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以巴衝突與美國不同調│李中邦
日本因油源命脈在中東,在以阿衝突上與美國不同調。而遇上中國,則有輸不起的壓力,卯起來增添武裝力量,又牢牢地將「台灣牌」握在手裡,隨時做對抗的準備;但外交變化多,不無髮夾彎的可能。
數十年來,美國不斷在地緣政治敏感地區挑事,重點擺哪裡,哪裡就起戰火,這兩年特別明顯,華府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引發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這回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和解、建交,激起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疑慮,又引爆了10月7日新一輪的以巴衝突(以色列視為戰爭)。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日本從一開始就完全站隊美英西方國家,共同譴責、制裁俄羅斯,援助烏克蘭,搞到今天尾大不掉,進退維谷。因日本排放福島核汙水,10月16日俄國也跟進中國大陸,暫時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東京跳腳。
以巴衝突,日未與美同調
然而,日本對此次以巴衝突,採取了跟美國不同的立場。10月8日,首相岸田在社群平台指責哈瑪斯發動攻擊,「造成無辜平民遭受重大傷亡」,但也提及以色列軍方空襲造成加薩走廊死傷慘重,「令人深感憂慮,要求相關各方克制」。美、英、法、德、義領袖發表共同聲明支持以色列,譴責哈瑪斯的恐怖行動,日本沒有參與;岸田稱發動的一方為「哈瑪斯等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避免使用「恐怖分子」、「恐怖組織」等字眼。
10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巴西提案:譴責一切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敵對行動及一切恐怖主義行為,並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暫停衝突,允許人道援助進入戰況嚴重的加薩走廊。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俄、英兩票棄權,獲12票贊成,包括向來跟美國同口徑的日本,但該案仍被力挺以色列的美國一票否決。這不代表日本掉隊美西方,而是它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50年前髮夾彎改親阿拉伯
其實,對以阿爭端,日本在距今剛好50年前就發生過「髮夾彎」。二戰後,日本外交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在中東因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領土,與阿拉伯國家的對峙中,也是跟著美國偏袒以色列,1948、1956與1967年三次中東(以阿)戰爭,日本都挺以色列,1964年還演出冷淡接待來訪的科威特外長一幕。
但是,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產油國拿石油當武器,對採取親以色列的美國、西歐國家及日本施壓,大幅減產石油,而能源是日本的關鍵罩門,陷入石油恐慌的東京扛不住,在美國的默許下,當年11月22日由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轉向親阿拉伯的新中東政策:不容許以武力侵占領土,以色列應從1967年的占領地全面撤軍,承認並尊重巴勒斯坦人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擁有的正當權利等(即兩國方案)。同年12月10日至28日,更派出副總理三木武夫為特使,歷訪阿聯酋、沙烏地、埃及、科威特、卡達、敘利亞、伊朗7國,說明日本的新中東政策,且尋求理解。從此日本就以阿、巴勒斯坦問題,便趨於低調,不插手,它只會在涉及原油利益、反恐上,出資支持美國,或派海上自衛隊去東非海域防海盜、護油輪。
直至今日,日本原油絕大多數仍仰賴中東進口,2022年高達94%,其中沙烏地及阿聯酋兩國就占了76%。此次以巴衝突,阿拉伯、穆斯林國家、伊朗格外團結,日本擔憂斷油、油價飆漲的歷史重演,也不想破壞與伊朗的友好關係,因此雖身為美西方的重要成員,反應卻異常默然,畢竟能源現實利益是日本的「阿基里斯腱」,不得不服軟。
日本西南大興軍事建設
