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決堤先例八年抗戰就有│高靖

洪水決堤先例八年抗戰就有│高靖

烏克蘭第聶伯河水壩遭不明人士破壞,引發洪水氾濫成災,俄烏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破壞水壩。其實,戰爭期間製造洪水,在中國八年抗日戰爭中就曾發生過。1938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將黃河決堤,想藉著洪水氾濫成災,拖延日軍進攻,但這場洪災造成數十萬無辜民眾傷亡,當時國府指控是日軍所為,一直到戰後才真相大白,的確是國府所為。

20220301584083476964

蔣介石生前所留下的相關文獻與檔案,未提及85年前的黃河決堤是何人所為,僅有一些當時如何賑濟災民的紀錄。根據戰後日本官方編修的侵華戰史,黃河決堤非日軍所為,日軍有兩個陸軍師團因黃河決堤受到水災圍困,攻擊前進的力道頓挫。

日方資料顯示非日軍所為

根據日本防衛廳在1976年編修的侵華戰史所記,1938年6月12日,中牟西北邊的三劉砦與鄭州北方的京水鎮一帶,黃河南岸堤防決堤,黃河水朝東南方奔流,從中牟到朱仙鎮、尉氏、太康,甚至遠到蚌埠,都受到影響。13日,日本陸軍14師團因洪水圍困,第二軍調遣第5師團、10師團、114師團所轄工兵部隊,集中起來運用這些工兵,協助14師團自災區撤退。15日尉氏周邊16師團也受水災影響,工兵再度轉往16師團所在災區,協助部隊撤退。

7月7日16師團脫離洪水氾濫地區,14師團6月23日集結開封,駐防開封與蘭封一帶,協助黃河治水的警備任務。日本陸軍部隊遭水災圍困動彈不得,從6月16日到24日期間,還需要日本陸軍航空隊出動大量飛機,協助空投補給軍需與醫療物資,提供遭洪水圍困的兩個陸軍師團共61.5噸物資。

除了人為的黃河決堤氾濫成災外,當時華北的氣候變化,也造成河水嚴重氾濫。根據日軍戰史記載,黃河決堤之前的5月30日,山西南部與河南方面豪雨成災,平漢鐵路經過漳河、淇河的鐵橋被巨大的洪水沖走流失,同蒲鐵路也受到很大的損害,造成日軍補給困難,當時日軍部隊遭遇到斷糧的慘況,只能吃野狗、野貓與野草充飢。

由日軍戰史可知,黃河決堤帶來的水災對日軍攻勢影響很大,甚至造成部隊動彈不得,需要工兵救援。當時國府宣傳日軍炸毀黃河堤防,明顯不符合軍事常識。

決堤決策過程真相難辨

從蔣介石生前所留下的各種個人文獻,不容易查到究竟是誰決定以黃河決堤,拖延日軍進攻。有一說法是戰前德國軍事顧問向國府提供的軍事意見,俄國學者潘佐夫最近出版的《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引用曾經來台講抗戰史的歷史學者拉莉(Diana Lary)的論點,黃河決堤是因國府迫於情勢,不得不為的決定。

或許是因洪水當時造成極大傷害,很難在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或他個人日記中,找到黃河決堤的決策細節,但蔣於1938年6月6日寫下:8月以前雨季水漲,敵或不敢急攻武漢,故我應及時整理內部,增強實力,待時乘機,再圖反攻。6月10日,電楊森,安慶機場應速根本破壞,最好灌水成湖,使其不能作用,安慶東西各區堤防壩,凡於我軍事有利者,從速準備掘堤放水,以阻止敵軍前進,12日又電楊森,限三日內負責掘毀,使成為沼澤。

從蔣介石給楊森的電報可大致推敲,利用河水氾濫的確是國府有意採取拖延日軍前進的戰術之一,但安慶是長江一帶,與黃河決堤不同。

1938年6月14日,程潛以電報報告蔣介石,黃河決口,水流已到白沙河北,距隴海線僅10餘里,民眾流離,日來西遷不絕,除電豫省府轉示設法收容外,擬懇轉電行政院速辦賑濟為禱。這是程潛希望政府趕快解決災民問題,多日後的26日,蔣介石收到有關災情與水勢的報告,27日會議商決安撫賑濟事宜,詳情另報,黃水據22日查報,扶溝境深約八九尺,寬五六十里,西華境深約三四尺,寬二三十里,難民多未遠離,安撫、收容、疏散當同時並進。

20220301584083476963

代價大但可拖延敵人進攻

黃河決堤發生在武漢會戰之前,雖然造成數省民眾的嚴重災情,但在軍事上產生相當大的效果,拖延了日軍一段攻擊時間,但代價慘重,直到抗戰勝利後,才開始修復破損的堤防。

第聶伯河水壩最近遭到破壞,受到影響較大的是俄羅斯軍隊與俄羅斯占領區,但同一時間也是烏克蘭軍隊積極籌備轉守為攻的階段,若從中日抗戰的戰史來看,攻防雙方,防守方面製造地理條件的困難,拖延敵軍進攻的力道與速度,是比較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個破壞聶伯河水壩的攻擊行動,究竟是俄羅斯或烏克蘭所為,其實不難判斷。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76
  • 標題: 洪水決堤先例八年抗戰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