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NO.116 │ 馬英九首次登陸
馬英九2008年5月上台,7月4日兩岸就開始啟動包機直航,不久後更全面三通,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前,每年有一千萬人次來往兩岸,但馬英九本人卻從未去過大陸。因此,不論是去祭祖掃墓,或「百聞不如一見」,看看快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馬此行都合情合理,理當受到祝福。但由於其行程,與蔡英文出訪友邦、過境美國的時間高度重疊,引來「雙英」在較勁、拚場的聯想,而民進黨則要馬「深思熟慮」、「不要成為統戰的工具」。 不過,3月21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民調顯示,20歲以上的台灣人中,有七成七樂見「恢復兩岸交流,降低緊張關係」,足見台海兵凶戰危,絕大多數的民眾期待藉由恢復交流,降低兩岸緊張關係。而馬英九此行不失為兩岸恢復全方位交流的一記響炮。 另,從2018年底出版的《八年執政回憶錄》可知,馬八年任內有不少令他感到遺憾之事,而當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他又說「讓民進黨這樣的政府上台,我深深自責!」因此,在馬英九基金會成立時,他說希望藉由這個平台,「把台灣帶向正確的方向,讓我們國家變得更好!」回憶錄作者說,「這就是馬英九卸任後的未竟之志」。以下就談談馬的「未竟之志」可能有哪些? 猶記得馬英九2012年連任次日在感謝義工時說,未來四年「我不會有連任的壓力,而會有歷史評價的壓力」;他會努力做事,「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典範」。不可否認,馬英九執政八年是兩岸關係最和平發展的時期,可惜,至少有以下幾件事,可能傷及其歷史評價。 其一,馬直至2015年才對李扁時期竄改的歷史課綱啟動微調工作,導致教科書來不及修改上架,台獨史觀未能撥亂反正,影響青年學子甚巨。…
作者:
紀欣
頁數:
1
馬英九3月27日前往大陸掃墓祭祖,年過70的馬英九首次造訪父母的故鄉,並安排走訪上海、南京、武漢、長沙、重慶等地,與當年連戰的破冰之旅相比,充滿濃厚的抗日色彩,同時也凸顯出國共兩黨的歷史糾葛。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一個月後戰事在上海擴大,國民政府自南京、武漢、重慶一路撤退,中日兩軍也曾在長沙打了四次會戰,雙方傷亡慘重,恰巧都是馬英九走訪之地。 從上海入境,再到南京 馬英九選擇經過上海入境。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周恩來總理在上海發表第一份中美聯合公報,俗稱「上海公報」。 1949年的上海,是許多大陸軍民遷台的口岸,近年來儘管民進黨政府使兩岸關係惡化,辦上海與台北的雙城互動卻不曾停歇。馬英九從上海搭高鐵赴南京,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京滬之間的鐵路往返熱絡,許多南京國府政要總要在公忙之餘,搭火車到上海去過社交生活。…
作者:
高靖
頁數:
6
近來美國為全面壓制中國,不斷加大打台灣牌,導致美中在南海、台海多次軍機艦尖銳對峙,美軍甚至警告中共今年可能武統台灣;然而,民進黨政府不思從根本化解兩岸衝突,反而瘋狂聯手玩火,台海瀕臨開戰邊緣。 今年以來,美國拜登政府不斷藉美台高層互訪、軍事合作、公開發表挑釁言論,挑戰北京的一中原則底線。前國安顧問波頓、前國務卿蓬佩奧等都主張,台海地區的模糊戰略已不能再用,美國應承認台灣,讓美軍艦停靠高雄港,將台灣納入美、日、韓、澳的安全防衛體系,而現任國務卿布林肯2月更公開宣稱,因為台灣海峽關係到國際貿易,台灣半導體關係到全球經濟,如果發生戰爭將影響全球經濟,所以台灣問題不屬於中國內政,公然挑戰北京的一中原則。而且,今年美台國安高層會談,美方刻意安排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召開,並首度開放媒體拍照。 而蔡政府為迎合美國,強勢抗中,不惜延長兵役至一年,並提出《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以配合美國的《覆巢計畫》,而民進黨立委更提案要求徹查退伍國軍是否涉及共諜活動,荒誕且公然地煽動省籍矛盾。 美國朝野非理性反中 2月以來,美國跨黨派國會訪問團及國務院高層官員頻繁訪台,和蔡政府聯合發表反中談話;眾議院不分朝野,競相提出反中挺台法案,金融服務委員會2月底通過的十項反中法案裡,其中《台灣衝突遏阻法》、《不歧視台灣法》、《保護台灣法》三項是涉台法案,要求一旦大陸對台武統,美國將曝光中國在美的財產和不保證中國財產的安全;如中國威脅到台灣的安全,將把中國排除在20國集團(G20)、國際結算銀行等主要國際組織之外;並讓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IMF),藉挺台打擊中國;企圖脅迫中國在經貿金融領域和對俄烏戰事上接受美國的條件。…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8
