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財經議題│韋伯韜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財經議題│韋伯韜

「兩制」台灣方案必須切實符合台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得到認同與支持,而其中財經議題更是國計民生之所繫,尤應受到重視。財經議題包括經濟、財政、貨幣、金融四個方面,經濟涵蓋生產、消費、投資、貿易、物價、就業,財政涵蓋稅負、財產,貨幣涵蓋幣值、匯率,金融則涵蓋存款安全、金融機構監管與發展。

2022030158407345

東德人民從統一獲得利益

我們可從東西德統一的案例得知,東德人民曾經因統一而得到實質利益,這或許可以作為兩岸統一的借鏡。

1990年10月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統一。當時西德國力強大、財政狀況良好,準備了充分的資金,讓東德人民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實質的獲益。例如,東德工資、薪資、獎學金、租金和退休金,均按1:1匯率(官方匯率3:1)換成西馬克;現金和銀行存款以1:1依下列條件有限兌換: 14歲以下每人兌換2,000西馬克,15到59歲每人兌換4,000西馬克,60歲以上每人兌換6,000西馬克,其餘按2:1匯率兌換。東德的其他債務和款項按2:1匯率兌換,同時宣布官方匯率由3:1改為2:1。

由於東德人民立即取得了統一紅利,加上西德為東德失業者提供工作、為東德債務提供擔保、對蘇聯提供撤軍等費用(捐助西馬克120億、30億無息貸款、3億食品援助、12.5億東馬克蘇軍存款兌換),也對美國承諾將加入北約(可進可出),掃除國內外對統一的阻撓。兩德統一後,土地、人口合併,優勢互補,國力大幅提高,經濟與所得加速成長,符合人民的期待,使兩德人民都堅定地認同與支持統一。

台灣從農業走向工業社會

台灣的農、林、漁、牧、礦業都曾寫下輝煌的篇章,在不同的時代裡引領風騷。台灣的稻米、鹿皮、鳳梨、砂糖、茶葉、樟腦、硫磺,都曾是世界上重要的產地。鮪魚的漁獲量、虱目魚與草蝦的養殖技術,讓台灣在全球漁業市場舉足輕重,琉璃、竹籐、陶瓷等傳統工藝,讓台灣的多元文化展現出驚人的魅力及世界級的評價。

二戰後,台灣百廢待舉,以日據時期的農業、輕工業與500餘萬從事農、工、商、醫的人民為基礎,加上1949年由大陸遷台的百多萬軍、公、教、企業家來台及隨其而來的資產資源,大家團結一心,奮發向上。之後40年間每年優生40萬人口,教育普及發達。1953年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畫(進口替代),鼓勵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替代進口商品,十年間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快速發展,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榜樣。

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

適逢美國等先進國家將其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1959年台灣開始採取自由開放、激勵出口等政策(出口導向),1960年的獎勵投資,以減免租稅的方式吸引外資注台。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以優質勞動力締造了代工業的基礎,外人來台投資大幅增加,尤其是1960年代「客廳即工廠」的政策,成就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發展方向。

1963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以出口獲得的資金作為工業化的保證,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1974年推動十大建設,進行大規模的交通、電力等公共投資,發展鋼鐵、石化、造船等重化工業,同時確立以電子業為工業發展的重點,逐步取代部分勞力密集的產業。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鼓勵投資技術密集的產業。這些都促使台灣進入亞洲四小龍之列,創造了經濟奇蹟。1993年台灣進入世界前20大經濟體,並獲得「紡織王國」、「石化基地」與「科技島」等美名。

1963至1996年台灣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1992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1994年GDP達2,522億美元(大陸5,592億美元),人均GDP 11,991美元(大陸467美元)。廣大台商覺察到這個龐大差距,開始前進大陸發展,引領了另一波的經濟奇蹟。

兩岸經濟相互依存度高

1995年李登輝推動總統直選、實施教改,1999年更提出「特殊兩國論」,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內部又因政黨對立,對歷史認同及台灣前途的看法分歧,失去了以往的團結氣象,加上墜入美式民主的弊病,產業開始外移,人才大量外流,經濟呈現低成長。1995至2008年間平均成長率降為5.5%,2008至2022年間更降至2.9%。尤其,台灣的政黨集中精力在選舉,勝選後也以保衛政權為首要目標,沒有餘力發展長遠的規劃,這使得台灣的競爭力不進則退。

儘管台灣的年成長率,自2000年以來,台灣對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增加了25%,而對美、日的出口總額則減少了18%,現今大陸占台灣貿易出口總額的44%,台灣每年順差1,716億美元,兩岸貿易的依存度屢創新高。

儘管台灣的年成長率近年來降低不少,但歷年累積的淨額相當可觀。2016年有6.7兆美元(大陸30兆美元,美國130兆美元)。目前年GDP 7,845億美元(世界排名第14名),人均GDP 33,743美元(第37名),購買力衡量人均GDP 59,398美元(第19名),出口4,464億美元(第16名),進口3,815億美元(第18名),外匯存底5,489億美元(第4名),經濟自由度世界第11名,有18項重要工業產品(如IC封測、晶圓代工、機能性布料)全球市占率第1,12項醫療技術(如肝臟移植手術、生殖技術)居國際醫界第1,公共外債2021年僅15.71億美元,惟政府公債餘額57,988億元,負債高達181,207億元(主要是勞工保險),需要特別處理。

統一勢在必行,須有方案

台灣人民當然很珍惜這些底子依然豐厚的努力成果,對於「兩制」的期待,自然是希望好的(成長、就業、匯率)要更好,不好的(負債、失業、稅負)要削減。台灣未來應繼續借重地理與人文的特殊優勢,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引進美、歐、日的最新科技,開展與大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大陸完整的生產鏈與廣大市場,作為台灣高新產業的堅強後盾,經營出兩岸強大的經濟生命力。

李光耀曾直言:「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只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李登輝當總統時發起台灣化進程,希望脫離中國,但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會使台灣人更加痛苦」。兩岸若想要和平統一,就得開展政治談判,也就得有統一方案。

大陸強調「兩制」台灣方案,必須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可見台灣方案是要透過兩岸民主協商達成,可進一步藉由台灣元素,構建融合兩岸的中國方案,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消弭兵險,帶領人類共同對付飢荒、災害、病毒、輻射、小行星撞擊,方是人類的圓滿之福。

本文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對「兩制」中的財經議題提出意見及方案,同時也希望有學者專家對政治(憲法、國安、外交、國防、政黨、媒體)、社會(民族、宗教、團體、家庭、戶口、土地)、文化(教育、歷史、語文、風俗)各領域研提方案,從而促成兩岸共同協商討論,獲致互利多贏的方案,以有助於兩岸早日和平統一。

(作者係前主計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韋伯韜
  • pages: 67
  • 標題: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財經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