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NO.117│ 拒絕戰爭販子禍害台灣
2021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說,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但該警告不僅沒讓美台「聯手抗中」有所節制,反而促成或加劇了三件事情:一是美國政客就台海問題大做其秀:二是美國國會及智庫進行了大量台海衝突兵棋推演:三是美國軍火商如過江之鯽來台販賣武器。 這三件事,看起來是由三種不同身分的人,從事三種不同性質的事,但其目的及服務對象居然相同,效果自然相輔相成。 其一,不論是去年8月初「竄台」19小時的裴洛西,或今年4月初在加州見到蔡英文的麥卡錫,或同時間來台的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都做足了秀,而其發言也均著重在要繼續賣武器給台灣,並盡速交付,以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令人不齒的是,台灣朝野政黨長期以來都以見到這些政客為榮。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竟因有朋友牽線,在美國密會到有中情局背景、聲譽不佳的前國務卿龐佩奧,而感到洋洋得意。 其二,繼今年1月美國華府智庫CSIS公布台海衝突兵棋推演結果,不論哪方輸贏,台灣都會淪為「廢墟」,引發民眾恐慌後,4月19日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又做了兵推,並於次日公布兵推的結論是,美國在衝突開始後無法為台灣進行補給,所以必須強化與地區盟友的基地使用協議,並在危機開始前就大量武裝台灣;因此,美國必須趕交對台軍售的訂單,加強美台聯合軍事訓練,並提升美國在台海周邊的軍力。此外,跨黨派參眾議員還將提案,強化台灣的軍事網路能力。 其三,美國官員及軍事專家除希望把台灣變成一座「武器庫」外,還期望美台能直接合作生產美式武器,以免發生戰爭時美國來不及或無法運送武器到台灣。5月初,美國太平洋陸戰隊退役司令將率領25家國防承包商來台,參加「美台防務產業論壇」,據傳將洽談美台共同生產無人機和彈藥事宜。對此,有綠營名嘴幻想,無人機將結合台灣高科技、晶片等智慧財產權,未來台灣的國防產業可以打入美國軍工產業的供應鏈,他這個大頭夢,不僅透露出對美國公司與外國公司聯合生產武器相關規定的完全無知,還可能犯了忌諱。…
作者:
紀欣
頁數:
1
蔡英文3月29日出訪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行前綠媒加網軍大內宣:誇耀蔡過境美國時將獲「史上未有的高規格待遇」,是美台關係的大躍進;結果,不僅還沒出訪就先遭宏都拉斯「斷交」一記耳光;到了紐約接機場面難看、接待規格粗簡、白宮官員全部躲閃,蔡雖終於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見到面,卻引來北京「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不僅美台所謂的「不對稱防禦」全破功,更讓對岸將台海軍演和海警執法常態化。 蔡政府雖極力淡化演習的威懾效應,但實際反射出:美台不斷聯手操作的「打台灣牌切中國紅線香腸」,遭北京反切台灣「海空域安全警戒線」的香腸,讓美日的無力反制呈現在台灣民眾和國際視野中,幾乎可以預告:美國的台灣牌實際上已經「無牌可打」。 蔡過境美國被白宮放鴿子 綠營在蔡英文出訪前大放消息,指蔡將獲邀赴美國國會演說、和前國務卿蓬佩奧座談、乃至可能在紐約和白宮印太事務總管坎貝爾(Kurt M.…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6
台灣的大學生不論是在公立或私立大學就讀,因已脫離中學時代上課的相關規範,幾乎人人皆有「翹課」的紀錄,此種情況固然與課程內容貧乏有關,恐怕也是受到李遠哲在返台時說,以前在台大就讀期間遇到「枯燥無味」的課程就乾脆不上課,反正只要考試可過關即可的影響。李院士的陳述雖是事實,但不也是不足為取的言教及身教嗎?因為此等言論等於在教導或鼓吹各級學子,只要是自己不以為意的課程,均可採用自修的方式學習。 不可否認,全世界各個大學教授並非人人皆用功、勤於更新教材,並以條理分明的方式授課。反之,有些教授的確怠惰、且未善盡本份地準備好教材,以致於年復一年的「老調重彈」。有鑑於此,筆者於1975年學成歸台後,乃檢具美國康乃爾大學於期末實施的學生評鑒課程之範例,向時任台大校長的閻振興建議,讓台大學生於期末時,也可評鑒老師授課的內容及表現,此舉當時引起閻校長的誤解,以為筆者是在鼓勵學生鬥爭老師呢! 「教學評鑒」後來在台灣各大學間逐步展開,至少在台大達到了相對客觀性地選拔出真正教學優良或傑出的教授;但「教學評鑒」並非全然無檢討的空間,主要是教授與學生之間存在了「對價」關係,亦即有些教授刻意討好學生而「放水」,相對地,學生也會對教授回報以高的教學評價成績,因此而讓「教學評鑒」失去了實質意義。 