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太錦喚起兩岸情│陳淑英
7月22日,由大陸國台辦與中國記協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活動在南寧啟動。來自兩岸30家媒體的45名記者,在國台辦新聞局長馬曉光的領軍下,深入南寧、河池、防城港、欽州等地,展開為期一周的採訪。
馬曉光表示,海峽兩岸記者聯訪活動已連續進行了16年,今年是第17屆,特別選擇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是因為廣西這些年來在發展建設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隨著「一帶一路」開展,廣西在連接中國與東盟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是大陸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有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首府南寧是「一帶一路」銜接重要門戶的城市,近年因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要活動、南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南寧博物館
在第一天採訪南寧博物館時,記者看到「壯太錦」,驟然發現兩岸織錦文化竟同出一脈,同根、同源、同文化。
南寧博物館是一座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6年1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因建築外形像一串輕盈的樹葉,又仿佛壯族銅鼓紋飾上那飛翔的羽人,外立面採用了鏤空鋁板等現代材料,並賦予壯錦等民族圖案裝飾,被評為廣西十大特色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座以教育、收藏、展示南寧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南寧歷史文化遺產為主的綜合性博物館,比如「壯太錦」是廣西壯錦與台灣花蓮太魯閣錦結合而成的織錦,是桂台兩地民族織錦的結晶。「壯」 指的是廣西壯族;「太」即花蓮太魯閣,壯錦和太魯閣錦歷史悠久,以工藝的獨特、構圖的巧妙及色彩豐富而著稱。
壯錦+太魯閣錦=壯太錦
「壯太錦」緣分起於2010年。來自太魯閣的織娘連美惠表示,她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吳偉峰在廈門相識,兩人相約到廣西考察壯錦。通過比對發現,兩岸織錦文化同出一脈,同根、同源、同文化。壯錦和太魯閣錦除在材質、工藝、圖案和功能用途方面相似,兩者當下面臨的發展問題也很相似。
2012年,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研究啟動,經過兩地專家多年的努力,終於找到壯錦和太魯閣錦有7個相同的圖案,織娘們將相似的圖案融合織成兩岸濃情的作品—壯太錦。
目前,壯太錦已在桂台兩地建立了產業基地,台灣設在花蓮縣秀靈鄉,廣西在南寧西鄉塘區「美麗南方」掛牌成立桂台「壯太」織繡研究生產基地、桂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是壯太錦和兩岸織女的家。
連美惠表示,「壯太錦」產品為兩地織錦婦女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現已銷往香港、瑞士、法國、義大利等地,「壯太錦」的誕生和發展,為桂台兩地同胞架起連心橋,鋪就合作路,譜寫幸福曲。連美惠表示,「技藝喚起了兩岸記憶。」
「三街兩巷」古色古香
此外,藏身於寸土寸金的南寧熱門商圈,有一個古色古香,當地人稱為「三街兩巷」的歷史街區。其中「三街」是指興寧路、民生路和解放路三條老街;「兩巷」是指金獅巷和銀獅巷兩條明清古巷。「三街兩巷」是南寧城市發展的起源,承載著許多老南寧人共同的回憶,散發著鄰里街坊滿滿人情味的氣息。
其中,位於興寧路金獅巷54號的灕江書院金獅巷店,將拓展當地文化與開發旅行文創作為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除了主體的圖書銷售,該店還以民族文化的旅遊產品和美學文創的開發、特色餐食品牌的打造,作為運營突破口,並以獨特的文旅美學活動與私塾式課程服務作為補充。這不僅是以接地氣的文化互動方式親近了本地居民,也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將廣西魅力文化介紹給外地遊客。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2
- 標題: 壯太錦喚起兩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