不過,一旦脫離阿拉伯世界,特別是有「中國因素」的地方,日本馬上就回復親美及強硬的武士道性格。自從中國大陸崛起,日本作為亞洲龍頭的地位被取代以來,東京「親美反中」的力道即與日俱增,為了遏制中國,其政略著重在兩方面:一是大幅提升武備,二是牢牢抓住「台灣牌」。
有關提升武備方面,岸田政府去年12月通過新版的安保三文件後,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般,開始一路強軍。今年8月31日,防衛省公布2024年的預算為7.7385兆日圓,續創新高,成長13%。日本已實質突破「和平憲法」的約束及「專守防衛」的原則,藉由渲染「中國威脅」,在軍事擴張之路越走越遠,並在各地、尤其是西南島嶼實施具體作業。
日本政府已挑選各都道府縣,共33個民用機場(14)和港口(19),列為可能升級為軍用的候選名單,當中至少16個設施在琉球群島、九州和四國,地點都鄰近大陸及台灣。日方揣測,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台灣會是武裝衝突的引爆點。候選機場包括沖繩的與那國、新石垣、宮古及那霸,九州的鹿兒島及宮崎,四國的高知。這些機場均可在「台灣有事」時,當作部署自衛隊和補給燃料、食物的據點。
10月4日,日本親台派新任防衛相木原稔(去年8月來過台灣、曾任自民黨外交部會「台灣政策專案小組」副主席)赴美,與國防部長奧斯丁會談,藉口因應「台灣有事」及西南防衛的重要,兩人確認要再提高美日軍事合作。
而且防衛省要強化自衛隊在九州地方的部署,計畫2024年度新成軍可短場起飛或垂直起降的F-35B匿蹤戰機飛行隊及陸基反艦飛彈部隊,以維持日本在其西南地區的空中優勢,F-35B將部署在海自護衛艦出雲號及加賀號上。被稱為日版陸戰隊的陸上自衛隊水陸機動團(長崎縣相浦駐屯地)也將擴編,且新增配屬魚鷹運輸機。
另外,九州當地好幾個基地要啟動設施地下化工程。10月17日,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訪熊本縣及鹿兒島縣,與當地首長討論一旦台海發生緊急事態,九州該如何接收從沖繩先島群島撤離的十幾萬居民。細究日本的部署,簡直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日媒專訪賴清德、顧立雄
有關抓住「台灣牌」方面,日本深知台灣是中國最棘手的問題,對日本則是一顆最廉價的棋子。台灣總統大選已進入白熱化狀態,繼右派大老麻生太郎親至台灣加持賴清德,日媒10月初也來台專訪賴,而將其他參選人晾在一邊。
10月5日,日本廣播協會(NHK)與《讀賣新聞》電子版同時刊出專訪。賴清德表示,要從民間恢復疫情前的熱絡交流、全球供應鏈合作與產業互補、淨零轉型及區域安全連結等,展開台日全方位合作。賴強調「台日共同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如被中國侵略,台海成為中國的內海,對日本也必然是威脅」,而他的工作就是「守護台灣主權」。不難嗅出,日本視賴清德為台版的尹錫悅,對賴當選後遵行親日政策寄予厚望。
同一天,《日經亞洲》則刊出對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的專訪。顧表明,台灣會和國際社會配合,密切監控及禁止先進技術轉移至中國。言外之意,即台灣半導體也會親日而與大陸保持距離。
日本最大幾家媒體選在同一天,讓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國安負責人發聲,顯示日本亟欲掌握台灣,民進黨持續當權最有利於東京打「台灣牌」。這跟日本積極參與美國主導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Quad)、「印太經濟框架」(IPEF)、「藍色太平洋夥伴」(PBP),又與北約、「五眼聯盟」、AUKUS保持密切關係,是相同理路、一體的兩面。只是在利用台灣上,日本似更勝美國一籌。
對華政策也可能出現變化
日本的保守政客、媒體不停地妖魔化中國,連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也被日本扭曲成「威脅」。可是,外交事務縱橫捭闔、變化多端,一方面以色列殘酷清剿加薩的畫面攤在世人面前,美國力挺以色列的政策已在國內外遭到批評;另一方面,擔任中日韓三國峰會的輪值主席國韓國最近提出,將於11月26日前後在釜山召開三國外長會議,之後若催生出中日韓領袖峰會,將是三國尋求東亞和諧合作的難得機會,屆時難保日本的對華政策不會也出現小髮夾彎。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中邦
- pages: 31
- 標題: 日本對以巴衝突與美國不同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