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NO.66 │ 習近平:探索兩制台灣方案
元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引起台灣社會熱議,政治人物不分藍綠紛紛表態,蔡英文當局指稱「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國民黨擔心「一中各表」不保,擬補強「九二共識」;有人則憂心呼籲「別讓九二共識走不下去」,其中當然以蔡英文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最為離譜。 一般人或許沒聽清楚、看明白習近平的講話,但法律人出身的蔡英文豈會不知,習近平是在敘述過去70年間兩岸關係各項進展時,提到兩岸曾達成「同屬一中,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至於「一國兩制」,則是習對兩岸共同推進統一進程的五點主張之一。前者是歷史事實的描述,後者是統一後的制度安排,兩者根本不能也不該相提並論,也難怪大陸國台辦會說,蔡英文「故意將二者混為一談,是刻意誤導台灣民眾」。 不過,經由兩岸當局的多次回應,加上兩會當年往來函電的重現,事情真相已愈來愈清楚。海基會1992年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意,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則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由此可知,「兩岸同屬一中」及「謀求國家統一」才是兩岸雙方當年的共識。至於一個中國涵意,雙方最多同意各自的認知不同,在事務性談判中可以不表,而並未形成「一中各表」的共識。 再者,任何協議若日後發生爭議,裁決的最重要依據是形成協議時的背景及當事人的意願。和平統一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40年來從未改變的大政方針,背景與意願至為清楚。至於台灣,國家統一委員會成立於1990年,次年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第一項原則即「促成中國的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大陸就是在台灣當局表明有意「促成中國的統一」,才授權海協會與海基會於1992年展開商談,達成一中共識,「辜汪會談」也才得於1993年順利進行。 令人遺憾的是,同樣是法律人出身的馬英九,居然忽略「共謀統一」的共識,在八年任內始終堅持「不統不獨不武」,不願開啟政治對話,逐步解決包括「一中涵意」的兩岸政治分歧。也正因如此,習近平這次才會強調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呼籲台灣同胞認真思考台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紀欣
頁數:
1
主持人:紀 欣:《觀察》雜誌社社長 評論員: 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姜新立:中山大學、佛光大學退休教授…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6
在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屆滿40年之際,吾人應回顧40年來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並思考台灣的兩岸政策未來是否可能棄暗投明。 蔣經國時期已開始偏安 國民黨退守台灣以後,一直以反攻大陸、統一國家為職志。但是1970年代以後,台灣國際處境逆轉,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使政權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同時,內部要求本土化、民主化、返鄉探親的呼聲四起。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推出「革新保台」政策,經濟上埋頭十大建設,創造了四小龍的經濟奇蹟。1987年廢除戒嚴令、黨禁、報禁、並開放大陸探親。 與此同時,大陸在進入聯合國並與美國建交後,放棄了武統政策,對台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呼籲,期盼開展國共第三次合作。蔣經國對大陸的提議卻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予以回絕,並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可能是蔣經國一生中最大的失策,如果他積極回應了,兩岸情勢將大大不同。 蔣經國為何斷然拒絕?也許對驟然改革開放的大陸政權尚無信心,也許有難以卸下的國共鬥爭歷史包袱,也許覺得沒有籌碼與大陸討價還價,也許忙於處理內部的政治社會騷動,也許以上都是,所以拒絕了大陸啟動國共第三次合作,協商解決統一問題的提議。蔣經國統一的心志也許沒有動搖,但在「革新保台」,啟動台灣本土化、民主化的政策下,偏安的趨勢已在台灣形成。…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15
