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NO.122 │ 藍白不是不能合 關鍵在怎麼合

2023年10月|NO.122 │ 藍白不是不能合 關鍵在怎麼合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侯友宜的美國行「非常成功」,藍營學者也說「此次完美進擊美國,將是大選逆轉勝的決定性關鍵之一」、「有機會成功出口轉成內銷,民調再往上升一波」。 侯友宜在8天行程中幾乎每天都有亮點,例如到紐約市警局作客,當天巧遇紐約市長;與AIT主席羅森伯格數度碰面,還見到幾位官員;兩度出入國會山莊,共見到16位聯邦參眾議員;與四家知名智庫座談,有多位重量級學者稱讚他「有備而來」;更在四場僑宴上被僑胞簇擁。尤其,所到之處受到高規格接待,聲勢顯然超越了早他赴美的三位總統候選人。 對於侯美國行受到肯定,以及美方接待規格超出預期,或可從幾方面來解讀。其一,侯友宜在智庫的對話、媒體訪問及投書的內容,顯示他在行前確實做了準備,而其論點基本上符合美國的對台政策。例如,他在《彭博》受訪時強調,當選後,台灣將扮演「促進和平者、風險降低者」、讓「台海安定、台灣安全、世界安心」;在《外交事務》發表的兩岸避戰方案提出「3D戰略」:嚇阻、對話、降低風險,主張除了充實國防力量,以實力追求和平;也堅持以溝通對話和平解決兩岸歧異。「充實國防實力」雖僅是句空話,但對美國交了心,保證不會影響其軍售利益,又可協助美國「威懾」大陸。更重要的是,侯友宜支持符合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具備與大陸開啟兩岸對話的條件,這可使台海問題不至於失控,美國則可依其國家利益隨時調整作法。 其二,美國對賴清德接班還不放心,這主要是賴清德的「台獨金孫」本質似乎從未改變,又在之前貿然喊出「走入白宮說」,讓美國擔心賴會成為「麻煩製造者2.0版」,任意踐踏台海紅線,導致美國進退失據。美國絕不允許它的「棋子」失控傷及其利益,賴清德因此在8月過境美國時「被低調」處理。不過,儘管「疑賴論」非空穴來風,但這不代表美國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美國有可能藉高規格接待侯,來訓示賴清德,要他在選前保證當選後會如蔡英文一樣聽話,或至少不碰觸兩岸紅線。 其三,中美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但不時會有階段性、策略性緩和。從9月中旬,大陸外長王毅、國家副主席韓正、副外長馬朝旭,先後與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國務卿布林肯、副國務卿盧嵐會談,即可判斷中美雙方目前都希望把矛盾限制在可管控的範圍內,而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當然必須妥善控管。對侯禮遇,起碼比完全偏袒民進黨,看起來對兩岸較具善意。…
作者: 紀欣 頁數: 1
過去這一個月,2024總統大選的結構基本上變化不大,綜合各機構、媒體的民調資料,判讀起來大致的結果是:三腳督的情況下,賴清德大概以32-36%之間的支持度居於首位,柯文哲以22-27%的支持度居次,侯友宜以17-23%的支持度墊底。如果加上郭台銘形成四腳督的結構,那前述三位的支持度都會受到影響而下滑,其中柯文哲下滑比例相對較大,賴、侯受影響的幅度較小。 因此柯文哲與侯友宜就會產生支持度糾纏的曲線線型,有人開玩笑地說,這是在「扭麻花」嘛!不過這種糾纏線型基本上是出現在四腳督,在三腳競爭下很少出現,這說明了柯、郭的支持者重疊度很高,雙方相互的取代性也較高。 現在時序已過中秋,距離1月13投票日僅剩三個多月,一般的選戰在這個階段戰況確實會逐步白熱化,各種手段、戰技也都將端上檯面。因此在未來三個月裡,大家若是看到各陣營間的刀光劍影、真假難辨的競選手段,難免會焦躁、惶恐、興奮、失望,各種情緒會反覆出現,這些大都是正常的情況。 整合郭台銘不能用逼的 觀察目前選戰實況,大家就會察覺結構或許變化不大,可是各陣營動作卻不少,其中郭台銘宣布副手人選,是最引人矚目的變化。…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郭台銘董事長搭檔賴佩霞連署,窮途末路之兆,只有藍白合組總統隊,侯正柯副,勝率最大,對民眾黨最有利。這都以下架民進黨為必經之路與唯一前提,是故,下架民進黨本身就是極有政治價值的目標。 由於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三人民調支持度出現變化,不論民調真假或是否準確,藍與白合組總統隊的氛圍冉冉上升,朱立倫在9月8日的中常會拋出責任內閣制,似乎正是想回應柯文哲的「聯合政府」。不過,朱只是黨主席,不是主角,日後也無法負責,應當讓侯與柯兩人對接才是正道。 