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NO.118 │ 超級三腳督正式開打
5月20日,蔡英文主持「執政七年,重新定義台灣,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記者會。蔡指出,台灣向全世界展示了自我防衛的決心;但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非和平方式片面改變現狀;現在的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有關鍵角色。 蔡英文高喊「讓世界重新看到台灣」,顯然是自以為,在她執政7年後的台灣,在對外關係上大有突破,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在國際空間方面,2016年台灣尚有22個邦交國,現只剩下13個;2009-2016年台灣連續8年以觀察員身分進入WHA,2017年後未再踏入會場一步。各國大小官員絡繹不絕來台作秀,但台灣在擴展國際空間上卻一無所獲。 在兩岸方面,2008年兩岸三通直航後,曾經每年有一千萬人次來往於兩岸之間,兩岸關係也邁入和平發展期。2016年至今,因受到人為障礙及疫情的影響,兩岸交流合作大幅下降,兩岸關係也轉趨複雜嚴峻,大陸今年4月對台發起貿易壁壘調查,台灣民眾都擔心ECFA會被中止,使不振的經濟雪上加霜。 在安全方面,台灣如今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區」,美國兵推結果顯示,不論哪方輸贏,台灣都將成為廢墟。蔡英文說「台灣有自我防衛的決心」,但從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及民調可知,年輕人拒絕當砲灰,反對延長兵役及修改《全民動員法》。…
作者:
紀欣
頁數:
1
許多老年人沒有三高,也有二高;沒有二高,也有一高。無論哪一高,都是慢性病,幸而都有藥物可以帶病延年,但百年後終必歸土,這是自然的規律。台灣的政治慢性病則是靠偏安來苟延殘喘,偏安即使超過百年,也有曲終人散之日,這是尚無例外的歷史規律。 「一中」緊箍咒擺脫不了 台灣的緊箍咒是一中框架,全世界都承認「一中」。美國最挺台灣,但堅持「一中政策」。無論「一中原則」還是「一中政策」,都是「一中」。政策是原則的執行,如無原則,何來政策?更何況台灣仍奉行「一中憲法」,只是政客就是不承認「一中」,台獨尤其恨之入骨。民進黨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該黨雖然兩次執政,但並未宣布台灣獨立。 台灣既未宣布獨立,也無哪一國承認台灣國,何需取名?更何況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國號,名原有主,如何僭越?總之,雖想擺脫「一中」,但揮之不去,就像擺脫不了三高一樣。「一中」的緊箍咒明明套在頭上,牢不可脫,卻高喊沒有緊箍咒,自欺欺人而已。 民進黨不吃良藥吃毒藥…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6
美國政府打算依「總統撥款權」,援助台灣5億美元、大約折合台幣153億的武器,稍微想一下,必定能夠領悟到,不要錢的東西其實最貴,美國這個援助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什麼好心。 美國對外援助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介入對方,要將對方變成它的藩屬。拿人手短,當自己沒有能力,必須依賴外人的援助時,難保主動權及行動自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人不會平白無故給台灣五億軍火,它要台灣做的就是為它擋下中國大陸,為美國的利益當砲灰。 國府撤退到台灣、韓戰爆發後,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開始進入台灣,但援助台灣的同時,美國大使館處處干涉台灣內政,甚至不准台灣採行徵兵制。1960年代美國更曾用斷絕援助為手段,箝制蔣介石的對大陸軍事行動。台灣確實從美國得到經濟援助,卻失去了政治自主。 美先援助南越後撒手不管 接受美援的國家,最悲慘的例子大概就是南越政府了。吳廷琰擔任南越總統時,美國一手扶植,幾近是傀儡政權。艾森豪總統曾請吳廷琰到華府訪問,親自到機場接機,雙方關係看似融洽,但美國拉攏吳廷琰的目的是意識形態作祟,要南越在中南半島替美國阻擋共產勢力擴張。但美國阻止了越南人反對殖民主義,追求統一的理想,這樣不公不義的戰爭,最後當然失敗收場。…
作者:
高靖
頁數:
8
5月1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中天新聞台換照訴訟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未依照2018年的「法定」審查辦法進行評分,卻自行創設規則來審議,形同改變執照的核發標準;判決原處分違法,撤銷不予換照處分。惟此案尚可上訴。 本案件涉及憲法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層次,更涉及行政獨立機關的職權與司法審判機關職權的衝突,格外受到社會各界矚目。中天新聞台在2020年依規定提交換照計畫書;不料,NCC以突襲的方式舉行聽證會,且在會前,三度拒絕聲請閱卷,導致當事人蒙受不平等待遇。 NCC審核中天案不合法 其後聽證會引用《行政程序法》的行政鑑定,但NCC選任的7位鑑定人中,竟有5位中途離席,嚴重剝奪了當事人依法對聽證鑑定人發問的權利。同年,NCC便火速決議不予換照,迫使當事人退出有線電視原本的52頻道。事後中天新聞台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不予換照的處分,以及應作成准予換照的行政處分,同時給付79億多元的損害賠償。 近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合議庭的判決,反映憲法保障言論自由及其傳播方式,應依其特性,而有不同保護的範疇及限制準則,國家可以依據憲法第23條制定法律為適當限制,但縱然《衛星廣播電視法》僅在確保業者善盡責任,但即使規範立法裁量,也不可逾越憲法所容許的範圍;此為法治國家「依法行政」比例原則的適用。…
