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NO.74 │ 中國崛起和兩岸70年

2019年10月|NO.74 │ 中國崛起和兩岸70年

中華民族近代從衰弱屈辱,走上復興之路的三個重要節日皆在10月:1911年雙十武昌起義成功,中國人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結束了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重回中國的懷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甲子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只是,綜觀古今中外,凡大國、強國莫有分裂、分治者,相信全體中國人民及海外華僑華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心中都不免為兩岸分隔也屆滿70年感到遺憾。而爭取台灣民心,推進兩岸和平統一,讓中國脫離西方反華勢力的牽制,也讓台灣得以真正光復,就成為生長在台灣的中國人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和光榮使命。 《大公報》台籍記者李純青(1908-1990)半個世紀以前說:「每一個台灣人尋求祖國的歷程,都像一首萬行的敘事詩。」沒料到,半個世紀之後,在充斥反共教育、西方資本主義思維、「去中國化」的台灣社會裡,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都不容易,若想以具體行動認同祖國者,就非得有寧為少數的勇氣,忍受譏諷及打壓的耐力,才能用生命寫下一首首萬行詩。 所幸,隨著兩岸政經實力大幅消長,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愈來愈高,例如:大陸現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順差來源,選擇到大陸讀書、就業、發展的青年人數也每年創新高,加上大陸對實現統一展現出更堅定的決心及更強大的實力,台灣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無可迴避。 但必須承認,台灣有很多人擔心統一會「被大陸吃掉」,或因不確定統一後是否能保有現行的生活方式而感到焦慮。這兩者其實都可以從大陸40年前提出的「一國兩制」方案得到解答,但因該方案在台灣長期被刻意污名化,鮮少有人挺身為之辯護。…
作者: 紀欣 頁數: 1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也是彈指之間,卻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斷衰落的命運,奠定了中華民族經濟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堅實基礎。   本文從五大維度來觀察7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 一維:發展是硬道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1992年1月29日,鄧小平在南巡途中發表談話說:「我們的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對過去中國經濟建設經驗的高度總結,也凝聚著對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深刻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一窮二白,是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幾個國家之一,從統計資料上看,1950年列入計算的世界141個國家中,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GDP低於中國。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到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
作者: 曹小衡 頁數: 6
今年10月對兩岸都具有特別的政治意義。對台灣來說,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屆滿70年,是否續守海角一隅,老死孤島,或是在民族主義/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下共議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待執政者的政治智慧與台灣人民的抉擇。   對大陸來說,這70年是新中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來也是可期待的。 建政前經28年艱辛發展 中共建政前經過28年(1921-1949)的艱辛發展。28年的國共鬥爭是國共兩黨生死存亡的鬥爭。一個由當初只有59位黨員、13位代表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成立的中共,經過28年,在國民黨的全力壓制、削弱、圍剿、擊潰、消滅的態勢下,最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三大戰役,打敗蔣介石與國民黨,並迫使國民政府撤離大陸/退守台灣,這就不是簡單三個字「土八路」所能解釋。「共產黨是特殊材料造成的」絕不是一句空話。…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9
