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吳國禎
司徒雷登在北京創辦了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卻在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後,因中國政治及美國對華政策的變遷而厄運纏身。如今,歷史終還他公允。
20世紀的前半段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動和發展的時期。固然孫中山推翻了滿清,創建了共和的體制,然中國卻仍處於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的局面;直到北伐成功,張學良雖據東三省但終歸順中央,中國才名義上達成了統一。但是,緊接著九一八、七七事變,日本全面發動對華的侵略戰爭,國土淪陷,人民塗炭。政局雖然如此,但中國社會並沒有停止前進發展的步伐。在教育領域,隨著北京、清華和南開等現代的大學創立,一股現代化的思潮逐步形成。這當中,由外國人創辦的燕京大學尤引人注目。
創辦燕京大學培植人才
燕京大學的創辦者和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那個年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司徒的父母來自美國,在杭州傳教大半輩子。司徒於1876年出生在杭州,在杭州長大,直到1887年才返美讀書。1904年,他攜妻子(Aline)再度來杭州教書傳教。1907年,司徒倡議美國長老教會興辦了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18年,經他多方奔走的燕京大學在北京成立(位於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址),司徒擔任校長,後任校務長。他為燕大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曾先後十次赴美(1922-1935)尋求資助,極盡艱辛,但成果豐碩。在他的努力下,燕大在美國逐步揚名。
司徒對燕大的定位說:「我們的目的,是以養成一種合作、建設、服務人群的精神以服務社會國家。…我們不要變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學校,也不要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名的學校,而是要成為『現在中國』最有用的學校。」他為燕京大學取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在司徒27年的校長任期內,燕大迅速發展。出版《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首次向世人介紹當時屈踞陝北共產黨情況而出名的史諾(Edgar Snow),就曾在全國首建的燕大新聞系授課。
日本全面侵華後,華北學生致力於愛國運動,但屢遭當局鎮壓。作為校長的司徒盡力保護學生,對於一些想前往延安的同學,司徒也盡力協助,以後在中共任要職的黃華便是其中之一。
近代中國對於西方的教會不僅關係複雜,衝突也相當嚴重。然而,今天,若秉持客觀的歷史來看待,司徒的背景雖源自美國教會,但他對於中國社會的變遷和革命始終採取同情、理解和支持態度,以及他在燕大的經歷,均說明他是一位隨著中國歷史發展一道前進,令人尊敬的教育家。
任美駐華大使遭不諒解
然而,歷史性的厄運也在等待著他。1941年,燕大被日本侵略軍關閉,同年12月,司徒成為階下囚,被關在北平的美國兵營長達3年8個月,直到1945年8月16日獲釋。1946年7月,以他和中國社會各界的密切關係,他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同時,辭去燕京大學校長一職。從教育轉為政治的角色轉換,他日後引為一生最大的錯誤。
抗戰勝利後隨之而起的國共內戰,複雜的國際和中美關係,就不是司徒個人所能掌握的了。1949年,就在國民黨全面潰敗之時,他建議美方和共產黨接觸。然而,正當他準備飛赴北平時,突然遭到華盛頓來電禁止。8月5日,美國發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8月18日,毛澤東為此寫下《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批評美國的對華政策。而司徒雷登在中國的名聲也從此墜入深淵,長達半個世紀。
司徒回美後便被禁止發言,受此衝擊旋即中風住院,之後由燕大校友傅涇波照顧起居,1962年在華盛頓去世,享年86歲。
生於杭州,葬於杭州
1946年秋,作為美國駐華大使,司徒曾返回杭州兒時住處,並前往雙親、弟弟的墓地掃墓。杭州市民對他熱情歡迎,並贈予他「杭州市榮譽公民」稱號。
司徒自稱是「一個中國人多過於是一個美國人」。晚年他立了遺囑,希望去世後歸葬燕大校園,和他的夫人的墓地相鄰(司徒夫人早於1926年去世,葬在燕大校園內)。2008年11月17日,司徒終於安葬在中國,但不是在燕園,而是在他的出生地─杭州北郊的安賢園內。其實,中央政府曾同意將他的遺骨歸葬燕園,只是北京大學有人反對,使得此事破局。
位於杭州天水橋耶穌堂弄1-3號的司徒雷登故居,為二層樓磚木造結構,是司徒的父母所造,司徒成長於此。2005年,故居經整理對外開放。「司徒雷登故居」六字由燕大校友黃華題寫。2007年,司徒的一些遺物從美國轉運捐贈給故居。故居保存良好,展出當年的辦公室兼書房、起居室、臥室、餐廳及「司徒雷登的中國名流印象」,「生於斯,葬於斯─司徒雷登的杭州情節」兩個陳列展,反映了他在中國的經歷,內容豐富。
司徒故居現在是杭州青少年學習歷史的參觀地。故居所在的耶穌堂弄豎立有司徒的半身塑像,並附其簡要生平。故居旁的天水堂教堂是司徒父親當年主持教會之處,逾百年的老屋,如今也整葺一新,供教友們使用。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78
- 標題: 尋訪杭州司徒雷登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