作者:
吳威志
頁數:
10
教育部於2019年提出「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並成立USR推動中心,擬將人才培育、學術發展和科技研發等功能,與地方建設需求相結合,以期達到學以致用、促進地方發展的目的。筆者則認為,大學應關注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並響應「校園淨零倡議」。 2015年9月25日,超過150國的領袖在聯合國大會通過「轉型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92條,其中第59條提及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12
5月17日國民黨終於完成2024總統大選提名工作,一如外界預期,提名了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國民黨參選。同日,台灣民眾黨也完成黨內程序,提名黨主席柯文哲參選,再加上4月民進黨就已提名賴清德代表參選,三黨提名人終於各就各位,準備起跑了。 郭粉未必會就此罷休 國民黨之所以拖到5月17日才正式提名侯友宜,關鍵在於郭台銘的參與競爭,以郭台銘的分量,他的介入絕對是重磅的,果然從他年初宣布爭取國民黨提名以來,整個提名作業過程就開始複雜化。雖說各種民調紛紛顯示,郭台銘的支持度低於侯友宜,可是郭的追趕速度不慢,特別是在最後兩周,郭開始動員地方政治山頭,也舉辦了四場大型群眾造勢活動。一時之間,國民黨到底會提名誰,還真讓人有點說不準。 最後雖然還是提名了侯友宜,郭董也遵守事先的承諾表示支持與祝福,可是郭粉顯然還是有一肚子的委屈,因此一些原先不為外人所知的所謂「幕後消息」不脛而走,這顯示,郭董雖或有意吞下失利的苦果,可是郭粉顯然不肯就此罷手,因此,國民黨是否能如表面一樣團結一致面對大選,客觀地說,問題還真是不小。 徵召提名居然沒說明辦法…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4
郭台銘在國民黨初選失利後,到日本散心三天回到台灣,再度給予政壇許多想像空間。不過,郭台銘戰力不如人的事實擺在眼前,雖然在金門發表了「和平宣言」,但在面對同樣來自科技產業界曹興誠的質疑,卻無法正面迎擊,相當可惜。 郭台銘從政之路走來跌跌撞撞,正如曹興誠所言,「你讓一個廚子去馴獅子,會不會要了廚子的老命呢?」點出了政治和商業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曹興誠從一個生意人轉型為「八不居士」,接著則靠古董買賣轉型成「文化收藏家」,現在又靠著罵國民黨、罵「阿銘」成為「時事評論員」,讓人看到另一個廚子正在揮動鍋鏟。 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按照曹居士的邏輯,郭台銘主張和平,反而會讓台灣處於危險之境。不知曹居士是否同意全世界列強分配利益的邏輯,本來就是看拳頭大小,有時幾個拳頭加在一起,還會展現聯合的力量,如同G7發表的聯合宣言,表面上是維護自由民主價值,但對弱小獨立國家或地區,可真的是可畏可敬的拳頭呀! 曹興誠針對郭台銘提出「我不獨,你不武」的論點,寫了第一篇文章,質疑郭是自己認為台灣不獨,就可以換來中共不武,甚至可能和中共有所默契。曹還刻意用感性語調喊話:「你我都不是國民黨權貴後代,令尊是警察,我父親是中學教員,我們都是白手起家的人,所以我們都沒有任何理由反對過去的台獨民主活動,反而應該感謝台灣的民主前輩,讓我們今天享有完全的自由,免於政治迫害的恐懼。」…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16
民進黨執政以騙,失敗已昭然若揭,賴清德形象有走壞的跡象。照理說,客觀形勢有利於國民黨,但此次提名作業違反民主原則,有朱立倫與侯友宜聯手玩弄郭台銘的現象,引起郭的支持者與反朱人士強烈反彈,侯又論述能力不足,承接客觀形勢的主觀能力堪憂。 5月17日,國民黨一如預期正式提名侯友宜為2024年總統候選人。同日,郭台銘正式發文「我將信守承諾會盡最大努力支持侯市長勝選」。由於明顯被耍,必不好受,郭走避520誓師,其支持者與不少韓粉反應激烈,最終會是什麼情況,可能還要觀察。 國民黨自主團結才能贏 在三腳督的競爭格局,近來多家民調中,賴清德常居首,次為侯友宜,柯文哲第三,柯、侯差距僅僅幾個百分點,兩人支持度總和又遠超過賴的支持度,便有必須「藍白合」,才能打敗賴清德,下架民進黨之說。 柯文哲多次說過,「國民黨和民眾黨DNA不同」或「DNA不一樣很難結合」之類的話,總統選舉又涉及民眾黨在立法院的存亡與席次,總統候選人越能修理藍綠兩黨,就越能拉抬整黨的氣勢,「藍白合」對民眾黨基本上是一劑自殺毒藥,同時會讓國民黨受柯的掣肘牽制,施展不開,也極為不利。…
作者:
朱駿
頁數:
18
