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NO.118 │ 超級三腳督正式開打

2023年6月|NO.118 │ 超級三腳督正式開打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應民進黨政府邀請,於5月16至20日來台訪問。這是睽違27年之後,再度有英國卸任首相前來台灣。特拉斯此行訪問意義何在,值得探究。 台灣邀訪特拉斯緣由 外交部於5月9日發布新聞稿稱,英國前首相特拉斯下議員將來台訪問,在台期間將見府院高層、拜會相關部會首長、參訪台灣文經設施。特拉斯並應遠景基金會邀請於5月17日發表演講,也將與政、商、學等各界人士交流互動,強化台英友好關係。 外交部同時表示,特拉斯為台灣長期的堅定友人,擔任外相期間多次個別或與其他G7國家表達,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在去年6月北約峰會期間表示,台灣的安全不僅攸關軍事安全,也關乎經濟安全,號召民主陣營支持台灣。…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6
韓國總統尹錫悅最近勤出國,博取國際知名度,但5月10日上任滿1周年,他卻未舉行任何慶祝活動,也沒有找記者們聊一聊,這是因為韓國內部發生太多讓民眾不滿的事情,尹錫悅不得不低調。 依據5月份南韓各家民意調查的數據顯示,尹錫悅的支持率在18%至42%之間,進步派與保守派民眾對他的評價大不相同。不僅如此,還不及他當選總統時的48%支持率。因此,一般認為,尹錫悅此時宜採低姿態勝於過度炫耀自己。 尹錫悅受制於政爭不斷 擁有169席次在野的民主黨,在國會壓制執政的國民力量黨,自行通過了《糧食法》、《護理師法》、《大學生貸款免利息法》等法案,但由於尹錫悅政府無法接受,而退回國會重議。近一年來,立法與行政機關鬥爭不斷,看在人民眼裡,當然會對尹錫悅的無能興師問罪。 尤其,尹錫悅大力推動的三大改革:勞動、年金及教育,在民主黨和勞工組織的強力杯葛下,無法順利推動。近日來,有成千上萬的韓國人霸占首爾的主要道路,他們不僅在街上露宿,還喝酒、隨地灑尿,讓首爾市民每天在吵鬧聲與髒亂中無奈度日。…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8
4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布了一段3分鐘的視頻,正式宣布競選2024年連任。到目前為止,民主黨內,除了甘迺迪家族中的小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有點看頭外,拜登幾乎不會遇到任何強有力的對手。而共和黨方面,川普已表明再戰,他若能在初選中打敗剛宣布參選的佛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2024年將是拜登再戰川普。 川普早於2022年11月15日在海湖莊園宣布他將捲土重來。儘管他官司纏身,但4月4日他被紐約曼哈頓南區刑事法庭起訴後,民調不降反升。根據雅虎新聞和民調機構YouGov的成人民調,川普的支持度達57%,而其最強的競爭者德桑蒂斯僅獲得31%。德桑蒂斯已於5月24日宣布角逐共和黨提名,但他的民調若不能快速上升,川普被提名的可能性依然很高。那也就是說,2024年總統大選很可能是2020年的續集,拜登再戰川普。 美史上最老的兩個候選人…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50
美中對抗正在從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和軍事競爭,蔓延到文化、媒體和社會層面的鬥爭,這不僅影響兩個大國,而且影響整個世界。這場鬥爭的動力,來自霸權思維(美國)和反霸權哲學(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深蒂固的反共和冷戰思維及融和性的社會主義。在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上,美國一直在有計畫地制定戰略計畫(其白皮書可見)和盤算準備。 