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NO.110 │ 四選區首長競爭最激烈

2022年10月|NO.110 │ 四選區首長競爭最激烈

9月18日,拜登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再度說出,若台海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美國將出兵協防台灣;他不鼓勵台灣獨立,但此問題「仍取決於台灣人民,那由他們自己決定。」這是拜登上任後第四度說出美國會協防台灣,而他去年11月就說過「台灣的獨立性由其自己判斷」。美國國安會發言人隨後照例表示「一中政策」沒改變,但有美國學者質疑「由台灣人決定」會被解讀為「支持台灣獨立」,與「一中政策」明顯不一致。 三天後,拜登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首度提及台海局勢:「我們尋求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奉行40年來防止衝突的一中政策,持續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台灣社會最關心的是美國是否會出兵協防台灣,然拜登的每句話都值得推敲。首先,拜登堅稱「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但何謂「現狀」就有待釐清。1972年《上海公報》中的「美國方面聲明」稱:「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方或認為,台灣民進黨當局不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現狀有變。不過,台灣雖經7次修憲,憲法第4條:「依其固有之疆域」,以及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卻隻字未改;依法,「兩岸同屬一中」即是現狀。 美方或又以為,台灣主流民意不支持「兩岸同屬一中」,所以現狀有變。民意如流水。更何況9月20日出爐的《聯合報》民調顯示,有過半民眾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更有八成三民眾認為兩岸有必要維持溝通管道,而「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也顯示,有五成二民眾不放心民進黨保衛台灣的能力。60天後的九合一選舉,若民進黨果然大敗,那不正是台灣的最新民意? 其次,美方一再表達「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何人有資格解決台灣問題亟待釐清。美國在《上海公報》「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既說「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當然是指兩岸中國人共同解決之,豈能僅「由台灣人自己決定」?此外,美國除「關心」外,有何權力置喙?…
作者: 紀欣 頁數: 1
筆者在前兩期《觀察》已分析過18個縣市之選情,本期將分析最後4個縣市的選情,並嘗試做出預測。筆者將全台22個縣市依其選情的激烈程度分成三類,本期筆者所要進行分析的4個選區就是首長選情競爭最激烈的選區,分別是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和苗栗縣。 這4個選區截至9月底仍難分勝負,而且變數很多,稍有外在環境的變動即會造成豬羊變色。因此筆者在分析、讀者在閱讀時,都必須保持注意變化的態度,如此才能跟上選情的變化,正確預測結果。 台北市長三角督鹿死誰手 今年九合一選舉最能抓住看倌眼球的當屬台北市,因為過去兩屆台北市長選舉其實一直在爆冷門。2014年柯文哲以黑馬之姿跳出來參選,本來不被看好,再加上他未加入民進黨,也不願意按照民進黨的遊戲規則爭取提名,只要求與民進黨提名人進行民調,輸的人退選。這在當時是痴人說夢,完全不可能。結果在當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操作下,居然讓柯文哲搞成了,直接挑戰國民黨提名人連勝文。然而即便如此,當時一般還是不看好柯,多數人認為台北市是藍勝於綠,即使綠營整合成功還是不可能贏。結果柯不但贏了,還是大勝,足足讓專家們跌碎一卡車鏡片。 2018年柯爭取連任,這一次民進黨可是當仁不讓,由立法委員姚文智取得提名權硬槓柯文哲,與國民黨提名的丁守中,形成紮紮實實的「三角督」,鹿死誰手,難以逆料。尤其當年的選舉,韓國瑜意外地在高雄掀起千層浪,形成全台「韓流」,台北市在「韓流」的影響下,但凡韓國瑜稍稍給丁守中一點「關愛」,可能都足以掀翻柯P的連任算盤,結果韓丁二人硬是不來電,最後丁守中僅以3,000多票落敗,經過司法驗票後雖少輸一點,結果還是讓柯連任成功。