蔡英文為掃除連任障礙,操作「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激化兩岸對立,並以控制大陸非洲豬瘟感染為由,阻擾泛藍執政縣市與大陸城市交流,不但再次讓自己的民意支持度探底,也讓兩岸籠罩在比去年更深的危機中。 在「習五點談話」發布前、蔡英文反覆推演是否發表元旦談話,唯恐在習談話後才被動回應,會被深綠罵軟弱,讓連任更加無望,決定先發制人,發表上任迄今首度元旦談話。 蔡英文除了提出「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外,全程以「中國」而非「中國大陸」稱呼對岸;再度以「中華民國台灣」自稱,而「中華民國(台灣)」的表述模式,更赤裸裸地指控中國「試圖利用民主體制的開放和自由,來介入台灣內部的政治和社會發展,這已經是此刻台灣最大的挑戰」。 蔡刻意扭曲交換深綠支持 自習近平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談話後,民進黨政府上下除了自得於蔡英文元旦談話,形同對習五點提前打了預防針外,府院黨全力指控大陸以「利中」為核心,以經濟統戰利誘,吸引台灣技術、資本及人才走進大陸,並利用台灣民主體制的開放和自由,介入台灣政治和社會發展。蔡英文並直指「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呼籲朝野政黨拒絕「九二共識」,剎那間,民進黨彷彿找到了因「九二共識」而僵持的兩岸困境的突破之道。…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18
1月2日習近平說台灣問題的產生是「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的確,美國干擾兩岸關係已成為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但無論美台關係如何變化,美國必然要面對歷史的質問。 2018年的最後一天,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RIA)。該法指出,總統應定期辦理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並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隨後,川普發表聲明,表示認同國會維護美國安全與實力的目標,且特別指出,關於台灣的部分涉及美國對外軍事與外交事務,是他作為三軍統帥專屬的憲政職權。這是一個典型府院配合的台海平衡政策,在美國親台勢力的操作下,台灣問題再為中美關係添堵。 眾所周知,在過去40年間,「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是普遍認知的事實。美國的台海政策以平衡、模糊著稱,戰略層次上表現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策略層次上表現為「一個中國政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這一政策得到歷屆美國政府的長期堅持,多年來,除了間或出現傾向於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搖擺,徹底失衡或一邊倒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過。 中美關係派生而出的美台關係,則由美國全面主導,不時干擾著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破壞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然而,如此翻雲覆雨、充滿爭議的40年歷程,給美台關係留下了三大歷史之問。 「台灣有事」美國會來救?…
作者:
林紅
頁數:
20
習近平1月2日的發言頗有善意,台灣當局不能忽視,但也對各方迄今的兩岸論述造成了重大衝擊,恐怕藍綠白紅各方不得不深刻反省,謀求提出新兩岸論述以應對新局面。 蔡英文連任之路面臨巨大壓力與障礙,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或許她已預知習近平將於1月2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年的談話,一改過去兩年不發表元旦談話的往例,特別於1月1日發表談話,重點放在「四個必須」與「三個防護網」,急切想要與習對話之心昭然若揭。習次日講話後,蔡又迫不及待地回應,在形式上勉強湊合了一場蔡習的空中相會。 習講話釋放一定善意 雖然大陸一直想以自己既定的「一國兩制,台灣模式」統一台灣,這有很濃厚的單邊主義色彩,而且,1月2日習近平所發表的講話在實質上充滿了戰略攻勢,但不可否認的,在形式上較之前充滿善意。 自十八大以來,到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與新國安法出爐後,大陸明顯地有將兩岸關係法律化的企圖。十九大報告已看不到類似十八大「促進平等協商」與「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等文字。不過,這次習的講話出現重大轉折,「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的論述,與「推進政治談判」及「民主協商」的號召,將十八大以來對兩岸關係法律化的傾向,扭轉回以政治戰略為主的道路,接受台灣方面在政治談判中的發言權,是一項很大的改變與善意。…
