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NO.123 │ 柯文哲必須面對政治現實

2023年11月|NO.123 │ 柯文哲必須面對政治現實

《遠見》10月12日發布的民調顯示,有59.5%的受訪者支持「維持現狀」。令人不解的是,台灣兩年多前就被《經濟學人》稱之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民眾又鎮日擔心台海兵凶戰危、台灣會成為「烏克蘭第二」,為何「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的主流民意?難道真有人相信,蔡英文在雙十演講中所說的:「維持現狀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不願意改變是人的天性,但台灣人堅持「維持現狀」,與美國近年來一再強調「支持台海維持現狀,任何一方不得改變現狀」,或有一定關係。 9月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大西洋月刊》主辦的論壇上又表示,「從2016年開始就能看到,中國想改變台海現狀」,而美國及其他國家都對北京發出了警告。這番話不等於證實了,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又「倚美謀獨」,才使台海關係變得緊張嚴峻? 10月15-19日,AIT主席羅森柏格第三度訪台,離台前表示:無論誰當選總統,美方都會與當選人合作;美方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台灣獨立,美方支持兩岸展開對話。此話又似乎透露出,美國在面對俄烏戰爭未了,以巴衝突又起的情況下,期待美中關係能階段性、策略性緩和下來,因此不希望台灣大選前後有人躁進、壞事。 直言之,儘管兩岸自1949年分隔至今,但兩岸從非兩國,而是一國。不僅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連增修條款都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係。換言之,「一中各表」不論怎麼表,「一中」就是「一國」。至於統一,則更是中國大陸始終堅持的使命與追求,而最佳方式是由兩岸中國人「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美國既稱不支持台獨,就無理由大打「台灣牌」,並把大陸的所作所為均視為「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遠見》同一民調顯示,74.4%受訪者認為兩岸應增加互動,對於如何維護兩岸和平,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選出能處理兩岸關係、確保兩岸和平的執政者」。因此,候選人的兩岸政見應是我們投票的重要參考。…
作者: 紀欣 頁數: 1
藍、白無法獨力戰勝賴清德,合組總統隊才有勝率,而且不小。柯文哲不斷開出越來越嚴苛的條件,排除侯柯搭檔,藍白首會談崩了,但再大的野心與抱負,都必須接受現實的試煉,柯顯然難以單獨過關,目前轉向接受藍白合。但柯善變,最終如何,要等到11月24日登記截止才能確定。 「藍白合」喊了多年,最近因客觀形勢顯示,柯文哲與侯友宜民調互有上下,皆不足以獨力致勝,藍白合或不合,進入到實質關鍵時刻,其中說詞與花招最多的是柯,成為合與不合的關鍵。 藍白合須以侯柯配為前提 問題很簡單,三腳督之下,若藍或白任何一方有勝算,藍白合就是多餘。如果沒有,必須藍白合才有勝算。由於柯文哲實力不足,且若當總統或行政院長,國民黨極可能被白、綠聯手裂解,雖勝猶敗或崩盤。那麼,有意義的藍白合就必須以「侯柯配」為前提,否則就不是藍白合。 柯認為他當正的,可以有年輕人的票,深藍的選民也不得不選擇他,這顯示他是不看歷史之人,盲點特大,非常危險。2016年國民黨人選不對,藍營的票就是開不出來,就是深藍跑票吧?…
作者: 朱駿 頁數: 6
10月中旬,政壇的焦點仍在藍白合,但隨著時間流逝,兩方派出的談判代表各不讓步,在野陣營共同推出「最強候選人」看來並不容易;而相對輕鬆的賴清德則在陽明交大演講時,向在場聆聽者提出「打造創新繁榮台灣」的願景。 賴清德在演講時舉了「火箭阿伯」吳宗信的MIT火箭夢為例,也說由於電動車的出現,「台灣的機會來了」,因為台灣半導體、ICT產業、精密機械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特斯拉(Tesla)有75%的零件是在台灣生產製造。賴還說,要讓台灣企業回到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帶動經濟繁榮;以及打造科技島,成為智慧國家等三大方向。但賴口中的亮麗藍圖,不敵台灣競爭力正在流失的事實。 從高端案、im.B詐騙案、光電案、雲豹案、新竹及屏東棒球場案,再到進口蛋案、美豬案,在在說明政府清廉不再,如果再讓民進黨執政,貪汙疑雲就難以撥雲見日,國營事業董事長均為新潮流人馬的情況更不可能連根拔除。