…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九合一選戰在客觀氛圍上對在野陣營有利,特別是在縣市首長的領域,國民黨有優勢,但須有主觀力量落實,這是國民黨選將的弱點,若有一個大引擎產生外溢效果幫助,可增加勝算。盱衡情勢,這個大引擎已非侯友宜莫屬。侯已表態不排斥2024大選,這是國民黨最重要的戰略資產。 九合一選戰最重要的部分是六都縣市首長的爭奪,目前整體客觀氛圍明顯不利於民進黨,但國民黨的形象依然疲弱不振,這應與朱立倫有最直接的關係,而民進黨還未真正使盡全力,真正的廝殺還未開始,國民黨必須有一個可以縱橫南北、產生外溢效果的選舉大引擎,抵擋民進黨。 客觀情勢不利於民進黨 台北市陳時中的文宣不斷出包,昔日所造防疫之孽,今朝都到眼前來,動輒得咎。桃園市鄭運鵬雖以抄襲抹黑張善政,急起直追,民調依然明顯落後。基隆的蔡適應也陷入博士論文抄襲的疑雲之中。台中市的蔡其昌落後盧秀燕一大截。深耕雲林的劉建國在雲林也陷入落後追趕的局面。宜蘭國民黨的林姿妙雖被起訴,但民進黨的江聰淵未占到上風,依然落後苦戰。新北市的林佳龍落後一大截,乾脆抄襲韓國瑜的標語「貨出去、人進來,新北發大財」,令自己陣營都直冒冷汗。 由於民進黨弊政接連曝光,這種不利的氛圍很可能還有逐漸增強的趨勢。依未來事件交易所「2022縣市長選舉交易行情」總表,民進黨執政的7縣市中的桃園市、基隆市與新竹市都極可能敗選,前兩市由國民黨奪得,新竹市則極可能由民眾黨的高虹安入主,民進黨可能只剩4席。…
作者: 朱駿 頁數: 9
11月底即將舉行的地方選舉,已成為候選人互丟泥巴的抹黑大戰,不僅看不到政黨提出「大理念」、「大政策」來爭取選民的支持,泥巴戰也模糊了候選人的背景經驗,甚至很多選民到現在都對候選人一無所知。這樣的2022年地方大選,如何讓民眾願意投下他們神聖的一票? 沒有牛肉的地方選舉 在蔡英文的強力主導下,民進黨原來要強打陳時中、林佳龍、林智堅三強的北北桃聯盟戰線,卻因為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導致「換堅」風波,以及陳時中的選舉行止與政見完全不合多數台北市民的胃口,加上他在擔任防疫指揮官期間有諸多離譜的決策疑雲,拉高了市民對他的「厭惡值」,讓蔡英文原先設想的「北台大戰」陷入毫無方向的泥淖,遲遲無法啟動。 民進黨原來寄望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大陸發動軍事演習一事,啟動最擅長的「抗中保台」牌,再次抹紅、討厭國民黨。沒料到民眾對民進黨的企圖並不捧場、反應也不熱烈。反中牌失效歸因於民眾將裴洛西來訪,視為美中之間的博弈,而大陸發動的「圍台」軍演雖對民眾產生了一定的震撼,卻不如島內通膨、治安頻頻發生問題,帶給民眾的衝擊激烈,加上離選舉還有一段時間,反中的怒火始終點不起來。 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年來新冠疫情忽上忽下、反覆不定,而兩岸民間交流終止導致景氣不佳,民生經濟嚴重受挫,民眾的心思汲汲於日常的生存奮鬥,對於大陸是否干擾台灣、壓制台灣,沒有太多心思去理會,這些都使得民眾的「反中」情緒下降很多。即使8月10日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問大陸,同日中國大陸發布了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第三份對台白皮書,都無法使「中國」因素在這次地方選舉產生太大的的衝擊。…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2
每逢選舉,各種類型的民調數據就會蜂擁出爐,讓人看得眼花撩亂。民眾常常懷疑民調是否真的反應選舉競爭態勢,筆者建議民眾要瞭解這些數字究竟如何產生,才不至於受到民調數字的誤導,對選情產生誤判。本文同時也根據相關民調數據,分析評估南部三縣市長的選情。 民調方式多樣化帶來問題 一般選舉民調最常看到的調查方式,就是電話民調。而以往電話民調通常是用市話資料庫作為抽樣母體,但近年來由於「唯手機族」(即只使用手機而不使用市話)的人口快速增加,如何在調查加入手機樣本,就成為民調工作者的主要課題。由於手機沒有區域號碼,無法得知受訪者究竟是在哪個地區,必須要多增加一個題目來過濾受訪者的戶籍地。而這樣的過濾方式,除大幅增加訪問成本外,受訪者是否會誠實告知也不無疑問。因此,今年針對地方選舉的電話調查,仍是以傳統的市話調查為主,無法涵蓋唯手機族。 只用市話調查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年輕受訪者的比例過低。以高雄市為例,20-29歲的民眾約占全體市民的11.7%。但一般市話調查在沒有加權的情況下,所有受訪樣本中20-29歲受訪者的比例若有6%就不錯了。於是,當透過加權,讓樣本的分布比例和母體相當時,等於將每個年輕受訪者的意見當成兩個來用(即權重約為2)。 雖然事後加權已是調查實務界的普遍作法,但這項作法是基於一個很強的假定:即受訪者的態度,與未接受訪問的態度並沒有顯著不同。如果接受市話調查的年輕族群,與其他年輕族群(譬如唯手機族)的態度有很大不同時,加權兩倍等於讓樣本更加偏差。因此,使用市話調查來解讀各年齡層對候選人的支持度時,關於年輕族群支持度的解讀必須特別小心。…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4