作者:
朱駿
頁數:
24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發表對台談話,開宗明義說出「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這個創傷就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 習認為應該採取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並重視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至於其過程,則希望由兩岸各個「政黨」及「界別」,來開展民主協商,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對話溝通。衡諸台灣的客觀環境與主流民意,「習五條」主張應可進一步尋求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猶記得2000年5月20日,台灣政局首度政黨輪替,陳水扁提出「四不一沒有」,中共中央台辦立即發表聲明指出:「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2001年初,由李遠哲擔任召集人的「總統府跨黨派兩岸小組」,向陳水扁提出「三個認知、四個結論」的建議,鄭重指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為增進兩岸關係,處理兩岸爭議,回應對岸『一個中國』的主張。」站在台灣百姓利益的立場,大陸當局所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應是不相抵觸的,這也是兩岸人民追求共存共榮的認知框架。 2002年1月,北京紀念「江八點」發表七週年,副總理錢其琛發表談話指出:「長期以來,台灣同胞為擺脫殖民統治、反抗專制壓迫、實現當家作主願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們充分理解他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充分尊重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廣大台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與極少數人搞『台獨』是有本質區別的。」這樣情真意切的說法,正顯示北京曾在民進黨首度執政期間遞出橄欖枝。而今民進黨二次執政,是否也可回顧過去,有所正面回應? 2005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發表四點意見,指出:「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既然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台灣誰吞併誰的問題」。…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27
蔡英文將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解讀為「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此說法顯然是想要刻意誤導民眾,其心可議。 「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北京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從沒有改變。而過去國民黨政府主張的「一個中國」,即為憲法上的中華民國。 而中華民國雖然在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利,實效管轄的領土變小,但憲法的領土及主權未曾改變。 依此,「一國兩制」應該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概念,以兩岸的治權現狀,賦予「一國兩制」可操作的意涵,真正促進兩岸和平交流,而且透過交流合作,讓兩岸關係走向未來兩岸融合的願景,而不是讓台灣人民感到又是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治打壓或限縮。…
作者:
何思慎
頁數:
28