1945年,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以「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的決心,同美國、蘇聯、英國一起,發起了舊金山制憲會議,成立了聯合國,確立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等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構成了當代國際關係的準則,更是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在和平、發展、人權三大支柱領域深化合作的前提和保障。70多年來,新的世界大戰得以避免,不少局部衝突得到控制,聯合國功不可沒。安理會至今通過了2,200多項決議,致力於勸和促談。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聯合國秘書長的邀請,派團參加聯合國大會,開始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嶄新歷程。 1974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成為首位登上聯合國講壇的中國領導人。 1995年和2000年,江澤民兩次造訪聯合國總部,宣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12
海外一些自由主義者,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對奉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共,於1949年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奉行三民主義的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的這個歷史事實,經過70年,似乎仍難以理解,導致兩岸統一的進程添加變數和更趨複雜化。 之所以致此的原因很多,除了野心家的興風作浪、外力的介入和中國海權強大之外,台港獨派由於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鴉片的毒,以致害了嚴重的史盲症,看不清中國歷史的真相,特別是新中國歷史的真相,於是造成港台目前親痛仇快的混亂局面。 首先從宏觀的地緣看。馬克思主義源起於德國,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者則是俄國的列寧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原型,或稱之為歐俄馬克思主義,以別於西歐的馬克思主義。其特點是,地緣上,當時的德俄兩國,相對於發達的英法工業化國家,屬於後進的工業化國家,比較貧窮落後,因而深受前者的壓迫。由此而東則是中國,一個被迫從傳統的農耕社會走向近代工業化社會、較之德俄更為貧窮落後的國家,因此飽受歐美帝國主義的壓迫。 所以,地緣上,就受西歐帝國主義的壓迫而言,橫跨歐亞大陸的俄中兩個陸權大國板塊,形成遼闊的反帝土壤,適合為資本主義天敵的馬克思主義滋生成長茁壯,而與西歐和美國的海權大國板塊相對抗。 儘管中俄兩國關係,在冷戰期間,由於美蘇爭霸的戰略考慮,經歷了敵友關係的曲折起伏,但這種密切的地緣關係,直到今天,還在界定世界格局和引領世界歷史走向中起著主導作用,在可見的將來勢將有增無減。…
作者: 龔忠武 頁數: 14
時間是公平而無情的,它卻構成中國人慘痛的歷史。1949年10月1日,中共定都於國民黨北伐統一後改名為北平的北京,至今已屆满70周年,而因戰敗退守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也在台澎金馬延續生存下來。 國共雙方隔著狹窄的台灣海峽對峙分治,在1960年代初之前,仍不時爆發大小軍事衝突,情勢緊張,爾後則大致是非戰的冷和狀態。而兩岸彼此70年來的不穩定關係,仍嚴重影響、延宕著國家統一此一根本問題的解決。 中國問題背後是美蘇角力 當年中國問題有其特定歷史與現實上的複雜背景。簡言之,亞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軍國主義強弩之末、敗象畢露後,美、蘇便已迫不及待地謀畫如何占有、分贓日本,要它吐出經搶奪得來的利益。而萬般不幸的是,日本明治後凶殘侵略的擴張史,其瘋狂擄掠所得的主要利益正來自中國。 很弔詭的,同盟國在亞洲勝利在握的同時,美、英、蘇即已密謀瓜分戰時的盟友中國(雅爾達密約)。戰後史立即進入一種十分詭異的情境:中國爆發大規模內戰,交戰雙方各自充當美、蘇在中國的代理人。內戰原因之一固然是國共兩黨無從妥協的政權爭奪,但它也隱然地肩負了美、蘇想瓜分與掌控在戰火平熄後,分裂中國的任務(a…