不少人認為中美終必一戰,其實中美會不會一戰植基於兩岸會不會一戰,而兩岸會不會一戰則又植基於台灣會不會搞獨立。因此,兩岸一戰到中美一戰,關鍵都落在台獨這灘禍水。不過,中美一戰的機率應該小於台海一戰,因中美一戰是核子之戰、雙方毀滅之戰;而台海之戰則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戰、救國救民救亡之戰。 今年2月,美國媒體人嘉蘭尼克森爆料說拜登有「毀台計畫」,令人驚訝這句話怎麼會出自一向對台「愛護有加」的拜登嘴裡?拜登為什麼要毀台?有什麼資格毀台?又如何毀台?均成為台灣熱議的話題。 筆者研判是因台灣被統一的日子愈來愈近,對美國人而言,台灣到時候就如一艘沒有利用價值的航母一樣。筆者推估毀滅的時間點在大陸占據台灣之際,方式是以戰術性核武毀滅台灣,這個方法可比一個個爆破來得快也來得輕鬆,擊毀台灣總比給中國大陸好。換言之,台灣會被戰火踐踏兩次,一次是台灣一再屈從美國的「以台制華」戰略,衝撞中國不排除武統的紅線,一次是在大陸攻下台灣後遭到美國的反撲。前者大陸占領台灣後須重新建設,破壞性較小,而後者則無須負擔戰後重建,破壞性徹底。 中國主和、美國主戰 今年2月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除表達和平解決烏克蘭戰事外,還應約會見了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接著又趕到莫斯科面見普丁,而就在拜登突然從波蘭潛入烏克蘭首都基輔,並送上5億美元軍火的幾乎同時間,大陸也於2月24日發表了12點關於俄烏戰爭的和平倡議,讓世界都看到中美在世界觀上的南轅北轍,中國主和,美國好戰。…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0
自從滿清後期,中國屢次未能抵禦住東、西洋船堅炮利國家的侵略,使不少中國人產生了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心態。五四運動認為德先生(民主)及賽先生(科學)可以救中國,可惜在自稱民主聖地及科技島的台灣,近年來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倫不類的怪異景象。 捫心自問當前台灣的民主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嗎?其實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專政;科學絕大部分停留在模仿、複製階段。這種情況是因國人慣於因循跟隨的毛病,而未能徹頭徹尾地創造出適合自己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國情的法律及體制;也未能結合傳統技藝及現代科技,創造出醫學、農學、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及人文科學等突破性的新格局。 蘇貞昌主政行政院四年以來,令人稱道的政績寥寥無幾,展現出的霸道及違反議事規則、違反常理的作為,連民進黨若干黨員都不以為然,但他硬是拖到今年1月20日才請辭,陳建仁於焉取而代之。 陳內閣可能會較好嗎? 陳內閣所用的閣員,有77%是蘇內閣的人事,因此游盈隆批評陳內閣是「破銅爛鐵」的組合;而沈富雄更感慨地說:「民進黨的衰敗如此的迅速」、「連黨內自己人都不想當你的官了」、「陳建仁應該是苟延殘喘的末代內閣了」。…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12
春暖花開之際,2024總統與立委選舉已拉開序幕。即使執政的民進黨在政治資源與政黨實力占盡了主場優勢,但曾因準確預測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而爆紅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民進黨取得南投立委補選勝利後認為,該勝利雖對民進黨有利,但未改變選局,2024總統大選國、民兩黨仍是「五五波」態勢,賴清德不一定能輕鬆贏得大位。 賴是黨內唯一總統候選人 當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仍然混沌未明之時,挾著南投立委補選獲勝餘威的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意氣風發地率隊,展開了總統與立委的初選行程。