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 NO.97 │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實力分析

2021年9月| NO.97 │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實力分析

隨著國民黨主席選戰正式開打,兩岸路線成為四位參選人的重要話題。除均表態支持「九二共識」外,朱立倫強調兩岸之間不僅要「求同存異」,還要「求同尊異」,並擬邀請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扮演關鍵角色,重新恢復兩岸交流平台;江啟臣主張重建「憲法九二」的互信,提出「五大主張」,其中包括邀請馬英九作為領袖級特使代表,全面推動兩岸交流。 兩岸政策本是國民黨最重要的歷史資產,候選人為爭取黨員支持,回歸國民黨傳統路線自不意外,但從朱、江均「尊馬」、強調「一中各表」、「一中是中華民國」等論述看來,國民黨核心分子,在大陸解決台灣問題展現出空前的決心、意志與能力之際,仍冀望北京承認「各表」,這與民進黨自稱「中華民國台灣」有多大差異?國民黨又有什麼與對岸交流的優勢? 不可否認,馬英九2008年上台後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但八年的「不統不獨不武」、「只經不政」,不僅未扭轉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也因未開啟政治對話,致使兩岸政治分歧始終未能逐步化解。一向講求記取歷史教訓,誓言不讓政治分歧「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大陸當局,在恢復國共「黨對黨」對話時,勢必會要求國民黨接受「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也會堅持「聚同化異」,而非「求同尊異」。  2015年5月4日,朱立倫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到北京見習近平總書記時,習所提的「五點主張」第四點就是: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由於這是習近平第一次在兩岸關係上引用「聚同化異」四字,當時引起廣泛討論。 六年前的朱立倫,在聽了這番話後,並未當下宣布參選2016總統,後來因「換柱」又不得不披掛上陣,結果大輸蔡英文300多萬票。這段歷史令任何人都難以忘懷。六年後,朱立倫再出馬參選黨魁,又提出「求同尊異」的老調,這似乎顯示他個人對兩岸的企圖心仍在原地踏步,那又怎麼能帶領國民黨及台灣人民向前邁進?…
作者: 紀欣 頁數: 1
中華台北健兒寫奧運最佳成績 8月1日,中華代表團在東奧進帳三面獎牌:羽球戴資穎摘銀,體操李智凱銀牌、高球潘政琮銅牌。4日黃筱雯在女子拳擊51公斤級奪銅;5日文姿云拿下女子空手道銅牌。8日東奧閉幕,中華台北健兒共拿下2金、4銀、6銅。 古莫請辭侯可接手 紐約州首見女州長 8月10日,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4
中國國民黨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在年底舉行,依其黨章規定,須在全代會召開前由全體黨員選舉出下一任黨主席。然而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推遲了原先設定的選舉日程,直至8月17日才截止主席選舉的登記,共有四位登記競選,分別是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前黨主席朱立倫、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和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 這次主席選舉相當重要,因為國民黨自2016年連續兩屆輸掉政權之後,至今仍處在欲振乏力的階段,甚至在競爭對手民進黨陷入執政低谷時,國民黨的支持率都沒有連動翻升,這表示國民黨作為最大在野黨,擁有替代執政黨的備位執政黨地位已受到威脅。因此該黨如若無法在新權力核心領導下,重振黨的支持率,贏回執政權,那該黨的未來發展就堪慮了。 什麼是黨內選舉的實力? 不過,看選舉就必須回到實力的基礎,尤其是直接選舉,實力是勝負的根本,其他都是次要。因此本文的分析也是以實力為基礎。然而,何為實力?這個問題看似單純,其實也存在不少爭論。 