門歷史和金門人生活的大門。 重新喚醒早年的經驗 與楊樹清等金門籍作家一樣,黃克全憑著在地的經驗,寫出了金門人近百年的歷史與情思。歷史的巨變、戰爭的暴力,時代的波濤一次次將小小的金門島捲入,使得金門人如風雨飄搖中的乘客,但從這些金門作家的筆下可以看到,即便經歷了如許多的劫難,他們對土地深摯的情懷,對生命的眷念,卻未嘗改變,在一種樸素、真摯甚至有時顯得卑微的狀態下艱難求存,其意志和決心顯示出他們的尊嚴。 對黃克全這代因戰亂而轉移至台灣的金門人而言,他們重返金門時,衝擊最大的還不是戰爭,而是現代化的衝擊。他們發現,不僅人非,往往物也非。他們所要做的不僅是物質的保護,還要通過這些物質載體,去盡可能地鉤沉、保留或還原人們過往的經驗和記憶,也就是說,過往之物不應只是供人觀瞻的風景,同時還有內在的生命。從這個角度而言,學者視域中的金門,多為世界史尤其是冷戰視域下的考察,或是對金門習俗、建築的調查、描摹,而黃克全的《島之書》則以細密的回憶、入微的觀察,記錄了金門人的人情故事、日常種種:如〈捉放賊〉中,通過人們對盜賊的態度,寫鄉里生存的智慧,人們在寬容中相互體諒;〈老繭〉則寫出傳統金門人的勞動樣態,他們與土地之間的親密關係。 從《島之書》可見,黃克全是一個敏感的人,但唯其敏感,才能逆著歷史之流,將早年的經驗重新喚醒、還原,他走過的舊日巷道、偶遇的熟識草木,都能啟動相關的記憶,甚至可以說,金門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可能都拴著他早年的經驗和情熱,只要稍一碰觸,這些經歷就會自動跳出來,正如他所說的,「我對老家最留戀的,並不是人事,卻是那些分布在各個地方,各個角落,沒有動物性生命的,譬如一口井,路旁一棵什麼樹,一條很少人走的僻靜小徑,或哪裡的一方池塘等等」(黃克全:《島之書》2014,p.…
作者: 劉奎 頁數: 82
紡織的絲綫在樂譜的弦裡閃光 東西穿梭的梭,如夜空中快速行走的上弦月 看盡二千年絲路上來往的人影 那移動著上弦月的雲,快速成匹的絲綢 誰在夜色中,在月色裡誦念那咒語如機織的聲音…
作者: 詹澈 頁數: 85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