學生進入大學後,繼續認真學習是本份,若因種種緣故而無法努力學習,身兼導師的教授就有責任關注、協助學生,紓解其可能在學習、生活、經濟或人際関係等方面遭遇的困難,若漠視學生學習或課業方面的情況,便是教授怠忽職守。 教授在校傳道授業解惑之際,除應時常充實課程內容外,還應督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所以筆者每於開課時,都會向學生提出三項規範甚或挑戰:一、為鼓勵學生勇於發問,學生凡在專業課題能提出讓教授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即可獲得加分;二、授課教授可採用課程中的相關問題詢問學生,以便喚起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三、授課教授有義務及責任為家長管教學生,當學生缺席三次以上者,註定重修;如學生自認不必上課聽講,家長必須親自向教授清楚說明原委;而自修學生對課程的通曉程度或成績,也必須依授課教授的口試或筆試的評分標準為依據。以上僅係個人在台大授課時的作法,是否得當,尚請同業們不吝指教。…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9
存在於台灣的平行時空當中有兩個政治名稱,一個叫中華民國,一個叫「中華民國台灣」,這兩者看起來很像,其實完全不一樣,一個真,一個假。多了台灣就是假的,那個因內戰失敗,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本來含有一個中國的意義,後來遭到政治操作,改成「中華民國台灣」後,逐漸失去了中國的內涵。遷就台灣,接受「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一種變形的台獨主張。 蔣經國先生去世後,有關中華民國的論述開始出現轉變,突然出現了「中華民國在台灣」,後演變成「中華民國是台灣」,再簡化成「中華民國台灣」。在中華民國仍是正式國號之下,後面增加「台灣」兩個字,英文的寫法是把Taiwan加在英文的中華民國(ROC)之後,如果吹毛求疵地說,這與更改國號很接近了,把中華民國與台灣等同,這就是台獨了,就是民進黨所說的: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 民進黨用此掩護一中一台 表面上看起來四平八穩,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來自南京,若台灣的國號叫中華民國,豈不就搞起了兩岸兩個中國嗎?當然,民進黨不可能自認是中國的政權,對它而言,這是「一中一台」的遮掩。「中華民國台灣」真正的意義在台灣,而非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只是用來轉移外界對現實已發生的台灣獨立的焦點,用還沒有發展到法理台獨的現況,遮蓋實質的獨立。 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台灣」的差別,有非常大的距離,「中華民國台灣」會把國旗當鋪墊食物的桌布,羞辱國旗,「中華民國台灣」根本就不認同中華民國,當然不會把中華民國國旗當成重要的東西。…
作者:
高靖
頁數:
10
大選是候選人展示品格魅力、內政作為、外交折衝樽俎的機會,也是攤開所恃,供選民精挑細選的機會。若屬政黨提名的候選人,黨的政綱、民眾信賴度,也自為能否得到民心的關鍵因素。 能源爭議苦的是老百姓 近兩屆政府由民進黨完全執政,最被議論處首推能源爭議,工商業、科技業、商戶服務業普遍擔心停電;民生用電經常遇到無預警停電,高樓住戶一遇停電,如住孤島,有怨難伸。 政府堅持廢核,用風、光發電遞補。躁進之下,單一風力發電公司向銀行貸款就逾900億元;各風電公司向銀行團融資達4千億,後續十年還要貸出以兆元計的鉅款,問題是,發電量能夠達標嗎? 如此雷厲風行的結果,閭里間利用綠能售電優惠價衍生的商機,黨政及黑道結夥從中謀利。台南治安亮紅燈,發生一連串的槍擊凶殺案,多源於風、光「電利」的恩怨。坊間還衍生出「綠能蟑螂」一詞,就是假環保之名,行勒索不當得利之實。…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號稱「台獨金孫」的賴清德最近民調走高,主要是得利於一團亂的國民黨內政治鬥爭。但他是否能順利接班、延續民進黨的政權,還是會因民進黨的失政敗德而黯然敗選,其實與台灣民眾是否認同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身分有關,也就是說,2024大選已成為台灣民眾對自己前途的公民投票。 國民黨內鬥大失人心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3月的民調結果顯示,民進黨的好感度與蔡英文的信任度及施政滿意度,都已回到去年8、9月的水平,總算擺脫了九合一選舉前後的慘況,而賴清德的支持度也持續領先群雄。