作者: 毛鑄倫 頁數: 16
1919年出生的許歷農上將,在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從軍,早年打過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1950年隨軍隊從舟山島登陸台灣高雄,歷任政戰學校校長、陸軍官校校長、陸軍第六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總政治作戰部主任、退輔會主委、國民黨中常委。 1993年2月卸任公職後,公開批評李登輝不應該明統暗獨,隨即退出中國國民黨,加入新黨,並於1994年成立新同盟會;1996年出任新黨國大黨團召集人、國統會副主委;2002年成立民主團結聯盟;2010年成立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2012年成立人民政治團體聯合會議,大力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運動。 在兩岸分離70年前夕,本刊特別訪問了至今耳聰目明、思想敏銳、筆耕不輟的許上將,聽聽這位百歲的歷史見證人如何看待兩岸70年。 問:請問您在1946年至1949年間,怎麼看待國共之間的內戰,70年後的今天,您對它有何評價? 答:歲月如梭,一晃竟70年了。這問題讓我想起:兩千多年前,讓魏文帝曹沛潸然淚下的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國共內戰正是萁豆相煎,受煎熬、哭泣的,是我們普羅大眾、云云眾生。…
作者: 紀欣 頁數: 18
隔海對峙70年之後,兩岸關係陷入空前嚴峻情勢,其原因很多,也看不出有簡單的解方。作者以為,兩岸會否走向攤牌,要看1月台灣選舉的結果、中美貿易戰發展、各方實力及大陸的決心而定。 兩岸關係嚴峻原因不少 一是中國迅速崛起令美國不安,後者改變了行之有年對中國的競合政策,轉而採取不擇手段的強行遏制中國發展,引爆了全球政經都受創的貿易戰,這個變局只有台獨勢力得到鼓舞。 二是台獨政府在台灣積極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的全面去中國化政策,使得台灣人的認同錯亂更為擴大,反中仇中情緒瀰漫。國民黨再也不敢提中國人、統一、一國兩制等主張。國、民兩黨在兩岸政策上已沒有實質的戰略差異,最多只有戰術區別,兩者不過是獨台(華獨)與台獨之分。 三是無論中美的利益衝突,或兩岸的認同衝突,都看不出有簡單的解方。中美大國博弈將是一齣高潮迭起的超長連續劇,談談打打,要到勝負確定才會播完。兩強之間會有各種形式的冷戰,但熱戰不會出現,因為雙方都負擔不起。至於兩岸則不同,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既沒有溝通管道,台美又不斷勾搭刺激大陸,致使大陸迫切希望早日解決台灣問題,爆發危機,引起熱戰的可能性很高。…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22
今日台灣的公眾人物幾乎沒有人敢碰「一國兩制」。執政黨一口拒絕,連行之有年的「九二共識」也斷然否認;在野的國民黨雖承認「九二共識」,但強調「一中各表」,還抱怨對岸不提各表。假如雙方同聲各表,則何異於阿扁的「一邊一國」? 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伊始,百廢待舉,鄧小平於1982年元月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到年底即已納入憲法,提出最寬鬆的對台政策,台灣在和平統一後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且可保留軍隊。 「一中」本不該是問題 對鄧小平來說,「一中」不是問題。因為中華民國也是一中憲法,而且自兩岸分治之後,遷台的國民政府還代表中國長達20餘年,且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當然是一個中國的代表,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仍然只有一個中國。 時至今日,包括美國在內的極大多數國家,都秉持一中政策,華盛頓與北京建交的必要三條件:廢約、撤軍、斷交,就是堅持「一中」。所以重點在「兩制」,所謂「兩制」就是兩岸各行其制,井水不犯河水,也就是台灣可以完全維持其制度與生活方式。更直白的說,兩制就是在一中的前提下,維持雙方不同制度的現狀。…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26
