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震災中的兩岸民族情|柳金財

花蓮震災中的兩岸民族情|柳金財

台灣花蓮地區發生強震,造成17人罹難、財產損失無數。大陸當局先主動向泛藍執政縣長表達協助救災意願,但民進黨當局卻以台灣擁有救援人才、設備為由婉拒,但同時又接受日本援助,因此失去緩解兩岸關係的機遇。

20180305506

大陸不願與民進黨協商

首先,大陸當局跳過民進黨當局,直接與泛藍縣長對話的原因,在於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又對日本首相稱呼蔡英文「總統」表示抗議,「日方借賑災慰問之名在國際上公然製造一中一台」,日方後允其所請而卸除「總統」稱謂。相對於1999年江澤民執政時期,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各國紛紛馳援台灣,大陸外長唐家璇在聯合國表達感謝各國協助「中國台灣省」,也是立基「一中原則」。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婉拒陸方協助,卻謂日本有先進生命探測儀,而接受日本救援。事實上,大陸對於救災已擁有先進技術與裝備,經驗豐富,且此次罹難者有多位是陸客,台灣當局應可同時接受大陸與日本救援隊。這樣不僅可以破除「聯美日以拒中」標籤化的效應,也可創造「親美友日和中」的戰略效果。然蔡英文當局捨棄陸方與日本同時協助救災,反而提出日方設施略勝一籌,如此對比,顯未顧及和平崛起的中國民族主義情感。

民間社會高度理性與自制

其次,民進黨「聯日拒中」易被解讀連結外力以抗中的意涵。對於大陸國台辦的慰問與關心,台灣陸委會回應宣稱,代表政府對美日等國家的關切表示感謝,但卻婉拒大陸派人救災。誠然台灣具有成熟的救災治理及天然災害處理能力,並無欠缺設備、技術和援救人員,類似規模的震災應能獨自處理。然「災難政治學」一旦與敏感的國族主義相連結,恐使得原先單純的技術救災轉變成政治性意涵。

台灣當局婉拒陸方協助,最終使陸方的主動協助僅侷限在口頭慰問、祈福祝禱及捐款協助,並無人員、裝備設置與技術援助,實際上對賑災效果影響有限。但是大陸民間及官方組織,仍然為花蓮震災捐款及祈福。例如繼中國紅十字會之後,大陸海協會和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別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儘管大陸網民仍有人把台灣從「寶島」改稱「奪命島」;甚至批評「蔡政府正踩在罹難陸客的屍體上,上演台日親善的走秀場」等言論。總體而言,大部分言論仍以生命關懷角度出發,體現生命價值的可貴;當網民冷嘲熱諷時,反被批評過當及不適切,例如「統帥倒塌」被喻為蔡英文作為「三軍統帥」領導無方等。

人道關懷高於政治立場

再者,兩岸民族主義發抒已具有一定程度成熟性及節制性。大陸網絡社會暫停或減少許多對台灣的批判,大陸微博關注地震的人次一夜飆破28萬。黃曉明、范冰冰、李冰冰,以及金馬影后馬思純等知名大陸明星,也紛紛發文祈福。這顯示當兩岸社會面臨天然災害時,人道主義關懷及民族情感會躍升,壓抑了極端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批判,「以人為本」的生命立場、民族主義情感高於政治立場。大陸當局與民間社會基於「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同胞情,從官方到民間都及時伸出援手,紛紛慷慨解囊或表達捐助意願。台灣媒體不僅給予忠實報導,也不吝給予讚賞。

救災期間,眾多大陸網絡社群網民為台灣民眾祈福,原本甚囂塵上的仇台言論頓時減少收斂,這顯示大陸理性公民社會勃興與成熟,人道關懷跨越政治藩籬分歧。鑒於2016年7月陸客火燒車死亡25人,當時蔡英文並未探視慰問,備受兩岸民眾質疑欠缺基本人道關懷,此次蔡英文不僅探視受傷住院的陸客,還首度用簡體字發推文,向遇難陸客家屬表達慰問,並承諾盡最大努力搜救,這些表現讓她在陸媒中難得地獲得正面報導。

兩岸輿論報導趨向客觀

最後,兩岸媒體輿論呈現一定程度客觀性,減少對彼此「標籤化」的作用。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關心陸客之舉措,大陸輿論亦給予正面形象報導。《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正面肯定《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等報導大陸民眾對震災的關心。而三立新聞關注失聯陸客的下落也獲陸媒肯定。這種實事求是客觀的衡平報導,呈現理性公民社會的特點。

總體而言,花蓮遭遇強震,大陸當局與民間社會基於「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同胞情,從官方到民間皆及時伸出援手。網絡社群也在網路平台為台灣民眾祈福,一時仇台言論難以為民眾所認同。災難期間,大陸民間社會強調人道主義的生命關懷凌駕於政治原則,這顯示大陸健康理性的公民社會勃興與成熟,以及濃郁民族主義關懷之情。兩岸當局若能積極正向營造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體意識,連結兩岸公民社會發展,建構以兩岸公民社會為本位的兩岸政策,勢必能落實「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兩岸政策。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20
  • 標題: 花蓮震災中的兩岸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