在三人競選的情況下,賴領先侯友宜約有12%(換作郭台銘則有20%)、柯文哲約有18%-21%的差距;在藍綠對決二人參選的情況下,侯從2月領先賴的6.7%,3月變成倒輸賴2.1%,倘若換成郭台銘參選,則更大輸賴11.2%。 相同的,為了立委與總統初選吵翻天的國民黨,不僅候選人的支持度下跌,政黨的好感度也再往下降,厭惡感則再次上升。更糟糕的是,沒有人針對執政黨的公共政策進行分析與批駁,這無疑為國民黨重返執政埋下了隱憂。由該民調來看,短短兩個月內,國民黨的內鬥內訌、舉棋不定及犯錯太多,已讓社會大眾感到厭煩,甚至深惡痛絕到遠比最近物價高漲、電費漲價、缺蛋危機等民進黨的執政包袱還要嚴重,這不僅導致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取得的優勢條件不再,更把九合一大選後所累積的基層民氣全部花光,就連最有機會在藍綠對決的情況下取得領先優勢的侯友宜也危如累卵,好牌玩到輸。 更糟的是,這些對國民黨生氣的民意,有轉而支持白色力量的傾向,造成柯文哲政治聲勢上揚,對國民黨2024勝選構成極大的威脅。…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4
從「人設」角度來看,台灣首富郭台銘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之路,不用懷疑他達標的意志,只是在政治動態的競爭中,郭台銘真能維持自己「台灣CEO」的人設嗎? 4月18日,郭台銘在他召開的「科技經濟政治日本開拓之旅」記者會上,限制記者當場提問,外界不免開始檢視「郭氏戰法」,不外是唱國歌、宣讀國父遺訓,以正藍軍的形象出發,強調國際人士對台灣安全的憂慮等等。他在臉書上向藍營支持者喊話,強調他是「最有價值的領導」,給他30天時間,與大眾充分溝通來爭取民意。 郭為台灣提出三個方向 郭台銘在臉書上強調了三個方向:包括在中美之間的「台灣新中間」道路、用經濟基礎來建立國家安全、以及開創「科技島」的未來。他強調不要被錯誤的政治策略拖累停滯,應該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遠離戰爭、帶動經濟衝刺,讓人民過上好生活。這三條主線,不出四年前的「老梗」,只是國際局勢較前更加急迫劇烈。 為配合這三條主線,郭台銘強調他看到了國際情勢緊張;他有救台灣經濟的良方;他有能力拯救國民黨。他主要設定的群眾有三類:一是喜歡安定的民眾,二是不支持侯友宜的力量,三是具有新奇感的年輕人。…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16
侯友宜面對賴清德必有苦戰,勝負關鍵點主要在論述能力。論述不是說話溜就行了,必須要有感動人心的內涵,長期只發簡短訓詞的侯友宜面臨考驗,結果如何,目前誰都說不準,只能靜待侯的表現。 4月11日,朱立倫透露,國民黨「已經準備好了」。次日,侯友宜直言自己「隨時可以上場」,並首次出席中常會。 4月13日,黨秘書長黃健庭談及2024年徵召人選時挑明地說,國民黨內態勢非常明顯,「就是侯友宜市長了」,顯然侯是最強母雞,但同日隨即又召開記者會,丟出提名「三階段」論,擺明程序還要再玩再拖。 非侯莫屬,否則國民黨必敗 侯友宜4月15日返回母校嘉中校慶受訪時表示,守護中華民國是他的夢想,「勇往直前,捨我其誰」。以侯的個性,沒有把握,話不會說到這份兒上。…
作者:
朱駿
頁數:
18
海內外華人十分關注的馬英九「大陸行」已告結束,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大格局觀察,馬這次的「大陸行」深具政治意義。 馬登陸的願景本來很單純,除了返鄉祭祖,就是帶著青年學生前往大陸做交流。目的雖崇高單純,但馬英九不是一般老百姓,憑他的身分,而且他等了36年才實踐的「大陸行」,意義就很不尋常。何況,馬這次走訪的行程包括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五大城市,這些城市與當年國民政府及對日抗戰都有密切關係,也證明馬英九「大陸行」充滿政治意涵。 這次馬英九「大陸行」雖無第二次「馬習會」,但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武漢當面轉達習近平對「馬英九先生」的親切問候與良好祝福,並強調馬任內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之事是「利在兩岸,功在民族,大陸充分肯定」。因此,北京歡迎馬英九,象徵兩岸雖因歷史性關係長期分治,只要堅持「一中」原則/架構,兩岸就有互信,台灣問題終有解決之日。 馬英九自認是炎黃子孫 中國傳統文化特重忠孝仁義,凡旅居外地,包括台灣的炎黃子孫,只要自認是中國人,每年清明節必返鄉祭祖,這是認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華夏血緣臍帶族群意識表現。一句話,只有在身分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才會不畏艱鉅、跋涉千里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或尋根或不忘本,都是作為中國人的基本要求,馬英九這次大陸行雖不能算「少小離家老大回」,但他祭祖時以長沙話宣讀祭文來看,說明他在「鄉音無改鬢毛衰」之際,能突破時空,返鄉祭祖,是一個懂得慎終追遠的中國人。…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21