1月10日,大陸教育部與中台辦等單位聯合發布通知,正式開放港澳台居民申請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這項回應1月2日習近平講話的措施,可能在台灣掀起另一波移民潮。 習講話啟動統一進程 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大會上,鄭重倡議「兩制」的「台灣方案」,繞過台灣內部拒絕「九二共識」與「一國」認同的政治勢力,直接訴諸於「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人士」,無疑啟動了實質的統一進程,也昭示,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後一步就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 這份聯合通知規定,「凡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並持有居住證、回鄉證或台胞證的港澳台居民,可以申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且條件、程序和提交材料都與大陸申請人相同。 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化落實…
作者:
張方遠
頁數:
30
從2014到2018的選舉結果可發現,執政黨的施政成效是影響選舉的最重要因素,因此2020大選必然涉及經濟與社會問題。此外,「北柯南韓」的動向、習近平提出的五點主張,都將是影響大選的重要因素。 2020年選舉可能受到以下內、外在因素影響。 影響2020的內部因素 (一)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在民進黨完全執政失利的情況下,「討厭民進黨」躍升為最大黨,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中央執政的民進黨與國民黨占多數的地方執政成效,將是決定大選走向的重要因素。此外,政治人物與選民的溝通工具從過去的平面到臉書,2018年則是影像動態傳播,這也造就了柯文哲與韓國瑜等「政治網紅」,這種傳播方式的好處是政治人物能與民眾直接溝通,迅速反映民意,但也會讓決策時間縮短,政策延續性降低,從而影響決策品質,這也將會影響明年大選。 (二)藍綠白三角關係。從2018年民進黨決定「柯綠分手」,柯文哲險勝,白色力量註定成為2020年選舉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政大選研中心甫完成的民調顯示,38.7%的民眾支持柯文哲選總統,朱立倫21.5%,蔡英文敬陪末座僅有15.3%的支持度;而ETtoday新聞雲民調結果,朱立倫以25.3%領先柯文哲的20.7%與蔡英文的17.3%,而賴清德僅有7.7%支持。柯文哲1月16日表示,參選總統「意願很低」,至於是否考慮組黨,柯則說「正在想」。柯文哲未來參選、組黨與否,均會衝擊藍綠板塊。…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32
2018年1月5日管中閔被遴選為台大第12任校長,原本應在2月1日宣誓就職,卻硬被民進黨的三位教育部長惡意卡了將近一年,台大校長出缺之長創下世界金氏紀錄,誠如前校長陳維昭所說,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管中閔不是綠營預先盤算的內定人選,他既非民進黨黨員,也非台獨的忠實信徒,還當過馬政府閣員,在深綠眼裡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必須除之而後快。於是動用黨、政、特之力,進行近乎抄家滅族式的圍剿醜化、毀之滅之。管中閔若非膽識過人和意志堅強,豈能通過少林十八銅人般的萬箭穿心考驗?當然,吾人對陳維昭面對壓力仍在蔡英文面前力斥讕言,堅持大是大非,以及前教育部長葉俊榮最後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無盡敬佩。 不料,管中閔甫就職台大校長的第七天,深綠台獨又再度出手,監察院的英系監委運用卑劣的手段,強行以7比4通過彈劾案。監委提出的理由十分荒誕可笑─管中閔在擔任政務委員期間,固定、持續、長期「用匿名長期為壹週刊寫社論獲取酬勞」,構成兼職,違背公務人員服務法。看來民進黨去年輸的還不夠徹底,在管中閔出任校長後,還處心積慮要把他拉下馬。 不過,這次綠色監委顯然是拿錯武器、開錯槍。若課餘投稿報章雜誌領取稿費都算違法,那些天天上電視談話性節目領通告費的名嘴學者是否違法? 很多報紙的社論都是由各大專院校專職教授執筆,例如東華大學的施正峰長期幫《台灣時報》寫社論,台北教育大學李筱峰長期幫《自由時報》寫專欄;政大台文系陳芳明長期幫《蘋果日報》專欄;師範大學林玉体長期幫《台灣時報》寫社論;政務委員唐鳳也幫《商業週刊》寫專欄,族繁不及備載。…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34
國民黨內的醬缸文化始終沒有改過,好的時候爭表功,壞的時候全龜縮,並任由自己人中槍?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敗得一塌糊塗,才兩個月立刻把敗戰聯盟重組成軍,個個摩拳擦掌捲土重來,反觀國民黨呢?拭目能待嗎? 第一個跳出來要選總統的是朱立倫,他想要洗刷那個在換柱風波中,過度算計、瞻前顧後的負面形象,更重要的是,他選擇賴清德宣布辭職的當天宣布,表示他和賴清德具有相同份量。 第二個是王金平,從韓國瑜才只有一碗滷肉飯沿門托缽時,他即以熟練的江湖經驗,押寶投資,然後隱身幕後,出了一本新書《橋─走近王金平》,以闖蕩江湖50年、政壇不倒翁、公道伯的身分,道出「政治無他、耐心而已」。 馬英九習慣性地不缺席。他在為新書接受專訪時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馬習會」的歷史成就。但他任內把國軍用民進黨的手砸爛,讓教科書獨化養出太陽花,放手油電雙漲物價飆升,最後讓國民黨徹底崩盤。…