有些人很直接的看法是,實力不就是誰有錢誰就有實力,所以實力等於財力。但有些人並不同意,而是認為實力就是形象,誰的形象好誰就有實力。但形象似乎不如金錢那麼實際、容易觀察,因此有些人就用民調支持度或好感度來定義實力,這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有些人不認同這個說法,他們認為實力就是社會動員力,也有人稱其為組織力,也就是誰能取得較多社會團體支持,動員較多的選民出來投票,誰就有真正的實力。…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候選人號次已定,檯面上四位選將各擅勝場,但不可否認,江啟臣、朱立倫二人的廝殺吸引了最大的目光,而這場選舉有兩個關鍵詞:青年、兩岸,兩者互為因果,相互牽扯。 國民黨作為台灣社會的主要政黨之一,隨著民主演進,「黨」的意義更強調扮演好選戰機器的角色。因此,國民黨在連續幾次選舉挫敗後,各方都在思索,問題出在哪裡?這次主席選舉又能改變什麼? 候選人積極爭取年輕選民 台灣選民的結構在改變中,1949年隨國府播遷來台的外省籍軍民已漸次凋零,大部分選民都在台灣本地出生,自小受到反共及「去中國化」教育,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和血脈連結逐漸淡化,他們手上的選票卻是政客亟欲爭取的對象,尤其青年族群愈來愈能左右每次選舉結果。 國民黨黨魁選舉,雖然在結構上和公職選舉不同,但青年象徵著朝氣,也透露出國民黨要想贏得2022及2024年大選,必須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因此,這次幾乎每個黨主席的候選人都藉由各種場合,表現出迎向青年的熱情。卓伯源登記時就請來網紅「統神」站台;朱立倫及江啟臣都是在大批青年的包圍簇擁下登記參選,強調「青年絕不當成看板」,一定會有參與決策的空間。…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10
已登記參選國民黨下屆主席的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現任主席江啟臣、台大教授張亞中、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紛紛在兩岸政策上提出對「九二共識」的看法。泛綠陣營批評這是「中國主考官出題」,刻意誣陷國民黨兩岸政策欠缺主體性,其實國民黨候選人堅持「九二共識」,是回歸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岸路線。 值得關注的是,江啟臣首次拋出兩岸應回到「不統、不獨、不武」的和平狀態,強調國民黨應致力於與大陸社會對話,以及重振台灣的中華歷史文化教育,保障兩岸民間交往。他並宣稱,應儘速展開「和平行動方案」,有必要發起「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然上述主張似有侷限,亦遭黨內不同政治勢力批判。 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基礎 首先,「九二共識」是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既有的共同政治基礎。事實上,「九二共識」一詞,為李登輝主政時期的陸委會主委蘇起首先提出;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啟用蘇起為國安會秘書長,兩岸當局基於建構和平穩定的關係框架,雙方同意以「九二共識」作為重啟對話及協商的政治基礎。2015年「馬習會」上對「九二共識」再度加以確立,並沒有所謂一方強加另一方接受,而有不平等的狀況。 兩岸當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會簽署了23項協議。換言之,「九二共識」曾是兩岸當局的共同政治基礎,雙方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12