馬英九以「祭祖」之名訪大陸,出訪期間的公開談話出現了「中華民國」、「台灣總統」、「憲法」等關鍵字。他提到憲法中的定義:「一個是台灣地區,一個是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這在大陸是敏感的發言,但一趟走下來,北京展現高度容忍,這讓馬英九返台時大呼「九二共識活過來了!」 要檢視馬英九大陸祭祖的後續效應,筆者認為,參與2024大選的總統候選人的言行和選舉結果,才是最佳的檢驗標準。簡單地說,如有總統候選人願意高舉「九二共識」大旗,並且能得到選票,那麼,效應就是正數;反之,叫好不叫座,在選舉市場中推銷不動,則「九二共識」活不活得過來,尚在未定之天。未必如馬本人所想的那麼樂觀。 馬突破了「各表」的默契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指出,馬英九在湖南大學與學生座談時,向現場大陸學生解釋,「我們國家在1997年修改了憲法,在我們的定義裡,我們國家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台灣地區,一個是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而在我們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台灣地區是指台、澎、金、馬,大陸地區就是台澎金馬以外我們的領土,不論是在台灣、在大陸,在憲法都是屬於一個中國之下,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具體清楚地解釋了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義。他認為馬這樣的闡述,可說是「一中各表」的加強版,或是2.0版。 因為馬英九表述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打破了過往綠營抨擊譏訕「一中各表」只能在島內說,不被北京認可這套說法,這是馬英九返台高喊「九二共識活過來」的因素。…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24
馬英九風光地完成訪陸之行,他返台後為此行定調是「九二共識又活過來了」。但「九二共識」真的「活過來了」嗎?從為了蹭馬新聞熱點跑去接機的藍營委員、議員,似乎沒人在意什麼「九二共識」,後續也沒人有意跟進「九二共識」的話題來看,「九二共識」只活在馬英九一個人的心中,對其他人而言,「九二共識」依舊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藥。 「反共」是藍營集體潛意識 馬英九開心返台不到一天,微博上就因為幾張照片炸了鍋,原來是隨馬英九出訪的廖元豪教授,臨別之前留下了「神來一踢」,還美其名為「反攻大陸」。這一腳看似突兀,但並非偶然。 過去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呂謦煒,到大陸參加活動時,一樣在活動現場拍了張照,表示自己在餐宴上大吃大喝,是在用「肚皮反共」。前有「肚皮反共」,後有「踢腿反攻」,就代表這不是單一偶然的個案,而是潛藏在藍營內心的集體潛意識。 「踢腿反攻」、「肚皮反共」其實反映了藍營人士的真實內心,藍營的人為何每到大陸,就要強調他們是去「反攻大陸」呢?因為藍營受根深蒂固的黨國反共教育影響,對國共內戰的失敗極度不服氣,認為只有他們才有資格統治中國,不是他們統治的地方就不配叫「中國」,因此打從心底,看不起由共產黨所建立的政權。再看到大陸如今建設有成,難免產生「酸葡萄」心理,各種輕視、蔑視與鄙視自是油然而生。…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6