侯友宜後勁已開始漸漲 近幾個星期,侯友宜拋開過去不敢提出明確主張、只知好好做事的陰影,開始發布各項政策,民進黨政府也採用了其中一些項目,頗能為侯加分,支持度同時走高,有些民調已超越柯文哲。固然各家民調帶風向的操弄空間頗大,但也折射出一種社會氛圍的變動。 9月14日,侯啟程訪美,一落地就開局順利,見到紐約市長。次日,他在美國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強調,他對於北京的意圖不會存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對美國支持台灣的安全,也不會視為理所當然。這修正了國民黨向來一味和陸、與中共唱和的調門。與會的傾綠哈佛學者余文琦表示,侯離開外交關係委員會座談後,現場學者略為討論,認為侯講得不錯,「是個很務實的人」。…
作者: 朱駿 頁數: 8
9月18日,農業部長陳吉仲在神隱一天後,終於現身說自己絕對不會戀棧,會依照行政院指示,把專案進口一案說清楚。事實上,陳吉仲把一個蛋荒問題處理成民眾得為「壞蛋」、「混蛋」操心,食安恐慌演變至今,陳吉仲卻在「請辭」和「道歉」中遊走,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或也因此,19日晚間陳吉仲再次請辭,立即就獲准下台。 陳吉仲的去留,從傳出消息到媒體查證卻不得其門而入,再到陳本人神隱和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開口,公開指稱放話的人是故意「操作」、「很惡劣」;陳揆則是演出「先留後准」的猶疑,乃至內幕消息不斷。 蔡政府官員施政到如此情境,竟然不影響官位,即使賴清德所屬的新潮流系幾乎按捺不住了,希望陳吉仲快快下台,以免「壞蛋」之火延燒損及賴清德選情。陳吉仲所造成的進口蛋去向成謎,地雷天天引爆,要說不影響選票,真的很難相信。只是,在郭台銘宣布了副手搭配人選是資深藝人賴佩霞,並且展開獨立參選連署,賴清德離勝選似乎更近了一步。 有論者認為,郭選擇賴作副手,就是「短線炒話題,隨時可退選」。不過,在筆者撰稿的今天,還看不出郭有退選的意思。雖然郭的參選總統路已經一路走到黑,且愈來愈窄。 陳吉仲在第一次請辭疑雲後表示,他每天戰戰兢兢、做好每件事情,絕對不會戀棧,他現在的任務就是依照行政院長陳建仁的交代,把所有雞蛋專案進口的疑義說明清楚,其中包括精進措施,但所有的雞蛋專案進口政策是正確的,效益是高於成本的。陳吉仲也說,「許多的抹黑造謠,甚至許多不實攻擊,造成農業部同仁的壓力,以及社會的紛擾,我願意為這樣的紛擾來道歉。」…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11
巴西進口雞蛋爭議延燒,讓台灣2023這一整年,幾乎全陷在「蛋蛋危機」中。年初全島有缺蛋怪象,現今則是壞蛋、臭蛋、毒蛋危機,行政部門顯露出張皇失措,有心人士在民生困頓之際,趁機大發「國難財」、「民困財」。這樣龐大的民怨怒火,讓下架民進黨的民意再度超過60%;但在野分立不合的局勢,能讓民眾改朝換代的願望成真?始終躲在民意「隔離屋」裡的賴清德,仍可躺平當選嗎?這考驗著人民的意志與群眾的力量。 賴清德對弊案敢怒不敢言 賴清德在面對記者詢問,農業部長陳吉仲要不要為進口蛋問題負責時,常常沒有回答,但為了避免直接沾惹上正義爭議,乃刻意不回答問題,而由他的嫡系人馬出面闡釋賴清德的意思。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在農業部始終逃避回答記者有關巴西蛋的問題後表示,進口雞蛋事宜「不是講不清楚的問題」,農業部應該盡速面對、改進。進口雞蛋的問題,如果外界、國人有疑慮,農業部應該要繼續查清楚說明,如果不是什麼樣的機密,應該要盡速面對、適度的公布,例如進口蛋日期標示錯誤,如果有行政疏失,就要趕快改進。 林俊憲認為農委會處理雞蛋供應問題有許多缺失,這多少代表了賴清德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但現在還是蔡家天下時,他最好閉上嘴,以免惹得「老佛爺」不爽,在輔選上動手腳。尤其,陳吉仲是蔡英文的人馬,農田水利會的系統還在他手上,要動是有所顧忌的。另外,對台農下罰款重手的高雄大諸侯陳其邁更是蔡英文的愛將,賴在這個議題上真要有所動作,也會面臨綁手綁腳的局面。然而,賴清德在這個議題顯得不問世事,並不會因此免除民眾對他的不滿,他還是要背起這八年的執政包袱,為民進黨的執政不力解決問題。 過去三年來,台灣缺水電、缺疫苗、缺快篩,這次缺雞蛋則缺到天怒人怨,人民在缺,綠營在海撈,相對的剝奪感讓蔡政府必須面對民眾的憤怒與指責。這也是即使在野陣營分岐叢生,不斷分裂,賴清德的幕僚卻始終不敢掉以輕心,因為過去八年累積的執政包袱,已到了要算總帳的時刻,再加上蔡政府顯然已在等著任期屆滿,鞠躬下台,對於許多過往的弊端,要嘛就繼續掩蓋,要嘛就擺爛到底。蔡政府已把台灣搞得亂七八糟,未來的領導人必須收拾大量爛攤子,實在不好做。…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2