一個貪汙的政權能有強靭的競爭力嗎?更不要提「潛艦國造」隱約傳來的錢腥味。 蔡政府去年底宣布啟動龍科三擴建計畫,稱台積電最先進的一奈米廠將在此擴建;不料近日台積電已正式宣布放棄該設廠計畫,原因是土地徵收引來當地居民的抗議。張忠謀多次示警,半導體已無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台灣半導體二、三十年內將不再有優勢,各國公司都會想盡辦法打敗台積電。而台灣五缺和民怨都是阻礙因素。在這麼艱難的時刻,賴清德還兀自畫科技大餅,似乎全然不覺環境正在變化。 當前大國正處於對抗緊張狀態,小國應避開被捲入的危機;但台灣在蔡英文執政下,完全掉進了美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台灣不承認「九二共識」,逐漸失去了海峽中線,丟掉了能源政策,撤銷了中天新聞台執照,一步步把台灣帶向一個沒有是非、不講公理,又十分危險的境地。賴清德不可能革除民進黨執政的各種弊端,自己又有「台獨份子」的陰影,一旦當選,將成為執政風險最高的總統。…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9
時序已漸入深秋,眼瞅著就要進入總統大選的決戰期,可是所謂的「在野聯盟」、「非綠聯盟」,至今都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的狀況。正所謂「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不少藍營朋友急得像熱鍋螞蟻一般,不斷關注著侯友宜、柯文哲的動向。而我因曾在柯市府工作四年,自然有朋友找我打聽消息,或分析選情讓我參考,或向我曉以國族大義、台灣前途,好像說服我就能成功「收服」柯文哲。其實柯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絕非凡夫俗子能駕馭得了的腳色,若找不著佛祖,勞祂法駕出馬,那就等著看他大鬧天宮吧! 一直以來,我都不想扮演為任何人助選的腳色,我期待的是客觀地分析選情給閱聽大眾,然後由選民去判斷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決定,我不想去影響、說服任何人。從2022年地方選舉到2024年的總統大選,我都是抱持著這種態度,試圖像解數學題一樣,把圖形、方程式展開來,然後再做歸納,可惜不少朋友不願意去理解解題的過程,只想要答案,而且要的還是他們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解出來的答案。 應從博奕理論分析藍白合 從博奕理論來看,目前所謂的在野陣營真的是處在博奕結構裡,不過不是兩方對立博奕(典型博奕結構),而是三方博奕,也就是侯柯之外,還有郭董的存在。不過,因為郭尚未正式取得準候選人的身分,還在打拼連署,所以可暫且不論郭台銘,只就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的博弈關係來分析。 首先我們假設;(1)若侯友宜為正,取得10分,柯文哲就得0分。(2)若柯文哲為正,取得10分,侯友宜就得0分。(3)若侯柯雙方誠意相待,不論正副都願意合作搭配,則雙方各得5分。小結:第三種情狀最符合理性原則,因為最符合雙贏(win-win)。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博奕雙方並無共利基礎,不可能構成雙贏結果。因此,除非改變雙方或一方的主觀條件,否則就不存在雙贏的結果,這同道德原則毫不相干,與歷史情仇也沒有一點關係,純粹就是政治利益。…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0
藍白合議題炒得熱鬧滾滾,10月14日雙方代表終於見了面,但國民黨倡議民主初選,民眾黨則堅持憑民調決勝負,顯然談不成。其實,媒體圈老友餐敘和在社群平台論時局,早不看好合作參選能成局。三黨四人本性難移,而大選的勝敗軸心應在於:民眾認知憲政存亡與民命家園休戚與共的關係,進而判斷誰會衷心遵行中華民國憲法。 主流民意希望兩岸和平 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一中的憲法,國府遷台70餘年,初期美國認知兩岸政府都主張一中,屬分治狀態;美國援助中華民國,旨在兩岸不以武力相向,維護現狀與台海和平。直至今天,美國未改其志,台灣主流民意也是維持現狀。但現狀會流變,早年大陸要解放台灣,之後宣示和平統一,不放棄使用武力。台灣要反攻大陸還我河山,之後有「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如今出現了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 兩岸雖曾砲火相向,但時間冷卻了急躁;兩岸既屬一中,何必大動干戈?現在台灣有了主張獨立的政黨,並兩度執政;日漸強盛的大陸,當然不再視兩岸分治為內部摩擦,而定性為敵我矛盾。 