9月18日下午近3點時,台東和花蓮地區發生強震,隨後即有災情傳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傍晚通知各地方政府,等待蔡英文在視訊會議中給予指示。但蔡英文晚上8點才到應變中心,唸完稿後就起身走人,讓災區地方政府與會人員錯愕並感覺「冷血」。原來,蔡英文的「熱血」已在當天下午的南投輔選行程中用罄,勉力出席應變中心會議時,只剩下啟動「讀稿機」的餘力了。   選制助長不正常政治發展 花、東兩縣是民進黨不易攻下的政治版圖,而且人口數偏低,值此地方九合一選戰已開打之際,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以總統身分,關心兩縣的地震災情,乃至於主動要求中央政府給予協助,這也是一種選舉考量的「真性情」流露。 照理說,中央政府施政不應對地方自治選舉造成影響,目前現實上除選戰常被導入政黨對決外,議題無分中央或地方,也均會影響不同層次的選情。這就無怪乎,地方自治選舉中仍充斥著「親中賣台」,或「中共同路人」的指控。…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16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破題即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台灣統一運動走到今天,許多人也在問,為何大陸惠台讓利多年,對台灣統運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幫助?究竟是否抓到了主要群體?這次勞動黨在新北市土樹三鶯推出的候選人—王正,打出的「上班族代言人」,或許可給統運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兩岸紅利僅少數人得利 大陸過去的惠台主力方向,一是鼓勵台企前往大陸投資,二是向島內中南部的農漁民們購買農漁產品,結果出力甚大、收效不彰。 究其原因在於,無論台企或農漁民都僅是島內的少數。商人追逐利益本是天性,台企對於大陸赴陸投資的邀請與各項優惠,當然是欣然接受。可是正如大陸「脫貧攻堅」的政策一樣,如不要求企業對「共同富裕」盡一份自己的社會責任,資本家追求利益極大化的本性,怎可能把吃到嘴裡的鴨子吐出來? 台企也是一樣的,赴陸經商賺錢是一回事,但回到島內促不促統,那又是另一回事。在島內促統無利可圖,甚至還有被民進黨政治追殺的風險,更不要說網軍的批評謾罵。看到旺中集團為促統付出,結果搞到中天關台的下場,台企多半會想,與其惹得一身腥,還不如悶聲發大財就好。因此,大陸政策惠了再多台企、台商,促統依舊不見起色。結果受惠兩岸紅利最多的資產階級,卻成了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反動族群。特別是民族意識薄弱、反共意識濃厚者(如曹興誠),無論其回到台灣所支持的對象為何,都成了島內極端反統派的最大助力。…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18
美國國會再度對中國大陸出招,由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及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理漢(Lindsey Graham),所領銜提案的「台灣政策法」於9月14日在外委會以17票贊成、5票反對而通過。由於此法案的內容涉及許多對於美台政治與軍事關係的修訂,將大幅增進美台的官方性質,大陸認為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事前即已強力反對,隨著此法案的發展,必將嚴重牽動美中台關係。 目的為選舉利益及抗中 此法案原本在今年的7月中即要審議,因為共和黨議員要求需要時間研議而延遲,其後在8月初時,又因要審查芬蘭及瑞典加入北約的提案而延審,但實質的原因之一則是,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大陸對台舉行大規模軍演,在白宮的勸說下而暫緩審查。…
