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NO.46 │ 520與兩岸關係
今年520,蔡英文自動放棄了就職周年的例行講話,而吳敦義卻因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一輪勝選,意外地成為520最搶戲的人。 吳敦義勝選是國民黨員歷經兩次敗選,現今無奈生活在蔡政府製造的各種爭議對立之中,危機總動員的結果,也因此,國民黨員甚至泛藍支持者對於吳敦義的大贏,都感到特別振奮。尤其,當輿論都表示吳敦義是「民進黨公認最難纏的對手」,甚至認為吳帶領下的國民黨可於2018年與小英一決勝負,這不僅提升了國民黨的士氣,也確實挫傷了蔡英文的執政氣勢。 當然,吳敦義所面臨的挑戰才正要開始,他必須有效阻止「黨產會」對國民黨黨產的清算;必須籌募資金,讓黨可以正常營運;必須凝聚黨的共識,站穩在野黨的制衡地位;必須化解與年輕世代的隔閡,爭取到青年的支持;也必須改變外界對國民黨政商曖昧的既定印象。更重要的是,儘管吳敦義的當選與其兩岸主張關係不大,但作為國民黨主席,他必須鞏固國共之間既有的互信基礎,加強國共之間的合作交流,進而讓國民黨的兩岸主張及實務經驗,成為國民黨重新再起的有利條件。 吳敦義言必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認為「現階段沒有統一的條件」,這些或出自個人理念,但也可能基於選票考量。 政治人物的生命在選舉,因此,通常只會尾隨或順從民意。不過,儘管「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其實,民意如流水,又通常受到政治人物及媒體的操弄左右,而人類歷史之所以能向前邁進,無非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出現了願意扭轉、引領民意,開創歷史新局的政治家。吳敦義是否願意適時把握機遇,作為國民黨的中興之主,使兩岸關係轉危為安,決之於他一念之間。…
作者:
紀欣
頁數:
1
過去有人說媒體是鯊魚,一聞到血腥味就會緊咬不放,但網路時代人人是記者、是名嘴、是專家、是判官,於是鯊魚變小了,變成成千上萬條食人魚。 因為一位女作家之死,台灣社會又陷入了瘋狂,開始紛紛要找出究竟是誰害死了這位美女,誰是那個千夫所指的「兇手」。過去有人說媒體是鯊魚,一旦聞到血腥味就會緊咬不放,但網路時代人人是記者、是名嘴、是專家、是判官,於是鯊魚變小了,變成了成千上萬條食人魚。過去的鯊魚還講媒體自律,還談基本道德價值,而如今網路時代的食人魚們,為了搶得先機、為了衝高收視點閱率,根本不在乎是否會因此傷及無辜。 民粹橫行媒體公審 台灣很多人以擁有「自由」、「民主」而驕傲,殊不知台灣這種脫序的自由民主,看在大陸人的眼裡,只覺得「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尤其是媒體辦案,根本是赤裸裸地把人民公審帶上了螢光幕。台灣媒體自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百無禁忌、無話不說、無所不談,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自認是包青天,要幫忙追兇、要判嫌犯的罪,更要替天行道。 因為網路盛行,那些被指涉的「嫌疑人」幾乎無所遁形,一個個難逃被人肉搜索出來的命運;由於資訊的快速流通,許多真假難辨的指控快速流傳,等到證實是誤傳時,討論的焦點早已轉向,受害人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一般人又不像柯文哲,有良好的公關團隊幫他研擬因應對策,可以「流血的時候游得比鯊魚快」,丟出新議題躲避食人魚的追殺,因此一旦被咬,只能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6
備受爭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顯示蔡英文政府想以凱因斯經濟學的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成長,但從其建設規劃及經費配置,很難不令人質疑其目不在於公共建設,而是為了2018與2020年的選舉。 蔡英文在今年3月指示行政院長林全以特別預算編列8,824.9億元,希望帶動民間投資1兆7,777.3億元,以促進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出爐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括「綠數水道鄉」五大面向的建設,即綠能、數位、水環境、軌道及城鄉,看來蔡政府是想以凱因斯經濟學的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刺激經濟成長,增加市場就業人力需求來提高國民所得。 根據「平衡預算乘數」(Balanced-Budget Multiplier)法則,當政府同時提高稅收與增加支出,由於稅收的增加數額與支出增加的數額相同,赤字將保持不變,但提高支出會刺激經濟;假使政府慎選增加稅收的項目,例如提高富人應繳納的所得稅或遺產稅累進程度等,對富人的消費支出影響有限,政府則可用在增加公共投資建設、改善教育環境與增加弱勢族群的生活保障。簡言之,增加支出的刺激效果若大於提高稅收的緊縮效果,理論上可以帶動經濟成長。 十大建設帶動經濟成長…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8