先進行總統候選人提名作業,3月13到17日開放總統初選領表登記,3月23日審查初選候選人資格,確認是否同額競選、需要民調與否後,4月12日正式公告總統候選人。 民進黨這次總統提名作業較以往提早展開,當然是因為黨內局勢較往常單純,有意競逐者中除賴清德外,沒有其他重量級政治人物表態參選。原先被看好的英系人馬鄭文燦,受到桃園一役民進黨敗選拖累,競爭總統的氣勢受挫;行政院長陳建仁公開表態不會參選;蘇貞昌則自認情勢使然,早就表態支持賴清德爭取大位,更由於黨內頭人大多在九合一選舉慘敗受傷,只有賴清德因為是副總統,非主要決策者,反而因禍得福,擁有黨內沒有重量級對手挑戰的優勢。 然而,正因為賴清德不是主要決策者,在重要情勢發生時沒有主動涉入的權力,對政策也沒有主導的權責,但仍必須接受執政團隊的成績單,不能逃避。例如,嚴重影響民生日常與食品產業的「缺蛋」危機,只要一天不解決,民眾累積的民怨就將倍數增加,消磨民進黨的支持度。換言之,賴清德即使輕易地過了黨內初選的關卡,台灣目前各種內憂外患所帶來的政治漩渦,都將成為他收攏民心的障礙。…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4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3月份最新民調,可能代表三黨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的三位準參選人的支持度調查,民進黨的賴清德以36.2%領先國民黨侯友宜的24.8%,也領先民眾黨柯文哲的19%。與2月相較,賴清德由27.7%上升至36.2%,爬升了8.5%。侯友宜則相反,從32.4%下滑至24.8,下跌7.6%。柯文哲則從19.5%略滑至19%,僅下滑0.5%,在誤差範圍之內。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上下滑動7-8%,算是顯著變動。因此,從觀察選情的角度來說,過去這一個月,有關2024總統大選的結構確實發生了實質改變。可以說,賴清德的支持度快速上升,而侯友宜則是顯著下滑。當然這只是最近一次的調查結果,隨著主客觀因素的改變,這個結構還會有變化,畢竟距離投票日還有將近10個月。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距離終點還有一段里程,不過卻是一個不小的警訊。 賴清德支持度大幅提升 分析起來,賴清德之所以會在一個月內大幅提升支持度,老實說,跟他穩定取得黨內定於一尊的地位明顯相關。尤其是對比於國民黨內的烏煙瘴氣、爾虞我詐,甚至還上演了一段「選策會」的「黨內互打」脫口秀,更加形成一種反差。這使得一些游離選民,從侯友宜的支持群裡游離出來,改而支持賴清德。這一點從賴清德3月在20-24歲選民裡支持度上升至33.2%,反超柯文哲將近10%,由此可明顯看出,最年輕的選民族群對賴清德的好感度增加,這多少反應了前面的判斷,那就是中間游離選民厭煩了國民黨那種宮廷式的內鬥,相對地支持了較為穩定的民進黨。 其實,民進黨今年的總統提名大戲,預料中的宮鬥情節本來不比國民黨差,但因為去年底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一下子把黨內的反賴勢力給打懵了。再加上英系人馬紛紛表態,最後連英系的行政院長陳建仁,都明確表態不領表參加初選,那其他人當然也就熄火,早早回家洗洗睡了。這還真是一種弔詭的情節,國民黨去年的大勝,反而幫賴清德清掃了戰場,朱立倫成了賴清德的輔選功臣,堪稱為繼王世堅之後,第二代的「扶龍王」。…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6
國民黨2024年總統大選由於朱立倫與侯友宜雙雙以各自的方式拖磨,對關鍵事務不決定或不表態,終於激起內變,看來非常可能重演類似2020的戲碼。民進黨已整合成功,侯友宜若不趕快表態參選,並提出系統性的論述,明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國民黨必定會再次大敗。 國民黨每到選舉,提名總是大問題,必然內傷,可以弄到白白搓掉自己的大好形勢,2020年就是如此,今年又有重演的趨勢。主要的責任在朱立倫與侯友宜。 國民黨長期蔑視民主原則 國民黨最惡劣的傳統就是主席一人掌控黨機器,可輕易操弄黨內提名程序,連民主的形式都不具備,遑論實質。沒有民主正當性就不符合民主社會的體質,很難站上戰略制高點,擄獲人心,反易落居下風,遭鄙夷唾棄。黨內有明文規定的初選辦法,朱立倫故意罔視不顧,玩弄「3月4日之後再說」的拖延伎倆,就是違反民主正當程序。 國民黨自李登輝以來與反民主的黑金勢力深相結納,早為人心唾棄,2022民進黨地方首長大敗也是因黑金因素,國民黨不知趁勢自清,反而逆勢擁抱,在「中央選戰策略會報」引入判過刑、坐過牢的這類人物為成員,終致爆發公開內亂,形象重傷。…
作者:
朱駿
頁數:
18