作者: 王高成 頁數: 20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草案審議,雖然部分較為敏感的法條做了調整,但絕大部分仍在掏空「一中政策」,如由原來外傳將提供45億美元無償軍援增加為65億,並將利用此軍援藉機派出相關人員進入我行政及國防體系,形同將台灣納入管制,令人擔憂。 9月15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在例行記者會表示,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將持續直接且私下溝通,強調「美國對台的作法不變」,仍堅持美國的「一中政策」、美中三公報、六項保證及《台灣關係法》,但又畫蛇添足說「拜登政府深化對台關係,以有效的外交、經濟和軍事方式支持台灣」。 普萊斯的發言,加上整部「台灣政策法」9章節107頁,是標準美國式的秧歌舞,走三步退兩步,還是進了一步,甚至有如接手管理台灣國防、外交、內政,讓台灣變成美國的屬地,蔡英文成了「兒皇」。 雖然這部「台灣政策法」還需經過參議院院會及眾議院通過,但眾議院友我議員可能還多過參議院,在眾議院審議時是否會恢復被修正過的法條難以預料,屆時會不會發生台海危機,亦無法排除其可能性。 海峽兩岸當局都應該避免「中國人打中國人」,尤其台灣當局實在沒有必要作為美國壓制大陸崛起的馬前卒,承受第一擊。…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3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草案之後,民進黨政府立即表達真誠感謝,認為這是美國兩黨再次展現對台灣的友誼與支持。但果真是如此嗎?五位並未投下贊成票的參議員不但一向友台,其中還有日前剛訪台者,他們卻認為該法會害了台灣。綜觀近期的中美互動,雙方是鬥而不破,台灣不該繼續作為美國政客反中的提款機。 台灣政策法的政治現實 表面上看,「台灣政策法」是《台灣關係法》在1979年生效後,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全面修改,尤其在外交、軍事等涉及主權意涵方面,大幅提升台美關係。回顧2020年就曾有友台參議員提案「台灣關係強化法」,但該法案沒有太大進展。在美國國會反中氛圍繼續升溫下,2022年6月參院外委會主席等議員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草案,也終於在委員會審查通過。 原本提案在外事方面,要推動「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4
自從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後,公然廢棄「九二共識」,山漸搖,地漸動,到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公然違背一中承諾,導致解放軍環島軍演,六面埋伏,火箭飛越上空,地動山搖矣!台海頓處戰爭邊緣,要避戰還是求戰?在理智上無人不想避戰,但人性有好戰之心,在「抗中保台」的氛圍內,不自覺好像事事都在求戰! 和乎?戰乎? 人性相同,不分種族,但由於文化的不同,所展露出來的人性有異。華人自古深知戰爭得不償失,故以和為貴。《周易》說:「龍戰於野,其道窮也」,窮而後戰,是以戰為不得已的手段。《孫子兵法》開卷就説:「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直說:不能輕易言戰。老子說:「佳兵不祥」,孔子說「軍旅末學」。劉子說:「兵者兇器,財用之蠹,而民之殘也」。可見歷代聖賢都不以兵為尚,若能不戰而勝,善之善者。即使必須用兵,目的只能是止暴討亂,而最好能以謀制敵,以誠為重。為得人心,盡量減少殺戮,所以中華傳統奉行尊王黜霸,重人道和平。 常說中國人愛好和平,並非虛言,因有文化的淵源。但也有流弊,尤其從趙宋以來,重文輕武,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疏於武備,以至於在近代遭遇到列強入侵,無力抵抗,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使史家雷海宗埋怨中國的「無兵文化」。不是沒有兵,而是有欠尚武之風,自當反正。然而現代中國並未矯枉過正,韓戰、越戰,中印邊境之戰,珍寶島爭奪戰,無不是避戰不成,毅然出戰,勝而不驕,喜馬拉雅山麓痛擊印軍,大勝而撤軍,尤見王道古風。 相對而言,泰西文化尚武,以力為尊,古希臘為美女海倫戰爭經年,雖死傷累累,引為美談,與漢廷昭君和番,以親弭戰言和,截然異趣。到了近代,演化論倡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弱肉強食,以強淩弱,提供理論依據,於是而有列強的海外殖民主義,相互爭奪,睚眥必報,重交刃,逞奇譎,引發空前的世界大戰,而亞非拉弱小民族久遭奴役,至今遺恨猶在。…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26