今年不同單位做的民調指出,有三成八(20歲以上)受訪者,認同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有48.8%民眾贊同以「九二共識」(各自表述兩岸一中)為兩岸對話基礎。台灣還有很多認同兩岸文化一中、血源一中、信史一中的民眾,即使不見得願意接受大陸政權的統治,但也不願與大陸敵對。所以兩岸階段性維持和平的憑藉,就是一中憲法。…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距離2024大選已經不到3個月,儘管民意支持政黨輪替,但由於藍白陷入僵局,讓支持者倍感焦慮。日前柯文哲提出以民調決勝負,但侯陣營提出「民主初選」,雙方仍難以聚焦。雙十節前夕,韓國瑜臉書貼出與柯文哲會面合照,之後也數次與侯友宜同台,同時表示願做「桶箍」;近日更傳出朱立倫與柯、侯多次密會,侯友宜更首度拋出願意接受「柯侯配」,藍白合似乎已箭在弦上。 雙方要合作必須「各取所需」才有合作結盟的可能,我們先盤點藍白兩陣營各有哪些資源?又各有哪些需求?再去評估藍白合的可能性。 民眾黨的資源與需求 柯文哲曾說2024大選中他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選上總統擁有執政權,中策是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成為立法院中的關鍵少數,下策是維持現狀。 (一)資源:柯文哲能吸引年輕選民,民眾黨在台灣支持度大概在15%左右,但柯的支持度始終維持在25-30%,其中年輕選民極為關鍵;目前在立法院擁有5席立委,預估2024大選後能擴增至8-10席;目前有新竹市及金門縣兩個地方政府執政權;年輕選民會逐年成長,預期民眾黨獲得的支持度也會逐年上升。…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4
由於民意支持度始終還未能達到穩當當選的安全係數,民進黨對於近期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藍白合」能否成功,表現了謹慎與謙卑的態度。綠營不希望民眾在怨憤民進黨之際,激起在野陣營團結合作的政治聯盟,也想藉由「置身事外」的軟性參選方式,輕鬆拿下這場已明顯可以贏得寶座的選戰,好維持綠營在台灣長期執政的基礎。 然而,部分媒體人認為,民進黨不能運用目前藍白整合受阻的亂象,趁機搶攻對藍白相爭不滿的選票,「躺平」著選,錯失拉開領先的差距及重塑個人形象的契機,至為可惜。對此,《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認為,綠營在藍軍亂成一團時應乘勝追擊,卻讓自己變成邊緣人,是極大缺失。吳強調,藍營在這陣子占據了大篇幅的新聞版面,是綠軍在這波操作上有極大的缺失,推出的主張都無法搶到新聞版面。吳子嘉直言,賴清德支持度跌到很可怕的數字,「領先的非常脆弱」。 選戰勝負結局仍未定 吳子嘉的說法自然有其依據,除了許多媒體民調顯示出,賴清德雖領先其他候選人,但領先差距始終沒有拉開,亦即他只能固守綠營的基本盤35%,非死忠支持者的票卻很難拿到。甚至在深綠媒體主導的民調中,賴清德無論在「三足鼎立」的戲碼中,或是「四人對戰」的組合中,與柯文哲、侯友宜的差距都在2.5%誤差範圍內,這對賴清德無疑是很大的警訊,現在還不是籃球比賽的垃圾時間,制霸當選的局面也看來很不穩當。 民進黨更應該擔憂的是,賴侯柯三人緊咬的民調狀況,充分凸顯台灣每日一爆式的執政黨醜聞、弊案,讓民意中「下架民進黨」的怨念很強,如果真能有在野大整合的政治聯盟,確實有很高的機率來改朝換代,但是藍白能合作嗎?選戰只剩不到90天,它確實是一場驚天絕地大挑戰。…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6
本文標題是民進黨創黨元老魏耀乾於9月27日,在圓山飯店慶祝民進黨創黨37周年,手持白布條上所寫的字句。魏耀乾向記者表示,民進黨政商勾結、貪污腐敗,背離了台灣人民的企盼;他對新潮流派系盤據政府各部門、把持銀行及國企、掏空國庫、朋比分贓的行為,非常憤怒。該抗議行動引發了另一位創黨黨員鄭寶清及其他同志對民進黨的不滿。 盡演些掩耳盜鈴的把戲 自從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從未在青年節、五四、七七、八一四、九一八及光復節,舉辦過任何紀念或慶祝活動;現又扭曲變造雙十節的主視覺,如今年的「民主台灣、堅韌永續 National Taiwan…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18