30年前4月底春暖花開的日子,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堪稱兩岸關係史上第一次突破性的「破冰」之旅。當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數百支閃光燈聚焦於那歷史性的一刻。 3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經濟融合不斷深化,文教等各領域交流蓬勃展開。另一方面,兩岸政治關係跌宕起伏,時而接觸協商,時而緊張對抗。但無論台海形勢如何變化,不可否認,「汪辜會談」為兩岸首開記錄,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更對現今及未來兩岸關係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筆者認為「汪辜會談」至少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重要基礎。1992年兩會在香港商談,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表述的方式,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汪辜會談」;沒有「汪辜會談」,兩岸就不可能從對立走向協商。 如今兩岸政治僵局依舊,兩岸風險與危機未除。民進黨當局應放棄「台獨」路線,放棄幻想美國「保台」,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來,兩岸政治僵局才能化解,「兩會」制度化聯繫與溝通管道才可以恢復正常。 二、台灣問題是兩岸自家的事,什麼都可以商量。「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30多年前台灣當局堅持「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然「汪辜會談」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以成功舉行。事實證明,兩岸沒有解不開的結,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辦不成的事。兩岸交流合作和接觸協商的多個案例證明,以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和務實彈性協商,沒有什麼不可以解決的,但一定要反對和排除外部勢力的干擾。…
作者:
仇長根
頁數:
28
兩岸關係近期呈現內外情況複雜之勢。蔡英文過境美國與眾議院議長的會面,再度掀起台海軍事緊張與貿易疑慮;但與此同時,馬英九的返鄉祭祖之旅,讓「九二共識」再度成為政治話題,也讓台灣民眾在「親美抗中」的衝突風險下,有另一種可以與大陸和平發展的選擇。 再者,除了美國繼續拉攏西方與印太國家,進行圍堵中國的戰略外,中國也尋求與第三世界及新興國家加強合作,甚至爭取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支持,力求能在中美博弈擁有更多籌碼。由上述的複雜情勢觀之,目前台海內外皆出現相互拉扯的對抗力量,如何避免走向衝突,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正是台灣多數民眾的期盼。 兩岸關係危機與契機並存 蔡英文過境美國與麥卡錫會面,雖然寫下總統首度在美國國土與第三號政治人物會談的紀錄。但是,這樣的作法除了象徵性地表現台美政治關係良好外,更讓大陸認為民進黨當局是「倚美謀獨」、「以台制華」,造成台海局勢進一步緊張,這將使得台灣的經濟、安全都陷入危險。 同時間,馬英九也開始12天的訪陸行,這是自1949年以來台灣第一位踏上大陸的前領導人。在兩岸局勢趨於緊繃之際,馬英九訪陸行,不僅對緩和兩岸情勢帶來正面效果,也讓低迷的國民黨聲勢,回升8%,顯示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信心有所提振。…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30
台灣目前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所有有意參選2024大位者,都需要承諾「能給台灣帶來和平」。賴清德因此放棄了一貫的「抗中保台」立場,提出「和平保台」口號,成為輿論關注的對象。 本文以美台關係變化及對日台關係的影響為出發點,圍繞「麥蔡會」前後,分析賴清德與民進黨的「抗中政治傳承」之間的關係。 作為政治人物,賴清德不排除對大陸釋放一種可塑性的可能,但其「抗中」立場不會改變。要警惕民進黨與美國和西方國家勾連,進行戰略欺騙。分析例證如,「不疑美」不等於「不親日」,以及美國共和黨在援助烏克蘭和台灣之間,「明顯更傾向於台灣」。這些傾向如果與民進黨的賭徒心態結合,賴清德的「和平保台」,有可能對台灣安全帶來更加危險的局面。 民進黨會繼續「親美反中」 上述結論從以下兩點切入:觀點一,「麥蔡會」實現了民進黨的「政治上鎖」。民進黨不會改變「親美反中」的路線。…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2