9月上旬,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訪問俄羅斯等國,並與普丁總統會面,幾天之後,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並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的年度峰會,也與普丁會晤,中俄兩國領導人如此頻繁會見,確實意義非凡。 栗戰書委員長出訪多國 首先,栗戰書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排名第三的常委,也是全國人大委員長,地位僅次於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但因他已72歲,必將於20大卸下政治局常委的職位,若循現行王岐山(74歲)模式,自常委退職後,可以陽春黨員的身分擔任國家副主席,黨內無任何職務,但排名僅次於七位政治局常委,並享受其政治待遇。 栗戰書此次出訪,不排除他是在為未來的職務暖身。除俄羅斯之外,此次栗戰書還訪問了蒙古國、尼泊爾及韓國,也是疫情以來首位出訪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拉攏蒙古與韓國有意對抗美國,而尼泊爾則屬印度的勢力範圍。 在訪俄之前,栗戰書曾稱,中國「理解並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局勢的立場,「我們正提供協助」,因而被外界解讀為「北京表明支持俄國入侵烏克蘭」。但依新華社的報導,栗戰書與普丁在海參崴會面時表示,中國願繼續與俄羅斯一道,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把高水平政治互信轉化為更多務實合作的成果。普丁則回應,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俄羅斯對兩國關係和各領域合作成果感到滿意。若以栗戰書的職級,做此立場表達恰到好處,可讓外界猜測,但也向俄方有所交代。…
作者: 湯紹成 頁數: 29
9月8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耆壽96歲。她在位時間共70年零127天,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見證了英國將近一個世紀的變遷。在她死後,英國君主制及大英國協是否能存續,成為世人關注的議題。 伊莉莎白二世1926年生於倫敦。隨著「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父親繼任國王,為喬治六世,1952年父親因肺癌去世,享年56歲,她登基成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一生恪盡職守、鞠躬盡瘁  在位70年間,她正式出訪325次,包括117個國家(1986年她成為首位訪華的英國君主),航程超過100萬英里。在英國各地,她走訪超過2.5萬次,主持超過100次國宴,授予近40萬個榮譽頭銜和獎項,寫過235萬封回信,任命過15位首相(包括逝世前兩天任命的特拉斯),會見了13位美國總統(詹森總統除外)、7位教皇。另外,作為英國國教英格蘭教會最高元首,她任命了6位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登基前5年,作為伊莉莎白公主的她,在南非開普敦向英聯邦和大英帝國的臣民,發表廣播演講時說:「如果我們以堅毅的信仰、高昂的勇氣、恬靜的心靈,一起前進,我們將使古老的英聯邦更為宏大!」她發誓「不管我的生命多長、多短,我都將終身為你們,及與我們同在的偉大王室盡心盡力服務。」人們普遍認為,她一生恪盡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2
近兩個月日本有幾個大「轉彎」跟首相岸田有關,一是安倍國葬折損了他的民調,搞得他灰頭土臉,二是日本過去的「專守防衛」不但被掏空殆盡,還隨美國朝著準備「台灣有事」奔去。 岸田自去年上台後,原本一直都維持著六成上下的高民調,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2021.10.31)、安倍遇刺後的參議院改選(2022.7.10)都順利過關。之後會有很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提振日本經濟,而且沒了安倍的「監軍」,更可以放手一搏,可惜的是,岸田並沒未抓好這機遇,自從7月22日內閣決定9月27日在東京的日本武道館舉辦安倍國葬,馬上風雲變色,岸田的民調支持率驟降到四成左右,與反對他的在伯仲之間。 大多數民眾反對安倍國葬 日本民間反對安倍國葬的聲浪,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所有民調都超過五成,雅虎新聞的網頁調查甚至高達76%,贊成者僅22%。原因出在安倍事件爆出了安倍及自民黨議員長期與「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統一教)牽扯的黑幕。為此岸田曾改組內閣,撤換多名與統一教關係密切的閣員,但仍有7位大臣與該教有關。 現在日本國會是休會期間,但基於民怨聲勢大,9月8日眾議院議院營運委員會還是特別做了一次閉會審查。岸田舉出辦國葬的四大理由,如安倍是憲政史上執政最久的首相、留下許多政績、諸多國家表達哀悼、安倍是在助選時遭槍擊身亡,政府有必要展現守護民主的態度等;不過,百姓似乎不埋單,安倍政績如何大家冷暖自知,且統一教問題還在持續調查,也有人同情犯案的山上徹也。有評論認為,岸田搞國葬目的應是想討好、收攏安倍派議員及利用國葬做外交。…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6
