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NO.64 │ 韓流大敗民進黨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在主旨演講中說: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習近平指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進而,習主席提出包括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以及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等五個中國持續開放的具體措施。 演講中,習主席語帶感性地說: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千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習主席講這句話時,聲音發自丹田,聲音略微顫抖,讓現場觀眾也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鳴。 40年前廣東成為經濟特區…
作者:
李仕燕
頁數:
50
日本與中國長期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兩種矛盾的關係,因此日本對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非常關注,尤其對自己在科技業長年領先的優勢逐漸被超越,感到憂心忡忡。 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大陸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全面脫胎換骨,近年來更出現很多新興事物,例如深圳有用人臉認證、支付的無人超市,自動運行的公交車,整個城市就是運用網路、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最新技術的展示場,而且大陸各地新設施陸續出籠,這讓日本人認知到,穩居亞洲龍頭百餘年的科技優勢,即將被中國的科技大軍超越。 大陸培育匯集各領域人才 改革開放迄今,大陸留學風氣越來越盛,且絕大多數人學成後都選擇返回大陸就業。歷年返國的「海龜」攜回最新資訊及AI等尖端技術,支撐著中國持續成長,大陸企業也多會拔擢有留學經驗者,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先進地域,誕生許多IT相關投資企業,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拉動技術開發與商業良性循環。現在中國變化速度比歐美國家更快,亦賦予了新興企業躍升的契機。…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52
10月23日,日本放送協會(NHK)發表專文指出,在實施39年後,日本政府希望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於今年結束。今後,雙方建立「發展合作對話」,在平等基礎上共同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 ODA曾發揮一定功能 日本對華政府援助始自1979年,正值大陸改革開放的第二年,面臨資金、技術緊缺和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產業落後等問題。日本提供3兆日圓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日圓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既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也改善了日企在華投資環境。其中,日圓貸款為援助主體。無論中日關係如何,日本是中國最大援助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至今,日本對華援助總額為3.65兆日圓(按近期匯率,折合約2,551億人民幣),援建專案均為規模大、週期長、技術要求高和施工難度大的基礎項目,幾乎遍布中國所有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建設包括: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南昆鐵路、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寶鋼、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北京汙水處理等。醫療領域方面,1984年開院的「中日友好醫院」,也是日本無償資金援建,對控制傳染病和培養醫療領域人才方面貢獻極大。…
作者:
習賢德
頁數:
54
盧文端,1948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1954年隨母親移居香港。現任香港榮利集團董事局主席。 歷任主要公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並擔任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福建省政協委員、世貿聯合基金總會永遠榮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基金會榮譽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全港各區工商聯會會長、閩港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清華大學研究基金會副會長等。2018年9月1日,當選中國僑聯副主席。 現任香港民建聯監委會主席、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問:日前您參加了香港、澳門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於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見到習近平主席,請問您對習主席的講話有何感想? 答:習近平主席一開始就說,「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接著細數了港澳同胞發揮的六大項作用,讓我深受感動,也想起了自己在1980年代回內地設廠,當時國家建設非常依賴香港的資金和技術,而內地有大量勞動力,兩者優勢互補。我個人的親身經驗說明了40年來,香港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最大的受惠者。…