鴻海企業創辦人郭台銘繼宣布獨立參選後,再公布副手人選,已展開全台連署。主流民意陣營目前陷入分裂而讓人感到悲觀,其實,旋乾轉坤事在人為;從輿論之母做起,繼為輿論之僕,必有勝算。 清末戊戍變法領袖梁啟超曾著文申論「輿論之母、輿論之僕」,意指欲從政為國民盡力者,反抗輿論,必不足以成事;但「大政治家不可不洞察時勢之真相,喚起應時之輿論而指導之,以實行我政策。」 執政者必須保家衛民 當下的主流民意非常清晰,六成公民希望未來執政者(黨)能保護家園民命安全,推行政策要能體現公平、誠信和道德水平,消弭不平之氣。恰如梁啟超所言,以人民為芻狗,遂一己之功名者是民賊;以己身之犧牲,圖人民之利益,才能成就豪傑偉業。 論民命家園的安全,「東南亞影響力聯盟」日前舉辦「雙象衝突,台灣安在?」論壇,與會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授及馬英九等人皆認為,台灣應有智慧地保持平衡,兩岸當局切勿錯誤地中斷對話,且應避免挑釁。但是執政的民進黨未改台獨黨綱,不接受兩岸一中信史,言行向「一邊一國」靠攏,所以大陸中止了雙邊對話與談判。「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黃齊元表示,兩岸形勢讓外商銀行開始模擬資金撤離演習,外資投放台灣的腳步也已放慢;他們不是選邊站,也不賭選舉結果,只是在大選前預做準備。…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4
近期藍營對侯友宜訪美的議題,聚焦在「對話與深化」、「外交突破」、「台灣安全」、「兩岸對話」。核心是將侯友宜的訪美之旅,拉升為國民黨參選人翻轉選情的最佳舞台。對此高光時刻,藍營一片歡呼。本文認為,侯友宜訪美有其苦心經營,來之不易之理。同時,訪美也是典型的陽謀,用不著遮遮掩掩;目的有二,一是對美國交卷,二是吸引海外僑民選票。 侯友宜被國民黨徵召的過程及面臨的形勢是複雜的,目前營造出這種態勢值得認可。大選之爭,強者應變,弱者拒變,成敗之際,除了台美關係,關鍵性的兩岸關係議題將會出現何種變化,才是影響大選的癥結所在。 定位為「對話與深化之旅」 侯友宜是2024總統候選人中最後一位訪美,也是在美時間最長的一位。對侯友宜訪美,藍營定位很高,強調是「對話與深化之旅」,是「外交突破」,國民黨新聞稿的報導稱,侯友宜具有「為中華民國努力拚外交」的格局與能力。引用的熱點如,侯友宜到美後拜會了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外交關係委員會(CFR)、布魯金斯研究所等著名智庫;除了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見面外,還經「台灣朋友的人脈安排」參訪紐約市警察局,拜會《紐約時報》,通過與同為警官出身的紐約市長亞當斯,進行「手銬與警棍」的對話,實現與美國政界人士的會面。 侯友宜在向媒體說明與美國智庫的互動關係時,強調美方對於國防、外交議題,以及現今台海局勢的關注。他說,他來美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闡述台灣如何建構足夠的能力,以實現讓全世界都安定的願景。他希望跟美國各界多接觸,讓各方知道,台灣未來領導人的態度堅定,有信心與美國和全球各國站在一起,解決國際社會問題。最後將重音落在「台灣安全、世界安全」。…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16
「聽!來自琉球的聲音─反介入的東亞和平運動演講會」9月2日在台北舉行,當天海葵颱風在台灣周邊虎視眈眈,台北街頭山雨欲來,宛如台海局勢的寫照。 台獨激增的心理基礎 台灣民意基金會9月1日發布「台灣人統獨傾向的最新發展」民調,有高達48.9%受訪者傾向「台灣獨立」,該會董事長游盈隆將之解讀為「真正的台灣民意」。游口中的「真正的台灣民意」,其實是台灣社會在缺乏客觀條件認知下,過度不切實際的主觀願望。 如此主觀願望奠基於兩大心理基礎。一是台灣對戰爭無感,主要原因在於,二戰時期至今,台灣沒有如同琉球(沖繩)經歷過大規模的地面戰,約有四分之一的琉球人民葬送於沖繩戰役。而台灣人對待戰爭的態度卻宛如兒戲,例如「黑熊學院」的招募,又如反戰人士被貼上「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等無知的標籤。 二是台灣一廂情願地相信,要是台海發生戰事,美國與日本必會馳援。拜登政府與華府菁英界,藉由軍售、軍援、兵推等各種方式,將台灣「烏克蘭化」,重回冷戰時期「不沉航母」的想像,打造台灣成為全民皆兵、奔向戰場的「軍事刺蝟」。此外,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宣揚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之說深植人心,視美日為台灣「抗中」的安全後盾。…
作者: 張鈞凱 頁數: 18