國際社會怎麼看印太戰略 美國的國際戰略反映在它的歷史上:19世紀以來的門羅主義(導致美國擴張和擴大了世界影響力),一戰、二戰和冷戰期間的戰略聯盟(為美國帶來勝利和利益),以及美國政府推出以北約(針對俄羅斯)為樣本的印太戰略,轉而針對中國,先後組成了AUKUS(澳洲、英、美的聯盟)、Quad+(美、澳、日、印度希望擴大)、JUSK(日、美、韓)的軍盟加碼,並拉攏菲律賓擴建軍事基地,示好東南亞國家,大力武裝台灣等連續動作。 印太戰略是美國對抗崛起中國的中心計畫。但中國不像蘇聯那樣,靠霸權崛起,最終因經濟失敗而垮台。中國經過艱苦奮鬥,在短短幾十年內,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成為全球14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因此,印太戰略未必會像歐盟和北約,可以打垮蘇聯和華沙集團般地打垮中國。中國也不會結盟其他國家打第二次冷戰。 中國經濟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它通過合作,與其他國家實現共同繁榮發展,例如倡議「一帶一路」。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美國正努力以低於1%的增長率恢復經濟時,中國經濟成長率已回復到3-4%。因此,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印太戰略有不同的看法,一是從政治領袖的角度,另一個是從人民或工業領袖的角度來看。前者是一種「政治性的」觀點,政客有選舉動機,其國際觀點也通常是短視的;而後一種則是「經濟性的」,基於人民的現實生活、對生活水平及就業的期待和工業績效方面的考量。…
作者: 張一飛 頁數: 52
去年底之後,雖然各國逐漸揮別疫情陰霾,但由於全球終端需求疲軟,許多重要產業正在調整庫存,加上俄烏戰事未熄、通膨持續延燒,嚴重波及貿易成長與經濟復甦。4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指出,今年貿易成長預測降至1.7%,低於2022年的2.7%,不如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的平均年增2.6%;至於經濟成長則降至2.45%,更不如2022年的3.0%與2021年的5.9%。 面對全球景氣籠罩著低迷氛圍,與各國市場高度連結的台灣當然難以倖免,去年9月迄今對外出口持續萎縮,在無形中直接波及經濟成長。依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負0.86%,為2016年第一季以來首度轉負,全年僅成長2.43%。4月28日,主計總處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概估負3.02%,較2月之預測大減1.82%,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低,即使民間消費成長,仍然難抵出口衰退衝擊;若至今年底動向不變,則全年經濟成長將會從2月預測的2.12%,下修降至1.67%。 出口劇降致經濟成長下修 亦即在外在環境劇變的衝擊下,台灣經濟正在迎接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的最大挑戰。不過,若從上述數據加以觀察,其實可以發現,景氣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癥結在於出口動能表現頗為疲弱。換句話說,長期拉抬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境外淨需求,呈現大幅萎縮,是導致經濟成長下修的根源。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莫過於扮演出口引擎角色的電子、資通產業去庫存調整周期,較先前的預測拉長,造成境外淨需求衰退。 儘管出口動能持續疲弱造成台灣景氣陷入低迷,然而其背後真正的關鍵在於,過去支撐出口動能最重要的地區呈現急劇變化。依據台灣海關的資料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對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包含香港)衰退24.8%,而且出口比重降至35.1%,創下20年來同期新低水準。換言之,過去40年台灣經濟持續創造榮景,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於大陸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對大陸出口占比皆在四成左右,同時享受著高額貿易順差。…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54