5月17日,國民黨宣布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選舉,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一改前次競爭提名時的表現,不但展示高度、承擔、遠見和氣度,在金門提出的兩岸「和平宣言」,更是藍營近來關於解決兩岸危機的最佳方案,獲得兩岸高度讚譽。反觀侯友宜,既要面對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夾擊,又得化解深藍的異議,以及外界對他論述能力的質疑,選情展望不容樂觀。 為免遭黨內外非議,此次國民黨擬訂民調、黨籍縣市長意見、立委及立委參選人意見等三項參考指標,作為徵召依據;郭台銘在4月18日表態參選時,黨中央就已告知郭,會依據這三項指標來評量。 根據國民黨5月17日揭露的資訊,三項指標中,侯友宜全數勝過郭台銘:第一項13位黨籍縣市長(不含侯友宜)有高達10人支持侯友宜,僅有1人力挺郭台銘,另1人未表態;第二項57名黨籍立委及立委提名人中,支持侯友宜為22人、支持郭台銘有13人,剩下22人未表態;第三項民調部分,經過內部及外部綜合評比,侯友宜獲51.15%支持率,郭台銘則為48.85%,侯勝出2.3%。 郭台銘信守原則雖敗猶榮 郭台銘此次捲土重來,一改前次作風。起跑前,先對前次競爭對手韓國瑜致歉,也表示上次選後退出國民黨是「年輕氣盛衝動」。如同郭台銘在臉書上的自我告白,此次捲土重來期許自己做到三點參選原則:(1)只提最高層次的政策討論意見;(2)絕不訴諸負面攻訐手段;(3)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宣揚和平、繁榮、清廉價值理念,與取得提名同等重要。…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21
5月17日國民黨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在獲得郭台銘董事長的支持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藍白能不能合作的考驗。柯文哲已提前宣布參選2024總統大選,擺明了民眾黨要走江湖路的決心,2024這場總統與立委選舉,已確定將呈現「三黨鼎立」的渾沌局面。 由於國民黨的初選之亂,導致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支持度下滑,與民眾黨的差距拉近,雖然國民黨內不斷呼喊藍白合才能打贏這場選戰;然而藍白真能合嗎?國民黨又準備拿什麼籌碼來談呢?政治是可能的藝術,政治也處處充滿不可能;藍白合牽引的,不僅僅是「下架民進黨」這個命題,更關乎藍白兩黨未來的發展與命運,可不是隨便的一兩句話即可妥協的。 民眾黨已站穩第三勢力 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喊出非綠陣營大團結,2024年下架民進黨的口號後,藍白能不能整合,共同對抗執政黨,就成為此次總統與立委選舉的重要議題之一。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政治操作終非算術習題,1+1未必等於2,再說民眾黨如果要封侯進爵,跟現階段聲勢領先的民進黨合作,不是更快更好嗎?如果國民黨只是以國家大義的角度,想要呼攏柯文哲來合作,未免一廂情願,又完全無視政治是權力交換的本質了吧。 所謂「勝選才是硬道理」。民眾黨在柯文哲的兩任市長任期,以及高虹安攻下新竹市長寶座後,在台灣民意市場,已是擁有至少15%支持度的政黨;雖然不足以自力稱王,卻儼然具有混亂局勢,扯後腿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去年台北市長選舉,白色力量雖不能再取台北市長大位,卻能讓民進黨陳時中無法如願攻克台北城的原因。…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24
在經過逾一個月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新北市長侯友宜的激烈競爭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終於徵召了侯友宜,但他的兩岸路線備受各界質疑。他在面對新北市民進黨市議員質詢時曾回應:「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台獨」,並指稱「中華民國現階段僅涵蓋台、澎、金、馬」。 對此,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制度不同並非統一的障礙,也不是分裂的藉口」。試問: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您不要「一國兩制」也不要「台獨」,那請問你要什麼?再說,侯友宜一直強調要守護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憲法規範的主權僅有台、澎、金、馬嗎? 除非侯友宜是在選民進黨的總統,那麼說「不要台獨」,就是騙人。侯友宜在回應市議員質詢時,又表示:中華民國的前途當然是由2300萬國民來決定。民進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就主張「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侯友宜難道真的是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侯友宜既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就應該勇於遵守憲法規範: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台、澎、金、馬的自由地區,以及大陸地區。侯友宜強調自己是學法治的,那怎麼可以不懂中華民國憲法?怎麼可以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怎麼可以提出「杯水論」? 依照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特別法律就是《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該條例第2條定義「大陸地區係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之所以稱「兩岸」,而不是「兩國」,就是指台、澎、金、馬及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作者:
孫榮富
頁數:
27
5月17日,國民黨中常會確定徵召提名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據了解,黨主席朱立倫在徵召名單揭曉前的關鍵48小時,兩度與郭台銘會面,並安排侯友宜到場,最後朱郭侯「三方會談」共同討論,最終達成侯友宜代表參選總統的決定。不料,媒體人黃光芹18日一連串爆料朱、郭會的內幕,19日立委陳玉珍也證實了黃光芹的爆料屬實,又為國民黨的大選情勢再掀波瀾。 回顧國民黨過去半年的提名過程,外界對朱立倫的角色諸多質疑,不少藍營支持者懷疑朱立倫私心自用,雖然民調落後,但引進郭台銘,意圖「做掉」民調一路領先的侯友宜。事實上,今年過年前後,侯友宜在各項民調均領先,國民黨就有意徵召,然而,誠如智庫執行長柯志恩日前證實,因侯友宜堅持要等到在新北市議會做完報告後再說。2月8日,郭台銘提出「在等國民黨的一套辦法」,不少挺郭反侯人士就運作讓郭台銘回國民黨參選。 面對這樣的狀況,朱立倫無法直接徵召侯友宜,又不能拒絕黨內要求郭台銘參與的聲音,因此只能將壓力與委屈往肚裡吞。但等到侯友宜表達有意投入選舉時,郭台銘又提出給他30天衝刺時間,為了團結,朱立倫也只能在侯友宜總質詢結束後公布結果。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雖已確定,但朱立倫與侯友宜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許多工作都有待完成。筆者認為,朱主席至少要盡快完成以下「三合」任務,而對侯友宜的建議則要做「三點」工作。 朱立倫應做「三合」任務…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28
2023年的大陸對台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召開,這是王滬寧任全國政協主席、宋濤任國台辦主任後的首次對台工作會議,而且是在兩岸恢復交流,但台海情勢仍波濤洶湧下的對台工作會議。會議內容既延續了以往對台工作的內涵,更有對兩岸新形勢的工作重點。台灣應該準確掌握其中的契機,尋求和平與發展的關係。 對台工作的延續與增進 回顧前三年的對台工作會議,2020年會議表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深悟透習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2021年會議主張,深入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應變求變、克難前行;在2021年11月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決議提出「總體方略」一詞後,2022年的會議指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以及黨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從學深悟透、應變求變,到守正創新,可見大陸對總體方略,從認識、應用到創新,要求對台工作的深度要強化。 今年更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總體方略是習總書記就對台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既然是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而且是因應台海與國際的當今變局,就需要從點、線、面,縱向與橫向,宏觀到具體,完整、準確、全面的貫徹落實總體方略。 內容可以說,包括了推動新時代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干涉,團結台灣同胞共同致力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牢牢地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展現時和勢在大陸一邊的積極性,堅定不移推進國家統一。…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30
進入2020年後,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美中衝突,持續深深地攪動世界。在美國圍堵中國戰略的影響下,民進黨加緊利用執政優勢,將台獨冒險活動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強調兩岸「融合發展」與堅持「反台獨」是其要義。 自1987年開啟互動與交流以來的兩岸關係,在國際干涉勢力與分裂勢力的緊密勾連和一系列挑釁下,目前處於最低。台獨分裂勢力與國際反華勢力勾連,造成了什麼樣的危險?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變化產生何等影響?兩岸民間應如何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作用?筆者下面提出幾個觀點。 觀點一,在中美框架下看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 從1972年尼克森破冰之旅算起,中美之間的往來已有50年歷史。中美關係框架下的台灣問題,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也是在中美博弈中,「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說法的由來。因此,從歷史縱深出發,自1993年「汪辜會談」以來,兩岸之間的一連串涉及美國因素的歷史事件進行探討,有其價值。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中美在關係正常化和建立外交關係時,雙方達成了一項默契而明確有效的諒解。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取消對中華民國(ROC)的承認。美國官方承認並「認知到」(acknowledge),PRC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作為讓步,中國將和平統一列為首要任務。…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2
