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善用閩台融合發展政策│黃清賢
台灣與美國將於2024年1月及11月相繼舉辦總統與國會議員大選,隨著中美關係的競爭、對抗,兩岸關係亦隨之動盪,台海將繼續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區域之一。值此同時,中國大陸日前推出支持福建建設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台灣應該把握與善用相關政策,為台灣民眾爭取到在大陸更多的發展空間,也可藉由兩岸有互利共贏的連結,讓風險高漲的兩岸關係找到穩定的契機。
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沿革
2014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視察福建平潭時,首次提到兩岸融合發展,也論及為什麼「客觀上可以、主觀上應該」兩岸融合發展。到了2015年3月4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委員聯組會,提出了「經濟」層面的兩岸融合發展,以及各領域交流合作。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經濟社會」層面的兩岸融合發展,也將融合發展與「命運共同體」加以結合。同年11月1日,習近平與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時,提到了「互利雙贏」的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利益。
2019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在此提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以及和平統一的邏輯關係。同年3月10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審議時表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台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在此對於兩岸融合發展提出「探索新路」,以及做到台胞心裡的對台工作看法。
到了2021年3月25日,習近平在福建省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換言之,習近平希望能從「通、惠、情」的視角,對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邁出更大步伐」。
福建為兩岸融合示範區
習近平在2023年6月17日向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致賀信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國家好,民族好,兩岸同胞才會好;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習近平在此將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加以結合,希望台灣同胞應該善用中國式現代化的機遇,這樣的機遇可藉由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深化加以實現。
同時間,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在海峽論壇上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希望兩岸同胞乘時乘勢,致力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共用中國式現代化廣闊機遇。這份意見在9月12日公布21條,也是第一份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兩岸融合發展印發的文件,擬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這份意見想要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的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善用各方資源,深化融合發展;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先行先試,擴大授權賦能,持續推進政策和制度創新;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因時因地制宜,支持條件好、優勢突出的地區率先試點、以點帶面,引導其他地區找準定位、協同增效。
意見提出的21條內容,分類為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包括往來、求學、就業、參與、生活、司法的規定;促進閩台經貿深度融合,包括營商、產業、農漁業和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規定;促進福建全域融合發展,包括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平潭綜合實驗區、閩南與客家及媽祖等其他地區的規定;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包括民間組織常態化交流、青少年交流交往、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規定;強化組織保障,包括全面領導、落實機制、法治保障、財力支持的規定。
台灣應把握契機改善關係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曾刊出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樣的警語至今似乎未有緩和跡象,因為從中美博弈的趨勢看來,台灣仍處在衝突的前緣;尤其當各黨總統候選人仍趨向親美,同意購買美製武器與大陸進行對抗,加上大陸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可能會依據有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兩岸關係益發令人擔憂。
但從上述的兩岸融合發展政策觀之,大陸迄今仍希望透過和平發展的路徑,推進國家完全統一的目標。所以台灣在當前政治環境無法改變過度親美的氛圍下,至少應試著學習新加坡,在中美之間尋求正確定位。
換言之,兩岸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具有與天俱來的優勢,台灣應好好運用其為利基,而不是成為被美國利用的工具。特別是要善用大陸惠及台胞的兩岸融合發展政策,透過兩岸民間的交流互動、產業與中小企業及農漁業發展、閩南與客家文化連結、民間組織以及青少年的交往、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等途徑,緩和兩岸衝突的因子,推動兩岸互相瞭解與肯定,進而邁向兩岸信任與認同,則兩岸人民將有機會共同營造和平穩定的幸福生活。
(作者係天津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清賢
- pages: 28
- 標題: 台灣應善用閩台融合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