近期有財經立委提出「中央銀行法修正草案」,建議以外匯存底總額的一成設立「主權財富基金」,並賦予央行職權針對基金提撥原則、治理架構權責等進行規範。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他不反對成立主權基金,並建議可由國發基金主導。究竟什麼是主權基金?台灣成立主權基金有何利弊? 何謂主權財富基金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6
數字經濟創新已被視為救治當前世界經濟的首要解方,西方先進經濟社會早已先發且有成,中國也由中央研訂了宏遠計畫,並投入巨大資金人力;只有台灣還遙遙落後。 15年前,台灣就有一個數字經濟交通發展的方案,但蔡英文掌政後,就撤除了毛治國成立的專案辦公室,一手殺死了初萌的數字經濟創新。如此無心無意於數字經濟發展,當然肇致2023年第一季數字經濟部門的產銷大衰退,也讓美國政府趁隙公然劫掠台灣的護國神山。 數字經濟能帶來潛在機會 最近看似不起眼的ChatGPT創新,竟能在科技、經濟、金融、人文、倫理等領域,激起濤天千層浪;讓人們想到美國人工智慧專家,兼Google前工程總監庫茲韋爾(Raymond Kurzweil)的這句經典預言:「現代人類的未來,是要經歷爆炸而非經歷進化而企及的」。…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58
地下經濟指的是未經工商登記、逃避納稅的個體經濟,也被稱為影子經濟、黑市或非正規經濟。筆者以下介紹各國及台灣的地下經濟情況,以及如何衡量地下經濟規模的方式。 世界各國地下經濟情形 由於地下經濟活動不會產生納稅申報表,或出現在官方統計報告中,所以很難準確衡量其規模大小。 納稅人之所以將經濟活動從地上轉到地下,主要是想藉此逃避地上經濟的稅收、行政管理負擔和國家調控。通常一個國家的稅費越高,監管越嚴格,地下經濟就越興盛。 地下經濟因無法具體掌握,世界各國政府只能用各種模型去估算。根據IMF統計,1991至2015年,158個國家的地下經濟占該國GDP的比重平均為31.9%。…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0
現代人對於明代歷史地位的評價,不再有為推崇清朝的功德而抹殺明朝成就的顧慮,如史學家謝國楨所言:壓縮或削減明朝的武功和疆域,輕視明代的學術思想是膚淺的,但一般仍多認為明代為近世中國衰落和中西消長的關鍵。 近百年來對明代多惡評 (一)黑暗的時代。長期以來,明代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代,君主專制,宦官濫權,特務荼毒,朝士或熱中黨爭或專心貪瀆;苛捐重稅,地主鄉官橫行鄉里,欺壓人民;士人苦悶,或逃於空談心性,或沉於奢靡淫逸。終致民變四起,國家滅亡,為滿清所乘;真乃「天崩地解」之「亡天下」。 (二)沒有多少特點的朝代。與秦漢隋唐宋相較,無論典章制度建設,還是文治武功,明代都缺少足以誇耀的成績,甚至顯得黯然失色。 (三)停滯的社會。從黑格爾以來,西方主流學術把明清中國看成是一個停滯的國家。馬克思主義的史學體系也認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是一個沒落和停滯的時期」。鴉片戰爭後,在西方的衝擊下,中國社會經濟才出現重大變化。…
作者: 徐泓 頁數: 62
一般而言,科學必須實事求是,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信之也有,不信也有,一點含糊不得;而宗教則不然,信之則有,不信則無,是個未知數。那麼,宗教崇拜的神、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若說存在,可古往今來誰也沒見過?然而,中世紀一千多年來的歐洲神學家,從聖奧古斯丁(354-430)到聖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都絞盡腦汁證明人從未見過的神、上帝的存在。 