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鹿港百年老街風華│張健豐
近日,鹿港發生少見的淹大水,引起古蹟保護的熱議。曾倖免於乙未之役戰火的鹿港老街,已有180年以上的歷史,保存著街屋傳統的三進格局,是清代時期鹿港標準的街屋形式建築。當今的課題是,不僅要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要保存古蹟裡面的古物建築。
今年是戊戌年,7月除了西日本發生30年來最嚴重水災外,在台灣彰化縣鹿港鎮的老街也發生罕見的淹水。鹿港老街是鹿港的舊港口,因為港口淤積後退,導致該處成為鹿港最低窪的地區,容易淹水。加上遇到漲潮,水排不出去,造成老街、天后宮廣場全淹水,超過1/3的鹿港鎮淪陷,引起古蹟保護的熱議。
其實,這「戊戌年大水」在60年前的八七水災,甚至更早的120年前也發生過。當時在8月6日開始連三天強降雨所造成的濁水溪氾濫,都給鹿港這個小鎮帶來不同程度的改變。除了天災,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頗大。
《鹿港小鎮》琅琅上口
約在筆者國中時期,羅大佑(1954─)一曲人人琅琅上口的《鹿港小鎮》,道出了台灣經濟起飛後,人人迷戀紙醉金迷的生活,但也同時失去了他們最珍貴的土地。
據說羅大佑寫這首歌時從未去過鹿港,有一天,他在台北騎摩托車去修理,幫他修機車的學徒,就是鹿港人。這位學徒,滿手油污、滿腔挫折。他說當年帶了兩萬塊到台北打天下,花光了,沒臉回家,只好窩在台北修摩托車,沒臉回去。
筆者在國中畢業後,到新莊二重的工廠當學徒,也遇到上來台北打拼的鹿港人。那是老闆娘,還有她的小舅子─廠內的師傅,他們也是學徒出身。在那裡時常聽老闆娘提到,以前老闆和師傅上來台北當學徒的艱苦,時常被師傅打罵不說,還要幫他們洗衣服、煮飯。半夜時常在棉被裡哭泣,想偷跑回家卻不敢。但故鄉不是那麼容易就會忘記的。
正如《天方夜譚》裡的阿拉丁爺爺解釋:不管是什麼情況下離開故鄉,那個人的心裡,時常會想起故鄉的存在,雖然有的時候覺得沉重,不過最能讓自己安心的也只有故鄉了。所以,筆者在那裡的一年半見識到,老闆他們只要放了長假,就開著名車載著一家大小,開上高速公路,衣錦還鄉,而這個鄉就是鹿港。
2013年的農曆春節,筆者利用參加一場親子活動的機會,終於和鹿港建立了因緣。發現幾條主要老街超過百年的老建築,到光復後的1980年代初尚保存良好,但經過1986年藉由都市計畫變更成立「鹿港古蹟保存區」商業化式的改建,原貌盡失,尤其是石板路的挖除和第一進店屋部分的改建。
經當地耆老指示,筆者到大有街找尚未改建的店屋,果然有好幾間清代杉板店屋,保存著街屋傳統的三進格局。
該年6月再度造訪時,發現鹿港的三大古蹟—龍山寺、天后宮、文武廟,展現著傳統建築的富麗典雅風格;而鹿港的手工藝、特產小吃、傳統的風尚禮儀,在在顯示出精緻的地方特色。而這樣的基礎,是在清代的「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雅稱中奠立。
鹿港曾在清朝鼎盛
鹿港在清代的鼎盛時期,鹿港八郊所屬的商號多達六、七百家,資產達十萬者就多達百家,其中最富者首推泉郊林日茂行。據《彰化縣誌》記載:「豪商林日茂為首,資產算十萬者達百家,商賈櫛比…公共事業皆由八郊處理,文化實冠於全台。」當時每日大約有一百艘帆船在港口進出,而載重量最大者可達五百噸,「鹿港飛帆」便成為彰化八景之一。在台灣建省後,地方人士黃玉書(舉人)等,甚至有向當局「建省會於鹿港」的提議。
但是,鹿港因屬河港,受到地理環境的變遷及歷史事件的影響,慢慢地從興盛轉為衰敗。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灣被日本占據50年,造就了不少新的人物。
辜顯榮投靠日本興起
出身鹿港當地的人士辜顯榮(1866─1937)。8歲起到20歲師從鄉里的黃玉書修漢學,察知東亞風雲。26歲上台北打拼經商,往來於大陸沿海等地。甲午戰爭爆發後,和南洋大臣張之洞接觸,簽下媒炭供給契約。隔年中日議和,合約失效。5月由上海歸台,在艋舺開「瑞昌成商號」的雜貨店,後在乙未戰爭時,以商人身分自告奮勇赴基隆迎接日軍進入台北城,成為其一生最成功的投資。
日人據台後,包括鹿港郊商在內的台灣富商紛紛返回大陸,鹿港商業一落千丈。辜顯榮向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建議成立台北保良局,以「保護良民,鎮撫暴民」,遂被任命為台北總局長。日軍攻陷彰化後,奉樺山總督之命為鹿港保良局長,參與南進軍,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南進,以率先安撫台中民心。於是,鹿港老街就成為少數從乙未的戰火中碩果僅存的清代市街。
當時在辜顯榮的介紹下,北白川宮在鹿港看到不凡的古董字畫,感覺撈到寶。所以購買不少。其中以150元買了古青玉,並大談從前不曾提過的有關古物的事,如古銅、古瓷、字畫等類,還說青瓷有七種之別。很有造詣且有眼光的模樣。
鹿港文風鼎盛
而當時的文人鄭鴻猷(1856-1920),在乙未之役時,避亂赴北京,迨亂平,也歸於鄉里。鄭鴻猷是清朝秀才,當年參加府試的時候,主考官評他的書法「字冠全台」,鹿港武廟右廊、鶴棲別墅正廳內的書帖、知名餅店「玉珍齋」匾額墨寶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1899年,台中守備混成旅團長安東貞美(1853-1932後為第6任台灣總督),於鹿港視察時,聽聞鄭鴻猷乃當地書法名家,遂得其揮毫一軸,珍藏於筐底,可見日人對鹿港當地文化的重視。
1910年,鹿港文人、台中櫟社詩會會員洪月樵(1866-1929),重視婦女權益並關心民眾生活,聽聞彰化的良家女陳完瑜,雙親早亡,淪落風塵,後被納為妾。夫病逝二日,也吞鴉片膏自盡。乃徵詩弔之,稱「李烈姬」。鄭鴻猷為之題簽「烈姬詩徵」,受到各地文人很大的迴響。1912年百餘位詩人完成的古詩、絕句、律詩,被編為《詠李烈姬詩集》。洪月樵另著述《臺灣戰紀》(即《瀛海偕亡記》),為乙未戰爭中台灣人的抗日記實,留下重要紀錄。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5
- 標題: 重現鹿港百年老街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