賴清德月前過境美國紐約出席僑宴時稱「當台灣安全,世界就安全;當台海和平,世界就和平」,表示台灣地位舉足輕重,但也透露出台灣正面臨危難,而擬喚起國際人士對台灣的重視,可惜民進黨只擅長指責、卸責,而從不檢討自己。 對能源政策莫名其妙 近年在台美商發表的白皮書均指出,台灣電力匱乏影響美國企業來台投資的意願。蔡英文於2016年上任後就廢核四,將所有核四燃料棒拆卸運往美國;制訂發電30%靠煤炭、50%靠天然氣、20%發電量依靠光、風、地熱等自然能源的政策,遭到美國著名經濟學者薩克斯(Jeffery Sachs)的感嘆,認為這是台當局的「即興演出」。 其實,蔡政府根本對綠電未深入研討、分析與評估,反倒為了鼓勵民間投資生產光、風電,讓產商與台電公司簽訂了為期20年極不公平、不合理、且慷人民納稅錢之慨的合約,即台電必須依保證價格收購民間生產的光、風電,而所訂的保證價格遠遠超出台電對各類用電戶所定的收費標準,致使台電業績呈現嚴重虧損狀態,例如台電購買民間風電每度電7.03元,光電則以每度電以4.84元計算,地熱發電每度6.22元,整體外購綠電的成本為5.1元;相對地,台電向民生用電收取每度2.63元,工業用電每度2.58元,台電的收支情形如此不平衡,豈能要求它有傲人的績效?…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20
正在交通部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之際,民進黨政府遞出橄欖枝,宣布恢復第三地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兩岸團客旅遊,放寬來台商務交流。但大陸國台辦看出端倪,隨即回應,沒有明確實施日期,名「恢復」實拒不解禁,名「放寬」實對兩岸交流加以更嚴苛的限制,認為台灣有條件開放陸客團是「名放實擋」。 大陸認為台灣「有條件的開放」不是開放;台灣當局認為我已釋出善意,只要對方開放,我方即宣布開放日期,始終兜不攏。不過,在兩方的對陣中,隱約看出我方腳步仍然放不開,只是選舉到了,不得不應付一下觀光業者的選票,心中卻仍希望與大陸老死不相往來最好。 大陸在疫情過後,一籮筐地開放了138個國家觀光旅遊,為什麼獨缺台灣?民進黨政府不去探研,只一味地喊「對等」,並且想藉此栽贓大陸不開放,激起同情,製造仇中戲碼,獲取同情票,我們深感不解。別的地方對等可也!為什麼偏偏要在為台灣旅遊業打開一個賺錢「窗口」,為台灣人民掙一口飯吃的事情上,要求對等?民進黨不是天天對中國大陸的民主說三道四,自詡是民主國家,為什麼不敢放開來,讓大陸人民來台好好學習一下台灣的民主呢?還是民進黨也認為台灣根本沒有民主? 對岸譏諷台灣陸委會對大陸人民開放觀光旅遊是「畫餅」,「畫餅」是不能充飢的,陸委會既然要開放,那就徹徹底底,把裹腳布扔了,不要讓台灣旅遊產業用小腳穿小鞋走路。兩岸局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蔡英文執政後,兩岸扣板機的手就沒有鬆開過,人民多交流,透過彼此感情來往,化解彼此的誤解,還有比這更直接,又有錢賺的好事?避開兵凶戰危不好,難道,非要對方來的是炮彈,不是人民幣,民進黨才心滿意足? 這次在兩岸開放觀光角力中,大陸的反應是以逸待勞,棋高一著,首先是看準了民進黨在選舉中,希望取得在觀光產業上人民的正面評價,更進一步增加賴清德的當選機率,如陸委會仍然抱殘守缺,不單邊全面開放,大陸有理由不配合,吃虧的還是民進黨與賴清德。其次是,在窮台政策上,加一把碳、添一捆柴,燒得更旺,完全符合目前大陸鷹派的對台政策。…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3
日前大陸推出了有關「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21條惠台措施,鼓勵台灣人移居大陸。優惠方案確實相當豐富,包括鼓勵就學、就業,甚至是購房置產,通通都有優惠。平時就有對兩岸問題關注者,相信對此次的惠台內容均感到非常實質。可問題是,有多少台人會因此而受惠呢? 此次的惠台項目均在福建,也就是說,倘若台人不前往福建,是得不到這些優惠條件的。可對一般有意願前往大陸發展者,首先面臨的便是兩岸訊息的閉塞,多數有意前往者,並不知道該如何尋找大陸就業的資訊,那就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這是對有意者的第一個難題。 再來是找到有興趣的工作後,如何在當地尋找合適的住所,是第二個難題。懂得的人會說有許多台青公寓,可對不瞭解情況的人,這些訊息又該如何取得?所以大陸目前立即該做的事,是設置一個「閩台融合發展訊息網」,讓有意赴陸者在一個網站中可以找到所有相關訊息,這才能真正打開兩岸融合的窗口。 更重要的是,去不了大陸的人怎麼辦?「閩台融合發展」立意良善,可終歸必須動身赴陸才吃得到這塊餅。這對剛出社會的青年或許可以,但對那些已步入中年,事業有一定成果,有小孩的家庭,這些政策可能就只是塊美麗的紙上大餅。因為對這些人來說,要他們立即放棄台灣的一切,毫不保留地前往大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措施中雖說道提供就學的便利,但福建沒有任何「台校」,小孩已讀慣了台灣學制的家庭,要立即轉換成大陸的學制,可能會遭遇不少困難。這些問題讓許多人看到惠台措施,雖然羨慕,但也只能卻步。 而且,如果兩岸的統一僅滿足於「閩台融合發展」,那「去不了的人」豈不成了「融合發展」的棄民?而且,能走的都走了,那不成了島內統獨的一場「反淘汰」,結果若造成留在島內支持統一的人愈來愈少,不是對後續的兩岸關係發展反而不利?…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4