10月16日,馬英九在美國紐約大學演講,強調地區和平,建議美國與國際社會鼓勵兩岸和談,還呼籲美國敦促民進黨接受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此外,他直接批評美國對台政策不是為了「避免台海戰爭」,而是試圖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但台灣不能與烏克蘭類比,因為兩岸不是兩個國家。 馬英九在美國的直言不遜,與他一貫的隱忍風格形成了尖銳對照(例如其任內對待太陽花學運的態度、對民進黨篡改教科書的處理)。在台灣這樣一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社會,馬英九的講話將產生「駟馬難追」的效應,外交部長和立法院民進黨籍立委,均做出了強烈反應。這種「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的味道,如何看? 馬演講引起兩極化反應 藍營媒體將演講譽為「馬英九與美國一些政客的直球對決」,「藍白合前景渺茫,馬英九肩負兩岸和平任務」等,甚至提出「不一定會有馬習二會,但會形成一股和平的力量」。這種「拔高」,其實是對馬英九提議「美國應該扮演鼓勵兩岸對話、謀求和平角色」的喊話進行配合,同時也顯示國民黨「真愛台灣」。 民進黨對馬英九的攻擊,火力集中在他演講時強調「我們的憲法與中國的憲法都規定兩岸不是兩個國家」、「也都保留未來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性」。外交部出面放話:…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20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對數千名中國留學生演講,一開頭就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那段話成為理解青年世代特質與精神的經典,至今依然,而且同樣可以運用於兩岸青年交流工作。 太陽花不能代表台灣青年 筆者作為一名「85後」,年齡即將「奔四」,這幾年線上線下參與大陸的種種活動時,經常被冠上「青年作家」稱謂。其實我是頗難為情的:我真能代表台灣「青年」? 眾所周知,兩岸青年交流最為熱絡的時期,當屬馬英九執政的那八年。問題是,他沒有處理好歷史教科書和兩岸經貿協議等重要議題,製造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而「太陽花」長期壟斷了我們(台灣和大陸)對台灣青年的認知與印象,甚至以此作為判斷,對於一大批「反中、抗中」的青年世代感到悲觀與絕望。 然而,要知道當年的「太陽花」青年,如今多已步入30多歲的「熟男」階段,其中不少人後來還長期在大陸「討生活」。而當時最出風頭的林飛帆,2019年以31歲邁入「大叔」之齡,「扶搖直上」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據說月領台幣9萬元,在無數載浮載沉於低薪的青年口中,帶著極諷刺意味地喚他一聲「林九萬」。…
作者: 張鈞凱 頁數: 22
2024大選已趨於白熱化,儘管趨近六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然因藍白始終未合,郭台銘又堅持選下去,致使賴清德民調支持度穩居第一。侯基本上認同「九二共識」、柯對大陸堅持「九二共識」表示理解,賴則公開反對「九二共識」。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尚難維繫兩岸和平穩定,更遑論賴清德所倡議的「務實台獨」訴求。 滾雪球效應與鐘擺效應 台灣地方選舉與總統大選存在兩種效應,即「滾雪球效應」與「鐘擺效應」。 2006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2008年也贏得總統大選;2010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2012年也贏得總統大選;2014年民進黨贏得地方選舉、2016年也贏得總統大選,這是地方選舉影響中央選舉的「滾雪球效應」。另外,2018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卻在2020年輸掉總統大選,掉入「鐘擺效應」的困境。 國民黨在2022年贏得地方大選,2024年總統大選究竟會朝「滾雪球效應」,還是往「鐘擺效應」發展令人關注。…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4
10月10日,蔡英文發表了她任內最後一次雙十講話,內容仍是依循舊有的講話邏輯,希望從世界的角度處理兩岸關係。但在當前俄烏衝突方興未艾,以巴戰爭又如火如荼,美國想與中國大陸緩和關係,甚至尋求協助的國際環境下,台灣是否能跳開地緣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的中國大陸,訴諸反華力量對抗大陸,實在令人懷疑。 弱化兩岸歷史政治連結 回顧過去三年的雙十講話,雖說是中華民國110、111、112年的國慶講話,但蔡英文皆以1949年兩岸分離作為界線,強調中華民國立足台灣72、73、74年,將國慶的紀元實質減少了38年,讓兩岸的歷史及政治連結逐漸弱化。 今年雙十講話更定義「中華民國台灣」已成為2,300萬人民的主流共識,「這個共識匯聚了不同族群的歷史情感,和74年來福禍與共的體認;它更代表為了團結、為了守護國家、為了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願意走近彼此,創造最大的公約數。」