作者:
紀欣
頁數:
56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簡言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春,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從此進入新的時期。 在改革開放政策下,過去40年,中國大陸先後成立了多個經濟特區,例如:1980年國務院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設為經濟特區;1988年5月10日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北京成立;2010年5月設立喀什經濟特區,帶動西部地區協同發展;2013年9月29日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均獲得良好成績。2017年4月1日,國務院決定在雄安特區設立國家級新區;2018年4月14日,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作者:
編集部
頁數:
59
鄒韜奮與曾虛白皆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記者和出版家,前者去世時被中共中央追認為共產黨員,後者赴台後任中央通訊社社長、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等職。儘管兩人政治立場不見得相同,卻始終相知相惜。 鄒曾二人同庚同窗同道 鄒韜奮與曾虛白同庚(均誕生於1895年)、同窗(先是南洋中學,後是聖約翰大學國文系同學)、同道(均以新聞出版為業)。 鄒韜奮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6年,他因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黃炎培的提名,擔任該社《生活》周刊的主筆,實現了他從事新聞工作的夙願。以後,他還創辦生活書店,主編並創辦多種刊物和報紙,成為進步文化的堡壘。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甚一日,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為此,鄒韜奮將宣傳抗日救國作為《生活》周刊的中心內容,從而不斷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致使其六次流亡,一次坐牢,但他戰而不屈。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在上海不幸病逝,中共中央追認他為共產黨員,並在唁電中對這位奮鬥不息的文化戰士予以高度評價。…
作者:
沈秋農
頁數:
60
丘念台於1967年1月12日下午8時病逝於日本東京山王醫院,享年73歲。父親葉榮鐘於同年9月13日寫了〈我所知道的丘念台先生〉,但未發表,該文於2000年收入「臺灣人物群像」(葉榮鐘全集,晨星)。 我記得兒時每年大約會有兩三次機會看到丘念台來家看望父親。他來之前,一定會由其祕書來電詢問時間是否方便,有無其他客人。每次他都是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裝,不苟言笑,母親泡好茶要我們送入客廳,退出後,門就關上,即使站在門外,也聽不見聲音。辭去時也是不苟言笑,非常有威嚴。 誠如父親於文中所述「筆者在民國七年(1918)到東京留學的時候就聽到丘先生的大名,當時他不叫念台而叫丘琮」,但到1924年才與丘先生第一次見面,丘先生暑假歸省由粵赴日返校,途過台灣,專程赴霧峰拜訪林獻堂,而父親那時在林先生處當秘書。 父親極為推崇丘念台…
作者:
葉蔚南
頁數:
63
我於1966年1月,由東京轉往紐約進修和研究。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回國後曾任政大校長的張京育,一起上過美國政治的課。在那時,我認識了也在紐約的沈君山。 有一天,沈君山來到我在紐約的住處對我說,他寫了一篇文章,《聯合報》不敢登,你的《中華青年》敢不敢登?我回答他說「原文照登,給你兩倍稿費。」 沈君山此文刊登在《中華青年》第四期(出版於1972年7月1日)題曰「論革新」。我到紐約之後不久,創立了「紐約台灣同鄉福利會」,同時創辦了《中華青年》季刊。 當時台灣的報刊在稱呼國父、總統時,一定會在之前空一格,對中共則必須稱之為「毛匪」;但《中華青年》在國父、總統前不空一格,稱對岸為「中共」。那時在紐約的一些台灣留學生不愛看《中央日報》,但《中華青年》在紐約華人街一本賣兩毛五美元,可以賣到一百多本。《中華青年》在台北使用最薄的紙張印刷,空運到紐約去販售。因文中不稱中共為毛匪等原因,故台灣的圖書館不可能找到此份刊物。 沈君山在其著作《尋津集》第一集卻說,他的那篇文章刊登在《中華青年》第一期,當然是錯誤的。我手上有《中華青年》每一期的目錄,證明該文的確刊載在第四期。…
作者:
陳鵬仁
頁數:
66
美國期中選舉結束,民主黨奪回眾議院掌控權,而共和黨仍占參議院過半席次。參眾兩院由不同政黨主導,會使川普的財經政策受到挑戰,未來全球金融市場可能更加動盪不安。 美國期中選舉落幕,選舉結果大致符合預期;即民主黨奪回眾議院掌控權,而共和黨仍占參議院過半席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在未來二年將處於兩黨對抗的局面;如近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主題「下一步走往何處?」,也因而,川普的財經政策充滿變數,全球金融市場將更加動盪不安。 貿易戰短期不會停止…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68