司法改革歷程迄今已逾6年。司法院、行政院於8月25日召開聯合記者會,說明司法改革有六項重點成效。然而,以今年上路的國民法官新制而言,全省法院收案僅53件、宣判5件,卻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等資源,難怪社會各方多負面評價。 司法改革的理想目標無非「毋枉毋縱、速審速結」,但在刑事訴訟方面,程序目前冗長的審理過程及裁判書類製作,造成案卷堆積如山,個案久懸難結。其中,有關執法者工作領域的問題,主事當局似乎忘了書記官這個角色。筆者要替院檢機關的書記官說句公道話,期盼司法改革在這方面也有所改進。 書記官的主要工作是製作庭訊筆錄。以目前的情況觀察,有關「證據能力」的當事人意見,以及「兩造爭執、不爭執事項」的整理,於法於理,可謂完全沒有必要。書記官於開庭前,須把卷內全部證據資料列載出來,開庭時,由法官問當事人對「證據能力」有何意見。殊不知個別的「證據能力」,法律已有明定,法官本可依職權做判斷,何需再訊問當事人的意見?觀諸實務運作上,幾乎絕大部分當事人皆會回答「無意見」,從而可見,如此冗長的筆錄記載根本是多此一舉。 至於兩造當事人的爭執、不爭執事項,法官可於做裁判之前自行有所心證思考。況且,退而言之,若記了「爭執」事項,又何必再記「不爭執」事項?如此,豈非陷於「大狗開大門、小狗也要開小門」的邏輯謬誤! 再者,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交互詰問證人」法制於2003年9月1日正式上路,迄今剛好20周年。於實務運作上,書記官記錄(電腦打字)的速度跟不上,過程越拖越長。而且,等候記錄,既干擾發言者的思路,又難顯現即席機智問答的功效,失去新制所要達成的「發現實質的真實」本旨。…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25
兩岸關係遭蔡英文政府「漸進式台獨」而急速惡化,除帶來陸方軍機和船艦繞台次數遽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否存續,也讓台灣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然而,有心為兩岸關係努力的還是大有人在,他們透過各種研討會或座談會,希冀經由實質有效的合作交流,改善彼此關係,走向合作發展、互利雙贏,並進一步向融合統一邁進。在此考量下,本文作者提出「兩岸合作大學」芻議。 過去的兩岸合作途徑,在教育方面有交換生或學位生的作法;但兩岸關係惡化之後,兩岸都大幅緊縮這個途徑的規模,可以說幾乎斬斷了高教界的往來合作。然而,高教往來正是年輕人有機會彼此了解、換位思考、消除衝突風險的寶貴機會;封閉或幾近斬斷這個途徑是相當可惜的事。 設立兩岸合作大學的考量 一個可以稍微彌補這種缺憾的作法,是由陸方設立一所(或幾所)「兩岸合作大學」,在專業教學上引進台灣目前大量剛退休的教授,提供台灣相當優良的公立大學高教水準,來滿足有意獲得台灣高教內涵的陸生需求,可以不必親到台灣受教,即可突破目前管道受阻的遺憾。 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基於下列幾個因素:其一,台灣在2018年7月生效的軍公教「年金改革」,造成大量台灣公立高校教授退休金被刪減,除立即減少二成以外,絕大多數退休者必須在十年間再逐年刪減二成,也就是十年後的月退俸只剩原來的六成,成為軍公教人員中受衝擊最大的一群。因刪減的設計非常粗糙、刪減成數只看「服務年資」的長短,而教授年資因修業時間最長故通常最短。這些退休公立大學教授過去可到私立大學延續「第二春」,但目前這種機會幾乎都已斷絕。而在「少子化」下,台灣私立大學多數面臨「關校」的威脅,只敢聘用鐘點費低廉的「兼任」教授,讓這群公立大學教授轉進私校無門。…
作者: 杜震華 頁數: 26
