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資料中心成為對台交流基地│吳國禎
3月24日上午,北京市台辦主任霍光峰將「北京市對台交流基地」牌匾,授予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而同一天,清華大學圖書館舉辦了「王曉波教授紀念座談會」。這兩場活動均很有意義,值得一記。
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圖書館自2007年開始,收藏周本初教授捐贈的大量1970年代美國、歐洲港台留學生的保釣刊物資料以來,陸續有近200人次捐贈,成果豐碩。這些捐贈的當年運動的實物,包括大量的手寫刊物、手稿、信函、活動海報、圖書等,以及電影膠片、幻燈片、照片、錄影影片等等。清華大學圖書館也因此成立了「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下稱該中心)。
2008年2月後,該中心也開始對當事人進行口述訪談,最終有80多人,超過150小時的視頻記錄。在此基礎上,該中心於2021年整理出56篇、60萬字的文字稿,出版了《春雷回想: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口述文集》。
多年來,該中心舉辦過多次研討會,2015年與國家海洋局合作,在大陸十幾所高校舉辦「釣魚島歷史與主權」展覽。2017年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行了關於釣魚島歷史的影片《釣魚島》,特別提及此中心。2020年10月,國家博物館舉辦「金甌無缺: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該中心提供了保釣資料與照片。多年來,該中心訪客不絕,逐漸為海內外人士知曉。
保釣運動突破了兩岸分隔
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不僅促發了海外港台留學生的守土意識,也讓他們意識到要保衛釣魚台,就必須解決台灣問題,即國家必須完全統一。也因此,參與保釣的留學生們掀起了認識新中國和中共的熱潮,並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兩岸自1949年後的分隔,也因海外參與保釣運動的台灣學子到大陸參觀訪問,而重新連接起來。
當時周恩來總理多次接見參與海外保釣運動的台灣學子,在會見中,他曾表示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引發了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的深刻反省。如果我們瞭解這段史實,就會瞭解到,「反獨促統」始自1970年代初的保釣運動,至今已逾50年,同時也會認識到,保釣運動不只是海外、台灣島內學子的愛國運動,更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座談會研究王曉波人與書
「王曉波教授紀念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座談會主要是結合王曉波家人贈送其藏書,談談後續的工作整理及保釣中心的發展,還邀請了家屬代表方守仁及陳鼓應、楊思澤、韓嘉玲、劉江永與筆者等老朋友,通過讀其書、思其人的方式,來讀懂王曉波。
1970年代初的保釣運動,雖然由於台灣當局的壓制,未在台灣發展起來,但仍不乏保釣的有識之士,如陳映真、王曉波等。王曉波堅持民族主義,反對「台獨」,是一個堅定的統派,他長年出版《海峽評論》,召集海內外學者分析論述兩岸關係;連續12年擔任「中國統一聯盟」第一副主席,貢獻良多;他又最早號召台灣學術界重視台灣史的研究,並因此成立「台灣史研究會」及「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2020年王曉波去世後,他的家人毅然將其藏書捐贈給清華大學圖書館,尤令人動容。
王曉波常說「台灣人民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而1970年代台灣學子在海外推動保釣運動,所體現出的就是台灣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精神不是建立在利益之上,而是建立在認同「人民性」這個認知上,因此不會因祖國的興衰或美醜而有取捨,也因此這種愛國主義持續而亙久。從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資料,以及王曉波教授的藏書,可以充分看出,他們這一代人對國家的大愛及付出的大量心力。
海外保釣統一運動資料展
為配合這兩個活動,清華大學圖書館還舉辦了「赤子丹心:1970年代海外保釣、統一運動資料展」。展覽共分七部分,介紹了釣魚台問題的由來、北美歐洲香港台灣的保釣運動、孕育自保釣的「統運」、圖書館對保釣資料的收藏整理與研究等。展覽還特別介紹了學子們受到保釣運動的激發,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旅途,他們之後走出了書齋,走向美國社會,走向唐人街,走回台灣、走向大陸,用他們畢生的努力來踐行愛國事業。
人們期待,隨著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成為北京市對台交流基地,以及王曉波教授圖書的收藏,一定會給該中心帶來更大的發展,並有助於清華大學為兩岸的交流開啟更大的空間。人們也相信,該中心的授牌儀式和王曉波教授紀念座談會,是一個令人緬懷的、歷史性的時間節點!
(作者係清華大學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68
- 標題: 保釣資料中心成為對台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