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很難再造經濟新格局│林建山
歐洲第一經濟強權的德國近來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局;IMF和OECD都已做出預測:德國將是2023年全世界經濟萎縮的主要經濟體;德國因此再被貼上久違25年的「歐洲病夫」標籤。
從歐洲病夫到經濟巨星
由於1990年代經濟成長乏力、製造業萎縮和失業率飆高,德國2002和2003連續兩年GDP成長崩跌,遭到主要國際機構貼上了「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標籤。這個標籤是19世紀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所創造的,用來描述彼時奧斯曼帝國衰落的羞恥符號,但現在國際間用它來評價衰落中的經濟體。
為了重振經濟,德國聯邦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於1998至2005年制定了《議程2010》計畫,發起一系列改革,促進就業大幅成長,再加上中國等經濟體的外需加持,以及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和東歐勞動力,強化了德國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復興,讓德國搖身一變成為「經濟巨星」和製造業強國,而「德國模式」也備受全球讚譽。
制裁俄羅斯肇致能源危機
俄烏衝突爆發和美國聯準會(Fed)加息,一系列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結構重塑,再加上人才嚴重萎縮和投資不足等問題,使得德國經濟繁榮的模式正走向終結。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預估,今年第一及第二季GDP連續陷入負成長,全年實際GDP將下降0.5%,平均失業人數高達258萬人,失業率高達5.5%,今年8月CPI年率挺升至6.1%,高通膨+經濟放緩已使得德國成為歐洲的第一個滯脹國家。
俄烏衝突前,德國原本計畫使用俄羅斯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取代核能發電,但制裁俄羅斯使其計畫不可行;同時也推高了能源成本。儘管歐洲能源價格已從2022年峰值回落,但德國仍面臨比美國和亞洲更高的成本;能源成本對德國化工等主軸產業構成挑戰,甚至已出現「去工業化」的浪潮。
德國為增加能源供給的自給程度,只能依靠「投資遠遠不足」的新能源,蕭茲政府為此投資了數十億歐元,預計到2027年才能降低工業能源的價格;因此,德國工商會已表示,近三分之一的製造業廠商正尋求赴境外投資。
據俄羅斯報紙網9月12日的報導,儘管歐盟實施禁運,但仍有俄羅斯石油經印度進入德國;德國曲線進口俄羅斯石油產品是前一年同期的12倍以上,達到4.51億歐元。印度主要石油生產商和煉油廠成為主要的受益者,擁有印度大型煉油廠股份的俄羅斯投資人也從中受益。西方對俄羅斯石油設置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決議失效;歐洲付出的烏拉爾石油早已超過每桶70美元。
德國製造業榮光不再
過去數十年來,德國汽車製造廠商在全世界市場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邁向電動化,德國汽車製造廠商便逐漸衰微落後。兩年一屆的慕尼黑國際車展曾是德國汽車秀肌肉的舞台,但2023年中國電動車崛起,在電池、自動駕駛汽車軟體和其他功能等領域的數量與品質上,都首次超過了德國和美國。除汽車業落於人後之外,德國的化工行業也在艱難求生。
德國「經濟研究所」(IW)對「在德直接投資」的研究發現,2014-2018年間,湧入德國的投資在增加,流出和流入差從870億減為250億美元;但2019年開始趨勢逆轉,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出德國,流出和流入差在2022年達到頂峰,淨外流投資額為1,320億美元,尤其2022年在46個OECD國家中,德國淨流出的金額最高。2022年將近70%資金從德國外流至其他歐洲國家,14%流向亞洲,14%流向美洲大陸。德國大部分投資來自美國,其次為盧森堡、中國和英國,而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投資已從2022年的790億降至130億歐元。IW研究結論,德國已喪失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
吸納人才方能挽救經濟
德國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問題也不容忽視。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第二季的德國職位空缺率為4.1%,比歐元區平均水準足足高出1%,這意味德國勞動力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發展所需。最近數據顯示,與前一年比,2022年德國新生兒減少了7%,倘若沒有移民或更多婦女和老年人加入勞動力,到2023年現有的4,500萬勞動人口將減少700萬或16%。
根據「歐洲情報中心」(Euro intelligence)最近研究分析總結,輝煌的「德國模式」主要取決於三個要素:成本競爭力、工業技術領先地位和地緣政治穩定的總合,而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的能源價格危機、新的地緣政治分歧和技術衝擊,都直接促使「德國模式」的魔力加速消失,對德國的挑戰越來越嚴峻。
2023年8月下旬,基於「德國必須多樣性,要讓法律適應現實」,蕭茲決心將修訂嚴格國籍管理的《國籍法》。目前內閣通過的修正案已大幅降低獲得德國籍的門檻,所需停留期間從8年縮短為5年,精通德語、生活自立的人最短3年即可獲得;德國也將「允許多重國籍」,這會讓德國能吸納大量的國際人才。
德國正在重整旗鼓
9月初,蕭茲政府提出的《成長機會法》因兩黨意見分歧而失敗。經濟學家認為,《成長機會法》的支持力度不足以推動經濟,減稅70億歐元無法從結構上重建德國經濟,唯有德國改變自己的財政規則,即開放金融海嘯危機期間暫停的憲法債務限制,才有可能扭轉德國投資停滯的僵局。
再者,2024年《歐盟財政規則》將重新生效,對於過去一直扮演「舊大陸財政警察角色」的德國,可能會是另外一個障礙。與此同時,蕭茲政府又開始發表緊縮言論,德國的極右翼勢力又正在崛起;這些都顯示,德國想擺脫「歐洲病夫2.0」並非易事。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58
- 標題: 德國很難再造經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