中國聖人孔子為人處世治學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荀子則認為凡不實用、抽象的,無助於民生人倫的東西應該一概禁絕,何況宗教的祭祀儀禮又繁瑣靡費。這兩位聖人對宗教的言教,決定了後世中國人對宗教的冷漠態度。然而,宗教除了怪力亂神外,卻含有對自然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大道理。希臘古典時代的哲人對自然界的好奇與探索,產生了早期的科學;對人生終極的目的和死後的世界探索,產生了早期的神話、宗教、神學和倫理學。 古典希臘人將宗教、哲學、科學視為一體,分門別類是以後的事。中國古典時代也是如此,中國本來沒有哲學這個名詞,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啟蒙學者西周將philosophy譯為哲學,後被中國留日學生傳入中國,才有哲學這個門類,而被納入中國的外來語中。 在漫長的幾十萬年的遠古時代,人類脫離了動物階段而成為靈長類的人,逐漸發展出認知和思辨的能力,從而為大自然的威力和浩瀚無際所震懾;對於死後的精神肉體何所歸屬,超出了當時人類的理解能力,所以就歸之於超自然的力量,認為是神創造了宇宙,創造了人。有此思路的民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希臘民族和希臘哲人。 西方從神話到哲學到科學…
作者: 龔忠武 頁數: 70
1983年2月1日,一本由大陸台胞團體經辦,旨在表達台灣同胞心聲,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台聲》雜誌在北京誕生。我在這一年有幸成為雜誌社的一員,直至2004年春。我在《台聲》21年,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美術編輯,二是攝影採訪。為紀念《台聲》創刊40年,我來講講1983-2003年間《台聲》雜誌封面背後的故事吧。 1983年《台聲》創刊號封面,刊名採用的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的字,封面圖片採用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畫家吳作人夫人蕭淑芳的作品—《揚帆》。吳作人為畫作命筆題詩「借得長風破浪去,情懷滿載寄故人」特別引人注目。中國畫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用享譽全球的大陸著名畫家的作品,作為《台聲》的封面,更凸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台聲》創刊號後,還有李可染、徐悲鴻、關山月、袁曉岑、何香凝、潘天壽等國畫大師的作品,登上《台聲》封面。這種設計風格一直保持到1984年第二期。 1980年代,正值台灣風雲大變化之際,也是台灣期刊業有史以來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黃金時期。這期間的台灣政論期刊多用人物漫畫與人物照片做封面,接地氣,又特具視覺衝擊力。為了因應這個變化,《台聲》從1994年第三期開始,改用當期雜誌中重點人物或重大活動照片,配以醒目的要文標題來設計封面。 這種鮮明的變化,讓《台聲》在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報刊架上,很容易被人一眼認出是時政評論類期刊,而非美術期刊。後來成為全國台聯金牌交流項目的「台胞青年夏令營」,也在這一年首秀雜誌封面,而且是全畫幅登場。這對《台聲》來說也是第一次。這個時期的美編,不僅要會設計,而且要會寫美術字,因為印刷廠鉛排車間裡只有宋、黑、楷、仿4種基本字體,而且鉛字最大字型大小為42磅,相當於現在的初號,遠遠不能滿足雜誌彩頁、正文標題設計之需。 綜合多方面的意見,《台聲》雜誌從1986年第一期開始,刊名改用美編手繪的美術字,這一用就是12年,直至《台聲》創刊20周年時(2003年第一期),才又恢復啟功先生的書法字。…
作者: 徐波 頁數: 73
