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鎮及其著名廟宇│林清治

頭城鎮及其著名廟宇│林清治

頭城鎮位於宜蘭縣最北端,是宜蘭縣最早開發的地方,有7座鐵路車站,轄有龜山島(隸龜山里)及釣魚台列嶼(隸大溪里)。境內原為噶瑪蘭族的活動地區,1634年西班牙人進而控制本區。1642年荷蘭軍隊迫使西班牙人退出台灣,改本區為「淡水地方議會區」,直至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202203015840834769 118

頭城開發史

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與《東徵集》,提及蛤仔難原住民及漢人的交流狀況,顯示在清初漢人即與本地原住民來往。1787年漢人吳沙入墾三貂角,1796年入烏石港開始大規模開發,次年噶瑪蘭地區爆發天花疫情,吳沙提供藥予原住民,原住民乃供漢人土地開墾,頭圍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又稱「頭城」。1812年,宜蘭地區設立噶瑪蘭廳於三結街(今宜蘭市),為避免與廳治衝突,將頭城改為「頭圍」,駐有縣丞。

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1897年日本改行政區為頭城辨務署,1898年改為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1900年再改為宜蘭廳頭圍支廳,至1920年台北州宜蘭郡頭圍庄,本鎮的行政區大抵確立。1945年日本投降後改為台北縣宜蘭區頭圍鄉,次年9月更名為頭城鄉,1948年再改制為頭城鎮。

大里天公廟(慶雲宮)

慶雲宮位於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背山面海,風景壯麗,為蘭陽勝境第一。嘉慶二年(1797),漳浦人吳明德捧玉皇上帝神像渡台,聞吳沙等在蘭,因來歸附,卜居草嶺,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當吳沙等入墾之初,常與先住民戰鬥,互有夷傷,且蠻煙瘴雨,眾甚苦之,爰就神前祈禱,輒著靈異。由是屢戰屢勝,先住民疑有神助,遂息爭言和。嘉慶三年吳沙逝世,其姪吳化等繼續進至五圍(今宜蘭市),闢地日廣,神廟香火日盛。道光16年(1836),民眾建廟於草嶺腳(位今大里國小),稱為「天公廟」,規模猶陋。光緒30年(1904),吳紹華等發起醵金,購現址遷建廟宇,額曰「慶雲宮」,蓋取宋蘇軾「一朵紅雲奉玉皇」之意也。

慶雲宮之入口龍虎邊各置一門闕;龍邊名「玉陛」,虎邊名「丹墀」。山門係以四根金柱(分「內金柱」與「外金柱」),支撐三層長形屋頂。最頂層的燕尾翹脊,置S型雙龍,栩栩如生;脊嶺中央飾水紋,其下脊朵鑲飾花卉,兩邊垂脊規帶下緣置卷草紋。

大里觀潮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從天公廟樓台外遠眺龜山島,晴時碧海藍天相輝映,落雨則見多少樓台煙雨中、霧漫迷濛天接水,當東北季風到訪時節,沿岸波濤洶湧、氣勢磅礡。

202203015840834769 119

頭城外澳慶天宮

外澳慶天宮祀奉16尊黑面金身的二天公,其黑面造型全省罕見,「黑面天公」之名不脛而起。每尊天公像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騎馬、有的駕麒麟、乘獅子等,皆為全台少見。廟宇重建時,黑面天公再度降靈要求依原座安奉,廟方的堅持使「看日師」在安座時有相當難度,所幸廟祝找出多年前的看日紙,讓看日師知道「座乾兼亥」,拿起羅盤順利安座。每年農曆正月初9係民間信仰的「天公生」,該廟會舉行眾神繞境活動,全省信眾均慕名而來。

202203015840834769 120

頭城三山宮

頭城三山宮創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於清宣統年間,先人李先自大陸故鄉恭請三山國王之大王公神像來台,供奉在自宅供族人膜拜,當時由李振枝擔任乩童,為民消災解厄。全賴三山國王指點迷津,信眾之事均能逢凶化吉,以致香火日盛,為本村及鄰近村里民眾的信仰中心。

1954年現任副主委張國通之先翁向陳姓人家購地,新廟得以建成,取名為「武功廟」。當時先賢不諳法令,未能將廟地過戶於武功廟名下,陳姓兄弟後多次向廟索地,加上年久失修,信眾2004年標得現廟地,2006年將廟名改為「三山宮」。新廟於2007年12月動工興建,於2011年元月竣工落成,舉行晉殿安座大典。

202203015840834769 121

頭城鎮竹安里鎮安宮

頭城鎮竹安里的鎮安宮之肇建年代無文獻可稽,據地方耆老傳,清道光8年(1828)5月間,三抱竹庄與大掘庄(今壯圍大福村)牧童於海邊嬉戲,見海上隨波逐流二尊神像,撿起後各分一尊神像,帶回村內,經耆老鑑定始知為玄壇元帥,隨即供奉於竹篙厝民宅內。三抱竹庄居民以農漁為業,常有瘟疫雜疾或出海捕漁等問題,乃虔心禱告或以聖杯請示,無不有求必應。

玄壇元帥武財神神威顯赫,信眾日多,逢年過節無法容納眾多香客,數年後即改建為土角平屋,成為地方守護神。日據大正5年(1916),大堀(大福)豪紳陳萬益先賢為謝元帥浩蕩神恩,捐地2千坪為建廟基地,信眾競相捐輸,遂改建紅瓦磚牆燕尾式廟宇,時庄民安康樂業,有感神恩,故稱為鎮安宮。1975年信眾有感廟宇已不堪使用,又購地遷建,於次年10月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本宮武財神坐九龍椅為全省僅有。

(作者係退休工程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清治
  • pages: 84
  • 標題: 頭城鎮及其著名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