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策動能源危機傷及歐洲盟友│林建山
2022年第二季爆發世界能源危機,根本是美國拜登總統為了鞏固美國霸權地位,緊急策動了一次近乎1970年代石油危機的世界級能源危機,以紓解國內的經濟危機。
2022年4月,美國藉俄烏衝突策動歐盟「制裁俄羅斯」,激起世界級能源危機,企圖一面一舉打趴俄羅斯,重新奪回國際市場的「能源定價權」及「能源交易支配權」,另一面藉能源危機動盪歐洲的社會穩定,宰制歐洲國家安全,以解決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
美企圖掠奪全球經濟資產
美國這次策動世界級能源危機,不是圍繞著俄烏衝突展開,而是打主意圍繞著歐洲展開,全力資助、指使烏克蘭抗對俄羅斯,升高俄烏衝突事端,再到日前破壞北溪管道,美國最終的目的,無非就是不再讓俄歐的能源結構繼續存在,一石二鳥地制服歐洲及俄羅斯,然後延伸北約的力量,全力打趴中國。
俄歐能源供需互利合作結構,是歷經幾十年時間逐步建立而鞏固起來的,即便是在美蘇冷戰期間,這種密切互相依賴的能源供需關係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但這一次,美國卻藉口俄烏衝突,一方面嚴厲制裁俄羅斯,冀能一舉打趴俄羅斯,另一方面藉此告訴歐洲,也告訴全世界,誰才是歐洲的主人。其中指使英國炸掉北溪輸氣管道,遂行國家恐怖主義,斷絕俄歐的能源關係,就是明證。
在2022年4-5月期間,代表歐洲大型企業利益的歐盟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幾乎都不願意討論「限制進口俄羅斯能源」,制裁俄羅斯的倡議;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暗中抵制,結果遭致美國政府的威脅。但恰如美國黑幫老大的名言:「手槍和說好話能幫人實現更大的目標,蜜餅自然也該派上用場」。美國向所有猶豫不決的人做出承諾:將提供取之不盡的美國石油和液化天然氣,歐盟可以放寬心,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拜登欺騙歐洲走進死胡同
其結果是,歐盟國家大幅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卻也從此不得不用四倍以上的高價,向美國「能源供給接續性,並不靠譜的美油美氣」靠攏。最初半個月,海上運來的美國能源不斷增加,只是這一勢頭難以持續,歐洲更難期待可以挨到明年暖季的來臨。
因此,在今年秋天的第一股寒潮到臨時,歐盟國家工業企業公司不得不思考遷移到美國;比較精明老練、不受意識形態拘束的企業家,則選擇去中國大陸。
歐洲產業被逼轉移至美國
這次拜登剪歐洲羊毛最重要的路數有兩條。一是用美國金融收割歐洲,利用俄烏衝突造成的動盪不安,吸收歐洲資本及在歐洲金融部門的國際資金;2022年以來,歐洲流向美國的資金已超過2兆美元。另外一條更重要的路數是,讓歐洲地緣資本攜帶資金、技術、人才和產能轉移至美國。
美國想要從歐洲得到一些足以與美國旗鼓相當,或超越美國既有水準,或競爭力更高的產業,尤其是在東亞得不到的產業,都轉移到美國。換言之,這意味著所有被看上的歐洲產業都將被逼著轉移至美國。
《華爾街日報》日前有一篇文章指出,歐洲最居關鍵地位的機械製造、汽車工業和化學工業等大型企業,正逐步將主力生產轉移至美國;最核心的驅動因素在於過高的能源價格。儘管這些企業尚未破產,但能源危機已迫使幾乎所有大型製造業廠商都非得大幅減產不可。
歐洲毫無抗衡美國的本錢
除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大漲,影響生產製造業外,市場與營運成本是另一原因。第一輪的「歐洲大企業搬遷潮」,與2022年8月16日拜登所簽署的《通膨削減法》(IRA)有關。這部法案的出台「極為適時」,為那些決定將生產和納稅轉至美國的外國企業提供了優惠政策。
一旦整個歐洲能源結構都必須重新調適時,歐洲工業及先進的製造業都必然會在全世界市場失去競爭力;高昂的能源價格會讓歐洲的上游冶煉、化工產品製造成本無法參與國際競爭,倘若再逐步往下游傳導,則整體歐洲國家的機械、電子、汽車產業,都將逐步凋零,讓歐洲實物經濟,乃至象徵經濟的歐元價值也都無法抗衡美國。
當然這條路這麼走下去,歐洲遲早會被掏空,徹底淪為「空殼歐洲」,成為美國的「附庸經濟區」,甚至是美國用來抗對俄羅斯與中國的「附屬戰爭棋子」;屆時之前許多歐洲戰略專家所謂的「21世紀是美歐俄中四強博弈格局」,就不復存在了。
歐洲恐難以自救
歐洲要自救,不受美國霸權裹脅的製造業,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借助於極右翼把底層的人民喚醒,徹底擺脫美國的脅迫控制:目前義大利極右翼在大選中勝出,已露出這個苗頭。只是這對歐洲資本,尤其大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旦失控,也有可能把自己拉進去。
但無論如何,歐洲過去既占了美國話語權的便宜,又占了俄羅斯低價能源的便宜,這種「歐洲夢」徹底被拜登終結了,現在到了連本帶利的還債時刻。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54
- 標題: 美國策動能源危機傷及歐洲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