這樣將「中華民國」異化,從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真的是台灣2,300萬人民的主流共識?真的有匯聚不同族群的歷史情感?真的能團結、守護國家、捍衛民主自由嗎? 事實上,當中華民國憲法及總統的名稱都未變,就顯示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仍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任何人試圖改變這個國號,不僅無法團結島內不同族群,還會治絲益棼地打開台灣獨立的潘朵拉盒子,成為兩岸關係無法承受的災難。…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6
每當世界不安穩時,我們的眼皮可能會跳動不止,精神有點恍惚,心理忐忑不安,似乎預感到會有大事發生,只是不知道何時何地,一隻黑天鵝會陡然飛起。現在我們知道了: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於10月7日清晨,以5,000枚火箭炮、空中無人機和飛人,以及地上大批武裝車隊的形式,衝進了以色列。 哈馬斯從加薩─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對以色列發動50年來最大規模突襲,以政府稱平民和士兵有逾百人質被哈瑪斯俘擄劫持。這場突襲讓以色列時隔50年再次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加薩地區陷入戰火中,雙方死傷慘重。 巴勒斯坦人被囚在加薩 近兩年,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於烏克蘭,而近幾個月,我們亞洲人的眼睛又緊緊盯著朝鮮、台灣、南海,心裡嘀咕,不知道會有什麼大事發生。有人擔心,在仁愛礁,或台灣是否會爆發戰事?但是,大家完全沒有料到,出事的卻是以色列。號稱擁有世界上最精明的情報組織的以色列,居然對在它眼皮底下,有人暗中策劃並發動大規模襲擊,毫無所知!一時之間,摩薩德和鐵穹防空系統的神話破滅了。 談論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筆者的著眼點是它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但是,首先必須就人道主義災難說幾句話。哈馬斯的突襲,的確是一樁違反人道主義的殘暴事件,可是,如果我們有一座人道主義的天平,那麼,這個天平並不會向以色列的方向傾斜。…
作者: 水秉和 頁數: 28
日本因油源命脈在中東,在以阿衝突上與美國不同調。而遇上中國,則有輸不起的壓力,卯起來增添武裝力量,又牢牢地將「台灣牌」握在手裡,隨時做對抗的準備;但外交變化多,不無髮夾彎的可能。 數十年來,美國不斷在地緣政治敏感地區挑事,重點擺哪裡,哪裡就起戰火,這兩年特別明顯,華府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引發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這回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和解、建交,激起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疑慮,又引爆了10月7日新一輪的以巴衝突(以色列視為戰爭)。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日本從一開始就完全站隊美英西方國家,共同譴責、制裁俄羅斯,援助烏克蘭,搞到今天尾大不掉,進退維谷。因日本排放福島核汙水,10月16日俄國也跟進中國大陸,暫時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東京跳腳。 以巴衝突,日未與美同調 然而,日本對此次以巴衝突,採取了跟美國不同的立場。10月8日,首相岸田在社群平台指責哈瑪斯發動攻擊,「造成無辜平民遭受重大傷亡」,但也提及以色列軍方空襲造成加薩走廊死傷慘重,「令人深感憂慮,要求相關各方克制」。美、英、法、德、義領袖發表共同聲明支持以色列,譴責哈瑪斯的恐怖行動,日本沒有參與;岸田稱發動的一方為「哈瑪斯等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避免使用「恐怖分子」、「恐怖組織」等字眼。…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1