2024年總統選舉,藍綠白三黨已推定人選,國民黨徵召侯友宜、民進黨推賴清德主席、民眾黨提柯文哲;他們都擁有高知名度,也各有支持者,極似去年的台北市市長選舉。但2024年的選舉,不僅要選出有能力又廉潔的候選人,關鍵更在於候選人是否可以抓住經濟規律與兩岸和睦這兩項大政策。 2024年台灣需要能運籌得宜的領導人,因為一榮俱榮,否則一損俱損。 台灣的問題出在經濟 30年前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柯林頓贏了尋求連任的共和黨老布希;柯林頓在選舉時有句常被引用的標題:It's the…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34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自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近來補充他的兩岸政策為「反共不反中」,雖不知其具體內容,但看得出來他想降低台獨色彩。相較於國民黨提名的侯友宜,雖公開表明「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及「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卻怕沾上認同「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也讓人摸不清他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到底和民進黨有多大差異? 從字義上看,賴清德的「反共不反中」,其實與蔣經國時代「中共非中國」論述的理路一致。但經國先生當時因中共推動改革開放,並和美國建交,同時還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口號。然而,賴清德的「反共不反中」不可能為兩岸帶來統一,他不僅不認同「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連「中華民國」也沒提出過。 「反共」要反什麼「共」? 日前,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以〈曾經反共的國民黨為何被冠以「親中政黨」之名?〉為題投書《東洋經濟》,文章中對兩岸關係的起源和發展,做了歷史脈絡的回顧,並介紹了國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兩岸政策。該文標題雖然提到「反共」和「親中」等關鍵詞,卻未進一步介紹何謂「共」,及其與「中」的關係。 易言之,國民黨當時所反的「共」,和現在的「共」還一樣嗎?而國民黨究竟如何看待文章中的「共」和「中」?若作者在這部分也能有所介紹,或許可幫助讀者了解兩岸問題的本質,並大致可看出,賴、侯二人目前的兩岸政策,為何讓人感覺「話總是只說一半」?…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36
5月召開的中共年度對台工作會議,新接手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表示,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與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令聽者無不感到大陸對疫後開展兩岸工作,傳達了某種軟調子的善意。 中共今年度對台工作的原則和方向,在去年中共二十大已定調,這次對台工作會議召集了中共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各地涉台事務負責人出席,傳達對台工作具體計畫,是屬於戰術層面的部署。 吾人若咀嚼王滬寧這番「與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的說法,大概可以理解為,大陸希望開展有意義的、具實務性的對話和交流;這就是說,交流的「質」比「量」重要。過去若干走過場的、大堆頭的、行禮如儀的形式上交流,可能已經完成階段性的目標,不再是未來交流的重心。換言之,新一屆對台工作的核心,看重具有相互理解、具有溝通價值的互動,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成為朋友,則需要雙方有「誠意」與「相互理解」。 疫情三年以來,台灣不論過去和大陸多熟悉、交流多頻密的人士,都不能不承認,有一大段日子沒有踏上大陸,現在恢復交流,難免有興奮之情。惟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反間諜法》,擴大了間諜行為的定義,這是否會對某些人產生「寒蟬效應」還有待觀察。 兩岸要大交流,要成為朋友,兩邊都得有容得下異音的雅量。既是面向社會各階層,就不適合只限於「同溫層」的人。換言之,如有人在台灣大鳴大放,到了大陸就統一口徑,這又算得上是「大交流」嗎?既是「朋友」,就應該講真心話。…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38