台灣與美國將於2024年1月及11月相繼舉辦總統與國會議員大選,隨著中美關係的競爭、對抗,兩岸關係亦隨之動盪,台海將繼續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區域之一。值此同時,中國大陸日前推出支持福建建設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台灣應該把握與善用相關政策,為台灣民眾爭取到在大陸更多的發展空間,也可藉由兩岸有互利共贏的連結,讓風險高漲的兩岸關係找到穩定的契機。 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沿革 2014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視察福建平潭時,首次提到兩岸融合發展,也論及為什麼「客觀上可以、主觀上應該」兩岸融合發展。到了2015年3月4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委員聯組會,提出了「經濟」層面的兩岸融合發展,以及各領域交流合作。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經濟社會」層面的兩岸融合發展,也將融合發展與「命運共同體」加以結合。同年11月1日,習近平與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時,提到了「互利雙贏」的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利益。 2019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在此提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以及和平統一的邏輯關係。同年3月10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審議時表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台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在此對於兩岸融合發展提出「探索新路」,以及做到台胞心裡的對台工作看法。…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8
今年8月30日登場的雙城論壇,輪到上海市擔任主辦方。由於是國民黨籍台北市長蔣萬安上任後的首屆論壇,加上蔣市長本人具有「蔣家後代」的特殊身分及政治光環,故格外受到兩岸各界的關注。 此次雙城論壇係由台北市府資訊局,以「技術開源、共益城市」,以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為主軸來規劃主題演講;並簽署了減碳永續、會展產業及羽球運動等三領域的合作備忘錄,已報請陸委會取得同意。同時,這次論壇恢復了分論壇,由兩市的環保局、衛生局及產發局,針對「低碳永續」、「智慧醫療」、「數位經濟」等三項議程,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共同參與討論。從上述規劃的多元化議題、跨領域專業及新興論壇議題,可得知兩市都希望提升城市治理的品質及促進兩市市政團隊合作。 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蔡英文不僅拒絕以「九二共識」作為延續兩岸當局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還提出「兩岸互不隸屬論」,致使兩岸兩會停止協商對話、國台辦與陸委會首長也不再會晤。尤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去年8月初訪台,引發大陸一系列軍事圍台行動,達到「類鎖台」的效果。滬台雙城論壇在兩岸關係低迷及軍事緊張的情況下召開,更凸顯其促進兩岸和平及地方善治的重要意涵。 首先,兩岸城市交流可緩解美國「以台制中」的政治效應,降低兩岸緊張對立關係。雙城論壇公布之時,適逢賴清德過境美國,大陸進行為期5天的南海軍事演習。之後美日韓三國領袖峰會又發表了聯合聲明,宣布三國將建立三方熱線、年度聯合軍演與情報共享,以及每年舉辦峰會等共識。這代表美國不斷擴大在亞太地區包圍中國大陸的力量,想運用軍事戰、經濟戰、科技戰來阻止中國的崛起;而民進黨又甘於當美國「以台制華」的棋子,企圖作為國際反中勢力的工具,這勢必會強化大陸「反台獨、反干涉」的打擊力度。 其次,雙城論壇扮演兩岸關係緩衝的平台。賴清德8月過境美國,激起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及經濟措施並進,打擊台獨分裂勢力。解放軍東部戰區於台島周邊組織海空聯合戰備警巡,舉行海空等兵力聯合演訓,重點演練艦機協同、奪取制海、制空權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提出嚴重警告。大陸商務部先指出,台灣違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條款,國台辦接著表示支持相關部門採取必要措施。大陸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是因為台灣片面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進口,涉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範。…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0