10月初,作者還和王仲孚教授一起在醉紅小廚吃晚餐,未料10月18日王教授即在貴州旅途中,因心肌梗塞而驟然離世,消息傳來,作者悲慟不已,憤筆疾書寫下此追思文。 回憶與王仲孚教授的認識與交往,已是50年前的事兒了。兩個人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雖然不能像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之遇,但在知識與學問上,可以算作相互砌磋的「知己」之遇,如今這樣一個知識畏友永遠離我而去,心裡的孤單和落寞筆墨難宣。 初見面即成一生好友 猶記1968年金秋季節,一位中學學弟宋力行告訴我,他想介紹一位他的師大同學和我認識,還說你們倆都喜歡讀書,一定談得來的。就這樣,隔一個禮拜,宋力行帶著他這位北方同學在台北火車站和我見了面。見面時宋力行為我介紹:「他叫王仲孚,我師大歷史系同班同學,現正就讀師大歷史研究所,主修中國上古史,他是山東人,北方個性,耿直豪放,喜歡讀書,有我們中國古代士的風骨。」我仰望著他戴近視眼鏡的面龐,熱情地伸出手來和他相握,並說仁兄是山東人,小弟是河北人,齊魯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有幸成為朋友,真是高興。 當天我們三人一同出遊陽明山,秋山紅葉,藍天白雲,有說有笑,他說他的老師是朱雲影,我說我的受業老師是胡秋原,他在《少作收殘集》第一頁刊印的自己年青時穿著的時髦西裝照片便是朱先生來台後奉還的,原來朱、胡兩人早在30年代留學日本時便認識並成好友。既然朱、胡二師是老友,我還打趣地說咱們倆做學生的也會成為好友,於是我們朝著長空仰天而笑。…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70
11月6日,為期6天的珠海航展正式展開,此次航展規模不但更大、更新,還吸引了超過43個國家參與展出,其中不乏世界先進軍火大國,為有效讓讀者了解珠海航展背後的意義,本文針對航展上一些劃時代的裝備進行分析。 殲-20戰機設計先進 殲-20戰機是中國第五代戰機,而且是隱形戰機。不同於多數國家,大陸已有能力自行研發、製造隱形戰機,從2011年的首飛,至今殲-20仍在機體設計上進行改良,就第一款自製的隱形戰機而言,固然無法與美俄完全比擬,但在中國航太工程師的努力下,殲20先進的設計與布局已讓世人驚艷。 首先,在11月的航展上,殲-20透過打開彈艙進行飛行表演,彈艙攜帶威力強大的霹靂-15與霹靂-10E飛彈,兩款飛彈在性能上已能與美俄兩國匹敵,機身的塗裝以戰鬥迷彩為主,其最大的優勢並非完全隱形,而是在於殲-20戰機已進入實戰化服役,中國空軍的例行戰鬥巡弋任務皆能勝任,更標示著大陸空軍正式邁向第五代戰機。…
作者:
宋磊
頁數:
74
今年10月光復節前,應邀走了一趟抗戰時東區服務隊(游擊隊)走過的路線。一方面為紀念東區服務隊成立80周年,二方面為紀念台灣光復73周年。 10月24日,我們一行抵達廣州,第二天舉行了光復節73周年座談會。第三天出發到羅浮山,接著數日內,每天我們坐車數小時,下車又走一大段路。一站站在山區裡行走,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先賢先烈的腳力,他們可是背著被子、鍋碗全程走路啊。 東區服務隊下鄉組織抗日 重讀當年組訓東區服務隊丘念台先生的遺作《嶺海微飄》,他書中記:民國27年(日軍已陷廣東)10月20日,12軍團司令香翰屏,叫他組訓惠州、潮州、梅州等25縣民眾,他立即帶青年工作人員開始各處去,由四會、清遠往東走,而且一路增添成員。丘念台寫「我和大家一樣揹起包袱與氈子,翻山越嶺,跋涉二千里……沒有一個人說苦,愈跑愈精神」。…
作者:
邱秀芷
頁數:
76
嘉義縣大林鎮是台灣西部第一個被列為國際慢城(Slow City)的城鎮,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文化資產不少。建議當局應結合此拚觀光和文創產業,讓北漂游子回鄉創業,擺脫「又老又窮」的困境。 慢城初創緣由,起因於全球化快速變遷下,衝擊以農業為主的小城鎮,導致城鎮人口流失,產業外移,造成勞動力下降,生活型態改變,推動慢城的目的是要喚醒當地居民對城市的情感,以保護地方文化與薪傳為基礎,創造永續成長的力量,並以透過地方微型經濟復興,與替代能源使用等方式,在不改變生活節奏的狀況下,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 大林成為台灣第二個慢城…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78
一、 11月上旬,我在百忙中抽出八天的時間,到湘西走了一趟。會選擇湘西,主要是行程中有鳳凰古城,而這兒就是沈從文的故鄉。 對我輩四年級的文青,沈從文絕對是個一號人物,可是受到當時政治氛圍的影響,這些三十年代文壇的風雲人物和他們的著作,在台灣都是禁忌。一直到我進大學,認識了一些寫作的同好,私下傳閱這些所謂的禁書時,手都還會發抖,手心也會冒汗。 因此,我第一次讀到沈從文的著作,竟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就讀時,第一本就是《湘西散記》,之後才是《邊城》。我立刻被他文字的魅力和筆下的湘西風光吸引住了,鳳凰古城、苗寨、沱江、渡口、船家和吊腳樓,引發我無限的遐思,也許下有朝一日要深入湘西一遊的心願。…
作者:
古蒙仁
頁數:
82
陳玉慧,台中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系碩士,現為旅歐台籍作家,寫作領域跨越人類、文化,包含小說、散文、劇本、評論。 一 1987年,陳玉慧第一本書《失火》出版。1989年,陳玉慧更大膽做了嘗試與實驗,用吳小姐的名稱在報紙上登徵婚啟事,將其中42位與她徵婚的男性互動情形寫成《徵婚啟事》,後來改編成舞台劇,由李國修導演,屏風表演班演出,亦改編成電影。 1990年,她和德國人明夏(Michael…
作者:
李宜芳
頁數: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