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中的皇民史觀│石文傑

教科書中的皇民史觀│石文傑

「去中國化」教育政策下的皇民史觀,始於李登輝時期的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和地理篇,以及之後九年一貫的國中社會課本,現今依《108課綱》所編寫的高中歷史、公民和國文課本問題更嚴重。

202110062

課本對日據(課本刻意用「日治時期」合理化日本的殖民統治)初期台灣同胞的武裝抗日雖有敘述,卻刻意輕描淡寫,甚至把抗日人士當作一般土匪看待,不提「抗日三猛」的簡大獅(北)、柯鐵虎(中)、林少貓(南),更遑論「客家抗日三猛」的吳湯興(銅鑼)、姜紹祖(北埔)、徐驤(頭份)。其中台灣人抗日犧牲的四、五十萬人,其篇幅竟還不及二二八事件的篇幅,似乎認為228事件不幸罹難800餘人,其嚴重性超過英勇抗日犧牲的數十萬人。

課本對日本在台後期的經濟建設、公共衛生及現代教育推崇備至。作者似乎置身於日本本土,寫的是日本的教科書,因此把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視為日本的德政。

林獻堂素愛閱讀,1907年他首次赴日,在奈良結識梁啟超,二人暢談時政。林獻堂向梁啟超求教稱:「我們處於異族統治下,政治受差別,經濟受榨取,法律又不平等,最可痛者,莫過於愚民教育,處境如斯,不知如何而可?」說明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毫無尊嚴、地位。稍知台灣史者均知,林獻堂所言不假。

日本在台徵調良家婦女從事慰安婦工作,課本裡竟無隻字片語的譴責批判。殊不知日本殖民統治,類似媽媽桑所豢養的酒家女,雖說給予穿金戴銀,打扮得花枝招展,其目的是像搖錢樹般為媽媽桑賺進斗金,替殖民母國招財納寶。

台灣人認為「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因為甘蔗契作價格是日本財團所訂,連磅稱都由會社控制,農民簡直與農奴無異。

日本人用台灣資源興建縱貫鐵路和阿里山、太平山森林鐵路,其目的是為掠奪寶貴的森林資源;整治基隆、高雄二港是為便於輸出台灣的米糧、蔗糖、茶葉、樟腦。「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對台傾銷日本的工業產品,讓台灣永遠依附、仰賴日本。

日據後期雖改為「工業台灣、農業南洋」,但目的是要以台灣為南進基地,全面侵略東南亞;八田與一執行日本總督府的農業水利政策,興建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以提高米糧生產,俾便供應日本日常所需。難怪水庫完成後,台灣人依舊吃不到白米飯,甚至要靠番薯籤填飽肚皮。

總之,當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台灣的一切建設、基礎建設,完全是為照顧殖民母國的需要,其目的不是要照顧台灣人,如果學生課本毫無批判地美化日本、諂媚日本,真不知台灣人的主體性在哪裡?所受教育與奴化教育又有何異?

 (作者係中學退休歷史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石文傑
  • pages: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