疫情才剛紓緩,國民黨黨主席之爭又在躍上輿論版面。國民黨能否順利運作選舉,穩住大藍的地位,不被民眾黨超車,甚至擊敗強敵民進黨,再次躍馬中原,班師回朝,靠的不僅僅是領導力,而在是否真正貼近民意,取得民眾的信任,否則說得多、做得少,國民黨的未來仍是一場空。 如果孫中山還在世,請問他會不會天天唱衰國民黨,還是繼續鼓吹三民主義以求振興中華?如何學習孫中山當年全國走透透,鼓吹三民主義的精神,才是國民黨尋求再起的不二法門。 國民黨從盛至衰有其原因 120年前,孫中山鼓吹革命推翻滿清,並在帶領國民黨前進以解救中國的路途上,以資源貧乏、支持者薄弱的弱勢局面,面臨各種挑戰及多樣政經勢力的抵制,千百倍於今日,他卻從未放棄。中山先生落難的時候多,幾乎沒有看到他曾經享受過掌權者的榮耀,反而見到他寧願為了中國統一,放棄自己的總統權位;風塵僕僕地走遍全國,企求說服普羅大眾放棄舊規陋習,接受三民主義的新觀念;汲汲於國家統一與和平而穿梭於各地軍閥之間,雖然無功而歿,但為國奔走與重視人民福祉的精神,換來了後來國民黨的崛起與輝煌時刻。 國民黨從南京政府時期,一直到對日抗戰勝利時期,代表的就是主流,是最接地氣的政黨,而這些主要來自於孫中山的精神感召,以及蔣公當年的勵精圖治。國民黨退守台灣後,靠著威權統治與美國人的扶助繼續維持政權達半世紀,但蔣經國掌政後走向民間,了解民生疾苦,獲得全體人民的肯定。遺憾的是,國民黨自李登輝後期開始,沉溺於過往的榮耀與金權政治,逐漸脫離人民,失去民心,後來的主政者又是說一套、做一套,失勢時滿口人民,掌權時就忘了人民,加上對民意的反應永遠慢半拍,國民黨當然不再受到人民青睞。…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4
朱立倫一紙空洞虛晃的參選聲明引來記者追實,逼得朱拱出侯友宜為目前最強人選,並排除自己。未來兩年情勢若變化不大,2024國民黨想要勝選看來只能寄望於侯友宜,而兩岸關係必將成為侯與國民黨最難處理的論述。 朱立倫8月2日發表參選黨主席聲明,一般看好朱重作馮婦的機率較大,他的表態與說法自然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然而,這篇聲明了無新意,天馬行空,不知所云,但經過記者事後追問,朱不時加以補充,出乎意料地,令國民黨2024總統大選可能的人選提早被拱出檯面,頗有提早定局之勢。同時,黨內的兩岸關係論述也再度被炒熱。 侯友宜提早被拱上2024 朱立倫對總統之位不死心,眾所皆知,其聲明表示,2024年要推出最強總統候選人。次日,媒體追問,2024最強人選包不包括自己?朱明確回應,「沒有包括我,因為我無私無我」,並說出「現在黨內最強人選是侯(友宜)」。由於朱所謂「最強」的論斷應該是根據一段時間以來各家民調的結果,朱立倫本人及被他拉出來陪榜的盧秀燕、韓國瑜、趙少康,皆難望侯項背,要在未來兩年內超越侯友宜,恐怕機會渺茫。 同時,黨內外質疑之聲不斷,江啟臣與卓伯源對此話題咬住不放,逼朱立倫正式表態,已形成對朱的緊箍咒。朱未來若要玩手腕,把自己運作成最強,肯定黨內眾人會連同「換柱」一起和他算總帳。以朱精算師謹小慎微的個性,大概沒這個膽子。…
作者: 朱駿 頁數: 16
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了「超越時空的傷痛 不被遺忘的真相」記者會,要求蔡政府將慰安婦正名為軍事性奴隸、成立國家性別人權館,同時盼望讓性別人權教育扎根。對於婦援會的呼籲,監察院人權委員會完全沒有回應,筆者認為該委員會明顯失職。 國際慰安婦日的由來始於1991年,當時韓國慰安婦倖存者金學順首度出來揭露慰安婦制度,她的勇敢發聲帶動其他不敢發聲的阿嬤一同出面。婦援會每年8月14日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勿忘慰安婦議題,這次是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新址召開記者會。 婦援會執行長杜瑛秋指出,台灣粗估有1,000多位慰安婦,當中有59位阿嬤願意出面發聲;1996年聯合國已證明慰安婦是軍事性奴隸制度,但這段歷史在台灣卻很少被關注。她也說國際慰安婦日除了要求日本道歉外,更重要的是要慰安婦議題被世人記住,也讓大眾重視性別人權議題。 婦援會這次也利用「阿嬤家」的館藏珍貴史料作成「慰安婦迷你策展教具箱」,內含繪本、教具等,希望將歷史議題結合性別平權等當代議題,讓性別人權教育向下扎根。「阿嬤家」目前正在裝修中,預計9月底試營運、最快10月正式對外開幕。…
作者: 林泉利 頁數: 18
周星馳在電影「威龍闖天關」中扮演的宋狀師,以及「九品芝麻官」中扮演的包龍星,都曾出現過同一句台詞:「果然是官官相衛」!但別以為這只是反映舊時代的官場醜態。前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遭舉發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案件,日前台北地檢署做成不起訴處分,所持理由竟運用「偷換概念」的手法,把「含萊劑牛肉」強為認定是指「被餵食過添加萊劑飼料的牛隻」,堪稱是檢察體系中「認知作戰」的經典案例。 丁怡銘當時位居部長級的行政院發言人,因不實指出「皇家傳承」牛肉麵店使用「含萊劑牛肉」,最終辭職下台。沒想到,約三個月後丁怡銘又悄悄回到行政院,擔任蘇貞昌以機要任用的「顧問」(列簡任第13至14職等的文官職務)。