俄烏開戰後,歐盟追隨美國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引起俄國反制,降低對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導致歐盟能源市場大亂,天然氣價格已飆漲至疫情前的10倍,目前若干歐盟國家甚至面臨缺電危機。 為了緩解能源危機,歐盟提議將能源價格封頂,並向非歐盟成員的能源輸出大國挪威求援。雖然挪威願意與歐盟商談能源供應,但拒絕將能源價格封頂,使歐盟能源危機難以解決。 目前歐盟國家通膨嚴重,能源短缺,眼看嚴冬將至,寒帶國家的人民人心惶惶,因此已出現反對制裁俄國的聲浪。有不少民眾甚至認為,歐盟固然可以基於國際正義支持烏克蘭,包括對烏克蘭難民施以人道救援,但必須在不危害自身利益的條件下採取適當措施。歐盟制裁俄羅斯非但沒有制止俄軍,反而殃及歐盟人民,得失之間值得檢討。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9月14日表示,歐盟對俄國祭出的制裁將會持續下去,歐洲各國反制莫斯科的決心也必須堅持下去。充分顯示歐盟決策者並沒有重視歐盟人民因為生活困苦而發出的心聲。 歐盟成員國都是民主國家,但歐盟決策並非依照民主的方式形成。掌握歐盟決策大權的歐盟理事會主席與執委會主席,並非經由民主選舉產生,而是由會員國政府推舉出任。又由於民選的歐洲議會未能充分發揮監督的功能,使得歐盟決策過程有明顯的民主瑕疵。…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9
南韓總統尹錫悅上台4個月以來,由於外交政策改變,中韓關係受到一定影響。此際,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應南韓國會議長金振杓之邀訪韓,格外受到注目。 尹錫悅在大選時的政見中,即揭櫫他將以親美、日為其外交主軸,與前總統文在寅明顯不同。因此,受到美國總統拜登的賞識,讓拜登打破慣例,亞洲之行第一站先跑到首爾,舉行「拜尹會」。讓韓國人民為能「搶先日本」而感到莫大的光榮,因為過去美國從未如此重視南韓。 中韓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雖在尹錫悅當選總統後以賀電致賀,但文在寅在執政5年期間,曾訪問過北京2次,其中一次還曾與隨行人員在外面餐廳吃飯,引起轟動,而習主席卻以疫情為由一再展延其回訪首爾的行程,頗讓韓國人民失望。 尤其,8月8日至10日,南韓外交部長朴振訪問青島,9日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外長會議,形成各說各話,二人提出的解釋與要求似乎如兩道平行線並列,無法達成共識。可以說,中韓展開了一場「探索戰」,但無具體成果。…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0
9月8日,全球在位最久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駕崩,甫上任的首相特拉斯(Liz Truss)端出新經濟政策,被稱為「特拉斯經濟學」,但能否讓英國經濟復甦,備受全球關注。 沒有永遠的強國或弱國 史學家稱英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征服與合併史,其來有自。英國的崛起應是肇始於大航海時代的16世紀末,在海權至上的浪潮中,英國國力逐漸趕上西班牙,加上在戰爭中不斷奪取法國、荷蘭兩國的大片殖民地,聲勢日益浩大。全盛時期,英國土地占世界陸地總面積兩成多,遍及加拿大、澳洲、香港、印度、南非及新加坡等,地球上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故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42
