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填補全球治理空白│黃仁偉

「一帶一路」倡議填補全球治理空白│黃仁偉

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支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中方將同共建『一帶一路』各國加強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等內容,聚焦多邊合作與全球治理。

20220301584083476926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本文站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的節點上,重溫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回顧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共建「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現實意義。

為完善全球治理拓展新實踐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起,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已近5個世紀。而最近幾十年,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重要變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長。在世界格局、特別是經濟格局中,西方國家的占比已少於50%,但世界的規則並未因此自行改變。「全球南方」國家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規則,卻被污蔑為破壞規則,因為這觸碰到了西方的既得利益,挑戰了霸權。

中國一直主張「發展第一」,而非「規則第一」。非西方國家要獲得西方援助,首先要接受西方規則;而中國給予國際援助沒有這個前提,即使制度不同,中國也願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同發展。所以中國提倡的以發展為前提的秩序,和西方以規則為前提的秩序,有本質不同。

「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在發展理念上。從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到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硬聯通」、「軟聯通」,最終達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人民的「心聯通」。隨著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也增添了很多內容,從平面向立體發展,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從而有可能達到工業化,甚至後工業化階段。近三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快於世界總體的平均速度,一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減貧速度,也比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要快。

20220301584083476927

已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平台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用發展合作的方式探索新道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遍及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建立在發展理念之上的國際秩序當中,世界和平事業將會有長遠的進步。

「一帶一路」已不再是簡單的造橋修路,而是世界和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必然產物。經過十年的發展,「一帶一路」的內涵得到豐富,逐漸形成由中國政府宣導,中國和共建國家合作,以企業行為為主,符合市場規則的新型國際公共產品平台。中國希望借這次論壇契機,傳遞出「一帶一路」會繼續推進,且不會縮小規模,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決心。」

展望下一階段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當前國際環境較10年前發生了較大變化,應加強對地緣政治因素的關注,提高保護海外利益的能力建設。

20220301584083476928

有獨特的「三合一」優勢

中國遵守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通行規則,除非涉及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且當通行規則中存在不合理部分,中國會通過磋商談判解決,而非全盤推翻;在沒談成之前,仍然沿用舊規則。所以,中國並非用自己的規則進行「替代」,而是通過磋商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達成共識、完善規則。

「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則是三合一:一是歷史形成的現存國際規則,二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及加入WTO與世界市場接軌後行之有效的規則,三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自身的多方面規則。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有著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也是「三合一」。一是中國有建設基礎設施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二是中國有經濟實力;三是中國有可靠的隊伍。基礎設施建設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人力資源密集型「三結合」的工作。西方現在也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的全球基礎設施計畫,但到現在沒有一套做成,就是因為不具備這樣「三合一」的優勢。

以印尼雅萬高鐵為例,其開通對當地發展意義重大。東盟國家共有6億多人口,印尼占將近一半,而爪哇島上人口約1.5億,占印尼人口的近五分之三。所以在爪哇島上修一段高鐵,對整個東盟有巨大影響,這為中國─東盟合作打開了新視窗,是中國─東盟合作的一個典範。當地發展有了切實成果,其中經驗才能不斷總結和應用,被當地接受。而後大家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就成了規則。

中國沒有強迫當地人接受規則,而是讓當地人切實體會到,這樣的模式對發展是有利的。

20220301584083476929

提出「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共建」理念做了明確的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同一天,中國政府正式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9千字文件,系統展示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景。這是在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共商」就是強調各有關行為體之間的協商協調,不搞單邊主義,反對霸凌行徑。「一帶一路」從開始就是跨國的,它需要雙邊協商協調和多邊合作機制,所有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都是自願的。不僅中國與東道國之間要充分協商,而且相關國家之間也要相互協調,更不用說這些國家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不同黨派之間的磋商平衡。「共商」過程越廣泛深入,「一帶一路」的內涵就越能得到理解和認同,其項目的建設也就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共商」是「共建」和「共用」的前提。

在「共商」基礎上「共建」,就是「一帶一路」有關各方齊心協力,共同進入實操階段,把藍圖變為一個個項目,逐步實現「五通」。所謂「五通」,就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這個「五通」後來又進一步歸納為「三通」:「硬聯通」,包括設施、貿易、資金等;「軟聯通」,包括政策、規則、機制等;「心聯通」即民心相通,包括文化、教育、健康、減貧、環保、低碳等。

「三通」和「五通」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共商」,在「一帶一路」形成不同特點的區域板塊和專業領域,「共建」的內涵得以不斷深化和拓展。

在「共建」基礎上,「一帶一路」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共用」成果是「一帶一路」最有魅力之處。「一帶一路」帶給共建國家可共用的內容極為豐富,這裡只能窺其一斑。例如,共用中國大市場帶來增長空間的機遇,共用中國投資和產業鏈延伸的機遇,共用大通道建設和中歐班列的機遇,共用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共用數字絲路、綠色絲路、健康絲路的機遇,共用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區域合作機制化的機遇,共用人民往來、文化交流的機遇,共用財富流動、減少貧困的機遇等等。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顯示出更快更好的發展勢頭,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只有認真踏實「共建」,才會有豐碩持久的「共用」;只有源源不斷「共用」成果,才會有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逐漸形成區域治理合作

總的來說,目前的全球治理還是以西方為主,但在某個具體區域中,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逐漸形成了區域治理合作。例如,在生態治理、氣候治理等方面,中國已提出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停止新建煤電專案,與區域國家通力協作,共同解決生態環境治理、氣候治理等問題。這就是將全球治理的內容,放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來落實。

「一帶一路」倡議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例如,在跨境電商領域,中國正為全世界提供最發達的跨境電商貿易平台,海外電商通過線上平台與中國電商完成交易,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基礎設施,將中國製造的商品運往海外倉,再從海外倉發到客戶手中,這就是一種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連接起來的新型開放。得益於這種開放,「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不是口號,只有中國願意做、也正在做,且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中國在探索一條新的全球化道路,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條道路,是中國在世界舞台彰顯更大作用必須要完成的答卷。

(作者係「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