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五缺六失中的台灣經濟|龐建國

困在五缺六失中的台灣經濟|龐建國

全國工業總會政策白皮書批評台灣的投資環境是「五缺六失」,前景黯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癥結是,台灣當政者一直不願面對現實,不肯善用大陸的成長動能。不務實的結果使得台灣困在「悶經濟」中,不斷向下沉淪。

2017114904

時序進入秋天,台灣經濟上半年的數據都已出籠,從各項指標看來,今年台灣經濟總體的情形還是一個字:悶!台灣經濟成長率陷入「保一」、「保二」的困境中已經好幾年了,馬政府無能解決,所以,下台。蔡政府呢?從蔡英文上任到目前的表現看來,不但沒有起色,往後恐怕還得往下沉淪。這種景況當然會引起工商業界的焦慮,這些焦慮則充分反映在全國工業總會於7月20日發表的「2017年政策白皮書」中。

「五缺」和「六失」

這份白皮書指出,當前台灣的投資環境有著「五缺」和「六失」的問題,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和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靈、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和國家失去了總目標。所以,無法吸引境內外的民間投資。更糟糕的是,問題還在惡化,明天不會更好。

台灣工業總會的這份白皮書分為10個單元來說明台灣經濟情勢的方方面面,分別是產業發展、能源政策、環境及安全衛生政策、公平交易暨消費者關係、賦稅暨金融政策、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和青年政策等10個單元。然後,整理出119個值得注意的議題,並提出了272項應興應革的建議。

這些分析和建議都頗切中時弊,不過,如果把視野放大,衡量其中的本末先後與輕重緩急,10個單元當中,台灣的對外經貿作為,尤其是兩岸政策的部分,恐怕才是台灣投資環境向好或惡化的關鍵因素。

任何產業發展或企業生存都必須面對規模效益的問題,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隨著互聯網運用和平台經濟興起,市場規模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更為顯著。台灣由於先天上市場規模不夠大,無法靠本身的市場縱深來支撐產業發展,所以,任何想要進入國際競爭的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都需要考慮到如何連結境外要素,建構或加入跨境的產品供應鏈,才能把市場做大,再進一步把產業做強。

大陸是台灣對外連結首選

講到連結境外要素,無論是從地理距離、語言文化、人脈網絡、優勢互補、或者動能大小來說,大陸都是台灣對外連結的首選。可惜的是,自從1996年台灣的領導人李登輝喊出「戒急用忍」的口號,否決了台灣以大陸作為腹地,建立「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之後,台灣就沒能好好地把握機會,作為大陸接軌世界的門戶和世界進入大陸的跳板,藉由大陸迅猛的成長勢頭,攜手同行,水漲船高。

結果,就是當大陸突飛猛進的時候,台灣低迷不振,兩岸的消長之勢越來越明顯。即使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由於他在兩岸政策上的「謹小慎微」,這種情況並沒有改善多少。現在執政的蔡英文更是把機會當威脅,寧可坐困愁城,推動找不到目標方向的「新南向政策」,也不願開放兩岸之間的門戶,讓台灣能夠有效運用大陸的活水。

對全球經濟情勢稍有概念的人都曉得,中國大陸在「互聯網+」的這一波新經濟浪潮中,立基於市場規模的先天優勢,加上豐沛的人才投入,躬逢其時,另道超車,已經一舉躍升到了領頭羊的位置,並且展現出後續領航的姿態。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忽視這股動能的強大,都會想方設法要把本身的競爭優勢,鑲嵌進以大陸為樞紐的生產網絡裡。唯獨台灣的執政當局,竟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難怪台灣的工商業界會心急如焚,炮火向內了。

兩岸關係惡化後果嚴重

站在台灣看海峽兩岸的消長變化,是很令人著急的。相對於台灣一直困在「五缺六失」當中掙扎,大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逐步見到了成效。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降一補」的推進,正在改變大陸的增長方式,強化大陸的經濟體質,為鋪陳「一帶一路」和領航全球經濟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我們看看海峽兩岸,一邊是「五缺六失」向下沉淪,另外一邊是「三去一降一補」向上提升,消長之間,台灣該怎麼辦?全國工業總會的白皮書說得好:「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與官方對話的停滯,將迫使產業界做出選擇,嚴重將使得資金外移、投資意願低落,以及本土人才外移等。」話講得很坦誠實在,但是,執政的民進黨和當家的蔡英文聽得進去嗎?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龐建國
  • pages: 12
  • 標題: 困在五缺六失中的台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