日前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宣布與台斷交,讓蔡英文執政才三年多,竟創下比陳水扁執政八年時期更多斷交國的紀錄,這對台灣是不可逆的傷害,未來無論哪一黨執政,恐怕都無法恢復已失去的邦交國。 首先,2016年與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2017年與巴拿馬斷交,2018年在就職二周年前後與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斷交;8月則是薩爾瓦多。2019年7月蔡英文訪美及加勒比海友邦後,先後爆發斐濟變更中華民國代表處名稱,至此7個原以中華民國為名稱的辦事處,皆被更名為台北辦事處;9月則是索羅門與吉里巴斯先後宣布與台斷交,至此邦交國從22個下滑至15個,且所有駐外辦事處已無中華民國名稱,台灣外交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 其次,在兩岸沒有「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下,蔡政府所謂的「外交突破」往往引來大陸反撲,而且大陸的策略極具針對性,時間也經過特別挑選。例如,隨著美國對台軍售、蔡政府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北京當局暫停了陸客自由行,索羅門與吉里巴斯也隨後宣布和台灣斷交。這不僅對台灣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也讓「顧主權」的蔡英文臉上無光。 再者,就算美國介入也毫無效果。美國對台協助鞏固邦交國有其國家利益算計,當布吉納法索與台斷交時,美國國務院批評「中國正改變台海現狀」、「破壞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架構」。當原中美洲友邦巴拿馬、多明尼加與薩爾瓦多陸續與台斷交時,美國亦召集三國大使返美。此次美國副總統彭斯原計畫9月17日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與索國總理會面討論雙邊關係,也會觸及台索關係。不料,索國於9月16日宣布與台灣斷交,彭斯立即表示不願與索國總理見面,但索國根本不理會美國的立場,而美國也無法提供索國足夠的經濟誘因。 最後,台灣外交困境日益惡化,難以設下停損點。回顧2000至2008年陳水扁減少9個邦交國、增加3個邦交國,台灣尚有挖大陸邦交國的政經實力;2008至2016年馬英九時期,兩岸因有「外交休兵」默契,彼此不會互挖牆角,僅斷交1個邦交國。蔡英文主政至今已喪失7個邦交國。民進黨曾說國民黨奉行「外交休兵」形同「外交休克」;但民進黨所推的「踏實外交」猶如「外交自殺」,且不可逆轉。…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8
對於蔡英文政府如火如荼地推動去中國化歷史教育,冀望從根刨掉台灣人民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我們期期以為不可。 孫中山先生說:人類進化的原則就是求生存。所以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追生存的歷史。每一個民族在追求自身生存的過程,基於客觀的自然條件,如地理、物產與氣候等,都會發展出讓自己和自己民族,取得最佳的生存方法,這就是該民族生存的核心與價值,也是專屬於自己民族的特殊歷史與文化。 知道過去才知道何去何從 所謂歷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存與生活,一個人如果能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所依恃的生存文化究竟為何,並且能奠定未來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石。就如同《少年小樹之歌》的作者所言:「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瞭解你族人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將何去何從。」所以,舉凡世界上任何國家官方所制定的教科書,無不積極訴求把正確的民族歷史演變過程,教育給學子們,進而希望自己的民族,透過歷史的傳遞使得民族能千秋萬世,取得最妥適的生存機會,而不被歷史的洪流所吞噬。 身處東亞的台灣,數百年乃至數千年以來,所賴以生存的生存核心與重中之重的文化與歷史為何,值得吾人深思。一部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必須清楚地根據客觀的事實與歷史發展,闡述一個民族求生存與奮鬥的過程。進而在文化差異之外,塑造出共同的歷史記憶,最後達成國族、文化與政治的認同。…
作者: 吳昆財 頁數: 30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而且今年起人口面臨死亡交叉。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將反映在勞動參與率下降、扶養比上升,年輕人負擔加重;消費、投資及生產活動所受衝擊不言可喻,經濟恐長期陷入停滯衰退。 據內政部8月所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台灣地區人口有88,098人死亡,但卻只有85,961人出生;這不僅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也是台灣人口自然增加史上首次出現負成長;因而有論者謂之「人口死亡交叉」。 若按此趨勢發展,國發會人口推估指出,明(2020)年台灣地區的死亡人數將近18.1萬人、同時出生人數僅有17.8萬人,到2022年會變成人口負成長(含移民)、2027年人口紅利將消失。人口紅利消失除了對台灣競爭力造成重大威脅外,說是重大國安危機亦不為過。 