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寓教於樂的大林古戰場巡禮活動|張健豐
在2016丙申年即將逝去時,作者和嘉義大林的南華大學舉辦「大林古戰場巡禮」導覽活動,其中,也規劃了和兩甲子前雲林大屠殺有關的鐵國山抗日,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解說1895乙未年抗日戰爭。
2016年10月,正逢近兩甲子前日軍大舉入侵我故鄉嘉義大林的月份。我選擇在該月出版拙作《東武天皇在台灣戰死‧探訪北白川宮遺跡》紙本書,並於該月29日,也就是日本官方28日宣布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南病死的次日,在故鄉發表這本新書。這時我的年紀正好和北白川宮來台時,一樣年近半百,感慨頗深。會中,除感謝曾經幫我探訪北白川宮在各地遺跡的朋友,也說明為何要對北白川宮在台灣是戰死不是病死作翻案,也對從台灣東北角到嘉義沿路阻擊日軍南進,埋骨青山的義軍英靈給予激賞。
除了發表上述新書,我在2016年12月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楊仕樂於10、11日兩天舉辦了「大林古戰場巡禮」導覽活動,邀請南華大學師生及校外人士免費報名參加。在網路上開放報名後,詢問踴躍,不到兩天就報名額滿,可見國人已漸漸能接受這種小旅行方式。特別是大林在今年獲選為國際慢城的殊榮後,值得民眾以唐代散文家李華(715-766)憑弔古戰場的態度,來看待這場台灣有史以來最慘烈的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
探訪清官道遺跡
作為該場古戰場巡禮的策畫人,我把行程規劃地有趣兼寓教於樂,以讓學員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和驚喜。1895年日軍來襲時,大林境內遍布水田和埤塘,是一幅水鄉澤國的景觀。在近幾十年農業逐漸沒落後,埤塘逐漸消失。於是,我在10日早上,先帶領學員到南華大學學生宿舍(南華館)附近的水碓埤看看。緊接著,就是帶領學員到台一線公路雲林和嘉義交界的石龜溪橋下的清朝官道。我對學員說明,這路寬約僅4公尺的農路,是南進的日軍徒涉石龜溪後進入大林境內主要途徑。日軍前鋒在當年9月於大林敗退後,10月再次捲土重來,以北白川宮率領的近衛師團(天皇的御林軍)以兩路大軍入侵大林境內,北白川宮率領的主力走的就是眼前的這條清官道。學員們對這條有無數清朝官員及商旅走過的路被指定為官道(國道)感到有趣;更對當時石龜溪上沒有公路橋,入侵的日軍只能利用水量少時進行徒涉,感到不可思議。
隨後,我帶領學員們在大林糖廠北方,繼續沿著這條官道往大林市街方向前進,兩邊盡是一望無際的甘蔗園。我加以說明,原來這官道兩旁都是水田景觀,那是日本據台後,日人來設立糖廠,以低價強制收買這些良田作為栽培甘蔗的農場所致。在大夥經過大林糖廠後,一個廣闊的湖面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大林有名的蓄水池─鹿窟(崛)溝,除擔負近300年來大林境內兩百多甲水田的灌溉,也是居民飲用水和糖廠用水的來源。在1895年日軍入侵時,當時義軍駐守大林南方的觀音亭(今昭慶寺),觀音亭至鹿窟溝是攻守險要之地,兩軍對峙八天,槍戰激烈,雙方死傷甚多。於是,鹿窟溝內便有大莆林水鬼的傳說。糖廠當局乃於1916年9月15日在鹿崛溝旁設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頭以鎮撫。光復後,鹿窟溝旁的大林國中禮堂,也為此漆成紅色。不過,傳說歸傳說,大林國中的游泳校隊(包括後來的演藝人員徐乃麟)大多在此練習,成為南台灣頂尖的游泳好手。
