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開始「去孫中山化」?│林明正
中共中央六中全會閉幕,推出了第三份歷史決議文:《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共前兩份歷史決議文,分別為1945年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第三份歷史決議可看出,中共黨史一脈相傳,每一階段均有所關連,承先啟後,一代接一代持續努力。而中共過去的對手,中國國民黨,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
紀念孫中山只談美國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決議文,每段時期均會先分析當時的情勢,並告訴黨員「黨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接著再提到「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做出的貢獻與努力;強調「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代表共產黨所做出的決議,是全體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雖以一人為代表,但不忘其他同志的貢獻,共產黨的成功來自於廣大的無名英雄們。整篇決議文中不斷強調「馬克思主義」,即使現今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也不會放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與他的老對手國民黨有著截然的不同。
國民黨不談當前形勢、不談黨的任務,只將黨機器視為選舉工具,選舉成了黨唯一的目標。在黨的領導人若有似無的操作下,導致許多人以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是西方式的民主制度。2015年朱立倫訪美時,即提到「美國民主的真諦是民有、民治、民享,也是國民黨所遵奉的三民主義」,並說「美國精神跟台灣三民主義是一樣的」。
如今朱回鍋擔任國民黨主席,今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國民黨臉書強調「國父的思想結晶《三民主義》,受到美國總統林肯發表《蓋茲堡演說》中,民有、民治、民享至理名言的啟蒙」,不停地將孫的思想與美式民主拉上線。孫中山確實說過「三民主義…與美總統林肯民有、民治、民享之說相通」,但他之所以喜歡在言談中帶入林肯的話,不過是演講時抬高三民主義的一種手法,細究其內容,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
如果國民黨只談上半段,或許大家還可睜隻眼、閉隻眼過關,但國民黨還強調「中華民國與美國的歷史連結」,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號召義士,成功吸引到以荷馬李(Homer Lea, 1876-1912)為代表的美國戰略家,還有大量的美國華僑回到中國投身革命」。把中華民國的誕生歸功於荷馬李,實在是莫名其妙。荷馬李首次來華是應康有為的邀請,幫忙訓練「保皇軍」,並非「受到孫中山的吸引」。荷馬李後雖與孫中山熟識,但整個中國的革命靠的還是中國人自己。
在這麼重要的一天,不談中國人前仆後繼的支持孫中山革命,卻把重點放在一個美國人身上,好強調「中華民國與美國的歷史連結」,好像整個中國革命只剩「美國人」與「美國華僑」似的。那在1900年惠州起義即投身中國革命,並因此成為唯一一位為中國革命犧牲生命的外國人:山田良政,算什麼?像羅福星這種為革命犧牲的「印尼華僑」算什麼?那黃興、林覺民、陸浩東…等等,許許多多為革命犧牲的中國本土人士,又算什麼?
曲解民權主義的內涵
國民黨不重歷史傳承、不重精神思想的情況,使得誰都可以曲解三民主義,媒體人趙少康在自己的臉書上指稱,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就是民主主義」。藍營名嘴將孫中山的思維簡化,不談民族、民生,將民權簡化為民主主義,意圖將孫的民權思想套上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孫中山從來沒說過民權主義就是民主主義,更重要的是,孫在民權主義中,特別強調反對西方式的選舉制度,因為這種制度在中國,只會造就了一堆賄選買票的「豬仔議員」。
而孫在講述民權主義的後段,談到俄國革命後的新政體,「不是『代議政體』,是『人民獨裁』的政體」,認為這樣的政體「當然比較『代議政體』改良得多」。孫中山口中的「人民獨裁政體」,我們如今知道那在蘇聯被稱為「蘇維埃」,是馬列社會主義思想下,產生的無產階級專政政體,而孫認為其優於代議政體,顯見其民權思想,絕非藍嘴們為了去除「中山思想」,簡化為的民主主義。
「去中」成了全民共識?
長期以來,談到「去中」,好像就是民進黨的事,卻忽略了台灣的「去中國化」始於國民黨的李登輝。如今「去中」在台灣已成共識,下一步即是「去中山化」,要把台灣殘存的「中國元素」徹底抹除。
隨著三民主義的廢考、廢教、廢讀,如今台灣年輕人沒幾個瞭解究竟什麼是「三民主義」?國民黨再配合「美民化運動」,將「中山思想」美國化,未來台灣的文化與政治思想都變成純美式的,自然會逐步成為如關島、波多黎各般的美國附屬地,那台灣獨不獨立又有何差別?
(作者係本刊主筆、文化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明正
- page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