2023年9月5日至10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先後赴印尼和印度,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和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18次峰會。這是今年3月李強履新以來首次出訪周邊國家,也是G20峰會有史以來大陸首度派總理出席。雖然長期在地方工作的李強稱不上是外交老手,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多邊場合的正式講話,還是雙邊層面的溝通交流,李強的東協及G20峰會首秀表現不俗,不辱使命。 近大陸總理的外交角色 在中共以黨領政的體制下,儘管總理通常並非最高領導人,但作為法定的政府首腦,其外交角色也相當吃重。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就曾兼任外交部長,即使後來卸任外長職務,也一直負責外交工作直至去世,被稱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彼時的中共最高領袖毛澤東固然是最高決策者與最後拍板人,但毛澤東喜歡抓大放小,對出國訪問也沒有興趣。因此,周恩來成了大陸外交的操盤人和執行者,大到中美聯合公報的協商,小到招待外賓的點心、菜單,他都事必躬親。另外,周恩來還承擔了大量的出訪任務,從1956到1965年,周恩來多次到訪亞非國家,足跡遍及20餘國。故而周恩來也被譽為「新中國外交的中流砥柱」。 改革開放後,大陸重組了領導體制,恢復了國家主席的設置,從而分擔了總理的外交壓力。進入1990年代,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實現「三位一體」,大陸元首外交開始興起,主席和總理的外交分工更加明確。一般來講,元首外交較側重戰略引領,總理外交則偏向經貿實務。比如,1988至1998年擔任總理的李鵬,在他的外事日記中就介紹,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就是發展兩國的經貿合作。1999年時任總理的朱鎔基訪美的主要任務,也是跟美方敲定中國加入WTO協議的最後關節。…
作者: 胡勇 頁數: 32
二戰日本挨過兩顆原子彈,戰後它積極倡議應廢除核武,在陸、海環保方面,它也走在先進行列,然而,當福島核汙水積滿了,日本竟肆意將之排放大海,讓世人再次見識到東京的「雙標」與「兩面」。 受岸田內閣的指令,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從8月24日開始排放首批福島第一核電廠經ALPS(多核種除去系統)處理過的「處理水」,約7,800噸。立刻引發鄰國反彈,掀起新一波外交對抗。 鄰國質疑東京處理方式 中國大陸立即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香港也宣布將從當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大陸、香港正好是日本水產品出口的前二名),並每日公布香港水域的輻射量。南韓尹錫悅政府表示「理解」,但持續禁止福島的水產品,在野黨及數萬民眾則走上街頭抗議。北韓、俄羅斯、菲律賓及多數太平洋島國皆表反對,台灣當局沒有任何表示,只說會增加檢驗件數,但有不少政團前往行政院抗議日本核汙水排海、民進黨媚日犧牲人民健康。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倒是事前就對日方「安全、透明與基於科學的程序感到滿意」。岸田指大陸的反應是「突兀的行動」!突兀嗎?且看看日本在搞甚麼。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福島核電廠遭海嘯侵襲而造成爐心熔毀,原有的冷卻水被污染,之後為了冷卻反應爐又灌進新水,還有事後滲入的雨水,當時東電出現不少人為疏失和隱匿實情的發言,接續累積,放射性汙水遂愈來愈多,排海前達到134萬噸。…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5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超過一年半。時至今日,世人仍然看不到終止的跡象,卻可以看到一些荒謬的現象。