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摔碎國寶談故宮的文化價值│張璉

從摔碎國寶談故宮的文化價值│張璉

2022年10月,台北故宮被爆出近兩年內接連打破幾個價值連城的瓷器,據媒體報導,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下達封口令,要求下屬不得點交、寫檢視報告,欺上瞞下的作法令各界譁然,引發一片撻伐。

2022030158408343

同月,故宮也發函板橋林家,要求將寄存經年的「蘭千山館」在月底合約到期後自行取回文物,12月吳密察在公聽會上表達擬修改寄存制度,並說「故宮質精量豐,無需以寄存方式彌補藏品不足」,以「庫房不足」為由,欲將蘭千山館331件藏品逐出故宮。

世上各大博物館都不遺餘力地蒐購珍貴文物,堂堂故宮院長卻將寶貴文物推出門外,令人不可思議。2021年傳出要將故宮轉型為法人或改隸文化部的消息,透露出主事者擬一步步將故宮博物院降級、弱化,追根究柢,與蔡政府「去中國化」有關。據知情人士說,吳氏上任院長後,聘用自己過去的下屬或學生,且遇缺不補,如此缺專業、損文物、毀管理之人竟安坐大位達四年,至今年1月底內閣改組時才悄然被換掉。

比較四大博物館與故宮

世界公認的四大博物館,一是有270年歷史的大英博物館,擁有豐富的皇家與貴族文物,也擁有世界上最大量的古埃及、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藏品,以及殖民時期從各地搜取的文物,總藏品有800萬件。二是法國的羅浮宮,也以皇家貴族的收藏品為基礎,拿破崙時期陸續增加古羅馬、古埃及與遠東地區的藝術品,總計60多萬件,為此羅浮宮多次擴建,乃至後有貝聿銘打造的玻璃金字塔,成為巴黎的金字地標。三是俄羅斯博物館,有300萬件藏品。四是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有200多萬件藏品,其藏品數量有後來居上之勢。

這四大博物館不僅收藏本地本國的歷史文物,也蒐羅世界各地、他國的文物,儘管「文物歸還」是列強掠奪他國文物要面對的國際議題,但就保存人類文明與文物的角度,四博仍有相當大的貢獻。

「故宮博物院」是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加總的概念,二者各為半壁。就藏品數量而言,台北故宮70萬件,北京故宮186萬件,總共約260萬件,僅次於英、俄,藏品從青銅器、瓷器、書法、繪畫、雕工技藝及宮廷文物等,無不精美絕倫。有人分析,故宮博物院未列四大博物館是因故宮藏品過於單一、不夠國際化所致;但也有人評論,四大博物館其實是掠奪戰利品的展示館,不能與故宮相比。這兩種說法都反應著同一個概念,就是聚焦於文物的來源與內涵。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唯一收藏自身文明,而不攙雜他國文物的博物館,藏品之精、數量之豐,時間跨度之長,且完整呈現歷史文化的世界級博物館,為世所公認,無庸置疑。1965年在台第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說:「故宮不同於一般博物館,它所收藏的是歷代中華文化藝術的精品,肩負著宣揚中華文化的責任。」這段話清楚說明故宮文物的來源、內涵與歷史責任。

故宮博物院藏品源遠流長

「故宮」因明清兩朝的宮殿而得名,收藏的文物卻是積累數千年的文化瑰寶,中國朝代經多次遞嬗,但每一新朝立國後,首要之務就是整理圖書與重建文物,無一例外。例如,6世紀時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開國十年後才完全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連年爭戰導致典籍文物遭受嚴重破壞,經官方大力收聚,建觀文殿貯藏經史子集,在殿的兩側各建樓臺,東為妙楷臺收藏墨跡,西為寶蹟臺收藏古畫,使魏晉以來的圖書與文物得以保存。

又如,宋太祖登基後,沿襲五代設立三館,即昭文館、史館與集賢院,合稱崇文院,為校理圖籍儲備人才之處。宋太宗更進一步下令各州搜集圖籍與書畫文物,很快地善本圖書充盈,前代的名家書畫,如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等名家墨寶,以及顧愷之的維摩詰像、韓幹的牧馬圖、薛稷的鶴圖等傳世之作悉數集中汴京。宋真宗時在崇文院中堂另建「秘閣」,精選三館的善本書與文物書畫入藏,所以「秘閣」藏品為精品中之精品。