國民黨去年九合一勝選的氣勢,似乎因南投立委補選的敗北嘎然而止,繼之而起的是2024年初總統和立委大選的布局。由於黨主席朱立倫提出的「中央選戰策略會報」名單引發爭議,讓他與侯友宜的瑜亮情節浮上檯面,即使當事人都出面否認,但外界嗅到黨內互打、自亂陣腳的氛圍,相對於民進黨賴清德一出場就定於一尊,藍軍支持者難免焦慮。 國民黨選策會名單事件之所以會延燒,與候友宜和朱立倫通話不到五分鐘,曝露出二人可能有心結有關。在此之前,不妨先盤點一下,國民黨內目前可能競逐總統大位的人選。 除了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和孫文學校長張亞中之外,泛藍軍之中還包括3月29日要公開參選的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以及此前說「在等國民黨一個辦法」的郭台銘。除此之外,幾度表達自己甘為總教練、堅持無私無我的朱立倫,以及呼聲最高的侯友宜。由此來說,關鍵球賽中,明星球員與總教練發生矛盾,當然不是個好兆頭。 選策會名單引發爭議 這次搬到檯面上的矛盾,主要是侯友宜警覺到選策會名單透露出黑金復辟的嚴重性,這對長年從警的侯友宜而言是危險的紅線,所以即使一直強調「好好做事情」,也不得不在臉書上發文炮打自己人。對朱立倫而言,侯不打一聲招呼就出手,多少有被暗算的感受。二人通話不到5分鐘,明擺是話不怎麼投機。…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20
明年1月13日將改選總統、立法委員,輿論都聚焦於哪個政黨會派誰出來參選,似乎以為只要候選人對了就能贏。其實不然,明年大選,選民要的是能安邦保民之人。 民進黨蔡政府執政近七年來,社會分歧加劇,朝野政黨鬥爭、地方資源分配不公、民生與國安大政不振、弄權之徒高居廟堂、原該激濁揚清的獨立機關行政乖張;民主協商及監督制衡蕩然無存。尤其到了選季,行政及司法的作為與不作為,御用網工加媒體的放肆,影響選民視聽至鉅。候選人卻站高山狀似清朗,放任手下蟹兵蝦將無理糾纏。 庶民想換個黨、換個人 選舉是觀察參選人的品格、擔當、襟懷等公領域;當事人如躲在攻訐側翼的後面,豈非作偽。美國川普給拜登取瞌睡喬、結巴喬、失憶喬、癡呆喬等綽號,拜登也批評川普辜負美國、讓美國走向混亂、川普是美國的恥辱。但這兩位老人家至少還直球對決,敢講敢當。而台灣打群架式的選舉,候選人蒙著面紗裝俏,選民根本無法看清楚這些欲晉身高階公職者的真正人品。 台灣民主政治走到今天,已呈現唯權位是圖的結果,候選人不計手段,夤緣而上。這種氛圍使庶民的喜憎立場更加堅定;眼下非綠陣營的總統人選未定於一尊,侯友宜、郭台銘、柯文哲各有支持者。不少巷議街談的論調是:只要推定人選,不論是否原為自己屬意的對象都會支持;因為他們受夠了莠亂時局,但求政黨輪替,換個新天。…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22
王建煊1938生於安徽合肥,10歲來台。成功大學會統系、政治大學財研所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租稅計劃班結業。歷任財政部賦稅署處長、關稅署署長、財稅人員訓練所所長、經濟部次長、財政部部長。 王建煊任財政部長時(1990年6月-1992年10月)推動稅改,擬改用市價課徵土地增值稅,槓上李登輝總統,獲封「小鋼炮」稱號。請辭財政部長同年底,參選第二屆立法委員,以最高票當選台北市第一選區立委。2001年參選台北縣長,獲82萬多票,以不到5萬票之差敗給民進黨的蘇貞昌。2008年擔任監察院長,至2014年卸任。 王建煊曾獲外國媒體評選為「亞洲最佳財政部長」、立法院第五會期問政表現第一名立委、2010年《讀者文摘》民意調查「最受信賴政治人物」第一名,並獲韓國韓世大學及台北商業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王建煊與妻子蘇法昭老師長年從事社會福利工作,1996年成立「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2011年成立「台北市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協助孤苦無依的老人醫療與照護;2020年成立「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創建長照機構。 王建煊長年在報紙撰寫「王老先生講故事」專欄,並著有《點亮生命》、《讓好人出頭》、《同胞們莫再沉淪》、《公平正義何處尋?》、《用愛心說誠實話》等數十本著作及有聲書。…
作者:
紀欣、陳淑英
頁數:
24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兩岸當局正式授權的海基會、海協會最高負責人在新加坡會面,並簽署了四項協議,代表海峽兩岸進入緩和、對話的和平發展期,也成為全球及兩岸人民高度關注的歷史性時刻。 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成立了海基會與海協會,目的是要進行兩岸之間事務性的協商,解決蔣經國1987年宣布老兵及民眾赴大陸探親後,所帶來的人員往來、貿易、投資,進而雙方的各方面交流衍生的事務性問題。 國統會1991、1992年先後通過「國統綱領」、「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海基會與海協會又於1992年10月28日至12月3日,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謀求國家的統一,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達,兩會之間事務性協商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的共識。 第一階段預備性磋商 1993年初,海基會高層改組,原任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3月12日就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3月25日,邱進益即派法律處許惠處長一行赴北京,洽談文書驗證及掛號函件查詢,三天內達成雙方同意的初稿。…
作者:
李慶平
頁數:
28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2月率團至大陸訪問,受到高規格接待,關鍵在於中共二十大後對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有更清晰的策略及作法。夏立言自我評價此趟大陸行是成功的,不僅達到關懷台商和反映農漁民權益,也與大陸重新建立互動新機制,凸顯國民黨有改善兩岸關係,與大陸對話的能力,也間接告訴選民,選擇國民黨等於選擇和平、選擇民進黨等於選擇戰爭。依筆者看,夏立言此行已產生以下幾點效應。 首先,宋濤主任過去擅長於黨際外事交流,今後從事兩岸交流、溝通及協商任務與責任,必可發揮對台政策極大化的效應。而且,從中共十七大到二十大報告可得知,大陸接觸台灣政黨及團體的對象已逐漸擴大,協商的對象也更趨於多元化。 其次,夏立言此行意謂著國共對話拉高了層級,具有邊緣化民進黨在兩岸路線上的意義。大陸高規格接待夏立言,不僅顯示尋找「有識之士」將成為大陸對台的主調,也象徵著國共關係逐漸解凍。 復次,宋濤在與夏立言對話時,主動邀請民進黨人士赴陸參訪,展現了極大善意。民進黨回應稱,只要大陸當局尊重台灣人民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原則下,歡迎包括宋濤在內等各界人士來台走訪交流。同時稱,將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岸關係,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呼籲大陸當局負起共同穩定兩岸關係的責任。 再者,儘管民進黨稱將以務實態度處理兩岸關係,進行兩岸「有意義對話」及「建設性對話」,但從12位弔唁星雲大師的官員被拒,以及上海台辦官員訪台受到阻擾,顯示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事務仍持消極態度,反而是大陸對台政策趨向務實且展現彈性。…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1
「和平」一詞正成為台灣內部的熱點詞彙,這波熱潮將持續到2024年,而在選舉時達於高峰。與此同時,外部世界卻紛紛斷言,明年選後的台灣將面臨戰火燒身,尤以美國政界和軍方樂此不疲。 台灣成為世界島心臟要地 這股內外意見相反的張力,將在未來一年輻射全球輿論,台灣儼然成為地緣政治上「世界島」的心臟要地。而台灣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將影響亞非歐大陸的興衰,這不是因台灣本身的影響力,而是因中國大陸倡導「一帶一路」所影響的「世界島」復興,以及美國霸權相對在衰微。 120年前,英國麥金德(Halford J.…
作者:
王睿
頁數:
32
美利堅合衆國興隆百餘年,强盛傲視寰宇,各地精英仰慕備至,認為美國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盛世。世人因而多不得不仰其鼻息,甚而視彼官員的胡言亂語為金科玉律。美國的政客也自以為世界可由其長臂管轄,經常隨心制裁,即使中國當面提醒美國:「中國不吃這一套」,依然喚不醒夢中人。一般人對此習以為常固不足為奇,但連一向明智的哈佛教授、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奈伊(Joseph S. Nye, Jr.)也於今年1月在Project Syndicate發表文章(Peak…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34