不難看出,丁怡銘擅長製作網路「哏圖」攻擊在野黨,是蘇貞昌在網路認知作戰方面的愛將,也讓我們猶如看了由丁怡銘主演的連續劇,劇情則是現代版的官官相衛戲碼。 肉品含萊劑vs.飼料加萊劑 去年11月中旬,民進黨政權正強勢準備開放「含萊劑」的美國豬肉品進口,這是北檢對丁怡銘官官相護的重要時空背景。行政院當時得知台北市長柯文哲將親自列席行政院院會,並將提出含萊劑美國豬肉開放進口的相關配套措施,因而事先做好了「反制」與因應準備。在院會後舉行的記者會上,丁怡銘代表行政院指出:「台北市辦的牛肉麵節,今年冠軍用的就是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這證明只要符合聯合國的標準,安全就不會有問題」。此訊息經媒體即時廣為報導,但得到冠軍的「皇家傳承」牛肉麵店業者,隨後提出進口牛肉的檢驗單,證明其使用的美國牛肉為萊劑「零檢出」,這時丁怡銘才知道闖禍了。 當時幾乎所有媒體的報導,都稱丁怡銘指台北市牛肉麵冠軍使用「含萊劑美牛」,而行政院記者會呈現給新聞媒體的大型簡報資料中,也寫著「2020台北牛肉麵節冠軍,用的就是萊劑美牛」,並特別標示出冠軍店家自己註明「牛肉產地:美國」。這張大型「哏圖」希望傳達給記者的印象,不正是「皇家傳承」牛肉麵店使用「含萊劑的美牛」?…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20
8月2日,監察院長陳菊主持該院人權委員會成立周年記者會,除公布首份人權調查報告外,還為政治受難者林水泉做了平反,但這樣的成績引發外界質疑,特別是未針對最近台灣因染疫有800多人死亡,以及缺乏疫苗等案件展開調查,令人感到遺憾。 若非監察院人權委員會(下稱人權會)舉辦周年記者會,外界大概都忘了這個單位已成立一年,就連許多人權團體也不知道它的存在,或弄不清楚它究竟是政策機關,還是監督機關或執行機關?它是諮詢機關,還是監察院內的獨立機關? 或因如此,人權會宣布要針對2003年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展開調查。但荒謬的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有800多人因政府防疫不力染疫枉死,國人死亡率5.02%居高不下、政府自購疫苗到貨率只有5%、民間要買疫苗還處處被刁難,以致出現疫苗短缺,人權會對這些侵害人權的現實案例漠不關心,反倒調查起18年前的舊案,難怪遭到在野黨怒批失能失格。 人權會曾提出「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草案,未獲立法院支持撤案後,聽到監委抱怨沒有實權,卻不知自己仍有調查、糾彈的「監察權」,也能引據聯合國通過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針對重大事件發表「一般意見」,建立台灣社會的人權標準。 人權會與促轉會功能重疊…
作者: 吳威志 頁數: 22
今日台灣的七老八十之輩,對「反攻大陸」的口號應該記憶猶新,而今青壯年們卻常聽到「武統台灣」的聲音。過去70年來,現狀不是馬英九所說的「不統、不獨、不武」,而是無法擺脫的「一中框架」。兩岸雙方都有著中國的國號,都是一中憲法。「九二共識」的重點也是「一中」,「各表」是彈性,壓縮彈性,便無共識。沒有共識就增加了危機,但還是擺脫不了「一中框架」。 台獨想要擺脫「一中框架」,但事與願違,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執政那麼多年,口喊反中,卻不敢在行動上突破一中的現狀。川普與中國大陸抗衡,無所不用其極,也沒能夠跨越一中的紅綫。拜登聯合盟國想要圍堵大陸,大打台灣牌,也只是打擦邊球,打完後還需要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連最挺台灣的美國,也必須維持一中的現狀,這個框架不是有點像老孫頭上的緊箍咒嗎? 分久必合是中國歷史規律 若問:兩岸分治不是現狀嗎?但分治不是分裂,分裂多半是由於外力造成,像兩德、兩韓在美、蘇兩強的外力下,各自立國;若非蘇聯崩解,德國人民雖渴望統一,也絕不可能。兩韓都已是獨立的國家,但朝鮮民族仍未放棄統一的心願。兩岸分治,卻有同民族的人想要分裂,舉世罕見。分治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魏、蜀、吳三國分久必合,更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南北分治幾近500年,居然又統一了。我曾與英美歷史學者談及,他們都認為是奇蹟(miracle),因為在西方歷史上,羅馬帝國分裂後演變成列國,就不再復合。 所謂神聖羅馬帝國,按照法國大哲伏爾泰的說法,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然而中國的歷史經驗不一樣,不管分得多久最後必合,分久必合幾乎成為中國歷史的規律。今日的兩岸分治,能夠打破規律嗎?…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24