六、牯嶺街 上大學後,陳映真算是告別了依附於家的青少年時期,也永遠離開了故鄉小鎮,之後,除非不得已,例如服兵役與吃牢飯,陳映真都工作生活在大台北地區,直到暮年養病及逝世於北京。在陳映真少數提及故鄉小鎮的文字裡,也有一種類似魯迅對故鄉「S鎮」所表露出的黯淡、壓抑,以及一種亟欲逃離卻又藕斷絲連的狀態。在陳映真一篇早期的小說裡,祖父、故鄉與鄉愁就濃濃地結在一塊兒(小說《祖父和傘》1960)。 離開故鄉,但故鄉卻一直內在於他;進入都會,但都會卻似乎永遠外在於他。陳映真怎麼看,也都不像是個「都會知識分子」;他對光影雜沓紳士淑女的摩登都會,有一種本能的局外感(如《麵攤》1959所示),甚至有一種出於某種道德感的鄙棄─「繁華的、惡魔的都市」(小說《故鄉》1960);「敗壞而麻木的城市」(《最牢固的磐石》1967);「淫亂而且腐敗」(《台北斷想》1999)。而先生為人莊重持禮,卻獨喜趿涼鞋,莫非是出自無意識地對都會上流準則的輕蔑?是一種魏晉風骨? 陳映真對摩登都會的抽離感,應有更深層的思想根源。1970年代下,他頻繁以「小市鎮知識分子作家」自我定位,他為何要特別標明小市鎮呢?固然不能說與他並非工農,或地主背景出身無關,但我想,他要傳達的是一種在鄉村與都會之間的存在意識。唯有小市鎮能傳達出那種處在鄉村與都會、中國與西方、承載無窮生命力的老百姓與虛偽無愛的(西化)知識分子者之間的張力感(見小說《兀自照耀著的太陽》1965)。小市鎮經常是他在觀察與思索急遽社會轉型時,所設定的觀測所。以小市鎮為背景的小說,在陳映真的創作全體裡占絕大多數,從《我的弟弟康雄》(1960)一直到《忠孝公園》(2001)。陳映真的「鶯鎮」與魯迅的「魯鎮」,是否共有一種類似內在邏輯的時空自我定位呢? 對1950-60年代的台北市,陳映真最常憶及的有兩類空間,皆涉及鎮壓與反抗,也皆是體面人、闊人的都市記憶所不及的「非都會」角落。一類是槍決政治犯的馬場町、羈押政治犯的東本願寺、青島東路警總看守所這類「死亡的政治空間」。另一類則是「反抗的思想空間」,即牯嶺街舊書攤。…
作者: 趙剛 頁數: 76
台灣南部因陽光普照,日光天數較北部多,有充足的太陽能發電資源,因此,被廣設為太陽能發電的「種電區域」。各縣市在樓頂、屋頂、林區、湖泊、農田、魚池、埤塘中裝設大量太陽能板,形成罕見的太陽能板奇觀。不過,過分種電的結果,讓熱島效應浮現,阻礙了降雨鋒面通過,造成南部地區長期乾旱。 太陽能發電問題不少 鼓吹太陽能發電的人其實心裡有數,這絕對不是一個高效率的發電方式。目前,太陽能發電的問題有:(1)太陽能板的能量轉換功耗高,發電量不穩定。(2)輻射熱源散播於空氣中,造成熱島效應。(3)廢棄太陽能板回收、處理難度高。 首先,太陽能板的能量轉換率和製程品質有關。由於市面上的太陽能板絕大部分為多晶矽產品,單晶矽則為晶圓廠使用原料。一般品質的能量轉換率約在15~20%之間,較佳品質的能量轉換率約為25%。這就是說,太陽能板吸收100%陽光,但最多僅有25%可轉換成電能,其餘均浪費掉了。此外,陽光照射角度也有區別,較新型的太陽能板模組會隨著太陽的照射角度轉換方向,以吸收最大的照射量。但一般固定式的太陽能板模組並無此功能,加上陰天下雨等影響,均會影響照射來源的品質,達不到宣傳的發電效果,隨之而來的就是發電量不穩定。 其次,前文提到太陽能板吸收的100%陽光,其中僅有25%可轉換成電能,那浪費掉的能量去了哪呢?多半都變成輻射熱源。輻射熱源散播於空氣中,造成熱島效應。近來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周邊的氣溫,明顯較其他地區高出攝氏3-4度。台灣地區有民眾親身量測,竟出現攝氏43度的高溫。…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80
日本身為海洋國家,其能源又高度仰賴海上運輸,對於海上安全格外重視。冷戰結束至今,日本配合自身的科技實力、區域安全評估,發展出強大的海上力量,其中神盾艦的成立備受矚目。 日金剛級護衛艦 1980年代末期,日本海上自衛隊有感於水面艦隊的戰力日漸老化,且為應付更為複雜的海上作戰環境,特別著手研製自身的神盾軍艦。神盾戰鬥系統主要的功能在於其自動化的戰鬥系統,能同時應付追蹤、鎖定、摧毀敵方來襲的彈道飛彈,依作業環境的不同,可分成「陸基系統」與「海基系統」。擁有神盾雷達系統的軍艦,其外觀最大的特色在於艦艏雷達的外觀呈現類似「盾牌狀」的模樣,一艘神盾艦配備1-2個神盾雷達系統,能同時具有自動、多功能目標鎖定的能力,美國、日本、南韓、中國、挪威等均有此設備。 金剛級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首次採用神盾系統的軍艦,「三菱重工」特別從美國引進神盾雷達的技術,首艘軍艦於1993年正式服役,配合當時的建軍政策,該級艦總共建造了4艘,至今仍是日本海上的主力之一。 整艘金剛級護衛艦的滿載排水量為9,485噸,標準排水量則為7,250噸,艦長161公尺、寬為21公尺、吃水為6.2公尺,最高航速為30節,成員編制為300名軍士官,配SPY-1D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與OPS-28D平面搜索雷達,武裝方面為因應海上防空的安全,配備1具5吋砲、90枚標準系列的防空飛彈、8枚魚叉反艦飛彈,數枚反潛飛彈等,整體武裝與雷達的配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代的神盾驅逐艦。…
