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王爺故鄉的人文歷史│張健豐
台南市北門區以南鯤鯓廟的王爺信仰享譽全台。北門潟湖早期為「倒風內海」的一部分,自清代開始沿岸便開闢鹽田,1895年這裡也發生了一段壯烈的抗日事蹟。
北門鹽田和潟湖歷史久遠
北門的南鯤鯓代天府,是台灣王爺的故鄉,也是重要的鹽鄉。這裡一帶的鹽田是屬於清代的瀨東鹽場,產曬到2000年,因此當地鹽工有豐富的曬鹽技術,故常被其他新闢的鹽田聘僱去工作,成為許多鹽村居民的「原鄉」。如今廢曬的鹽灘,自然轉換為濕地,成為水鳥的天堂。只剩創設於清嘉慶23年(1818)的井仔腳瓦盤鹽田作為觀光用途,成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瓦盤鹽田的結晶池,以甕片鋪成,較容易吸收太陽短波的輻射熱,生產出的鹽粒細小而潔白,適合精製,在收鹽之後,略為沖洗即可引入海水繼續使用,既省工又省時。
北門潟湖從北門海埔新生地南岸延伸到馬沙溝庄北(將軍溪南岸)。西側是狹長的王爺港汕,沙洲外面就是台灣海峽,面積約有600公頃。這片內海是沿岸「蚵寮」等村庄居民的潮間帶漁場,早年可在此拾貝、挖蛤、捕撈魚苗,後來飼養「吊蚵」、掛定置網,目前已成為吊蚵場。北門潟湖在白露過後,秋風漸起時,也是賞鳥的好地方。黑腹燕鷗在10月至翌年4月過境此地時,最盛時期可達3萬隻以上;每至夕陽西下,便成群結隊飛回潟湖過夜,先於上空盤旋飛舞,有如跳芭蕾舞,再以極快的速度俯衝棲息於蚵架上,吱吱喳喳的鳥叫聲,與波浪、海風合唱,蔚為自然奇觀,生態家認為,這是訓練亞成鳥飛行技術的行為,亦兼有共同警戒以防止被獵殺的意涵;直至夜幕低垂,熱鬧的鳥叫聲,才會逐漸停歇。
而被八掌溪和急水溪2條大河所夾住的雙春庄 ,形成了「海汕洲」地形;由於自然景觀獨特與生態多樣豐美,當局乃在此規劃「雙春濱海公園」,大抵於2001年完成各項休憩基礎工程 ,並在潮溝栽種多種紅樹林,幾年後樹大成林,成為潮間帶貝類和小螃蟹的新家。
壯烈的抗日事蹟
北門潟湖和雙春庄的「海汕洲」,為清代方志中「倒風內海(港)」的殘跡。6座仙山般的沙洲,像斷線的珍珠,從八掌溪一直散落到曾文溪;所以北門舊稱北門嶼,和南北鯤身「皆沙阜堆聚」。而南鯤鯓代天府便是最早於清康熙元年(1662)落腳在「南鯤鯓」沙汕,因廟內主祀李、池、吳、朱、范等5位王爺,又稱為王爺宮。後遭海浪吞蝕,於清嘉慶22年(1817)移建於現今廟址的「槺榔山虎峰」,槺榔即俗稱的台灣海棗。
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侵台時,倒風內海(港)已逐漸縮小為王爺港,即因「蚵寮」一帶有奉祀王爺的南鯤鯓代天府,故日軍也稱在此的抗日據點為「王爺頭」,也因王爺信仰的蓬勃發展,這裡衍生了一段壯烈的抗日事蹟。
1895年10月10日,日軍混成第4旅團登陸布袋嘴後,駐守台南的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命翊安軍3營前往位在鹽水港(今鹽水區)到霄(今佳里區)之間的學甲(今學甲區)守衛。日軍占領鹽水港、鐵線橋(今新營區鐵線里)後,劉永福再派駐屯於台南附近的武毅右軍、鎮海中軍前往八掌溪畔的渡仔頭庄前線。並令李翊安統領翊字軍左、右兩營,配合6營義軍約3千人在王爺頭迎擊日軍。王爺頭位於往台南的海岸道路要衝,前面有急水溪,有寬闊的平野可供作戰,另外還有十幾條為防海潮及分割鹽田而設立高約兩、三公尺的土堤,所以是宜攻宜守之處。
