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中美競逐下應有的認知|黃清賢
阿富汗在美國正式啟動撤軍的短短不到三個月,塔利班便已襲捲全國並拿下首都喀布爾,倉皇撤退的美國使館人員似乎重演「西貢大撤退」場景。這樣震撼的場面,在台灣引起藍綠陣營鬥嘴,爭辯現在一味靠向美國的台灣,是否會如阿富汗一樣被美國拋棄。事實上,在中美從合作走向競爭,甚至對抗的「新常態」之際,台灣究竟該何去何從,實應靜下心來好好想想。
大國軍演對陣的印太現勢
美軍印度太平洋司令部8月2日宣布,美國陸海空軍及陸戰隊正聯合英國、澳洲和日本部隊,即日起到27日在印太地區舉行一場全球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幾乎同時,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也宣布另有一場「2021年大規模演習」(LSE 2021),跨越17個時區,號稱是40年來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
同時,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也不遑多讓。大陸在寧夏自治區「陸軍青銅峽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舉行了「西部聯合2021」軍事演習;這是大陸首次邀請外國軍隊入境,參加年度戰略演習。
中美相互展現軍力,在合作、競爭與對抗的關係中,走向對抗的態勢日趨明顯。
美國不論是從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到拜登回歸結盟抗中策略,都強調要維持「美國第一」;中國的輿論也從去年開始出現「東升西降」、「平視西方」等說法,區域大國都逐漸被捲入中美兩強的對抗,位於地緣政治重要位置的台灣,更陷入兩強對抗的風險前沿。
東南亞的尷尬與自處之道
拜登剛上台時花了較大力氣在結盟日本、印度、澳洲上,再藉著七大工業國(G7)、歐盟(EU)、北約組織(NATO)峰會,拉攏歐洲國家。可是眼見東協十國已躍居中國大陸對外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國家所在的南海又是地緣戰略敏感而關鍵的區域,所以美國副國務卿薛曼5、6月先後訪問印尼、柬埔寨、泰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7月走訪越南、菲律賓,國務卿布林肯8月與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多國外交部長舉行視訊會議。
8月22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抵達新加坡,次日上午與該國總理李顯龍會談,之後再趕往越南訪問。賀錦麗此行聚焦全球公共衛生、經濟夥伴和安全議題,而正值美軍撤離阿富汗導致亞洲盟國質疑美國是否可靠之際,賀錦麗的訪問時機特別敏感,將肩負安撫亞洲盟邦的重任。
雖然美國極力爭取東南亞國家支持,但亟欲發展的東盟各國更重視經濟議題。中國與東盟10+5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已經成形,美國此時積極介入東南亞,縱然會形成相關國家對中美關係的拉鋸戰,但東南亞國家都很清楚,其最大的經濟利益還是來自中國。相對的,中國也必須穩固這個最大的經貿夥伴與政治鄰居。
中美不必陷修昔底德陷阱
以分析古巴飛彈危機聞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指出,中美兩國已走在「修昔底德陷阱」的關鍵時刻,該陷阱是指現存大國為阻止另一大國崛起,通常會發生戰爭;據他統計,近500年的16次新大國崛起時,只有4次未發生戰爭。
中美近年來已從合作、競爭走向對抗,軍事演習的規模愈來愈大、範圍愈來愈廣、針對性愈來愈強;日本新版的防衛白皮書就憂心,台海兩岸的軍事緊張態勢可能升高。
但是,國際社會終究不希望發生戰爭,英、法兩國在今年G7峰會,就公開強調不希望G7成為抗中俱樂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等人在NATO峰會後,紛紛為北約對中國的指控緩頰,認為中國在某些方面也是NATO的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美雙方若能正面看待強權崛起,就能避免衝突發生。例如,美國應察覺讓自己發展得更好,就能迎向中國的挑戰,好好運用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方案,翻新鐵公路、橋樑、水利和電力等設施,造福美國人民;中國大陸則將重心放在十四五計畫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提供國際疫苗、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等,讓大家都認同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的努力。
台灣當局應重拾九二共識
同樣的,台灣執政者應以人民的幸福為念,而不應「倚美謀獨」,加大反中以謀取政治利益,將人民推向衝突的風口浪尖。
8月3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線上參加「阿斯本安全論壇」時指出,美中雙方的衝突對彼此和全世界都會是災難。他告訴美國,「中國大陸不會消失的,那可不是蘇聯。」他也告訴中國大陸,美國並不像部分大陸人士認為的江河日下。針對兩岸關係,李顯龍更明白指出,台獨絕對是醒目的「紅線」;他同時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開展合作的可行方法。
總之,台灣當局只要重拾「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基於憲法的「一中原則」與「統一目標」,則兩岸就能逐步重回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榮景,台灣人民就能迎來幸福生活。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清賢
- pages: 26
- 標題: 台灣在中美競逐下應有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