一年前,蔡英文挾56%的得票率、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風光上任;一年後灰頭土臉,玩起神隱遊戲。蔡英文一年來的執政可分成三方面來評論。 一年前蔡英文挾56%的得票率、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風光上任;一年後灰頭土臉,玩起神隱遊戲,躲在總統府與兒童、弱勢群體相互取暖。台灣民調不分藍綠,均顯示蔡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大幅下跌,滿意度竟然跌破三成,勉強保持綠營基本盤,而不滿意度超過50%,甚至超過60%。網路民調中,如果郭台銘參選,郭以35%的支持率領先蔡英文11%。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民調資料,蔡英文還能如當初那樣自詡「最能溝通」、「解決問題」嗎? 拚經濟無能,拚政治全能 民進黨向來是拚經濟無心無能、民眾無感;但拚政治有力,招招致命,各方反感。導致政策爭議頻傳,民怨沸騰。蔡實施一連串新經濟、新南向、艦機自造、前瞻建設等,名目繁多,但只有舉債一招,「前瞻」編列8,824億新台幣特別預算,規避立院監督,撒錢給民進黨進行「綁樁」,卻沒有引來外資、助推升級、拓寬市場,而島內因「缺電、缺水、缺地、缺人、缺錢」,一批企業如台積電、鴻海、義聯將遠走美國投資。造成經濟增長乏力,2016年只增長1.47%,在亞太地區表現最差,人均收入比前年倒退2.75%。 而且,民眾普遍看衰台灣經濟,《中國時報》民調稱有52%的民眾認為經濟變壞,變好的只有10.9%,而《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經濟變壞高達80.6%。失業率維持在3.8%-4%之間,尤其是青年群體(15-24歲)失業率升至12.07%,創三年新高。…
作者:
倪永杰
頁數:
18
高喊「在中華民國憲政秩序下維持現狀」的承諾當選上台,卻時時刻刻不放棄搞小動作,一年不到,突然說世界改變了,端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顯然,當初的「維持現狀」就是個騙局。 蔡政府上台一年,風波不斷,頗有野火燎原之勢,其中最有戲劇效果、具爆炸性、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兩岸關係莫屬。 暴虎馮河,結果更糟 2015年競選時,蔡英文信誓旦旦,要「在中華民國憲政秩序下維持現狀」,上台後拒絕承接「九二共識」,中華民國變成「這個國家」,對兩岸關係中的往來採取冷漠、少搭理、若有事則低調處理與快速落幕的基本態度。2016年9月底,民進黨黨慶發表給黨員的一封信,莫名其妙地對大陸態度強硬,激起強烈反彈,隨即在10月上旬至少三度表示願意與大陸坐下來談。不過,她言不由衷,同年12月2日,利用川普玩弄「一中」話題的氛圍,運作蔡川通話,得意歡欣達到高潮;今年1月甚至寫信給教宗大談兩岸關係,似乎想利用教宗的聲望玩弄兩岸關係,但未得逞。2月6日在台商的餐會上,宣布下半年將出台新的兩岸政策,但22日在宴請使節的場合上又再度重申「我們維持現狀的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也不會屈服於壓力」。 蔡英文自上台至屆滿周年,在兩岸關係的外在表態已經多次變化。有可能反映內心其實根本沒有通盤的戰略思維,只有煽動民意的游擊表演,當然,也可能是故作姿態欺敵,掩飾心中想法。…
作者:
朱駿
頁數:
20
5月9日,文在寅順利當選韓國第19屆總統。這位對兩韓統一向來有抱負的「救國英雄」受到高度期待,可是,橫梗在他面前的國內外問題龐雜,必須先通過考驗,統一政策才可能施展開來。 5月14、21日,北韓又發射了兩枚中程的戰略導彈,對剛上任的南韓新總統文在寅來說,是有點難堪。不過,文在寅是「脫北者」之子,對兩韓統一早有主張,在《大韓民國在質問》一書中,曾提出「兩階段統一」的具體過程。 文在寅的「兩階段統一」 第一、先達成經濟統一。如果韓國鐵路經過朝鮮通往西伯利亞,再由西伯利亞經過中國直往歐洲,瓦斯管自西伯利亞連接朝鮮一直到韓國。甚至,可將蒙古的太陽熱或風力發電,透過朝鮮轉運至韓國,這會產生廣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如經濟可統一,將產生8,000萬人口的內需市場,韓國不僅會成為經濟大國,甚至可能超越日本。 第二、政治、軍事上的統一。朝鮮曾答應韓國將開放海州軍港,建設成一個經濟合作園區,並開放東海岸的安邊軍港作為一個造船廠。兩韓也可簽訂類似FTA的經濟合作協議。…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24
美國總統川普退出TPP、主張雙邊貿易談判,日本受害最深又莫可奈何;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建構合作、共榮的自由貿易,日本卻又欲迎還拒,自陷進退維谷的窘境。 5月14、15日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30個國家派代表與會,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過去對大陸推動「一帶一路」不僅冷嘲熱諷,甚至聯美掣肘的日本,派出政壇上與大陸領導階層有廣泛人脈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出席,並遞交安倍晉三首相的親筆函,隨行的有安倍政務秘書官今井尚哉、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榊原定征及外務省、經濟產業省高階官員,頗具份量。為何安倍政府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改變?如果了解日本近日所承受來自美方的莫大壓力,或許就可嗅出答案。 