兩宋之後,歷金元而至明清,各朝代校理圖籍、搜集文物未曾荒怠。不談別的,只談乾隆皇帝。乾隆堪稱古今藝術收藏家,既追求宏偉也愛繁麗細緻,除編纂《四庫全書》外,畢其一生盡收天下奇珍異寶,據嘉慶21年(1816)文獻記載,紫禁城1.5萬件的字畫文物,三分之二是清以後入藏,多歸乾隆之功。凡他所經眼賞鑑的善本墨跡必鈐蓋寶印,常見如「乾隆御覽之寶」、「八徴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等,印章多達1,800枚,興致一來還喜題字,近年有人批評乾隆是印章狂魔、文物破壞者,那是不懂文物品鑑文化的碎語。

蓋印有收藏占有之意,在字畫上題跋識語是古人對書畫的品評鑑賞,自古有之,因此經名家題跋與鈐印的作品更增添藝術價值,乾隆珍愛的「三希」名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遠帖〉都有乾隆的墨寶,彼此相得益彰。嘉慶、道光、同治也都有御覽之寶;官僚士夫之間更興起考據古文字、鑑定古器物的風尚,乾嘉時期的考據學鼎盛人才輩出,與乾隆好古敏求不無關係。

2022030158408344

2022030158408345

前人以生命拚死保護國寶

19世紀清末兵燹連年,先是英法聯軍入侵,焚燒圓明園,許多圖書文物被焚毀、被劫掠,繼而太平天國之亂、八國聯軍接踵,摧毀更巨;20世紀上半葉日軍長期侵華乃至國共內戰,烽火中顛沛流離更是艱險。今日能安然躺在故宮的每一件文物,以優美典雅之姿呈現世人眼前,但其背後均是前人用生命與血淚拚死保護下來的。

故宮文物有兩次大遷徙。第一次是1933-1947年,為避日軍戰火,先將1.3萬餘箱文物遷往上海,再遷南京,後分南、中、北三路輾轉遷至四川,翻越窮山惡水,住過山洞、避過蟲鼠,直至1947年遷回南京。據當時「南路」負責人,也是1948年押運故宮第一批文物來台的莊嚴之子莊靈說,當年為完好無誤地打包裝箱,特請琉璃廠古董商號專家傳授方法,每一件都包得非常嚴實。與事的老人也回憶:正因為繁複過度的包裝,讓這些中華文化瑰寶度過幾次劫難。

第二次遷徙是因國共內戰,1948秋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奉命挑出最精華的藏品3,800餘箱,連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考古文物,分三批遷運台灣,先寄放在台中糖廠倉庫,後暫存霧峰北溝山洞庫房,至1965年位於外雙溪仿古式故宮博物院落成,始悉數遷入。大批文物雖經長期水陸輾轉播遷,但損傷極少。

2022030158408346

值得一提的是,暫存霧峰北溝庫房時,由聯合管理處來監管文物,孔德成擔任主任委員。1963年一次例行檢查庫房時,發現一只箱上有一灘水漬,裡面《四庫全書薈要》有九冊被雨水浸溼,另一箱有一冊內頁黏連,因屋瓦破損雨水從天花板落下所致。孔德成獲知此事後,即向行政院長王世杰請辭。儘管漏水非人為因素,洇濕的紙書也可以裱褙修護,不像瓷器打碎難以修補,但孔德成仍因珍貴文獻受損以辭職負責。孔德成是孔子第77代嫡長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家學淵源,專精古器物,他後來在台灣大學講授「三禮」,曾永義、黃啟方、葉國良等人都曾蒙親炙。孔先生一肩扛責展現風骨,尤令人敬佩。

故宮保存了四大文明之一

被譽為故宮「鎮館三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與〈毛公鼎〉,其中〈毛公鼎〉原本非故宮藏品,道光年間出土後輾轉收藏於民間,抗戰時美、日收藏家皆覬覦,幸而1946年某富商購下,獻與蔣介石作為60壽禮,蔣隨之撥交中央博物院,成為國有文物入藏故宮。這說明兩點,一是民國以後文物收藏仍持續未斷,二是〈毛公鼎〉輾轉多年未落外人之手,自古「鼎」象徵國家,〈毛公鼎〉終是與國家民族相繫在一起。

2022030158408347

故宮不同於一般博物館,收藏的是歷代中華文化藝術的精品,沒有掠奪他國的文物,是完整呈現中華文化的世界級博物館,無論是台北故宮或北京故宮的每一件文物,都走過千山萬水,住過山洞、躲過砲火,曾在乾隆的「三希堂」書房,也在宋真宗的「秘閣」裡,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歲月歷程,這些藏品看似無生命,卻散發著萬古的光輝。

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能只以島嶼思考,更不應被狹隘的政治意識綑綁而自外於世界級的文化瑰寶,無論何黨執政,都應該思考,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華夏文明,絕不應排擠貶損而毀於政治意識之手,而應持珍惜人類文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胸襟,維護其永續生命。

(作者係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璉
  • pages: 64
  • 標題: 從摔碎國寶談故宮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