5月9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爆料,在疫情嚴重之際,李大維電告他:「大小姐說你還是不要買了」,沸騰了台灣政壇。 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在第一時間趕緊出面否認這件事,其實總統府這樣賴帳只是畫蛇添足,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為當時蔡政府不僅擋下了東洋製藥公司已到手的BNT疫苗,後續更要求鴻海、慈濟不要買BNT,佛光山不要買莫德納疫苗。之後高端疫苗來不及研發生產,疫情又十分險峻,最後才在郭台銘要求會見蔡英文,問題才得到解決,但這期間已浪費了一個多月的黃金救援時間,也就是說,蔡的冷血讓台灣白白多死了800多人。 這件事就算郭台銘不爆料,絕大多數台灣人都還記得,郭的爆料只是讓這件骯髒事更加確認而已。總統府否認,徒然造成人民反感,也讓人知道民進黨根本沒有反省能力。 一個說謊成性的政府是無法獲得人民信任的。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人民對國家的信任,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徙木立信」,也是因為獲得秦人信任,自然而然團結一心,造成秦國統一的大業。 府方攔阻的粗糙過程讓人看了拍案驚奇。而這其中最讓人民感嘆的是,當時總統府秘書長李大維竟採用封建用語對郭台銘下達懿旨:「大小姐說你還是不要買了」。只是,我們奇怪的是,孫中山革命成功已112年,「大小姐」這種封建產物、帝王時代的餘孽,為何仍會在台灣政壇上出現?不過,李大維不用「蔡英文總統」,而用「大小姐」,市井倒認為,這非常貼切蔡英文的脾氣,可說是襯托得入木三分,恰當無比,十足到位。…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9
從今年1月起,日相岸田所有外訪行程都在鋪陳5月的G7峰會,其戰略目標是要抬轎美國,並夥同西方及「全球南方」國家,對抗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只是與會國家、組織各有各的立場及盤算,致使廣島峰會頗像個大秀場。 5月19-21日,2023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正如預期,日、美聯手將峰會操作成反俄援烏、反中「經濟脅迫」的秀場,表面上說要營造「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實際上卻在阻礙國際和平、搞陣營對抗、破壞地區穩定、壓制特定國家的發展。但作為峰會主人的日本首相岸田,因擔綱了一系列主秀,個人政治聲勢再起。 岸田親自謀畫G7布局 G7於1970年代中期成立,原先一直是處理全球經貿問題的舞台,成員國的經濟排名亦皆名列前茅。但進入21世紀以來,除美國仍獨占鰲頭外,其他成員的經濟規模都相對大幅下滑;國際貨幣基金今年4月的數據顯示,「金磚5國」2020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總貢獻,超過了G7國家。而這20多年,G7插手國際政治、軍事也逐漸增多,今年特別顯著。 岸田曾說,這次是日本最重要的一次G7。1月上、中旬他連續訪法、義、英,然後轉往北美的加、美,為G7打底。唯一沒去的是德國,因為蕭茲2022年4月上任不久曾訪日,今年3月又去了一趟東京。…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0
在中國強烈反對「脫鉤斷鏈」後,歐美對華政策的口徑近來出現重要變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及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都明確表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但又強調將在對華關係上,致力於「去風險化」(de-risking)。 「去風險化」字面意思是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造成的風險,聽起來無可厚非,相較於簡單粗暴的「脫鉤」二字顯得理性溫和,但實質上,「去風險化」與「脫鉤」,只不過是從全面脫鉤轉向選擇性脫鉤,從泛安全化轉向精準安全化而已。「去風險化」的背後是,歐美等西方國家與中國信任的缺失與競爭的演進。 表面要降低對華過度依賴 2023年3月30日,馮德萊恩訪華前,在布魯塞爾首次就歐盟對華關係「去風險化」做了較系統的闡述。她指出,歐中之間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與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洲的利益。在她看來,雙方大部分商品和服務貿易是互利和「非風險性」的,但在貿易和投資的某些領域,中國對歐盟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因此,歐盟處理對華關係將聚焦「去風險化」。馮德萊恩重點羅列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歐盟要讓自己在健康、數位、清潔(淨零)技術等產業部門,變得更有競爭力和韌性,為此必須在一些關鍵原材料領域,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目前,歐盟90%以上的稀土、鎂和鋰的供應來自中國市場。…
作者:
胡勇
頁數: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