2022年8月以來,先進國家的貨幣,特別是日圓與歐元的大幅貶值,新興市場國家也出現貨幣競貶潮,原因無非就是美元走強。美元走高已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的高壓重負。 從2022年3月起,美國面臨1980年代以來最高通貨膨脹水準的衝擊,但遲至Fed承認「通膨暫時論」的說法錯誤後,才加快貨幣緊縮步伐;也就在採行「強加息大縮表」的策略進行中,導致了國際資金向美國集中。尤其是6月、7月連續兩次75基點大幅加息,已使美元指數挺升到110高位,美元匯率價格對多種貨幣的實力基礎,逼近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簽署前的水準。 世界經濟風險不容忽視 今天全世界任何國家都無法與美國聯邦儲備會(Fed)的貨幣政策分割,倘若有任何國家敢置之不理,則其本國貨幣兌換美元就會因之貶值,可能導致本國通貨膨脹加速。…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44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在稍早前公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稱《貿易倡議》)所涉及的11項內容,經兩個餘月嚴謹的準備過程及協商後,雙方同意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從今(2022)年9月下旬或10月起啟動,同時先就「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法規訂定原則」等4項議題分項進行談判,此是未來提升台美經濟關係最重要的一步。 近年以來,台灣在面對國際政治「一中原則」的現實氛圍下,不論是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或參與多邊區域經濟協定,皆難有所突破,使蔡政府希望透過台美《貿易倡議》突破現實困境。由於台美《貿易倡議》,與在此之前成立,但台灣未受邀加入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理念頗為相同,如果能夠參與美國所主導推動的公平競爭、相互合作的貿易夥伴關係之一環,將有助於台灣深化與美國的經濟關係,未來藉此順利接軌IPEF。 台經濟需要外在力量驅動 特別是在台灣經濟結構面對轉型壓力下,並非僅追求低廉成本,而是需要符合以人本、環保、永續等為根本,同時在外在力量的驅動下持續往前走,顯示台灣願意在重視自由、公平、開放競爭的狀況下進行經濟互動,藉此在國際上形塑台灣的形象。再者,美國積極推動供應鏈重組,除了鼓勵美國企業回流本土之外,其所倡議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模式,若被指定為其合作的盟友,則等於昭告天下,台灣是美國供應鏈重組的夥伴。 雖然蔡政府樂觀期待透過台美《貿易倡議》,未來接軌美國所主導推動的IPEF,甚至希望藉此降低過去40餘年來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關係;但此種經濟戰略思維,似乎忽略了此一期間,兩岸產業緊密互動往來所形塑的貿易結構,不但無法突破台灣爭取加入國際經濟組織面對的困境,而且可能導致台灣持續經濟成長陷入難以掌握的風險。這些可從兩岸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見其端倪。…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46
在眾多的經濟數值中,兩岸儲蓄率數十年來的變化最為特別,台灣持續走高,大陸持續下降,可能在未來一年交叉,如何解讀是個有趣的課題。 消費是滿足目前的需求,儲蓄是為未來的投資生產提供財源。所以消費率越高,儲蓄率就會越低,反之亦然。儲蓄與投資、消費間存在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學者對儲蓄率高低的成因及影響並沒有定論,僅知其與許多經濟與文化因素相關,例如,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富裕程度、金融媒介和資本市場發展程度、民族文化傳統、人口與家庭結構、社會保障甚至物價、稅率、利率、匯率等。 不同國家均有高儲蓄率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資料,儲蓄率排名前面的國家是汶萊(51%)、尚比亞(45%)、新加坡(44%)、中國(44%)、台灣(43%)、澳門(41%)、挪威(41%)、卡達(40%)。它們其中有的是富裕國、石油國,錢多但沒地方花,消費有限且投資機會少,如汶萊、卡達。也有的是貧窮國,寅吃卯糧,朝不保夕,所以需要盡可能的樽節,以備未來之需,如尚比亞。 經濟增長、收入和儲蓄率之間可能存在聯繫,石油財富也與高儲蓄率有關,較低的稅負亦是高儲蓄率的相關因素。低儲蓄率的國家也可能是富裕國,反正未來一切光明,人民不擔心未來生產的財源,就越會傾向於擴大消費的額度,不需要存太多錢,如美國(19%)、盧森堡(17%)、英國(15%);…
作者: 韋伯韜 頁數: 48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