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越南,更極具諷刺性。荒謬、諷刺、現實、無情從來不會在國際政治中缺席。 美國是維和還是添亂? 聯合國成立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因此每當某一國家或地區發生戰亂,聯合國安理會會視情況派遣維和部隊,協助當地政府平息戰事、恢復秩序。美國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在每次維和任務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軍事攻擊前,美國曾向俄羅斯提出警告,戰爭爆發後,美國不斷提供烏克蘭軍援,顯然是希望協助烏克蘭擊退俄軍,彰顯國際正義。可是,美國一再軍援,只是延續戰事,對烏克蘭造成更大的災難。 7月11日,北約組織舉行峰會,雖未同意烏克蘭立即加入北約,但法國、德國、英國、挪威決定加碼軍援烏克蘭,承諾強化其防禦武力。峰會公報也強烈批評中國大陸。充分顯示美國決定繼續以戰止戰,逼迫俄國無條件撤軍。普丁未嘗不想停戰,但美國主導北約以強硬的手段對付普丁,既不願意奮力一擊打敗俄軍,又不配合中國大陸的斡旋方案。結果除了俄烏兩敗俱傷,烏克蘭人民遭受的災難不斷加劇外,又能創造什麼樣的結果呢? 烏克蘭想入北約引火上身…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8
在9月東協峰會的場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51分鐘「匆忙」結束,二人似乎各說各話,並沒有獲得具體成果,顯示中韓關係仍需調整。 尹錫悅與李強二度碰面 繼韓日、韓美及美韓日高峰會談後,9月5日至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去雅加達出席「東協加三」與EAS峰會。在最後一日舉行的「李尹會」,韓國一開始就強調李強是「中國第二把手」,因此,對李尹會談並沒有抱持很大期望。李強告訴尹錫悅,不要一直跟著美國走,應該徹底執行中韓建交時的一中原則,讓中韓關係繼續向前發展。尹錫悅則表示,面對北韓又是飛彈,又是核試的恐嚇,韓國不得不與美日加強軍事合作,因此,促請中國對北韓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其實,尹錫悅早就對中國不滿,認為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一直包庇北韓,才會對美國提出的制裁案再三予以否決。 9月10日,李強、尹錫悅二人又在新德里G20首腦會碰面。因為是前往甘地陵獻花前的短暫會晤,只有尹錫悅再次強調,年底前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高峰會議,希望中方能大力支持,並邀請習近平主席出席。李強回稱會轉達習主席。 11日,韓國總統辦公室安保室長趙太庸、前韓國駐美大使接受Channel…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0
今年8月下旬,金磚五國峰會(BRICS)的擴員決議,引起西方七大工業國家集團(G7)的極大不安,他們認為莫斯科和北京不僅企圖拉攏「南方國家」,還準備將該組織轉變成對抗西方的同盟。特別是金磚五國有意發展本幣支付的機制,從根本上挑戰美元在外滙儲備上的地位,這些發展趨勢值得注意。 金磚五國將擴為11國 8月24日,金磚五國第15屆峰會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舉行。金磚五國領導人正式邀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埃及、伊索匹亞、阿根廷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國,於2024年加入該組織。儘管在討論入會問題時各方意見分歧,但最終一致通過接納新會員的入會申請。南非總統拉馬福沙表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擴員行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南非時表示,希望此次峰會能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係。美國等西方觀察家則指出,北京與莫斯科希望拉攏「南方國家」,並準備將金磚五國轉變或一種平衡G7的機制,因此才會高調接納新會員。 凸顯中俄與南方國家合作…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42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