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義院士遺作《虎符風雲》2月首演│陳淑英

曾永義院士遺作《虎符風雲》2月首演│陳淑英

台灣第一位以戲曲研究成就、榮膺中研院院士的曾永義教授,於2022年10月10日辭世,享壽81歲。曾教授生前策畫今年推出其融冶京、崑於一爐的新編京崑大戲《虎符風雲》,不料竟成遺作。國光劇團為告慰老師在天之靈,全團上下傾力製作,訂2月11至12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2022030158408354

曾永義(1941-2022),台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1971年取得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後任教於該校,於2004年榮升名譽教授。出版學術專書30餘本,曾主編《國語日報》「古今文選」20多年。學術成就之外,最令人感佩的是曾永義深耕戲曲,集研究與創作於一身,劇種包括崑曲、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等。

台灣第一位「戲曲院士」

曾教授對戲曲的貢獻有目共睹。他於2008年榮獲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2013年榮獲第24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最佳作詞人獎、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台灣首位「戲曲院士」、2020年榮獲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2021年春天集結長年研究戲曲的成果,出版270萬字的《戲曲演進史》。

曾永義突破傳統學界對戲曲的看法,是台灣戲曲界的領航者。他曾自述其成就與性格有關,自認屬於「人棄我取」型,年輕時選擇最冷門的中文系為第一志願,後選擇最冷門的「戲曲」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數十年光陰投身推廣傳統戲曲藝術文化,這都與他青壯時期在美國聽到的一場演講有關。

原來1979年曾教授到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時,聽到一名曾到台灣留學的外國人分享在台求學的經驗,他說台灣電視播的都是美國節目,公園跳的都是迪斯可。曾教授聽了,警覺到台灣很可能將失去文化根源,回台後即號召許多戲曲、書法、舞蹈、工藝等跨領域的友人,投入傳統藝術與文化的維護與推動。

深耕戲曲研究與創作

曾永義曾邀請小西園掌中劇團的第二代團主許王在台大演講,整間教室除了座椅坐滿學生,有的乾脆席地而坐,更多擠不進教室的學生則趴擠在窗沿,就為了一睹許王操著木偶講布袋戲。他也邀請過「布袋戲之父」李天祿、「通天教主」黃海岱等許多民間藝人舉辦講座,他們後來都成為國寶級大師。

歌仔戲曲過去給人難登國家級表演藝術殿堂的印象,曾永義為突破各界對歌仔戲的看法,首先以學術的態度研究歌仔戲,寫出歌仔戲專書《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又投書媒體,提出精緻化歌仔戲的幾個目標,包括強調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緊湊明快的情節安排、醒目可觀的排場、機趣橫生的台詞,以及多元音樂曲調、演員精湛技藝與學養修為等等。為了達到目標,他四處奔走,邀請傳統歌仔戲班製作劇院等級的戲碼,搭配媒體宣傳,成功地讓歌仔戲、南管、布袋戲,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

曾教授又為讓傳統京劇展現新的樣貌,曾為國光劇團創作新編京劇《鄭成功與台灣》(1999年國家戲劇院演出)、《牛郎織女天狼星》(2001年國家戲劇院演出)。

關於崑曲傳揚,曾永義早有遠見地在台撒播崑曲種子。1990年,曾永義與洪惟助教授等舉辦崑曲之旅,訪問了上海崑劇團,看到其演出,深深被崑曲之美吸引。回到台灣後,兩位教授在台灣主持了「崑曲傳習計畫」,旨在台灣培養崑曲的觀眾和演員。之後,他進一步邀請上海崑劇團、浙江省崑劇團、北方崑曲劇院等大陸一流崑劇演員來台教學,錄製崑曲,使崑曲在台萌芽興盛至今。現在台灣喜歡崑曲的、唱崑曲的,大部分是兩位教授「崑曲傳習計畫」的學生。

此外,曾永義曾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2004年國家戲劇院演出),此劇不僅是「梁祝」題材第一次以崑曲演出,更是第一部台灣製作的新編崑劇,該劇後於2015年11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曾永義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位重要使者。

遺作闡揚情義無價

國光劇團訂於2月首演的新編崑京大戲《虎符風雲》,是曾永義為兩岸第一老生唐文華、崑曲名角溫宇航量身打造的作品。

《虎符風雲》講述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竊兵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其中包括以謙恭態度迎來的魏國隱士侯嬴。當時秦國打敗趙國,信陵君之姊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寫信給魏安釐王及信陵君,請求援助。魏安釐王按兵不動,信陵君決定自組兵團抗秦救趙。侯嬴為報答信陵君之恩,謀劃「竊兵符救趙」。最後成功擊敗秦軍、救了趙國,然而幫助過信陵君的侯嬴等人則皆自殺謝罪。

《虎符風雲》全劇表現「情義無價」的精神,讓人聯想到曾教授一生對戲曲的研究與推廣,至生命終點仍情義付出,盡付餘力。他的過世不僅僅是學界的損失,更讓戲曲界相當難過。我認為回報曾教授這位戲曲泰斗最好的方式,就是2月11至12日進劇場,去看他的作品吧。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0
  • 標題: 曾永義院士遺作《虎符風雲》2月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