作者: 宋磊 頁數: 82
今天宜蘭境內,有一片面積約33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蘭陽溪從大山中流出,把平原分割成南北兩半,流進大海;從高空俯瞰,頗像是一隻淺淺的細腳酒杯。這個細腳酒杯就是蘭陽平原,昔謂之噶瑪蘭。 嘉慶17年(1812),噶瑪蘭設廳,與北面的淡水廳成對等地位,兩地之間隔著雪山山脈綿延險峻的大山,連接兩地的越嶺山徑,就是今日所謂的淡蘭古道。那是一條漫長的山路,要在崇山峻嶺古木密林中艱難跋涉三日腳程。草嶺古道是淡蘭古道靠近噶瑪蘭最後一段的山路,也是噶瑪蘭陸上向外聯繫的唯一通道,猶如進入桃花源的那個洞口。 道光元年(1821),海防同知姚瑩因故貶謫為葛瑪蘭通判,他將從台南出發就任旅途之見聞、記述成《臺北道里記》一文,其中行經這片大山時寫道:「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澗,不見水流,惟聞聲淙淙,終日如雷,古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遊也。藤極多,長數十丈。無業之民以抽藤而食者數百人。山界廣約數十里,內藏生番。」 劉明燈留下兩處古蹟 清同治六年(1867)冬,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經草嶺古道率眾南巡噶瑪蘭,在這段山路上留下兩處古蹟:雄鎮蠻煙石刻和虎字碑。…
作者: 頁數:
近300年前,福建漳州籍的林成祖家族開闢了灌溉今土城、板橋、中和一帶的大安圳。之後,將經營權轉讓給林本源家族,並淡出板橋地區。乙未日軍侵台時,土城成了殺戮戰場。昔日在大安寮(今土城區大安里和永寧里)古戰場所建的「大安寮忠魂碑」因都市化已不復存在了。 位於土城區大安里天上山(土城最高峰)山腹的「桐花公園」中的桐花,被稱為「五月雪」,成為許多人追逐的熱門景點。根據客委會資料,台灣的油桐樹培植可追溯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因日本內地桐油產量不敷使用,於是在台灣宣導種植桐樹以備用。可見,它是二戰時期留下的產物。反觀120餘年前,土城在乙未被日軍侵台的史蹟,因快速的都市發展而逐漸被淹沒。 清代大安圳水利的開鑿 前身為環河路的擺接堡路,是土城區連接三峽、樹林柑園的交通要道。擺接堡的「擺接」為土城、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社名。在清乾隆(1736-1795)初期,福建漳州人林成祖引新店溪水灌溉今中和的永豐圳。而大漢溪左岸的新莊平原也正在開墾階段時,乾隆25年(1760)劃定之番界線,仍將土城境內大安圳取水口的九芎林至大安寮一帶畫出界外禁墾。直到乾隆49年清釐番界後繪製的《台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中,有關淡防廳圖說記載「業戶林成祖買自擺接社番業」,才劃入界內。 土城境內的東、南部是廣闊的丘陵地,占全境62%,但林成祖看中這裡的水資源豐富,有發展的潛力,便在取得平埔族擺接社的合作後,利用其豐富的開圳經驗,在土城的「媽祖田」,引大漢溪水以堅固的突堤,流經今土城區的頂埔、大安、土城、柑林陂、冷水坑這一帶的水田。至四汴頭庄(今土城看守所一帶)分支四流,跨越新埔、港仔嘴(今板橋江子翠)、今中和西部各庄,「細渠,灌溉水田約千餘甲,圳寬2丈4尺,圳長20里,兩岸遍植相思樹護堤」,其設計之周到、結構之壯大,不僅全台罕見;,其灌溉面積亦僅次於瑠公圳,對於北台拓墾具有極大的貢獻。此即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所記載的「大安陂圳」,俗稱「大安圳」。…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