由日本人河合雅司所著的《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一書預言,2020年有一半的日本女性年齡超過50歲,生育將再下降;2027年日本血庫將嚴重不足,許多重要手術無法進行;2030年銀行、醫院、安養院逐一從地方消失。2033年每3戶就有1戶是空屋;到2050年可能因糧食缺乏而衍生世界性糧食危機。台灣與日本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極為類似;而人口老化趨勢陡峭程度超過日本,出生率也低於日本;除了人口結構逐漸惡化,人口紅利消失外,這種「日本病」危機恐怕也將在台灣發生。 勞動參與率降…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32
9月16日深夜,鴻海企業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宣布不參與明年總統選舉後,2020大選藍綠對決確立。從形勢、人選、實力三方面觀察,國民黨韓國瑜與民進黨蔡英文的陣仗旗鼓相當。鹿死誰手,可能決之於誰更戮力關注民生。 郭台銘終究非等閒之輩,4月17日宣布參選總統,震動政壇;9月16日退出連署,不獨立參選,同樣大出各方所料。郭氏兵法像極了大軍轉進前,各種外顯的部署全在發動總攻,卻出奇不意地抽身退出。他讓全心支持他的郭粉、股民、企業集團成員心情低盪,幾許失落,卻把影響選情的效應發揮到極致。 論形勢:各有優勢 郭在初選落敗後,如果像朱立倫一樣表態,團結支持國民黨提名人選,固然成就美談;但形勢大好,也會埋下輕敵伏筆。他不服初選結果,力爭敗部復活,經一個多月反覆論證,激發藍營支持者高度危機感兼焦慮;他以身為餌,接受各方檢驗,也置黨提名人選於猛烈炮火下試煉,最終決定讓路給韓國瑜。 以郭是股民仰望的創業英雄,平民出身,白手起家,成就跨國際企業集團的實績;他的鴻海是「刻苦樸實的台灣水牛」、「沒有壓力的工作不是工作而是玩耍」等總裁語錄,迄今仍被許多人傳誦;有此身價者,仍願收手,且是繼黨主席吳敦義、學優從政的朱立倫之後,又一企業菁英讓道的例子,大大墊高了庶民領袖韓國瑜的人望。…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34
9月16日深夜,台灣政壇突然出現兩顆震撼彈,首先呂秀蓮宣布接受喜樂島聯盟等政黨的推薦投入總統選舉;數分鐘後郭台銘宣布退出總統大選。兩份聲明,一則宣告藍營整合初步完成,另則預告綠營將逐步走向分裂。 在隨後幾天的民意調查中,蔡英文雖在各項民調仍領先韓國瑜,但郭台銘退選的效應已經浮現,一是蔡英文領先韓國瑜的幅度正在減少,二是支持蔡英文的比例也在下降。 韓國瑜選情打底完成 以最近兩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持續做的民調為例,9月13日公布的民調,蔡英文支持度為38.1%,韓國瑜為25.7%,雙方差距12.4%,但9月20日公布的民調,韓國瑜支持度雖仍維持25.7%,但蔡英文支持度下降為32.6%,顯示雙方的民意支持度已經拉近,也顯示韓國瑜歷經雲林農舍事件、失言風波、遲到爭議及各種刻意抹黑之後,已經完成打底,而蔡英文的考驗恐怕才正要開始。 當然,藍營的支持者還在憂慮郭台銘是否願意與韓國瑜同台,甚至宣布支持韓市長,筆者以為,不必強求郭台銘在經歷重大轉折後馬上表態。如果仔細分析郭台銘的支持者,大致有三種人:一是強力支持郭台銘的人,他們非郭不投,但這個比例並不高;二是不確定韓國瑜是否能贏,他們基本上不喜歡韓,但更不希望蔡英文當選,他們對郭董有期待,但在郭宣布不參選後,這些選票在討厭蔡英文的情況下大部分會回歸藍營,只是目前仍在觀望;三是希望看到台灣政壇有新局產生,但目前柯文哲仍未表態是否會和親民黨和時代力量結合,俾於11月取得最後一張參選門票,這部分的人仍在觀望。…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36
今年中秋假期中台灣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韓國瑜從參選到獲得國民黨提名後,首度與藍營中霸天、六都唯一女性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合體,這形同宣示藍營在大票倉台中市整合成功。不過,媒體的施政滿意度上,「禿子」與「燕子」卻一同吊車尾,會不會成為國民黨重返執政之路的阻礙? 國民兩黨都說決戰中台灣 「決戰中台灣」是兩大政黨在台灣歷次大選中必喊的口號,尤其,台中市為全台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彰化縣則是六都以外人口最多的縣市,無庸置疑,這裡絕對是大票倉。更重要的意義是,最近兩次的縣市長選舉,台中與彰化的選民都不讓當下的執政黨過關不打緊,勝負差距動輒一、二十萬票,「搖擺州」的特質非常明顯。 韓國瑜贏得國民黨初選後,原先在7月下旬即安排要到台中市走訪重要宮廟,受天候影響延至8月下旬,又因遇上颱風,改由李佳芬代打出席派系大會,韓國瑜本尊未到,也讓還在猶豫是否接任韓國瑜台中市競選總部主委的盧秀燕,暫時避了風頭。 彰化王惠美摘不團結大帽…
作者: 唐復年 頁數: 38