阿富汗在美國正式啟動撤軍的短短不到三個月,塔利班便已襲捲全國並拿下首都喀布爾,倉皇撤退的美國使館人員似乎重演「西貢大撤退」場景。這樣震撼的場面,在台灣引起藍綠陣營鬥嘴,爭辯現在一味靠向美國的台灣,是否會如阿富汗一樣被美國拋棄。事實上,在中美從合作走向競爭,甚至對抗的「新常態」之際,台灣究竟該何去何從,實應靜下心來好好想想。 大國軍演對陣的印太現勢 美軍印度太平洋司令部8月2日宣布,美國陸海空軍及陸戰隊正聯合英國、澳洲和日本部隊,即日起到27日在印太地區舉行一場全球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幾乎同時,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也宣布另有一場「2021年大規模演習」(LSE 2021),跨越17個時區,號稱是40年來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 同時,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也不遑多讓。大陸在寧夏自治區「陸軍青銅峽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舉行了「西部聯合2021」軍事演習;這是大陸首次邀請外國軍隊入境,參加年度戰略演習。…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6
很多人會說「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但在台灣,體育卻成了政治大內宣的主戰場。獨派過去曾多次藉運動賽事,刻意炒作台獨認知戰,這次東京奧運當然更不能放過。台獨藉機大炒特炒,想灌輸台灣人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如能因此激起對岸民眾的反彈,更是炒作對岸打壓台灣的最好機會。 網軍藉東奧搞反中大內宣 這次東京奧運還沒開幕,島內輿論即開始操弄「台灣隊」的話題,凡是在網路上說支持「中華台北」的知名人物,就遭到網軍出征。鬧最大的是知名藝人瑞莎,她只不過是在臉書上貼「2021中華隊加油」,即遭網軍質疑「我們的國家叫台灣」,甚至還用瑞莎的出生地狠酸「烏克蘭隊被稱『蘇聯基輔隊加油』,妳感受如何?」這些還只是開幕前的小菜。 隨著賽事的進行,各種偏激言論不斷出現,只要是大陸沒贏的比賽,媒體即以「小粉紅崩潰」來嘲諷。桌球男女混雙日本奪金,台灣媒體更直接笑說,台日選手站的距離近,代表「台日友好」,這畫面真是「讓中國悲從中來」,各種極盡羞辱的言詞充斥台灣網路。炒作兩岸對立的輿論,在男子羽球雙打冠軍賽時更達到高潮。由於台灣選手打敗了大陸選手奪金,台灣網民除訕笑大陸選手外,甚至造謠「央視崩潰」,所以不播出頒獎畫面。直到隔日女子羽球單打決賽,被認為最有奪冠希望的台灣選手戴資穎,被大陸選手陳雨菲擊敗,才稍挫台灣網路得理不饒人的氣焰。但兩岸彼此仇視敵對的種子已經種下,大陸的民意沸騰,情緒必須找到出口宣洩。 小S意外成了出氣筒…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8
以目前兩岸關係的角度而言,積極思考、探索兩岸和平發展的模式和途徑,攜手合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至為重要的契機,也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當大陸領導人對屈原的愛國精神備加推崇,台灣又存有紀念屈原愛國精神的中華傳統文化,兩岸可以透過這樣的共同性,建構共同推進民族復興大業的橋樑。 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情操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且具有現代價值和可以傳承的理念,值得所有中華民族的兒女向其學習。 屈原的三項愛國精神特質 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情操,可從「仁心」、「毅力」與「執著」三個面向來理解,屈原仁民愛物的襟懷、堅定不移的精神、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正可作為歷代讀書人的典範。 一、仁心:愛國為民的憂患意識…