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帶領各國反對保護主義,而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川普政府卻高揭「美國第一」、陸續推翻或要求重談原有的自由貿易協議(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美角色切換,一拉一推,終於使得二戰後向來「親美反中」的日本,出現搖擺的「迷航」現象。 美部長發言日本心寒 自從川普上任,立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來,標榜「貿易立國」、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越來越感受到自由貿易面臨危機,必須另找夥伴,抵擋以美國為震源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3月在德國所舉行G20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會議的共同聲明中,過去一向都有的「對抗保護主義」字眼,應川普政府的要求被刪掉了,最後連「自由貿易」都沒提到。…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26
日相安倍4月底又前往莫斯科會晤俄總統普丁,雙方除討論「北方四島」爭議外,安倍也希望普丁能發揮影響力,制止北韓的挑釁行為。安倍的縱橫捭闔會對美俄日關係產生何等影響,值得觀察。 俄日對四島主權仍有爭議 4月28日安倍飛抵莫斯科與普丁就「北方四島」(下稱四島)共同經濟活動,以及前島民自由往來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是去(2016)年12月普丁訪日以來,兩國領袖再度會談,也是兩人第17次會晤,日本希望經由「北方四島」的共同經濟活動,解決兩國領土爭議,進而為締結俄日和平條約帶來契機。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帕夫利雅科(ВикторПавляко)認為,俄日和約若干項目雖已取得共識,但雙方仍有矛盾存在,所以日方積極推動共同經濟活動和前往四島旅遊觀光,以加強相互諒解。 去年12月,俄日同意在四島進行共同經濟活動,今年3月兩國展開副外長級談判,並同意今夏派遣聯合官民調查團前往四島實地考查。日本希望在海運交通之外,另開闢空中航線,方便年邁的原島民前往掃墓祭祖,也希望原島民能以免簽證,即特別的制度方式,在不影響法律地位的情況下前往四島,但俄方堅持應依照俄國的法制程序辦理。 帕夫利雅科表示,目前最有可能的是開闢由日本前往四島的空中航班,讓日本民眾能快速前往掃墓祭祖,不過,根據調查,過去幾年來的2萬名日本旅客中,僅有500人是真正的原島民,其他則多半是日本的民族主義份子。況且,日本媒體經常報導,如果有更多日本人前往四島觀光旅遊,那麼將可根據日本利益來解決兩國爭議的領土問題。其實,從1998年俄羅斯開放日人以海路前往掃墓以來,俄羅斯已在四島地區修建了9座工廠,預計將共修建20座,當地其實已無空間進行其他經濟活動,只能發展中、小型企業。難怪帕夫利雅科認為,兩國在四島進行所謂共同經濟活動,「目前實在看不出有任何前景」。…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29
香港必須「國族化」才能為「民主化」提供穩定的政治平台,而循序漸進的「民主化」可以強化港人對「一國」的政治認同基礎,如此,港陸「兩制」並存而不矛盾,「香港問題」自然解決。 再過一個月,香港回歸中國就20周年了,「回歸日」這一天絕對值得紀念與慶祝。回想20年前7月1日那天晚上,看到電視轉播香港回歸大典上港英旗幟徐徐降下,中國旗幟冉冉升起之際,多少海內外中國人(包括筆者)熱淚盈眶,歡呼香港重回祖國,結束150多年來的英國殖民統治。 20年過去了,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下,香港本來應該在政治發展上既朝向「一國」(國族化),又走向「兩制」、「民主化」的理想政治道路中去,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今天的香港居然在「一國」與「兩制」之間出現強烈的衝撞,致使香港社會撕裂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社會撕裂」近來已經發展成為「反中」,甚至「脫中」現象,對研究發展社會學的人來說,稱此為「香港問題」。 「香港問題」成因很多 筆者對「香港問題」的興趣導源於多年前主持過一個「國家統一問題專案研究」,為了這個研究,曾經兩次帶領研究小組前往香港中文大學作蹲點研究,當時正值中英談判「香港問題」告一段落,香港「回歸」已成定局,香港許多媒體稱1997是「香港大限」,在社會悲觀、人心惶惶下,香港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移民潮。關於這個現象,當時中文大學翁松燃教授告訴我,香港出現「認同危機」,這與我研究「國家統一」問題密切相關,讓我開始關注「香港問題」。…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32