元首外交是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隨著今年(2023)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舊金山峰會日益臨近,「習拜會」能否時隔一年再度登場,備受全球輿論矚目。 自6月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等華府政要相繼訪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總統國安助理蘇利文在馬爾他舉行多輪會晤。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則利用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機會見布林肯和凱瑞。一時間,中美高層頻繁互動,雙邊關係出現回穩跡象。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心知肚明,即使兩國元首能在舊金山握手言歡,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美的結構性衝突。在繼續謀求與拜登政府相向而行的同時,近期的中國對美外交開始重點走「群眾路線」,旗幟鮮明地提出「中美關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這固然驗證了北京對華府政客的不滿與失望,但也說明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兩國政府的紛爭是一時的,雙方人民的友好才是長遠的。為此,中國外交不能在一時一事上與對手糾纏不休,而應該立足基礎,提前布局,爭取未來。 拜登未必想改善中美關係 對華遏制成效不佳、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需要中國配合、進入選戰節奏的拜登,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管控當今世界最複雜的雙邊關係,近來拜登政府的確表現出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訴求,布林肯等高層接踵訪華便是明證。據悉華盛頓接下來還將邀請王毅與何立峰兩位中國副國級領導人訪美,以最終敲定「習拜會」的議程。除了大力推動兩國高層恢復對話,拜登政府也在一些中方關心的議題上對華釋放善意。比如,8月21日,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前夕,美方突然宣布將27個中國實體從「未經驗證清單」(UVL)中剔除。中方當即表示歡迎,指出「這表明雙方是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溝通解決具體關切的」。…
作者: 胡勇 頁數: 34
在毫無預警,以色列和美國情報雙雙失靈的狀況下,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連續發射5千枚火箭,且從各個鄰接地區滲透到以色列境內進行攻擊及綁架人質,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暫不論這次突襲是否符合正義,它是以色列情報失靈在先,號稱全球最強大的防空系統鐵穹失靈在後,無法攔截全數的火箭彈所致。 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導彈在質量及密度上均為全球最高,這一次對飽和式的火箭攻擊竟毫無防範能力,更不要說防空導彈成本絕對高於無導引的低成本火箭,即使能攔截,通常最少需2枚反導導彈同時發射,而較保險則需3枚,這是大砲打小鳥,並不划算。 這一次突擊,對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是不信邪,繼續加大反飛彈系統密度,持續砸人民血汗錢,再向美國購買各種反飛彈武器裝備,還是改變戰略思維,在備戰之外,尋找避戰之策,不要讓台灣成為烏克蘭、以色列、巴勒斯坦第二? 以巴衝突除了讓石油應聲上漲外,對全球因受疫情影響不看好的經濟無異是雪上加霜,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次衝突會不會是從東歐的烏克蘭戰場擦板球溢出,之後會再從中東的加薩地區彈到台海兩岸?…
作者: 頁數:
自從去年5月韓國尹錫悅政府上台以來,中韓關係如春夏秋冬季節般一直在變化與調整,好在韓國國內政治也不斷在轉變中,讓兩國關係從紅燈現已漸漸轉成綠燈。 執政黨首爾江西補選失利 10月11日,在去年總統和地方選舉均獲勝的國民之力黨,卻在首爾江西區廳長的補選,輸給民主黨參選人、警察廳副廳長出身的陳校薰。陳校薰以56.52%的得票率打敗39.37%的執政黨參選人、前江西區廳長出身的金泰佑,二人得票率相差17%之多。民心轉向讓尹錫悅面臨黨政急速改組。 區區一個行政區首長的補選,選前朝野政黨都大力動員,重量級人物全部出動掃街拉票,最主要原因是這次選舉被視為是明年4月份國會議員選舉的「前哨戰」。韓國每四年一次的國會議員選舉,成敗關鍵在以首爾為主的京畿和仁川地區,這兩個地區就超過300席總名額的三分之一(121席),因此,這次廳長選舉就成了選前的民心指標,而執政黨慘敗讓黨政亮起紅燈,危機意識提高。 尹錫悅重外交內政沒起色…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38
