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7世紀馬維爾的農業科技詩│古添洪

讀17世紀馬維爾的農業科技詩│古添洪

17世紀英國詩人馬维爾(Andrew Marvell, 1621-1678),寫了一首出人意表的〈割草人對花圃果園的抗議〉,那是對當時新興農業科技與花圃果園氾濫施肥與雜交的批判。詩中所提到的農耕科技帶來的負面性,到今天還有其值得參考的現實意義。詩人把這歸咎於人類的貪婪,也可說是一針見血。

20221080856

凡是讀過馬維爾膾炙人口、情色大膽的〈給含羞不肯前的情人〉(To His Coy Mistress),都不敢相信他還寫了這首對當時新興農業的批判,同時富有社會與道德含義的詩篇;兩詩並讀,恍如置身隔世。當驚奇過後,我們認知到,詩人的世界已從文藝復興的格局,轉換到17世紀科技發達的時代了。新興科技用在農耕上,與以前最大的不同,算是化肥的普遍使用,以及品種的雜交了。詩人對這方面的農作發展,持懷疑甚至負面的態度,在此詩中借由接近自然的割草人道出。下面是我以直譯之筆所做的中譯(詩題倒是意譯的):

割草人對花圃果園的抗議(The Mower Against Gardens, 1861

貪婪者,把邪惡散佈,

引誘大地跟隨;

哄騙花卉與植物離開田野,

那兒原是最淡泊與純潔。

他首先把它們圍框成四方的園圃,

那兒空氣是一派死寂與紋風不動。

他堆了大量肥沃的泥土給植物,

使它們在過度餵養中變得呆鈍,

天然的粉紅色變成雙倍緋紅,

就猶如他的狡猾心智,

過度營養改變了花果的本質。

他用各式怪異的香料渲染玫瑰,

教導花兒們如何塗脂抹粉。

白色鬱金香也開始追求多樣的膚色,

學會了如何在臉上勾出線條:

人們對這些花朵的根球趨之若鶩,

一個根球價比一片草原。

貪婪的人類又向另一世界求索,

通過新發現的海洋

找尋秘魯的奇珍異品。

這些珍品原都可以為人所享用;

人,那驕傲而統御一切的王者,

只要人不在樹皮與樹幹之間動手脚,

去窺伺混種的禁品。

目前沒有花卉知道它原生的種屬。

這貪婪者把馴良者接枝在野生的品種上。

那身份不明的野合果實,

不免會使味覺混淆爭吵。

它綠色的內宮也有閹人們,

以免任一暴君取而代之。

這貪婪者在櫻桃身上惹惱了自然,

居然不用性愛就能繁殖。

這一切都是勉強人為,

更揑塑了一些噴泉與石窟,

而任令甜美的田野躺在那兒荒棄。

然而,大自然仍在那兒向萬物散放

野性芬芳的天真純潔。

牧羊神們與仙女們仍然照顧著草原,

但不是用科技而是用他們的自然力。

他們的雕像,古人的手所精心雕塑,

也許得矗立於園圃以裝飾,

無論這些雕塑無論多麼出色無比,

我卻願眾神的力量與我們同在。

我們不妨先想像一下詩中的視覺背景:人工的花圃與果園如雨後春筍,一一從廣漠的草原上開闢出來,同時經由新的農耕科技,以雜交技術培育出新種的繁艷花卉,以及肥大而甚至種屬不辨的新種水果。詩人稱從事這種農耕改良的人為貪婪者,一語道出其癥結。

就結構而言,詩先從花卉著筆。以鬱金香為例,原來白色的就尋求多樣的顏色,更學會勾出條紋誘人;化妝及膚色等字眼帶有擬人的色彩。社會文化不再淳樸,人們都愛這些奢艷的鬱金香。「人們對這些花朵的根球趨之若鶩,一個根球價比一片草原」。這與白居易所描寫的唐代社會現象,「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何其神似。詩接著轉入水果的雜交。「在樹皮與樹幹之間動手腳」,就是指果樹雜交的接枝法。詩人認為這混種實為禁果。雜交的結果是:吃來不辨其類屬,而純種不復存在。

最後,詩人指出,推動這農業科技與花圃果園墾殖而破壞大自然的貪婪者,在花圃果園裡也做了一些藝術的裝飾:噴泉、石窟、希臘山羊神與仙女們的雕塑。詩人結語說,這些雕塑無論多麼出色,究竟還是雕塑,願眾神的大自然力量與我們常在一起。

在古典英詩裡,這真是一首別開生面的詩篇。總結來說,它見證了17世紀新興的農業科技,用人類的智巧奇技去催化、改變植物的生態,終使大自然隱退而花圃果園走進歷史的前台。大自然提供的美麗花朵,經人工改造後,連其球莖都可淪為市場交易的籌碼,甚而影響整個經濟的不合理膨脹。詩人借親近大自然的割草人的口吻,寫出這個變遷,並兼及批判歐洲人擴至海外美洲掠奪的貪婪。

這批判的深層結構源於基督教教義,因大自然為上帝所創造,而雜交的變種實為禁果;人為地改變物種,有違上帝至善至美至真的基本信念。時至今日,人類對大地以及生物的榨取改造,隨著科技知識的累積而變本加厲。花樣翻新的殺蟲劑以及肥料的過度使用,已經使大地不堪負荷;而運用生物科技進行基因改造的產品,遠非詩人當年所能想像,也不知將會對未來人類的健康與種族的存續產生怎樣的危害。值得識者深省!

中國道家尊重自然,不以人滅天;主張順應自然而不造作干涉,讓萬物都能依其本性自在生長。詩人謂,「大自然仍在那兒向萬物散放野性芬芳的天真純潔」。又謂,「牧羊神們與仙女們仍然照顧著草原,但不是用科技而是用他們的自然力」。說起來,這個詩旨與中國道家的自然觀還倒是不謀而合。

(作者係師範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古添洪
  • pages: 82
  • 標題: 讀17世紀馬維爾的農業科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