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大陸行充滿抗日、民國味│高靖
馬英九3月27日前往大陸掃墓祭祖,年過70的馬英九首次造訪父母的故鄉,並安排走訪上海、南京、武漢、長沙、重慶等地,與當年連戰的破冰之旅相比,充滿濃厚的抗日色彩,同時也凸顯出國共兩黨的歷史糾葛。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一個月後戰事在上海擴大,國民政府自南京、武漢、重慶一路撤退,中日兩軍也曾在長沙打了四次會戰,雙方傷亡慘重,恰巧都是馬英九走訪之地。
從上海入境,再到南京
馬英九選擇經過上海入境。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周恩來總理在上海發表第一份中美聯合公報,俗稱「上海公報」。
1949年的上海,是許多大陸軍民遷台的口岸,近年來儘管民進黨政府使兩岸關係惡化,辦上海與台北的雙城互動卻不曾停歇。馬英九從上海搭高鐵赴南京,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京滬之間的鐵路往返熱絡,許多南京國府政要總要在公忙之餘,搭火車到上海去過社交生活。
南京曾是中華民國的首都,馬英九到南京拜謁中山陵,向孫中山致敬,還要參訪當年的總統府。1949年4月,解放軍渡過長江攻占南京時,這座總統府的主人是代總統李宗仁,當時下野的蔣介石不在南京。中山陵鄰近有民國遺跡小紅山官邸,也是一般人熟知的美齡宮,當年蔣氏夫婦曾在此居住。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美齡宮內修建小紅山基督凱歌堂,蔣宋夫婦來台後又在台北士林官邸修建凱歌堂。
前副總統、行政院長陳誠的後人曾希望將陳誠夫婦能遷葬浙江青田老家,但大陸當局則傾向安排在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周邊安葬民國聞人,南京與遷到台灣的民國政府歷史上密不可分。
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犯下大屠殺罪行,在台灣的歷史課本中已因親日反中的政治立場,被刻意淡化。馬英九到訪南京,會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訪,提醒世人勿忘戰爭殘暴,也告訴後人歷史不容竄改。
馬英九在南京比較特別的行程是,到訪第二歷史檔案館。這個檔案館專門收藏民國時期的檔案,甚至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某些流落在外的檔案,第二檔案館也會收藏。
武漢大學、湖南湘潭祭祖
馬英九離開南京後,隨即前往武漢。武漢的辛亥革命是中華民國的起源,馬英九到此,可能一是想讓大陸再次注意到民國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想修補台灣與大陸逐漸撕裂的歷史臍帶。
馬英九會在武漢大學與大學生座談。武漢大學是大陸名校,校園內有首任校長王世杰的銅像。王世杰在民國政府期間曾任外交部長,奉蔣介石之命,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允許外蒙古獨立。王世杰來台後,曾任總統府秘書長,在胡適死後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他推動建設的。王世杰生前最後的居所在台北市大安區。
馬英九為了祭祖,要回到湖南湘潭白石鎮。毛澤東也是湖南湘潭人,但出生在韶山,馬家在白石鎮。兩地相隔不遠,但毛、馬兩家因中國近代史的紛紛擾擾分隔海峽兩岸,在不同土地上有不同的發展。馬英九行程安排了嶽麓書院,該院的愛晚亭曾經是年輕的毛澤東經常到訪之地。
衡山南嶽忠烈祠,轉往重慶
馬英九將帶學生參訪衡山。衡山有南嶽忠烈祠,始建於抗戰期間,是大陸規模最大的抗戰紀念遺址,郝柏村生前也曾到此訪問,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近年已經修復。南嶽衡山與抗戰歷史密不可分,中日兩軍曾在1944年展開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遭日軍包圍苦戰,苦無對策的蔣介石當時曾許諾若能擊退日軍,就要在南嶽上興建大鐵十字架,感謝上蒼,雖日軍終究攻下了衡陽,但後來還是有人在山頂上豎立了鐵十字架,只是現在已拆除。
馬英九離開長沙後,將轉往重慶。這是抗日戰爭期間的陪都,馬英九父親馬鶴凌是重慶中央政治學校畢業的,這所學校也是台北政治大學的前身。據了解,當地接待單位早在3月中旬,就開始四處收集馬鶴凌當年在中央政治學校的相關資料,這顯示馬英九訪問大陸早在3月19日前已經確定。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馬英九返台之前的最後一站仍是上海。馬英九將參訪蘇州河畔知名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四行倉庫在中共建政後幾經改裝,早已不是當年外貌,近年來隨著大陸正視抗戰歷史,上海方面將四行倉庫住戶遷出,重新整修,恢復了當年抗戰時的戰爭樣貌。
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震動中外,多年來,88師262旅524團1營官兵駐守四行倉庫,掩護部隊撤退的歷史,一再被拍成許多不同版的戰爭電影。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6
- 標題: 馬英九大陸行充滿抗日、民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