俄烏戰爭原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浩劫,卻因為國際政治的利益衝突及政治人物的私心,導致戰火一發不可收拾。俄烏開戰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0至22日應邀赴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終於讓俄烏終戰露出曙光。 俄羅斯與歐洲國家關係 俄羅斯領土跨越歐亞兩洲,但俄國始終以歐俄為重心,並一向以歐洲人自居。18世紀時,俄羅斯在彼得大帝的統治下國力鼎盛,成為歐洲列強之一,與歐洲其他國家往來密切,俄國宮廷甚至崇尚使用法語。 1917年俄羅斯發生共產革命,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與歐洲國家漸行漸遠。二次大戰後,蘇俄乘機赤化東歐國家,與中西歐國家壁壘分明,更組織了華沙公約集團,與美國領導的北約集團軍事對峙,此即所謂的美俄冷戰時期。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跌入谷底。 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集團隨之解散。東歐國家相繼民主化後,俄羅斯不再成為歐洲國家的宿敵,也試圖與歐洲國家重建正常關係。然而,美國主導的北約並未相應解散,仍然對俄羅斯保持戒心。即使俄羅斯不可能再度主動侵犯歐洲國家,但在美國的影響下,俄歐關係始終未能完全正常化。美國主導歐洲國家的外交動向,種下了俄烏戰爭的遠因。…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8
日本為搭配華府圍堵中國的戰略,2023年的防衛預算較前一年暴增26.3%,近來向美國大買戰斧飛彈、設新營區等加快軍事部署,岸田首相赴印度則又大砸750億美元支援印太基建,替美國勢力的延續添柴澆油。 在美中激烈的競爭中,日本非但一直站隊美國那邊,還跟美國越貼越近。 近期日本在航空、太空的發展接連受挫,但在強兵、對外經援方面卻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加速軍事部署、砸錢攏絡開發中國家,規模不容小覷。 日航空航天發展連遇重挫 先說兩件挫敗。一是2月7日三菱重工宣布:終止日本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研發項目,理由是沒有營利等因素。日本為了自製客機拚了60年,2015年11月,SpaceJet的前身-MRJ支線客機第一架原型機在日本首飛成功,一度讓日本人燃起希望,但2017年第二架原型機在美國試飛就出狀況,隨後更暴露出如空調系統故障、軟體等研製上的問題,再也拿不到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MRJ適航認證,無論這是技術不足或美國刻意刁難,總之,沒有美國加持,日本的自製客機夢就難以實現,加上日本市場不夠大,如打不進美歐市場,欠缺商業可行性,就很難支撐下去。…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0
美國拜登政府自2021年1月上台以來,基本上延續了川普時期的對華政策,他上任後首次外交政策講話中就聲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對美國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觀構成挑戰。隨後美國出台了一系列對華經濟政策與安全政策,中美之間對抗愈演愈烈。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表述具有兩面性,言行不一,其出發點是「美國利益優先」。為了維護美國國家利益,拜登政府無所不用其極。中方在同拜登政府打交道時,須看清其對華政策的兩面性。 對華貿易政策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一方面強調加強中美貿易合作,另一方面又加強對華貿易制裁或限制。2021年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美中貿易合作要密切通過對話機制解決貿易爭端,美方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2022年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協會活動演講時指出,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將用「投資」、「結盟」和「競爭」三個詞來概括,並且美國將同盟友夥伴加強合作,與中國展開競爭。從字面上看,「投資」、「結盟」是近乎良性的,而「競爭」也是合理的中性說辭,然而實質上,布林肯在上述演講中,依然將中國定義為對國際秩序造成的「最嚴峻的長期挑戰」。 拜登政府自上台以來,一直在對華貿易方面實施管制和制裁,在諸多重要領域的關稅上層層加碼,阻塞中美貿易市場的正常流通,為中美兩國的合作增加了重重障礙。據統計,拜登就任總統至今,美國政府以香港、新疆、科技、俄羅斯等事務為由,累計制裁超過2,000家中國實體(包括企業、個人等)。對此,中方應當深刻認識到,美國始終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在此之下,美國聲稱的「合作」說辭,無非是一些「話術」。 對華戰略競爭的兩面性…
