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衛隊神盾艦的性能分析│宋磊
日本身為海洋國家,其能源又高度仰賴海上運輸,對於海上安全格外重視。冷戰結束至今,日本配合自身的科技實力、區域安全評估,發展出強大的海上力量,其中神盾艦的成立備受矚目。
日金剛級護衛艦
1980年代末期,日本海上自衛隊有感於水面艦隊的戰力日漸老化,且為應付更為複雜的海上作戰環境,特別著手研製自身的神盾軍艦。神盾戰鬥系統主要的功能在於其自動化的戰鬥系統,能同時應付追蹤、鎖定、摧毀敵方來襲的彈道飛彈,依作業環境的不同,可分成「陸基系統」與「海基系統」。擁有神盾雷達系統的軍艦,其外觀最大的特色在於艦艏雷達的外觀呈現類似「盾牌狀」的模樣,一艘神盾艦配備1-2個神盾雷達系統,能同時具有自動、多功能目標鎖定的能力,美國、日本、南韓、中國、挪威等均有此設備。
金剛級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首次採用神盾系統的軍艦,「三菱重工」特別從美國引進神盾雷達的技術,首艘軍艦於1993年正式服役,配合當時的建軍政策,該級艦總共建造了4艘,至今仍是日本海上的主力之一。
整艘金剛級護衛艦的滿載排水量為9,485噸,標準排水量則為7,250噸,艦長161公尺、寬為21公尺、吃水為6.2公尺,最高航速為30節,成員編制為300名軍士官,配SPY-1D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與OPS-28D平面搜索雷達,武裝方面為因應海上防空的安全,配備1具5吋砲、90枚標準系列的防空飛彈、8枚魚叉反艦飛彈,數枚反潛飛彈等,整體武裝與雷達的配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代的神盾驅逐艦。
金剛級護衛艦的艦體設計,與美軍柏克級軍艦的前期(Flight IA)相近,艦尾能停放(無機庫設計)一架反潛直升機,雖然其艦體設計無法攜帶多餘的直升機油料,導致反潛直升機的飛行/作戰距離無法與母艦同行,但該艦能透過OQS-102艦艏聲納、OQR-2拖曳聽音聲納陣列執行反潛作戰任務,也算是彌補了反潛直升機無法與母艦遠航的缺點。
愛宕級護衛艦
日本深感第一代護衛艦的戰力仍無法涵蓋全日本海空域,進入21世紀初期後,便又計畫興建新式神盾護衛艦,愛宕級護衛艦級就是在該背景下誕生的。
愛宕級作為新一代的護衛艦,由「三菱重工」建造,在雷達系統上,換裝神盾系統Baseline 7 phase 1 型,艦身用美軍「柏克級Flight 2A版本」加以改良,總滿載排水量來到10,000噸,標準排水量為7,750噸,長度為165公尺、艦寬21公尺、吃水6.2公尺,最高航速為30節,人員編制也是300人。
在武裝配備上,因艦體較前期長,能攜帶96枚標準系列的防空飛彈、8枚日本製的90式反艦飛彈、2門20mm方陣快砲、6枚MK-46魚雷,又為使整艘軍艦的重心可以平衡,愛宕級護衛艦的飛彈數量為艦艏64枚、艦尾32枚,艦體的主結構以匿蹤的形式設計,使得整艘軍艦在外觀上較美軍柏克級神盾艦低矮,艦體載彈量因船身設計而提高,該艦僅能攜帶一架SH-60K反潛直升機。
受到日本當時國防預算的限制,最終僅建造了2艘愛宕級護衛艦,加上金剛級,總共有6艘護衛艦,但日本防衛省認為日本最終需要8艘神盾護衛艦,因此在2010年中後期,便著手研製更新一代的護衛艦。
摩耶級護衛艦
日本防衛省2013年的防衛大綱明確指出,北韓的核武與彈道飛彈依舊對日本構成巨大威脅,加上前兩期的神盾艦數量有限,無法防衛日本綿長的海上生命線,為此「日本海洋聯合公司」於2017正式開工,首艘摩耶級護衛艦於2020年服役,第二艘則在2021年服役。
從外觀上來論,摩耶級的設計,仍以美軍柏克級神盾艦的「Flight 2A 技術增進型」為藍圖;在雷達戰鬥系統上,配備美軍神盾最終版的神盾BMD5.1版本,能發射標準三型Block II版本,射程高達1,200公里,射高超過1,000公里,飛彈飛行速度高達13馬赫,足可攔截敵軍的彈道飛彈。兩艘摩耶級護衛艦的服役,大幅強化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海上區域防空攔截能力。
因配備新式神盾雷達與新的艦體,摩耶級的滿載排水量高達10,250噸、標準排水量8,200噸,外型最大的特色在於配屬一具隱形桅杆,上頭安裝SPQ-9B水面雷達,並以「混裝模式」配備此艦,配有2具傳統的燃氣渦輪與2具柴油發電機,能降低航行時的噪音與燃料。艦長170公尺、艦寬21公尺、吃水為6.2公尺,航速超過30節、人員編制超過300人,武裝包括一門62倍口徑127mm砲、98枚標準系列防空飛彈(前64、後32)、8枚反艦飛彈與6枚魚雷,艦尾能攜帶一架SH-60K反潛直升機。
近年日本對第一島鏈的安全更為重視,一方面與中國在軍事上持續競爭,二方面日本海上生命線也的確需要海上自衛隊的護航,8艘神盾護衛艦不僅是海上自衛隊的骨幹,隨著北韓核武、長程彈道飛彈的技術突飛猛進,也直接加深日本的核武恐懼,監視、反擊北韓飛彈的威脅,亦成為日本神盾艦的任務之一。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宋磊
- pages: 82
- 標題: 日本海上自衛隊神盾艦的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