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滲透法》衝擊效應大│柳金財

《反滲透法》衝擊效應大│柳金財

1月15日,蔡英文宣布已簽署2019年12月31日立法院所通過的《反滲透法》,並指示行政團隊必須做到持續宣導、成立專案小組、請海基會設立諮詢服務窗口三件事,化解民眾對該法的疑慮。但該法衝擊效應大,民眾的疑慮恐怕不會輕易化解。

20200780215

首先,儘管泛藍政黨一再表示,此法未充分協商對話、法條充滿諸多疑義、並非行政院版,又未訂有救濟機制、實施細則的法源依據,但民進黨當局表示,此法並不會影響兩岸正常交流,同時澄清該法是針對「犯罪行為」,而非針對特定人的身分加以懲罰。其實,該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在現行法律,例如《政治獻金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民投票法》、《遊說法》、《社會秩序維護法》、《集會遊行法》已有明文規範,又何須再疊床架屋?

其次,當美、中陷入戰略競爭互動關係,其合作與衝突呈現週期性波動,但台灣卻已身先士卒、迫不及待地衝至前沿,欠缺戰略緩衝區避險設計。無論是修訂「國安五法」或制定《反滲透法》,民進黨的「保台抗中」戰略都是一種「戰略超前」的冒進策略,提升了台灣安全風險係數,也意味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逐漸偏離「中間路線」。

再者,《反滲透法》會疏離兩岸交流,其政策邏輯是意圖壓制、反轉國民黨執政時期所建立的兩岸民間交流趨勢。尤其,大陸以黨領政,所有機關、團體皆有黨委組織,因此即使單純的學術交流、公益活動皆可能被罰,難怪社會各界批評該法比「白色恐怖」更恐怖、勢必產生「寒蟬效應」,嚴重衝擊兩岸交流。

最後,刑法明定「法無明文規定者不為罪」,然《反滲透法》定義模糊,例如「滲透來源」涉及對象過於廣泛,受「指示、委託」亦未清晰定義。這種「霸王條款」對在大陸發展的台商、台生、台青、台師,構成「自我審查」的嚇阻作用。

大陸當局倡議兩岸融合發展,出台一系列31條措施、26條措施,民進黨當局竟直指這些措施是「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的統戰手法;並運用「國安五法」及《反滲透法》,使從事兩岸交流實務者心生畏懼。兩相對照,即可知兩岸當局策略不一,何者能得到台灣民心,有待觀察。

(作者係佛光大學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38
  • 標題: 《反滲透法》衝擊效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