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翻轉後的乙未史蹟再造│張健豐

基隆翻轉後的乙未史蹟再造│張健豐

清代台灣建省後,基隆管轄的範圍包含周邊現今新北市的行政區域,比現在的基隆市大很多,且持續近20年之久。基隆大家長黎景嵩、方祖蔭和從內地派來戍守的銘字軍等,皆參與了重大建設和「乙未保台」,基隆市政府有必要建立更多乙未史蹟,以緬懷先人的貢獻。

2022030158408365

清代自強運動下的建設

2022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籍的謝國樑當選基隆市長,終結了民進黨在雨都的八年執政。

基隆舊稱雞籠,雞籠港「三面皆山,北面臨海,山疊而雄,水綠而淡,山色濃翠在目」。清嘉慶年間(1796-1820),福建漳州人大規模移民來到俗稱「大基隆」的港灣,在這塊由田寮河、石硬港和蚵殼港3條小河漫流而成的泥灘地,選擇居中的石硬港(今南榮河)為中心,發展市街。

光緒元年(1875),漳州籍的板橋士紳林本源家捐獻現址土地,加上基隆諸街紳共同籌資,正式遷外木山的開漳聖王廟於此,周邊發展街市,並擴散開來,此即後來「基隆廟口小吃」所在的奠濟宮。

光緒14年(1888)台灣建省後,從淡水縣(範圍涵蓋今北北基桃)分出的基隆廳,所建置的基隆廳,包含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萬里),基隆(今基隆市和瑞芳的大部)、三貂(今新北市貢寮、雙溪區一帶),石碇(今新北市汐止等)四堡。此建置一直持續到日據後的1909年。據《台灣地輿全圖》中的〈基隆廳輿圖說略〉所述,基隆距台北府城30公里,「東北濱臨大海,輪船出入不候潮水,四時可泊;不似滬尾口(今淡水)有沙湧積,需僱小船引帶也。有洋人與海關委員查收關稅,為滬尾海關分口。現由廳南穿山至淡水(縣)之大稻埕創興鐵路,指日商民又將聚集基隆矣。東北八斗(子)一帶,為產煤之區。」

按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建鐵路的主要目的是國防考量。在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1874)發生後,為防範日本對台灣的窺伺,基隆作為台北重要出海口,有必要經營成一軍事要塞。除了在牛稠港(見下頁圖)築堤填土,並利用買進的挖泥船在港內疏浚水深9公尺,以建成三面環海的貨運碼頭,方便來自內地的蒸汽船靠泊,人員和貨物可以直接上「騰雲號」等火車;並計畫由基隆廳南的獅球嶺「穿山」到台北。

劉銘傳以擔任基隆防務的淮軍-「銘字三營」的勇丁,每日出五成隊員從基隆開工,修築「獅球嶺」隧道,以達淡水(縣)城外;並鑒於清法戰爭時,台中望族林朝棟所部專守獅球嶺而台北宴然,也加緊獅球嶺砲台的建設。

光緒16年(1890),曾在美國舊金山淘金的造橋工人在八堵附近架設「基隆河鐵路橋」時發現砂金,於是引發一陣淘金潮。同年9月,劉銘傳設立金砂局,由基隆廳兼辦。後來基隆撫民理番同知(約今基隆市長)黎景嵩,利用瑞芳金砂局分割利益金之一部分,在獅球嶺下今成功國小一帶,新築木造三棟校舍,開設崇基書院,以利境內童生學習文學。

鐵路建成後,「因基隆逼處海口,輪船往來,良莠雜湊不齊,偷竊之案所在多有」,在境內的三貂一帶,從基隆往宜蘭之要道(淡蘭古道),「常有外來游勇糾約本地莠民搶劫財物,行人因此咸有戒心」。當時曾幫忙劉銘傳勘查苗栗、台中山線鐵路地基的前新竹縣知縣方祖蔭,擔任基隆撫民理番同知,稟請巡撫邵友濂檄飭駐紮基隆之銘字三營,「每營分撥百餘人,星夜馳往,以衛行旅,日來該處已安謐如常」。但在這寧靜家園的背後卻隱藏著戰爭危機。

