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和台灣│張一飛

格陵蘭和台灣│張一飛

格陵蘭(Greenland)和台灣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殖民地。格陵蘭是丹麥的殖民地,至今仍依賴丹麥,但有一部分格陵蘭人希望能夠獨立。而台灣在二戰日本投降後歸還了中國,但仍有少數人在搞獨立。

20190741020

格陵蘭位於北極洋與北大西洋之間,處於極寒泠的氣候,80%的土地覆蓋著冰,冰地面積大約216萬平方公里,無冰面積只有41萬平方公里。早期居民來自北美洲,北歐移民未能在小冰期生存下來,直到18世紀丹麥和挪威才送了基督傳教士去格陵蘭。二戰時,格陵蘭與美、加接近,1953丹麥把格陵蘭定為一省,自1979後享有自治權,但每年從丹麥接受5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及外交國防管轄。

格陵蘭人口只有56,000多人,88%為原住民後裔(Intuit和混合)及12%為歐裔,因人文語言與丹麥不同,故有獨立思想,但現實條件不足。

格陵蘭因戰略地位接近俄國和北極,美國對格陵蘭一直有興趣。希特勒發動歐戰後,北歐被占,格陵蘭與華盛頓於1941年4月11日簽署了保護協議,授權美軍在格陵蘭駐紮軍事基地,美國同意提供物資(丹麥當時已無法支援)。美國12月11日對德宣戰後,即在格陵蘭建立了軍事基地,1946年杜魯門總統曾提出以一億美元等值黃金購買格陵蘭,但遭丹麥拒絕。1951年丹麥同意美國在格陵蘭建立空軍基地。

1979年5月1日,丹麥允許格陵蘭有自治權,但格陵蘭直到2009年6月21日才成立議會。議會中有不少議員主張獨立,但這並不符合現實,也不代表格陵蘭大多數人民想要經濟獨立。

20世紀以來,北極探勘和推動科學研究興起,格陵蘭的地理位置極為有利,今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又表示有興趣購買格陵蘭,但丹麥聲稱格陵蘭為非賣品。而這次美國的購買意圖似與中國有關。

美國只看重格島戰略地位

2018年4月,瑪利唐普生俊士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為什麼美國會為格陵蘭失眠─想想中國〉(Why America Should Lose Sleep over Greenland, Think China)。俊士任職於美國羅德島新港海軍大學,並擔任婦女外交事業和國家安全研究主任。在文章中,她建議美國應在格陵蘭建立領事館,以鞏固與格陵蘭的關係,也從美國戰略觀點分析了格陵蘭在北冰洋的重要性和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她特別指出,中國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包括探索和科學研究,對格陵蘭投資也很感興趣。

不少美國人回應表示,贊成加強與格陵蘭的關係,他們多半從美國軍事戰略為出發點,也有人反對,主要是認為美國不應干預,而應讓格陵蘭人自己作主。

事實上,格陵蘭人口稀少,人文語言與丹麥不同,是有理由獨立的。但是,它經濟上50%靠丹麥接濟,又處於美國、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俄國之間的戰略位置,不容意擺脫受控制的命運。但它的鄰國冰島也只有30幾萬人口,以自然景觀吸引觀光遊客,2000年時有60萬遊客,2016年則增加到180萬,使格陵蘭極為羨慕。尤其,隨著氣候暖化,格陵蘭的冰地逐漸溶化,產生稀有的自然景觀,使格陵蘭更有機會開發旅遊業和礦產工業。但是,經濟開發需要資本建設通訊、交通、水電等基礎工程。

中國願意協助格島開發

格陵蘭首相戚爾生(Kim Kielsen)於2017年訪問北京,中國表示願意幫助。

坦言之,格陵蘭需要的不是外交官,更不是軍事監管人,而是大量的工程師、技術工人,願意在冰天雪地裡興建通訊及水電設備、公路鐵路,及金融人員常駐格陵蘭。這些都需要有犧牲精神的專業人員。

中國在非洲的開發貢獻有目共睹。就中格雙方已簽約的礦業工程來看,格陵蘭氣候雖冷,但只要政治穩定,中國企業是會掌握機遇的,而以中國在基礎工程上的能力及經驗,必定能為開發格陵蘭有所貢獻。

美國買格陵蘭的目的顯然是想防堵中國幫助格陵蘭,但這並不符合當地居民一心想要發展的意願。

台灣與格陵蘭完全不同

台灣與格陵蘭完全不同,台灣雖已接近已開發國家,但經濟明顯依賴大陸,而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歷史淵源無法磨滅,中國又絕不可能讓台灣分裂出去,因此台灣妄想獨立只會帶來戰亂。美國對台灣的興趣倒是與格陵蘭相同,全是基於戰略思維,不論美中關係是和是爭,台灣倒向美國絕對是不智之舉。

美中和,台灣橋樑地位占盡地利人和之利,可與大陸共同發展,前途無量;美中爭,台灣要避免成為戰場或棋子,更應與大陸聯合,抵抗美國霸權。

從美國對菲律賓、日本和韓國等盟國,以及對波多黎各、處女島等屬地的待遇可知,台灣作為美國保護地的前途絕不是光明的。格陵蘭的獨立夢想可能因中國的幫助而成功,而台灣的獨立幻想則會隨時間推移破滅!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一飛
  • pages: 52
  • 標題: 格陵蘭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