作者: 何慧俐 頁數: 30
阿富汗政局近日發生巨變,塔利班軍隊背棄與美國的約定,於8月15日進入首都喀布爾,原先執政的甘尼總統倉皇離境,各國政府也開始緊急進行撤館及撤僑,阿富汗政權又重新回到神學士團體手中。 此次阿富汗政權轉移令各界大為震驚,原先在美國及北約盟國的估算下,即使美國於8月底前完成撤軍,它所支持的甘尼政府,至少能在軍事上支撐三個月到半年之間。無奈事與願違,在美國未完全撤兵之前,塔利班即開始在全國攻城掠地,占據全國大多數地區。反之,有美國長期訓練及擁有精良武器的政府軍卻節節敗退,終至走向投降之路。 由於局勢變化太快,喀布爾機場擠滿逃難人群,頗類似1975年美軍撤出西貢的狼狽景象,咸認為是美國及北約盟國的重大失敗,也將影響未來國際及阿富汗形勢的發展。 美不該再發動伊拉克戰爭 美國對阿富汗的介入早已成為燙手山竽,2001年小布希政府以打擊基地組織及報復九一一恐攻事件為名出兵阿富汗,順利地推翻神學士政權,也摧毀了基地組織,並在阿富汗支持民選的新政府。但是美國未能徹底殲滅塔利班組織,該勢力退守到南部地區及鄉間,美國所支持的新政府只能控制首都及各省的大城市而已。…
作者: 王高成 頁數: 32
自美國及北約聯軍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後,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續攻下十餘省,8月15日占領了首都喀布爾,震驚全球。為防止恐怖主義蔓延,俄羅斯及中亞各國已加強邊界地區的管控,也密切關注美軍撤離阿富汗後留下來的「安全真空區」。 塔利班掌控喀布爾後,下一步就是尋求國際承認,對各國來說,何時及是否應承認塔利班成為阿富汗的合法統治政權,成為當前最棘手的難題。美國國務院表示,阿富汗「尚未進行正式的權力移交」;俄國駐聯合國大使尼本齊亞指出,俄國對塔利班採取何種官方措施,將會視具體的事態發展和塔利班後續行動來決定。中國呼籲國際社會「鼓勵和引導」塔利班朝積極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施加更大的壓力;長期一直擔任塔利班「避風港」的巴基斯坦,則積極推動阿富汗成為具包容性的政權。 8月24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就阿富汗局勢召開緊急視訊會議,各國領導人希望美國能延長8月31日的撤離期限,但美國及塔利班都未答應。 各國對塔利班仍有疑慮 當塔利班1996年初次占領喀布爾、奪得政權時,處決了前政府一干領袖,並以嚴厲的伊斯蘭教法統治,所以在國際社會並不受歡迎。這次塔利班捲土重來,宣稱會採取與前大不相同的政策與措施,但多數國家不願意見到阿富汗快速「伊斯蘭化」,因此並不希望阿富汗為塔利班所掌控,美國更不願意看到其一手培養的喀布爾政權倒台,但華府過去想以武力阻止塔利班勢力擴大,再透過政治和外交手段促成塔利班與喀布爾政府對話,顯然是失敗了,連阿富汗總統都倉皇逃亡。…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34
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塔利班拿下東部大城查拉拉巴,8月15日更進入首府喀布爾。阿富汗內政部當日即表示塔利班已進入喀布爾,阿富汗總統甘尼搭機逃亡,世界各國媒體均刊出塔利班士兵進入總統府辦公室的照片。 今年4月14日拜登宣布,美軍將自5月1日起至9月11日止,從阿富汗撤離,結束美國耗時最久的一場戰爭。5月4日塔利班向南部海曼德省等七個省份的阿富汗軍隊發動大型攻勢,7天後奪下首都喀布爾外圍的內爾克區,勢如破竹。7月2日美軍悄悄撤離距喀布爾一小時車程的巴格蘭空軍基地。 美軍沒有想像中的強大 8月13日一天內有四個省會淪陷,包括阿富汗第二大城、塔利班崛起之地坎達哈。8月14日塔利班攻進北方大城馬薩里沙利夫,洛迦省省會普勒阿拉姆也落入塔利班手中,再到8月15日喀布爾淪陷,只有四個月零一天,其速度之快,政府軍兵敗如山倒,令人瞠目結舌。 透過媒體報導,喀布爾慘狀震驚世界,大批難民擠滿機場,美軍不惜開槍打死五個難民,清出跑道,讓飛機起飛;有人不顧危險攀爬到美軍撤僑的C-17大型運輸機機翼下的突出物,飛機照樣起飛,七個難民摔死在跑道上。…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6