2022030158408366

日本侵台野心昭然若揭

在基隆廳建置的同時,日本陸軍步兵小澤德平中尉前來基隆,秘密測量《基隆港市街及兵備圖》。圖中標示了「清法戰爭基隆之戰時,在俗稱「小基隆」的臨海山頭興建中的「新砲台」,此即「海門天險」小砲台,它和仙洞、社寮島(今和平島)等砲台構成三角火網,防守外港;獅球嶺砲台則針對進入內港(大、小基隆)的敵人進行攻擊。

另外,該圖所標示在今基隆文化中心所在俗稱「大營門」的統領衙門,是清代基隆提督(衛戍司令)的指揮司令部,當時有從宜蘭縣經三貂地方的淡蘭古道到此處。在台北躍居為省會後,出身湖北的張兆連已投身台灣防務近20年,終於在光緒19年晉升基隆提督,統帶銘字軍等營約五、六千人,擔任台北防衛的重責大任。

乙未保台的奮鬥

1895年乙未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了「抗日保台」,原台灣巡撫唐景崧於陽曆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前基隆大家長黎景嵩擔任台中府知府。由於在甲午戰爭期間,從福建支援駐防的正規軍隊撤營內渡後,造成基隆後路守備空虛。唐景崧便命令記名提督曾喜照招募本地土勇─三營連勝軍,充任八斗到三貂地方的澳底守備,並給予基隆提督張兆連、曾喜照等「派兵細心看守在基隆南北兩岸及八斗、澳底敷設地雷」的訓令。

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日軍近衛師團於29日大舉登陸澳底,擊敗曾喜照的部隊,準備由淡蘭古道包抄基隆後路。基隆遇襲後,駐守台北的唐景崧緊急從滬尾調湘勇及旗下的廣勇,藉由鐵路陸續運輸到基隆前線,崇基書院隨即被徵為軍營。隨著戰爭來臨,基隆車站聚集了許多難民,帶著他們的財物,等士兵一下火車,就衝上火車。而基隆港有各種木船運人到鄉下避難,基隆市的市場和商店都關閉,一場悲情城市開始上演。日軍登島時正逢梅雨季節,且道路險惡,幾乎都以步兵作為攻擊的主力。

當日軍以海軍協力攻陷九份後,張兆連於6月2日拂曉率軍到瑞芳前線支援,言將「親打衝鋒,拼死一戰」。由於廣勇不能接應和掣肘,張兆連受到重傷。6月3日,基隆小砲台等淪陷後,日軍始突入基隆港區市街,守軍的抵抗比在瑞芳更加頑固,他們或據家屋,或揮舞青龍刀,奮力防守市街。

2022030158408367

基隆前敵指揮官俞明震(前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的曾祖父)在瑞芳受傷後,經西醫療治,抬至獅球嶺。此時基隆港區雖已失,但日軍害怕獅球嶺砲台的威力,而不敢貿然往台北前進。俞明震命方祖蔭移基隆電報局至八堵,並和其一起乘火車入城,出示基隆紳士的公稟,請唐景崧駐八堵,為死守計。但唐景崧已被亂兵挾持無心戀戰,獅球嶺遂於6月4日淪陷。隔天,日軍將繳獲的彈藥數千箱堆積在奠濟宮的廟內一角,守軍趁機引爆地雷,造成廟內日軍「伏屍累累,慘不忍睹」,寫下基隆抗日壯烈的一頁。

基隆應建立更多乙未史蹟

基隆市獅球嶺下至今留有兆連里、朝棟里及書院里,以感念英勇的守土將士;當年銘字軍在獅球嶺開鑿的鐵路隧道及戍守的砲台,也成為遊客緬懷先人的活教材;而在北白川宮親王入住的海關原址所設的「北白川宮遺跡紀念碑」,和台鐵三坑站旁巷弄口的千人塚遺跡,以及沿著原巷的半山腰撫慰日軍亡靈的法王寺,皆是認識乙未保台歷史的活教材。

2022030158408368

除以上史蹟外,基隆市政府應該在現今基隆文化中心所在的清統領衙門、成功國小所在的崇基書院原址、奠濟宮等地,豎立解說牌,建立更多乙未史蹟,好讓基隆人認識自己家鄉的抗日故事。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7
  • 標題: 基隆翻轉後的乙未史蹟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