中午,學員們來到傳說北白川宮曾住過的安霞宮(開漳聖王廟)。受到廟方熱烈歡迎,裡面有150年前建廟時留下的古物,包括石香爐和古匾。正當學員意猶未盡時,我帶領他們造訪附近的大林清代老街,包括於1906年嘉義大地震中倖存的一棟建築。讓他們從現存建築的格局中,了解大林曾經的繁華。下午,我們來到昭慶寺。廟的住持,為我們娓娓道來這間原紫蓮庵觀音亭在清代的風光,及後來乙未戰事的慘烈,導致該廟嚴重毀損。所幸廟前的老榕樹依舊挺立,為當時義士的英勇抗日做了見證。
傍晚,我們過了廟南的三疊溪後,來到以該溪命名的村落,該地雖不知名,但出了閩南語歌手江蕙。也是日據時期日方欲向世人證明北白川宮確實經過大林,安然無恙地在此住宿,成立紀念碑的地方。
探訪簡精華在雲林的遺跡
大林抗日義士簡精華(1835-1898)乙未抗日失敗後,隔年的1896年,轉往現今劍湖山世界後面的鐵國山抗日,引起日方發動慘絕人寰的雲林大屠殺。由於今年適逢該歷史事件發生兩甲子。我特別安排學員造訪相關的行程。11日早上,我們來到鐵國山下的受天宮,該廟建廟的緣由即和鐵國山的抗日有關。隨後,我帶學員走下吊橋及附近,體會該地的險要。
為了證明簡精華早於清代時就在雲林負有聲望。我於中午帶學員們來到雲林古坑的水碓村玉龍宮旁,造訪一塊已超過兩甲子的水碓分水碑。如同碑文一開始所述,碑是「考古之證物,文化的遺產。」該石碑原立在石牛溪的取水口,在日據後,遭日人破壞斷裂為三塊,且內文模糊難辨,所幸於40年前重新復刻,與新碑文並列在一起。該碑文所提到前古坑鄉民政課長戴樹維,是對水碓歷史和行政事務嫻熟的耆老,所以,當天中午便請他為學員解說該碑的由來。戴老先生以生動的語言訴說過去農業社會時代,該村先民以水力帶動水碓以推動石槌舂米。因灌溉用水,和隔壁村落引發紛爭,為了止息,特別請來在雲嘉地區素有名望的簡精華來進行調解,並豎立碑文曉諭村民。
下午,我們又回到大林尋找抗日義士簡精華的先祖發源地─內林,他的這一支系即從此地分出到雲林古坑發展。首先,該地附近三角里的一棵500年茄苳巨樹震懾了我們。據當地居民所述,原來在數百年前,這一帶都遍布這個原生樹種。我不禁想起清乾隆皇帝時的《平定台灣得勝圖》〈大埔林之戰〉圖畫上,村民以茄苳樹和竹圍等自然造景防禦清朝官軍。所以,茄苳樹和構樹(鹿仔草),應該就是大林這個地方被開墾先民稱做大埔林(大片森林)時的原生樹種。後來,因樹會遮蔭,影響作物生長,遂被村民大量砍伐。不過,因上述巨樹的庇蔭,我們發現這裡有養蜂人家。能現場體驗他們現採的蜂蜜,是來此最大的收穫之一。
隨後,我們繼續簡精華的尋祖歸根之旅。內林里內有一兩百多年歷史的舉人厝,簡拔於乾隆九年(1744)中舉人後,後裔雖以農耕為主,但書香人文傳統持續傳承。舉人厝宅第神明廳內主祀玄天上帝,門上掛有「文魁」匾額,神位上方還有「壽德流芳」橫匾,都是古物。傍晚,我們探訪舊台三線的清官道遺跡,這是當年入侵大林另一支日軍所走的路徑。南華大學學生發覺學校附近隱藏著一條抗日古道,嘖嘖稱奇。
認識台灣史的深度旅遊
這兩天的「大林古戰場巡禮」可以說解答了外地遊客對「大林有甚麼值得去看」的質疑。大林不只是台日交戰的古戰場,也是清代數次民變的古戰場,可說是歷史陳跡最豐富之處。毛澤東曾說過:「流過血的土地才會令人熱愛!」希望政府和民間能將此性質的旅遊炒熱,讓中外人士以此重新認識台灣史。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2
- 標題: 一場寓教於樂的大林古戰場巡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