民進黨對阿富汗問題的主流評論是,「台灣的地位比阿富汗重要,美軍撤出阿富汗,就是爲了要全力捍衛台灣」。台灣的地理位置真的比阿富汗重要?我們來分析「帝國墳場」阿富汗所處的位置。 阿富汗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兵不血刃,進入了阿富汗首府喀布爾,美軍倉惶逃亡。就軍力而論,美國所支持的政府軍有30餘萬,屬全套美式裝備;塔利班軍7萬餘,皆屬輕裝備。軍力如此懸殊,而美方竟然如此狼狽落敗,舉世為之震驚。台灣朝野政黨及蔡英文都對此發表了評論,本文想從地理位置談起。 歐亞非大陸是一個世界島 阿富汗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國家體量在世界排名第40餘位,在全球190餘個國家當中,排名在前四分之一。 自近代列強爭奪世界霸權以來,就有一個理論,就是歐亞非大陸可以看成是一個「世界島」,英國與日本在世界島的「耳朵」位置。當英國與日本國力強大,就會侵占世界島;當英國、日本國力衰退,就退回本土休養。…
作者: 薛中鼎 頁數: 38
美國提供了日本數十年的「核保護傘」,讓日本別動「擁核」腦筋,專心拚經濟,但美國近來有意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日本豈會安心、安分?美國十分在乎日本的反應,原因複雜連鎖。 1964年10月,中國大陸繼美國(1945)、蘇聯(1955)之後亦有了核武,日本不安,也想「擁核」自保,急著找美國商量。1965年1月,美國總統詹森跟來訪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談定,美國提供日本「核保護傘」,交換日本不發展核武。 日表面反核心底想要擁核 所謂「核保護傘」,是指美國向其盟國做出承諾,一旦盟國遭到危險攻擊,美國可使用自己的核武打擊有攻擊意圖的國家;也就是說,有盟國受到攻擊,等同於美國自己受到攻擊。冷戰時代,「核保護傘」是美國拉攏盟國的重要外交手段,如盟國提供美軍駐紮和建飛彈的基地,美國就會提供「核保護傘」。因此,美國的「核保護傘」範圍最大,東亞的日、韓,德國等北約(NATO)國家都涵蓋在內,日本是其中受惠最大的國家,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拚經濟。 取得了美國的保證,1967年12月佐藤在國會演說中正式提出「非核三原則」,即「不製造、不擁有、不引進核武」。1968年7月,由美、英、蘇帶頭,全球有59個國家簽署《防止核武擴散條約》(NPT)。1971年11月,日本眾議院正式通過「非核三原則」,成為日本的核武政策。…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0
由於中美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緊張形勢,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中美兩國已經陷入「新冷戰」。而哈佛大學法學院國際法教授諾亞·費爾德曼(Noah Feldman)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創造了一個新名詞「涼戰」(Cool War),來形容美中目前所處的狀態。 美蘇冷戰最終以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美國和歐洲盟國迎來國力大發展的春天:美國開始資訊革命,歐洲統一貨幣,擴大了歐盟。學者福山稱其為「歷史的終結」。但是好景不長,美國陷入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長期戰爭,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國力大受影響。與此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在冷戰後的20多年間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美國形成強而有力的挑戰。美國如夢初醒,開始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遏制,中美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緊張形勢,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中美兩國已經陷入「新冷戰」。 費爾德曼教授在其著作《涼戰:全球競爭的未來》(Cool…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2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