作者:
李天鐸
頁數:
35
楊昌洙生於1958年,1980年2月獲得韓國國民大學行政學學士學位。1984年5月通過外務高考,7月進入外務部工作。1987年2月修得首爾國立大學行政學碩士學位,6月調為韓國駐挪威大使館二等秘書。 1990年韓國與羅馬尼亞建交,楊昌洙旋即參與了韓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籌建工作,並在駐羅期間就讀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1995年6月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6年8月,進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和北京語言大學深造,次年在韓國駐中國大使館任一等秘書,1998年負責中國大陸第一所韓國學校—北京韓國國際學校的創校業務。2001年4月前往廣州參與總領館籌建工作,於設館後擔任領事一職。2003年7月,調返外交通商部,出任歐洲局的歐洲二課課長,2004年7月後改調至總理秘書室任禮賓課長。2006年2月,派任韓國駐日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兼總領事,2008年7月起重回外交通商部,任歐洲局審議官,2009年12月升任該局局長。2012年2月後接任第5代韓國駐廣州總領事,並於該年12月主持總領事館新址的開幕。2015年5月擔任京畿道的國際關係大使。2016年11月抵達台灣履新。 問:韓國總統文在寅在2018一年間促成了三次「文金會」,一次「習金會」,讓原本動盪不安的韓半島局勢轉向和平穩定,請問您怎麼看剛過去的2018年? 答:我認為可以用一個詞形容2018年,那就是「翻轉」,change。不論是韓半島的局勢,或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都說明2018年各地發生了大翻轉。…
作者:
紀欣
頁數:
36
2018年12月21日,美國參議院未通過包含美墨邊境築牆費用57億美元的臨時支出法案,川普拒絕簽署,導致9個聯邦部門及數十個機構業務停擺,造成40年來政府首次在一年內關閉三次,且打破了歷來關閉最長的記錄。 兩黨都想討好基本盤選民 對川普而言,在美墨邊境築牆,一直是他多次向選民強調的核心承諾,他的死忠選民都支持他的移民政策和建築邊境圍牆,如果川普想在2020年成功連任,就必須兌現這項承諾。對民主黨而言,「築牆」不利美國開放與包容的形象,成為民主黨反對川普的有力抓手。雙方達成妥協的最大障礙,是他們都想討好基本盤選民。 1月8日晚間,川普在白宮發表的演說中數度指出,美國處於「人道與安全危機」,因此,國會必須通過美墨邊境築牆提案。但資料顯示,2017年被捕的非法移民人數是45年以來最低的,而且沒有一個恐怖分子是從南部邊界偷溜進來的;大多數非法移民是在機場合法入境,簽證逾期後不歸造成的。至於人道危機,主要是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強行將兒童與父母分離造成的。 有人估算,建牆需花費57億美元,這筆金額相當於10萬名兒童進優質學前班一年的費用,可以提供10萬名大學生4年教育補助金,剩餘的資金還可以提供11萬5千名有毒癮者一年的治療費用。…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0
東廠行為就是司法受政治影響,甚至受到政治控制。這種事不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美國。只是美國做的較文明,較不易被發現。 美國司法柿子挑軟的吃 在紐約860萬人口中,華人居民有812,410人之多。自然就會有中國人開的銀行,為華人做金融服務。曼哈頓中國城有個國寶銀行(Abacus Federal Savings…
作者:
張一飛
頁數:
42
英國脫歐的過程迄今起起伏伏,轉轍難定,甚至造成全國人民怨懟日深,分裂更加明顯,也許二次公投是解決英國「脫歐迷途」的較佳方案。 梅伊崩潰式挫敗 英國首相梅伊就像洗三溫暖一樣,先是黨版的「脫歐草案協議」一如預期的在英國國會中遭受挫敗;更跌破專家眼鏡的是,這項挫敗是同志倒戈,讓保守黨兵敗如山倒。 梅伊以輸230票的結果面臨羞辱式的慘敗,除了創下英國政治史上國會表決的「最慘潰敗紀錄」,在野的工黨也乘勝追擊地提出了對梅伊內閣的「不信任投票」提案,要求保守黨為首的政府立刻下台,最後梅伊以慘勝的得票數維持了搖搖欲墜的政權。 英國必須決定脫歐方向如何前進,是要有條件的脫歐,還是不顧一切的「硬脫歐」?英國政府又該何去何從,是重新大選傾聽民意?還是就脫歐進行「二次公投」,了解民心走向?更重要的是,英國要如何面對與歐洲大陸的關係?如何設定與歐盟各國的關係?問題千絲萬縷,理還亂,不理更亂。…
作者:
邱智淵
頁數:
44