美國總統拜登於本年8月18日,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美國馬里蘭州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三方高峰會。表面看來,美日韓三方結盟有助於東亞,尤其是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實際上卻是在東北亞埋下火種。 一組三邊同盟別具用心 二次大戰及韓戰後,美國分別與日本及韓國建立「美日」及「美韓」兩組緊密的雙邊關係。美國在1951年9月8日與日本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並於1960年1月19日修訂成為《美日互助安全保障條約》。條約第五條規定:「締約國的每一方都認識到:對在日本管理領域上的任何一方所發動的武裝進攻都會危及本國的和平和安全,並且宣布將按照自己的憲法規定和程序採取行動以應付共同的危險」。 換句話說,雙方同意需共同承擔維持和發展抵抗軍事攻擊能力的義務,若是在日本管制的領域上受到軍事攻擊雙方將相互協助。美國也根據此條約在日本派駐軍隊。…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0
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支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中方將同共建『一帶一路』各國加強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等內容,聚焦多邊合作與全球治理。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本文站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的節點上,重溫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回顧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共建「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現實意義。 為完善全球治理拓展新實踐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起,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已近5個世紀。而最近幾十年,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重要變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長。在世界格局、特別是經濟格局中,西方國家的占比已少於50%,但世界的規則並未因此自行改變。「全球南方」國家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規則,卻被污蔑為破壞規則,因為這觸碰到了西方的既得利益,挑戰了霸權。 中國一直主張「發展第一」,而非「規則第一」。非西方國家要獲得西方援助,首先要接受西方規則;而中國給予國際援助沒有這個前提,即使制度不同,中國也願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同發展。所以中國提倡的以發展為前提的秩序,和西方以規則為前提的秩序,有本質不同。…
作者: 頁數:
就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滿落幕之際,正在籌劃中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畫,傳出將被推遲的消息。這不僅是西方世界企圖抗衡「一帶一路」的再次失敗,也證明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種種抹黑經不起事實的驗證。 論壇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周年,中國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這是中國首倡、主辦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國際合作平台。 西方媒體在會前照例唱衰,認為各國重視程度和規模都大不如前。但數據顯示,這次高峰論壇共有151國、41個國際組織報名參加,出席人數超過1萬人,會中達成458項成果。相較之下,這次論壇比前兩次規模大、獲致成果豐盛。 更多國家望分享發展機遇…
作者: 汪誕平 頁數: 46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