作者:
王貫之
頁數:
42
2023年2月21日,時值俄烏衝突一周年之際,「全球安全倡議: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論壇在北京舉行,外交部長秦剛在開幕式發表了主旨演講,並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下稱《概念文件》)。而其內容主要是重申,去年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 「全球安全倡議」六個堅持 習近平所提的「全球安全倡議」有六個堅持:(1)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2)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3)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摒棄冷戰思維,反對單邊主義,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4)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5)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不搞雙重標準,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6)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路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全球安全倡議」打破了西方國家對國際規則制定權、話語權的壟斷,回應了新形勢下國際社會共同的安全關切,開創了和平發展、強而不霸的新方向,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是對500年來大國必戰、國強必霸、霸極必衰的歷史邏輯和西方地緣政治安全理論的超越。「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有利於促進人類共同安全和世界和平發展,體現了維護自身安全和促進共同安全相統一,引領國際社會從價值觀念上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的習慣性作法,是符合時代潮流、順應時代呼喚的先進理念和偉大倡議,照亮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前行之路。 《概念文件》堅持五大原則…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5
3月16日,南韓總統尹錫悅登上訪日專機2小時前,北韓向日本海(東海)發射一枚洲際飛彈,但未能阻止「韓日高峰會談」如期舉行。尹錫悅夫婦首次訪日,美、韓、日雖肯定其外交成果,但南韓內部諸多批評與反對聲浪卻不斷。 韓日達成協議但爭議不斷 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談後,舉行了聯合記者會,表示雙方達成的協議共計4項:一、恢復《韓日情報交流協定》正常化;二、日本解除對韓半導體三個項目的輸出限制;三、南韓取消在WTO的控訴案;四、重啟韓日首腦會議隨時隨地舉行。 南韓強調尹錫悅訪日的目的,一方面是解決陳年舊案,另一方面則是開創兩國未來的合作。尹錫悅推翻了文在寅政府時期,大法院對三菱工業等日本公司應賠償的判決,替代改由韓國浦項鋼鐵公司等出資賠償。然而,韓國15位受害家屬等民間團體堅決反對接受「自家人的錢」,連日來,結合民主黨國會議員50餘人,在龍山總統辦公大樓前抗議示威。 韓國五大經濟團體之一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和日本經團連於3月16日達成協議,各自捐出10億韓元與1億日圓,為韓日兩國青年交流,成立「韓日未來夥伴基金」,此次日鐵和三菱等企業未參與捐助,韓方認為日本根本沒有誠意賠償。…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