去年12月19日,川普突然宣布要從敘利亞全面撤軍,也有意撤走派駐阿富汗的美軍,受到國內外抨擊;但今年1月6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訪問以色列時說,美國從敘利亞撤軍並無時間表,表明要延緩撤軍。 美軍在敘利亞的角色 敘利亞地區的混戰各方計有敘利亞政府、反政府派、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庫德人領導的「人民保護部隊」(YPG)、聖戰組織及「伊斯蘭國組織」(ISIS)等。 美軍在敘利亞駐有大約2,000名士兵,主要分布在敘利亞北部和東部的庫德武裝控制地區。美軍與被稱為「敘利亞民主力量」(Syrian Democratic…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46
日本為重振鯨魚產業,逕自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連數十年刻意營造的國際「模範生」形象也不顧了。日本正在蛻變,它是否會重新走上類似戰前的獨行路線,東亞鄰國可要看清楚了。 去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並從今年7月起重啟中斷了30多年的商業捕鯨。該退會聲明6月30日生效。這消息令筆者憶起小時候在黑白電視裡看到的一則日本魚油廠商廣告:一艘船頂著大浪前進,人員熟練地操作著架設在船頭的捕鯨砲,「砰」的一聲,粗大的魚叉精準射入前面奔游的鯨魚身。 二次大戰後,日本為洗刷戰前侵略的形象,戰戰兢兢在各個領域爭做「模範生」。1988年聯合國的常規分攤額日本占比10.84%、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國,直到今年才被中國大陸趕上;1990年代日本一度是先進國家政府開發援助(ODA)第一大國;在國際輿論中,它還是防災模範生、環保模範生。其對外關係,向來秉持與國際協調合作的理念,力求表現,不曾退出國際組織,但這次日本甩掉IWC的約束、要大力捕鯨,模範形象全破功,惹來國際社會譁然、抨擊。 日本科研捕鯨數量大 IWC1946年成立,目的在保護鯨魚資源及捕鯨產業有秩序的發展,日本1951年入會,目前有89個會員國。日本宣稱,獵鯨、食鯨已有數千年歷史,鯨肉生產量1930年約3萬噸、1939年4萬5000噸,特別是1940-60年間日本因戰爭、戰敗,肉食品不足,鯨肉一度是日本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1960年代之前,許多國家濫捕鯨魚,日本1964一年就捕殺了超過2萬4千頭,造成部分鯨魚種類瀕臨滅絕。…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8
繼去年,今年己亥年,對南北韓而言,又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嶄新的機會。韓民族的共同目標很簡單:和平、繁榮及統一,繼續透過「文金會」來協商、落實。相比較,蔡英文當局拒絕兩岸協商,實在不自量力、自挖墳墓。 邁入2019年,南韓總統文在寅、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以及美國總統川普彼此間交換了的賀年信,都一致傳出「喜訊」。首先,第4次「文金會」將於4月在首爾登場。而更讓文在寅和金正恩受到鼓舞的是,川普也宣布加入談判行列,第二次「川金會」可望於2月底在越南舉行。 新年川普收到金正恩的親筆信後,不僅表示非常滿意,並且對舉行第二次「川金會」充滿信心,顯示美朝都願意各讓一步,美國會把談判的重點放在長程洲際飛彈(ICBM)上,而北韓則著重在經濟利益。 兩韓2018創造多項奇蹟 其實,文在寅和金正恩兩人在去年一年內就創造了三次「文金會」,一口氣達成的《板門店宣言》、《平壤宣言》,活生生記錄了南北韓走向和解合作之路。該等宣言大部分以兩韓未來的經濟合作與交流為主,透露出兩韓有意共同追求經濟繁榮,逐步走向統一。若與1月2日「習5條」內容對比,有頗多雷同之處,值得蔡英文好好學習。…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50
當美國需要台灣的時候,會主動派遣配備核彈頭的戰術飛彈,駐防台灣,當台灣不再是美國的重要利益時,美國不僅禁止台灣研發核武,不肯賣先進武器,也不讓台灣納入美國的核子保護傘下,一腳把台灣踢到一邊。 美國對於兩岸問題一直腳踏兩條船,完全以其自身利益優先,並不考慮兩岸政權的優劣。1949年美國放任國共內戰情勢惡化,等著塵埃落定,再選擇與勝利的一方建立關係,未料1950年韓戰爆發,打亂了美國的如意算盤。這場戰爭拖了三年,韓戰停火後,美國基於冷戰考慮又開始拉攏台灣。 美國主動將台海核武化 中共在韓戰結束後,開始調集韓戰參戰部隊到台灣海峽對岸,造成了第一次台海危機,在這個危機背景下,台美在1954年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該約一直到1979年美國與北京政府關係正常化後才被廢止。1957年美軍將配備戰術核彈頭的地對地飛彈部隊進駐台南空軍基地,至今基地外仍展示著當年美軍遺留下來的屠牛士(Matador)飛彈。 不久後,美軍也將戰術核彈儲放在台南基地,到1970年代美軍在台都有核子武器駐防,但當美國打算與北京建交後,不僅撤出台灣的核子武器,甚至不願意把台灣放在美國核子保護傘下,更不允許台灣發展核子武器自保。…
作者:
高靖
頁數: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