10月17日,日軍決定派海岸支隊於翌日攻擊該根據地,以掃清旅團南進路上的一大障礙。這支日軍在甲午戰爭時未參加山東戰場的作戰,此次終有發揮之地,但因戰場離海岸較遠,在沒有海軍的掩護下,只能和抗日軍短兵相接,面對前所未有的激戰。18日,日軍海岸支隊步兵從鹽水港出發正面進擊,並以兩步兵大隊近4千人等經鐵線橋,擬向西進至4千公尺處渡過急水溪,以逼近翊字軍的側背。日軍遭遇苦戰後,得以渡過急水溪進至南岸,突入翊字軍炮兵陣地的側背面。日軍從軍記者讚歎:「其砲兵直至我兵突入陣地時尚不退走,砲手六名終死在砲側,雖爲敵人,其勇敢真值得賞歎,可稱爲日清(甲午)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林崑岡率義軍英勇抗日
值得一提的是,率義軍參與該役的統領—林崑岡(1832-1895),原籍福建省晉江縣,祖先渡海來台,先住在北門嶼,後定居於台南市將軍區的漚汪。林崑岡先學文後習武,為庠生,性尚武好義,熱心公益,喜為人和事解困。當1895年9月初日軍在嘉義縣大莆林(今嘉義大林)性侵當地婦女的事件傳到忠正不阿的林崑岡耳裡,他憤而誓師,要揮軍與日軍決一生死。10月1日,十八堡(今嘉義縣城以南、曾文溪以北)的耆老紳民,在劉永福的號召與勸誘下,集結在現在的新營區立誓約章,推舉沈芳徽為盟主,林崑岡為前敵總統領,著手準備武器糧餉。
10月11日,占領鹽水港的日軍南進時,便遭到林崑岡所率領的義民激烈抵抗。後來他感於前線抗日軍勢力的薄弱,向劉永福請命,將位在學甲駐守的翊安軍三營並抽出砲隊前往渡仔頭庄。退守後,再將砲隊配置在鯤鯓廟所在的槺榔山虎峰,讓日軍又再次陷入苦戰。
王爺頭戰役抗日軍撤守後,林崑岡率軍退守今台南市學甲區的竹篙山,與日軍隔著急水溪緊張對峙著。漚汪庄的耆老曾謂:「參與竹篙山之役的我方義勇軍,將近數千位,日據時期北門郡所屬各鄉鎮(北門庄、學甲庄、將軍庄、佳里街、西港庄、七股庄)的青年男士幾乎都要參與,不然就得擔任後勤工作。擔任後勤者,以及住在山區者,天未亮,就以牛車運送米糧到竹篙山,另外像住在青鯤鯓、馬沙溝等海邊的民眾,則挑著魚貨前往。林崑岡的部隊在竹篙山與日軍對峙3天3夜。」
林崑岡烈士成仁後,竹篙山附近的居民以「竹篙山之神」紀念他的忠貞愛國精神。現竹篙山上有忠神殿給予紀念;現漚汪文衡殿2樓設置抗日烈士林崑岡紀念館。林崑岡成為昔日北門郡六鄉鎮最受景仰的歷史人物,在台灣史上寫下可歌可泣的一頁。
先民保鄉衛民精神不能忘
北門無論是鹽鄉情調、王爺映像,或豐美多樣的自然生態,在在給人驚豔。也有因飲水關係而多罹患烏腳病,最後留下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供後人憑弔。而先民在1895年寄託王爺信仰,所展現出的民族大義、不屈不撓的保鄉衛民精神,更不應該被忘記。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7
- 標題: 探訪王爺故鄉的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