4月4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締造歷史,繼成為歷來被彈劾次數最多的美國總統後,再榮登首位面臨刑事起訴的美國前總統。由於3月18日,川普在他自己設立的社交媒體「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宣稱,自己將被逮捕,號召支持者起來抗議「奪回國家」。因此紐約執法機構4月4日出動大批警力,並在法院周圍部署鐵柵欄,隔開支持者和抗議者。但當天一切都相當平靜。 川普未被戴上手銬,也未拍下嫌犯大頭照,川普在近一個小時的庭審裡,只有一臉嚴肅。直到庭審結束、返回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他才情緒激動地表示,起訴他的檢察官阿爾文布拉格(Alvin Bragg)是罪犯,應該辭職或被起訴。 因34項商業詐騙被起訴 …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4
最近美國機密情報外流,引起全世界矚目,搞得自己也灰頭土臉,而其監聽對象,涵蓋全球的領導階層,無論是敵對國,或是情如手足的五眼聯盟,無論是他國國家政策或軍隊情資,一概都不放過。 這已經不是美國第一次被爆出大量收集他國情報。其實各國之間相互監聽並不足為奇,但美國科技超強,一旦決定全面監聽,又有幾個國家能逃脫這種形同偷窺式的監聽行為? 台灣在美國的監聽下,人人幾乎都是透明人,無論在政治、經濟、國防、安全,甚至個人隱私,都鉅細靡遺地暴露在美國各種情蒐工具箱的記憶體中,例如衛星覆蓋、電偵及推特、臉書電腦軟件驅動程式收集,全進了美國情報大資料數據庫。這樣美國尚覺不夠,還要派出學人到台灣各個政府機構任職,從中操控政府行政措施,直接收集情資。 在這種無孔不入,掌控他國全方位機密資料,最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對在位領導人及可能接任人的私領域。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要抓領導人的小辮子。 收集領導人私領域見不得人的事,比如陳水扁貪污七億,宋楚瑜在美國有五棟房子。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要選總統前,每個黨的候選人都要乖乖到美國去聆聽訓示,洪秀柱沒去聽訓,就被中途判決出局。當然不能說每一個候選人都有隱情,但去美國報到,也絕非只是趕流行吧!…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7
4月16日,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的梁國樹國際會議廳,民主文教基金會、對外關係協會和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共同舉辦了一場以《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為主題的研討會。除邀請政治學及國際關係相關領域的學者外,也有具外交實務經驗的退休外交官參與研討。 台海有戰爭、台灣被犧牲 研討會一開始,邀請考試院前院長、民主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關中發表主題演講。 關中2022年11月出版了《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他在自序中寫了一段話:「我個人一生醉心於研究美國外交政策,但我年輕時對美國美好的看法已完全破滅,美國的神話變成謊話,美國的民主變成笑話」,發人深省。同時,自去年8月初,因美國即將卸任眾議院議長的裴洛西訪台,引發史無前例的解放軍「圍台軍演」起,迄今兩岸瀕臨兵凶戰危的局勢未見和緩,「美國因素」即是其中的關鍵。也因此,對於去年底以來漸漸興起,但卻遭民進黨防堵與打壓的「疑美論」,這場研討會的宗旨正是要強調疑美乃有其理據,也期望民眾更加了解「美國利益優先」的國際霸權格局與現實。 關中在主題演講中,從「當前國際關係的特質」、「美國霸權」及「中美關係」三個面向,說明與分析美國霸權的本質及其如何牽動中美關係,並在最後的結論中強調,當前的台灣問題並非無解,但需要:一、美國尊重「一中原則」;二、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三、台灣放棄「反中、抗中」。他同時對當前的兩岸情勢做出警示,希望台灣民眾要相信「兩岸不合作,台海無和平;台海有戰爭,台灣被犧牲」。…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38
