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台北人的登高賞雪|張健豐
台北八景之一的「屯山積雪」,歷年來吸引不少台北人追逐。不管透過哪種交通方式拍攝到的陽明山雪景,都是歷盡塞車之苦和徒涉之勞。但是,登高健行活動可磨練意志和身體,如再加上賞雪的誘因,未嘗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2018年民眾的登高賞雪
舊稱草山的陽明山,主要由標高近一千公尺的大屯山山脈所構成,最高峰是七星山。這裡有古書所稱台北八景之一「屯山積雪」。在2017一整年,台北的平地沒有少於十度的低溫,還算暖和。但一到了2018年年初,天氣乍暖還寒,且快進入立春時,連續5天寒流來襲,民眾不免發出「春天哪會這呢寒」的怨嘆!但還是有不少民眾紛紛上陽明山等待下雪的機會。通常降雪至少要在冰點(0度)以下,加上降雨才有機會看到。於是,筆者於2月5日(周一)清早先搭捷運到新北投等待,等到電視即時新聞播出標高800公尺的高山已有積雪,便決定從標高465公尺的北投清天宮出發,順著以前走過的山徑往積雪處邁進。途中遇到的山友,有婆婆媽媽及帶孫子的阿公阿嬤。筆者不時詢問下山的山友山上的雪況。得到「二子坪遊客休憩中心和面天山正在飄雪,積雪不淺」的資訊,便腳步加快往目的地前進。
在接近二子坪時,終於看到山徑已堆起6公分的積雪,天空也不時飄著雪花。筆者興奮的掬起一堆雪,放在臉上碰觸或用手觸摸感覺。到了二子坪遊客休憩中心時,看到的是一片銀色世界。休憩中心屋頂的積雪,還不時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散落地面,可見這次寒流帶來的下雪量不比前年初的霸王寒流少。
拜科技之賜,民眾手上的數位相機、平板、手機,皆能快速地拍下當前的美景。也因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所規劃完善的大眾化登山步道,民眾要在一天內登高賞雪並不困難。人們總是喜歡在安逸中尋找刺激,又希望在驚險中渴望平安,究竟以前的台北人,他們的登高賞雪的經歷是如何呢?
1901年初的雪中講學
日本據台初期,來台的日本人覺得這裡的冬天如同日本的三、四月。但在1896年12月23日早上,首次看到大屯山頂被白雪覆蓋住後,覺得很珍奇,真不負「屯山積雪」的盛名。當時台灣本地的學生尚未親身經歷相當程度的大雪,只能從前人所做的詩文中體會草山下雪的情境;同時也缺乏「雪並不等於冰」的常識。讓學生於實地掬雪觀察,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啟發,同時也可做耐寒的訓練。於是,在1901年2月5日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舉辦一場登大屯山的雪中講學。當時因淡水線鐵路要半年後才通車,學生(年紀約13-15歲)於當日早上五點集合隊伍,往七星山行軍。經劍潭至北投,踏上二尺有餘之積雪。攀登七星山頭後,在滿山風雪裡踞座,給學生說明降雪的原因,雪的實體。在此吃完中飯後,再從劍潭的街道,回到大稻埕的學校,此時已經下午五點。對於如此稀少且令人不習慣的行軍,所幸往返的學生並無一人受傷,平安就是福。
不讓師範學校專美於前,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也於隔天舉行兩百餘名學生雪中登高的活動。台灣本地學生在七星山放眸遠眺並「掬白雪,驚喜交集」。此後雪中登高成為兩校的傳統。隨後,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也加入行列,以擴張眼界。
1917年的賞雪列車
到了1917年1月9日大屯山一帶降雪,隔天天氣突然晴朗,可遠望七星、大屯白雪皚皚的雪景。台北附近的小、公學校的小學生紛紛組織數百人的賞雪登山隊,鐵道部遂於淡水線加開台北往士林、北投的賞雪列車。同時,另有台北中學校(今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數十名,點火把於夜裡登山,他們在七星山白雪皚皚的雪景及滿月的襯托下,讚嘆大自然之美。從此,登山賞雪成為台北都會人重要的健行活動,也是不分老少的全民運動。
雖然草山降雪並不多見。但據1936年3月初《台灣日日新報》的統計,日本領台41年期間,草山降雪的次數已達到31次。且一年降雪兩次的紀錄,至該年已達到第四個年份。1922年11月22日創下最早降雪的月份。1936年的3月1日則是首度降下了春雪。而該年1月18日的降雪,更讓標高641公尺的竹子湖一帶積雪三寸,遊客紛紛搭起日人所稱的雪達摩(佛教「達摩祖師」),也就是我們現今所稱的雪人玩賞。此時,《台灣日日新報》登出廣告,賞雪和溫泉─大屯、七星山積雪的絕景僅在大屯飯店。可見賞雪帶來的經濟效益。
1967年底的雪嶺驚魂
1967這一年的冬雪下得很大,七星山一帶積雪兩天,深達尺餘。也使得標高六百公尺以上的地方,都蓋上一層薄厚不同的白雪。陽明山竹子湖,12月29日從清晨至深夜11時,大雪紛飛,漫山遍野,放眼望去,一片銀色世界。
1937年成立的竹子湖測候所成為第一個把雪訊傳到台北的單位。當報紙上登出「大屯山下雪」的新聞時,吸引不少台北民眾於12月31日(周日)上午搭淡水線火車去北投,準備登山賞雪,一名建國中學的學生和其朋友也在其中。但他們並沒有走大路到竹子湖賞雪,反而選擇從北投上山,翻越二子坪後 直攀大屯山主峰。然而,連日下雨的山徑崎嶇,加上寒風細雨,讓他們的行程延誤。於是,建中生一行和台大學生,及其他一樣賞雪迷途的民眾共二十餘名,在一大片無燈火的林子裡受困一整夜,破滅了銀色的憧憬。在此冰點加上午夜的危急時刻,他們忍受著饑餓和寒冷苦鬥,深怕失溫而長眠不起,只能互相取暖和打氣,這一晚上就好像一個學期那麼長。但這一夜的困頓,並未絲毫抑制建中生一行對雪的高昂慾望。他們在天亮後,繼續攀登大屯山,一面沿途拾取路旁的雪塊放進嘴裡解渴。直到當天中午,才被竹子湖當地派出的搜索隊尋獲。
延宕多時的北投纜車興建
1967年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台北縣北投鎮、士林鎮納入剛升格為直轄市的台北市轄區。1989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管理局)建議以「空中纜車通道系統」作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的交通工具。1998年,市長陳水扁同意原則BOT方式開發,由北市府接辦後續工作。起點為北投公園,以便利賞花和賞雪的民眾。不過,自規劃以來,由於對環境及古蹟可能造成影響,引發環保團體的抗議,以致延宕至今,懸而未決。雖然藉由空中纜車,有時會在竹仔湖櫻花綻蕊之際,近距離接觸大屯山頂的積雪。但如果能同時考量台北人登高賞雪的傳統,未嘗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74
- 標題: 那些年台北人的登高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