1930年出生的馮守娥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曾於1950年入監10年;她的哥哥馮錦煇及丈夫陳明忠也是政治犯,前者被槍斃,後者被捕二次總計坐牢21年。馮守娥曾獨自養家育女,度過生命難關,至今仍堅持理想,堪稱女性典範。 生於宜蘭冬山鄉的馮守娥,五歲時因父親開設醬油工廠而移居羅東,小學就讀羅東女子公學校,後來考上蘭陽女中高中,並於1949年畢業。70年前羅東只有五名女性高中畢業生,馮守娥是其中一人,在當時可稱得上是極少數的高級知識分子。 自幼即思考人生意義 馮守娥的學業成就,一方面是因為她從小就很愛看書,二方面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她的父親原本在冬山公學校教書,母親也是公學校畢業,皆很重視教育,總是鼓勵孩子們學習,「父親主科教日語,數理科也很好,常教我們兄妹算術。」馮守娥說父母親空閒時會與孩子們唱歌,她記得父親曾經教她唱一首歌:「我為什麼生出來,生出來的我究竟要做什麼?只是吃?只是睡?只是動?這跟禽獸不是沒有兩樣嗎?」這首歌觸發馮守娥思索什麼是人?人生活著的目的是什麼?馮守娥小小年紀便立志做個有用之人,她想像長大後,學美國萊特兄弟造飛機;她也想學愛迪生,製做更多電燈,照亮鄉下的大街小巷。 另一位影響馮守娥的人,是大她兩歲的哥哥馮錦煇。馮錦煇在羅東公學校、台北淡水中學畢業後,先後任教冬山國小、羅東國小。馮守娥因為與哥哥年齡接近,二人常一起看書學習,討論問題。她至今仍牢牢記得與哥哥的「巴西之約」,「哥哥很愛讀探險故事書,有一次他跟我說『長大後一起去巴西』,我問去巴西做什麼,他說『種咖啡』,我當下聽了覺得很有趣,就說好啊。」…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36
古蒙仁讀中學時即開始寫散文、小說,1978年以〈黑色的部落〉榮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推薦獎。2012年移居桃園青埔,開始著述鄉鎮文史事,堪稱新時代的地方誌,再創文學生涯的另一個高峯。 古蒙仁,本名林日揚,1951年生於雲林虎尾,1971年考入輔仁大學中文系,1972年首次用「古蒙仁」筆名發表小說。畢業後任職《中國時報》、1983年赴美留學,次年獲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文學碩士,隨即返台,先後擔任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處長、副執行長、代執行長;2002年至2005年任雲林縣文化局長、2010年到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工作,2012年舉家從台北移居桃園青埔,2016年10月退休。現專事寫作。 古蒙仁說他與報導文學結緣與輔仁大學延畢有關係。大四時,因為必修學分〈訓詁學〉被當,無法如期畢業,沒想到這多出來的一年時間,讓他提早進入新聞界。「1975年,《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高信疆先生在副刊籌畫了一個報導性的專欄,叫做『現實的邊緣』,他找我寫稿,開啟了我寫作報導文學之路。」 27歲奪時報文學大獎 古蒙仁憑著熟練的文字能力及敏銳的觀察力,上山下海記錄農、礦、漁村及原住民部落等偏遠地區的生活狀況。他寫出礦工生活的艱辛、鐵道員的滄桑史、台北大橋下無路可走的老工人…,這些作品多數登載於《人間副刊》。…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42
鄭成功與蔣中正皆在台灣建立了不受大陸中原政權管轄的漢人獨立政權,但鄭要「反清復明」,蔣要「反共復國」,作者用現實權力的地緣戰略觀點,思考他們為什麼沒有成為台獨? 台灣民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或「延平郡王」,正是分別來自南明隆武帝與永曆帝的冊封。即使永曆帝被清廷處死了,鄭成功仍沿用永曆年號。獨派的歷史教科書將「明鄭」改為「鄭氏」,並無法改變鄭成功畢生以「反清復明」為志的歷史事實。其實,台獨人士要搞台獨何需竄改古人之志,強拉古人作陪來給自己壯膽? 李登輝與民進黨夢寐以求的台獨春秋大夢,鄭成功與蔣中正豈會從來沒想過?暫且不論「漢賊不兩立」的儒家傳統思想與中原心態,若從純然現實權力的地緣戰略觀點來思考,他們沒有成為台獨,是因為他們體認到:只要中國大陸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就絕不容許台灣獨立。 台灣絕無獨立的可能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是台海兩岸最基本的總體戰略原則:台灣的獨立會威脅到中國大陸政權的統一性,所以,只要中國大陸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就絕不容許台灣獨立。換言之,只要台灣獨立,中國大陸政權必然會採取武力來終結台獨。…
作者:
路況
頁數:
44
中國大陸歷代領導人都強調,國家統一是全體國民的職責,而且統一採何種方式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受美國的影響。 1972年2月28日,中國大陸在《上海公報》裡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可見周恩來與毛澤東在簽《上海公報》時,未向尼克森承諾只以和平方式解放台灣。 1973年11月12日,毛澤東對季辛吉說,國民黨是一撮反動分子,「他們怎能和我們合作?」會後,毛澤東特別召集政治局會議,批判周恩來「和美國人打交道時犯下右派的錯誤」,因為當天周恩來曾對季辛吉表示,中國會用和平手段解放台灣,毛澤東說這是不對的,「台灣只能用打的」。 鄧小平未承諾放棄武力 鄧小平於1974年11月26日,剛接任國務院副總理時,在與季辛吉談到台灣問題之際,他重申「我們不相信和平交易」,鄧小平堅持不承諾放棄武力。…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46