2020大選的戲碼幾經折騰,最終還是回到藍綠對決,但藍營整合之路還有待費勁努力,整合成功,才有可能下架蔡英文。而此次立委選戰格外激烈,任何政黨想要在立法院占有絕對優勢,確實不容易。 2020總統大選,經過幾個月的折騰,在9月16日晚間郭台銘宣布棄選後,主要結構又重新回到藍綠國民兩黨對決,也就是韓國瑜與蔡英文對決。 藍營的整合依然有懸念 國民黨面臨整合的大問題,無須諱言。郭台銘在棄選聲明中提到的「一些政治人物為了私利,挑起階級、仇恨、對立等民粹」,就現象而言,韓、蔡兩陣營都在內,那就要看看誰的程度明顯偏大。 郭接著又說,「當我聽到一些支持者即使遭到言語霸凌也仍然堅定支持我時,更是讓我感到心疼與感謝。」此處指的「遭到言語霸凌」,處今之勢,鑒諸事實,當不作第二人想,除了韓粉,沒有其他。何況,9月8日,眾目睽睽之下故意羞辱馬英九,郭當然看在眼裡。…
作者: 朱駿 頁數: 40
在英國公投脫歐三年後,脫歐所引發英國內部的衝擊、對峙、分裂卻仍然高潮迭起。要瞭解脫歐為什麼會對英國造成巨大的分歧,以及英國未來何去何從,我們可以從脫歐派的目的及手段談起,最後分析可能的後果。 脫歐派的目的所在 英國始終游移在歐洲大陸的邊緣,光榮而孤立。脫歐派的想法大致如下。 首先,英國應在大英國協、美英體系、歐盟之間進行平衡外交。再與美、中、日等國單獨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以替代歐盟;英國與歐盟這個沒有希望的組織綁在一起,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 其次,英國內部長期累積了對歐盟不滿的社會力量。認為英國在歐盟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而且在德、法長期主導下,歐盟有流於邊緣化的趨勢。再加上歐盟一體化後無法控制自己的邊界,引來非法移民、難民、搶奪工作等一系列問題。英國若離開歐盟,就可控制自己的邊界。…
作者: 潘偉華 頁數: 44
跟中美、美歐的貿易談判相比,美日貿易談判快速達成協議,而且出奇的和諧,究其原因,原來是川普在乎的農產利益都要到了,但日本冀求的撤銷汽車關稅,則被美國擱置。不是雙贏,是日本單方面讓出市場。 9月11日,日本安倍內閣進行大幅改組(第四次),19位閣員中僅4位留任或轉任,13位首次入閣,2位再次入閣。最受矚目的是,未來可能接班安倍的小泉進次郎首次入閣擔任環境相;而另一個焦點是,負責美日貿易談判的原經濟財政再生大臣茂木敏充調任外相,原外相河野太郎轉任防衛相。此舉被解讀為肯定茂木在美日談判中快速取得成果的表現。 日懼夜長夢多,半年談定 美日去(2018)年9月峰會就決定要談,但遲至今年4月茂木與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才展開談判,3個月內部長級會談、層峰會談各3次,頻率奇高。趁著G7在法國比亞里茨峰會,8月23日部長級會議已擬妥,25日兩國領導人一天之內連續兩次會談即敲定。川普聲稱「核心原則達成協議」,安倍則說「很高興以雙贏的形態進行,對兩國經濟一定都是正面的」。 美日都沒公布個別項目的詳細內容,只說明日方願意讓美國農產品擴大約70億美元的市場,美國牛肉現在38.5%的關稅,會階段性下調,至第16年的2033年4月降到9%,美方則是包括汽車零件在內的廣泛工業產品,削減一定程度的關稅。會在不到半年時間就達成協議,是因川普非常在意連任,要為選情加溫,急於向選民秀出成果;而日本則是戒懼夜長夢多出現「川普風險」。雙方都要快,遂一拍即合。9月下旬聯合國大會期間,川普與安倍就會簽字。…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6
9月10日,文在寅在青瓦台頒發6名內閣任命狀,同時發表「對國民談話」,特別說明任命法務部長曹國的原因,認為曹國最適合改革權力機構,而曹國的妻子鄭敬心雖被檢方起訴,但與曹國本人「無關」等。 法務部長任命引社會不滿 文在寅的宣布立即遭到南韓第一大反對黨「自由韓國黨」、第二大反對黨「正確未來黨」的反駁。各黨緊急召開會議,商討未來應對策略。目前了解,反對黨可能會杯葛9月的定期國會,另要求進行國情調查,且不排除走上街頭抗議。 輿論對文在寅的此項「人事案」非常不滿。尤其,朝鮮、東亞及中央等報紙不約而同地抨擊文在寅。報界認為,要推動改革「檢察體系」的法務部長,不該是被檢察官「追剿」的身分,而且鄭敬心已被檢方起訴在案。 加上,9月開學後各大學教授及學生的動向受到矚目。有近200所大學,1,000餘名教授聯名發表「時局聲明」,反對文在寅的任命。更諷刺的是,連曹國的母校國立首爾大學法律系的教授、學生及學弟學妹都舉行過三次校內示威,反對曹國出任。而慶北、釜山大學也紛紛貼大字報和加入示威行列,文在寅面臨的社會挑戰顯然越來越加劇。…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8
從川普退出國際組織或協議、否定地球暖化、增加貿易壁壘、大量增加軍費以來,世界秩序大亂,經濟開始衰退,股市有如過山車一般,今天漲明天跌,美國選民對川普不滿意的程度大幅提高,華爾街也開始按耐不住了。 美國民主黨內各路好漢與巾幗看到了機會,躍躍欲試,投入2020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不下24位,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位亞裔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他的政見新穎,極富前瞻性,他說「不是左或右,是朝前看!」(It's not left…
作者: 佟秉宇 頁數: 50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