4月4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紐約法庭,拒絕承認曼哈頓地方檢察官對其提出的34項偽造商業紀錄和共謀的罪名,涵蓋他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壓制各種負面新聞的「追殺」計畫,包括支付緋聞對象、成人電影女星13萬元「封口費」。當晚,川普在海湖莊園向支持者稱,檢察官對他的指控是「獵巫」式的政治迫害行動,他將競選2024年總統。不論審理的結果如何,川普已成為美國首位遭刑事起訴的前總統,創下美國前所未有的記錄。其實,2021年初川普仍在任時,曾險遭依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被罷免,只是較少人知。 2021年1月6日晚,大批川普支持者衝入國會大廈,造成5人死亡,而原本將進行認證總統程序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被迫臨時中斷。晚上8點,聯席會議繼續召開,副總統彭斯宣布認證結果:拜登獲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232,拜登當選總統。 1月7日,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提議,彭斯及現任內閣成員應立即援引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川普。8日裴洛西又提出,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應採取積極行動,預防川普在下台前使用核密碼發動戰爭。川普引起憲法第25條修正案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作者:
劉曉藝
頁數:
41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國際場合公開直言:君子取財有道,小人巧取豪奪,而美國連巧取都不屑為,只有豪奪。就中國文化而言,「巧取豪奪的小人」是極為嚴厲的譴責,被譴責者不是羞愧得無地自容,就是怒目相向,想要討回公道,然而拜登、布林肯對此似乎都無動於衷。原來巧取豪奪乃歐美列強所優為、所樂為,他們自認為是名正言順的強人,巧取豪奪乃理所當然之所為,頗能凸顯中西文化底蘊的異趣。 泰西以巧取豪奪為雄 西歐先得工業革命之利,以堅船利砲征服環球,以「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之張目,以弱肉強食為當然,故以巧取豪奪為雄。大英帝國贏得海上霸權,所謂日不落國無非在展示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國人殖民澳洲虐殺原住民,血淚斑斑,號稱是白澳政策。白人殖民美洲,當地的印第安人在「追殺」的政策下慘遭清洗,銳減的人口至今猶苟活於「保護區內」貧苦度日,難以翻身。 美利堅建國之後向西擴張,並非進入無人之境,除追剿紅人,豪奪其地外,更巧取英、法、俄、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建國百年後,國界已自大西洋擴張到太平洋,而後向海外擴張,奪取夏威夷、菲律賓,加入歐洲帝國主義俱樂部,美青不遜於藍英。…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44
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5日應習近平邀請赴中國大陸訪問,受到高度禮遇。習近平除了在北京以隆重軍禮歡迎,並於7日在廣州松園接待馬克宏。習近平在三天內兩度會晤馬克宏,顯示大陸認為馬克宏來訪甚具意義。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馬克宏此行也向世界釋出了若干重要的訊息。 以國際合作取代相互對抗 馬克宏此行成果豐碩,除了中國航空器材集團與空中巴士簽署160架,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採購協議,中法36家企業也在製造業、綠能、創新等領域簽署18項合作協議,為法中合作開啟了新頁。充分顯現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不變真理。 對中國大陸而言,由於美歐國家自2019年起藉新疆人權議題對中共發動攻勢,引發世界反中風潮,並導致歐盟於2021年5月宣布暫緩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批,使歐中關係跌至谷底。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打亂了國際秩序,尤其歐洲國家深受其害。雖然美歐國家不斷軍援烏克蘭,卻未能止戰。戰爭持續使得歐洲國家能源短缺,通膨嚴重,經濟蕭條,不得不與市場廣大、實力雄厚的中國大陸重修舊好,以挽救本國經濟頹勢。德國總理蕭茲與馬克宏於去年11月及本年4月相繼赴大陸訪問,不但為德、法帶來經濟利益,也使得中國大陸水漲船高,一舉脫離國際困境。…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