在台灣,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房地產被一場尚未結束的內戰所摧毀,也不願意自己的財產受到戰爭餘波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所吞噬。尤其,如Elizabeth Freund Larus最近在IPP Review上撰文指出,如果蔡英文政府不能處理好軍人的退休金改革,許多軍人會覺得被政府出賣,甚至改而效忠對岸。 回顧歷史,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有不少統一的模式出現,例如(1)北平談判模式:始於1948年12月,基本上是和平解決;(2)上海模式:1949年5月12日擁有42萬部隊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只進攻寶山區,並保持其他地區完整,經過16天的戰鬥上海解放了,全市沒有停電和停水;(3)海南島或全面進攻模式: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橫渡瓊州海峽,成功地攻克中國第二大島。…
作者:
俞劍鴻
頁數:
48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落實,是中國「達則兼善天下」的最佳體現。它是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振興計畫、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也是最被看好的國際合作平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中國人歷來的理想。為了擺脫貧窮積弱,使中國屹立於國際之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殫精竭慮、變法圖強。 立志要對世界有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站起來了就要往前走,就不僅要自己過生活,還應該對別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幫助。他說:「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麼貢獻。」可是,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不僅經濟不發達,工業水準不高,而且還有很多文盲。毛澤東提出分兩步走來改變這個面貌。第一步,用三個五年計畫的時間實現初步工業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設想到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時,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毛澤東說:「衡量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使我們自己發展起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能夠隨著自己的發展,對人類作更多的貢獻。」 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想對世界有多一點貢獻,首先必須發展自己,把自己變得強大一些。鄧小平明確提出了…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50
中國大陸海軍新型國造航母-001A已於4月26日正式下水測試,其滿載排水量達65,000噸,可攜帶50架戰機,除在機庫、艦身、艦載相控陣列雷達方面,與第一艘服役的航母遼寧號有明顯差異外,整體噸位上,已超越英國最新型的伊莉莎白女王號、法國的戴高樂號,讓人不敢忽視大陸海軍的軍力已經崛起。 001A航母於2015年開工建造,歷時不到兩年,不但已下水測試,並已決定在2020年前正式服役。相較於大陸第一艘航母瓦良格號,001A不但是中國自行研製,其整體船艦設計也採納了各國航母的優點,例如:艦載機的起降方式沿用了俄式風格,在艦橋與機庫的設計上則趨於西方國家風格,與美軍、英軍或法軍的航母有些許雷同之處,這代表大陸造船廠設計大型航母的技術已有具體進展。 大陸自2012年使用航母後,隨即艦載機J-15也已正式服役,航母艦隊作戰的訓練也在2016年初步完成,雖然以當前的規模來說,無法與美軍較量,例如在航母數量與作戰能力上仍居於劣勢,水面艦上的投射能力目前也沒有美軍遠(艦上裝載的導彈射程仍少於美軍艦上攜帶的戰斧巡弋導彈),不過,其他部分諸如新式軍艦的數量、性能、反艦飛彈、艦上防空飛彈,在數量與性能上已在水平之上。 大陸海軍若搭配其他軍種的聯合作戰,像是空軍的長程轟炸機(轟6K)、火箭軍(DF-16)等,已具備跨海、甚至兩棲作戰的能力,其實力足以重挫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所有艦隻,至於南海附近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無論在水面艦數量、潛艦數量等方面,根本不是中國大陸海軍的對手。 (作者係中正大學戰略所畢業)
作者:
宋磊
頁數:
52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將充分依靠中國大陸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可望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走向,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則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必須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涵蓋65個核心國家,覆蓋面積約5,539km2,約占全球總面積的41.3%;惠及46.7億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66.9%;區域經濟總量達27.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8.2%。「一帶一路」涉及的65國的發展差距很大,例如2013年卡達人均GDP達9.4萬美元,而阿富汗人均GDP僅為665美元,其中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較差,提升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於2017年4月25日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以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要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也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用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53
為安定工業領袖對於「非核家園」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蔡英文政府在近日草成「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方案」,不過,看草案內容,蔡政府的「用心努力」,顯然沒有達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以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為首的產業企業界領袖,早在六個多月以前,就已經公開表示,蔡英文只專注「轉型正義」,而不顧經濟民生,使得台灣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問題,以及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等「六失」問題,導致台灣投資環境走向崩壞。此一訴求也得到美國、歐洲及日本商會的共鳴呼應。 因此,5月10日,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能源局局長林全能,銜命前往全國工業總會理監事會,向近50位各產業公會理事長簡報「電力供需政策方向及相關措施」,保證2017年至2025年的工業能源供給「不會缺、不會斷」。不過,從簡報中所說明的經濟部初訂方案,完全看不出台灣「能源供應數量的安全穩定保證」,乃至「能源成本價格倍增情勢」預計設算之「具體可徵的初步結果」,反而引起產業界更大的恐慌與不滿,應算是蔡政府對工商業界「溝通再溝通」的莫大失利,甚至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政治正確的「虛擬」方案…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54
長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習川會」後,依據「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架構,進行了百日行動計畫。目前雙方已獲十大「早收」清單共識;而台灣在「親美遠中」的政策下,恐成貿易孤兒。 中美兩國自1980年代恢復正常貿易以來,雙方經貿關係日益緊密;1979年的雙邊貿易額僅24.5億美元,逐年成長至2011年的4,466億美元,成長逾182倍。2015年躍升為5,980.7億美元;預計2020年大陸對外貿易總額將達到5兆美元,而中美貿易額將達7,000至8,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以上。 然而,在中美貿易發展進程中,中國大陸先前為保護國內市場,對進口產品施行很多貿易限制,包括貿易壁壘、投資缺乏透明度、進口產品需要許可,以及要求外國企業通過輸出技術以換取市場等。中國在加入WTO後取消了部分限制,但仍存在一些貿易壁壘。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希望中國:(1)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擴大互惠的經貿關係;(2)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壟斷性的行業,如郵電、基礎設施、電信、金融服務;(3)在其國內市場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4)讓人民幣匯率升值,以此削減美中貿易逆差。但雙方卻一直存在矛盾與歧見,貿易摩擦亦始終不斷。 川普轉向習近平示好…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