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青年的認識須「推倒重來」│張鈞凱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對數千名中國留學生演講,一開頭就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那段話成為理解青年世代特質與精神的經典,至今依然,而且同樣可以運用於兩岸青年交流工作。
太陽花不能代表台灣青年
筆者作為一名「85後」,年齡即將「奔四」,這幾年線上線下參與大陸的種種活動時,經常被冠上「青年作家」稱謂。其實我是頗難為情的:我真能代表台灣「青年」?
眾所周知,兩岸青年交流最為熱絡的時期,當屬馬英九執政的那八年。問題是,他沒有處理好歷史教科書和兩岸經貿協議等重要議題,製造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而「太陽花」長期壟斷了我們(台灣和大陸)對台灣青年的認知與印象,甚至以此作為判斷,對於一大批「反中、抗中」的青年世代感到悲觀與絕望。
然而,要知道當年的「太陽花」青年,如今多已步入30多歲的「熟男」階段,其中不少人後來還長期在大陸「討生活」。而當時最出風頭的林飛帆,2019年以31歲邁入「大叔」之齡,「扶搖直上」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據說月領台幣9萬元,在無數載浮載沉於低薪的青年口中,帶著極諷刺意味地喚他一聲「林九萬」。
2022年底,蔡英文宣布將台灣兵役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且以2005年出生作為劃線。從一些街訪影片可看到,首當其衝的「00後」男生,把兵役延長的不滿情緒發洩在林飛帆身上,痛斥林自己當「替代役」,卻要他們多當一年。雖然只是幾秒鐘的片段,但已可見「太陽花世代」成為更年輕世代要推翻的「眼中釘」。
台灣青年世代之間的對立,與兩岸關係政治走勢有著客觀上的關連性。國民黨受到太陽花衝擊而黯然下台,民進黨蔡英文則風光上任。可是兩岸關係好不容易走到和平發展的深水區,又因蔡當局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以及政策上對大陸的仇視與敵意,再加上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侵擾,兩岸交流大門被重重關上,青年交流自然也不例外,由在台讀學位的陸生即將「清零」可見一斑。
難以想像的「小紅書世代」
不過,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再加上中國大陸軟硬實力雙重崛起,困在民進黨「仇中」封鎖線內的台灣青年,卻找到了過往世代難以想像的認識大陸管道。特別是台灣95後、00後「小紅書世代」的興起,因為追星而風靡大陸零食,如今在台灣的便利商店或夜市都能看到「魔芋爽」等來自大陸的食品品牌。更別說學習寫「簡化字」,也在台灣更年輕的世代中蔚為一股潮流。這些現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還記得高中時期繳交一份歷史科作業,因設定出錯,列印出簡體字,老師特意把我叫去辦公室「循循善誘」:「以後出社會,千萬別寫簡體字啊!」也大約是那個時期,大陸發生「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安事件,「大陸食物」等於「黑心食品」的印象,在無數台灣民眾心中烙下深刻痕跡。
可是這些對大陸的負面印記,在台灣小年輕心中彷彿不曾出現過。也因為如此,一些獨派青年對此心生警惕,知道人造出來的「天然獨」已然殞落,以下流、低級又輕蔑的口吻稱,這些比他們年輕的世代為「天然支(那)」。這也是何以民進黨當局要在夜市取締螺螄粉、在公部門禁用TikTok,以及視「愛奇藝」等大陸視頻平台為「寇讎」的深層原因之一,大陸的影響力正在潤物無聲地重構台灣青年世代的「三觀」,儘管他們離成為「統派」還有一段距離。
青年交流要注入精神理念
疫情解封後,兩岸民間都有意積極恢復交流,大陸更是主動,從國台辦主任宋濤馬不停蹄地接見各方便可窺知一二,青年交流當然是重中之重。馬英九此前歷史性地率團訪陸祭祖,特意帶了30位年輕學員,其中有大學生,也有博士生。從馬英九多次講話中可發現,他以促成兩岸青年交流為豪。在行程中,媒體採訪隨行台灣學生,幾位受訪者介紹了他們如何與大陸同學交換微信,聊了兩岸流行的事物云云,喜悅之情完全寫在臉上。
這當然是兩岸走向春暖花開的好苗頭,不過,這些兩岸青年緊密的互動,在八年前可是正常無比的生活日常。如今宛如「從頭開始」,體現了民進黨當局配合美國的「抗中保台」路線,是如何地斲傷了兩岸人民原有的健康往來。
話雖如此,但對於亟須「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台海關係而言,對台灣青年的認識,或是兩岸青年彼此認識的「推倒重來」,都是極為要緊的課題,更是一個極佳的契機。因為對於90後、00後的台灣年輕群體來說,他們打從出生看到的就是一個崛起的大陸,就算社會仍充斥著反共意識形態,但他們比前面任何世代對大陸的包袱都小太多了。
筆者一位任教於北部某所高職的學弟說,他的學生看到的中國大陸,來自於TikTok和「小紅書」,這些手機APP的影響力,比其父母或媒體的說法更大,「所以當他們的家人說大陸落後,沒自由又不安全時,他們根本沒放在心上。」換言之,諸如綠營名嘴宣稱大陸高鐵「沒靠背」,或許在某些思想僵化的群體中還有些「市場」,但對台灣小年輕而言,要不是笑話一樁,要不就當作耳邊風。
中美博弈的格局令人揪心,但兩岸關係的大局和前景卻令人樂觀。特別需要把關注視角超越「太陽花」的局限,看到更年輕世代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大陸可以做也有能力做的是,在台灣青年看到的中國崛起表象之下,注入中國歷史精神與社會主義理念的具體內涵,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溫情與敬意」,同時對世界未來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信念。兩岸青年交流的意義絕不僅止於「交流」,而是兩岸共脈動、同進步的發動機。
(作者係《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鈞凱
- pages: 22
- 標題: 對台灣青年的認識須「推倒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