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正大學出發的和平之旅│張健豐
2023年10月21日,重陽節前夕,中正大學深耕辦公室與嘉義縣水域遊憩協會在嘉義縣民雄鄉和大林鎮,舉辦了「大林大愛獨木舟、古道過關學和平」活動,藉由免費划船與飛盤體驗、定向過關等活動,倡導互愛互利、共存共榮。該活動有近百位學生、民眾參加,從該校出發走古道經民雄的三興村到大林中林社區,探索沿線的生態、環保及先民抗日的故事,以及先民與神明的深厚感情。
活動主辦人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林明傑特邀筆者和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蘇全正、為參與學員導覽當地的明清史與抗日史,緬懷先民守土衛國的精神。
抗日古道遍布歷史遺跡
當天行程規劃係從古道經由民雄鄉三興村的溪底廍庄(古代製糖處)、大林鎮上林社區,到終點中林社區的中林湖,全程近3公里。早上8點半,活動學員在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口集合。筆者先解說抗日古道的戰爭背景後,接著指出面前這一條往南華大學的新路是2009年完工,而於第二側門口和新路斜切(設紅綠燈處)的舊路(嘉106-1)即是抗日古道。
這一條古道從清代開始聯繫了雲林斗六到嘉義市之間的鄉鎮、村莊,特別是中正大學大學部宿舍前曾有一株300年的老榕樹,提供古道上來往的商旅納涼休憩,2012年因得了樹癌,枝幹斷裂壓傷女研究生且擋住道路,遭到伐除,但目前當地鄉民仍保留著松樹尊王公廟(取「松柏長青」之意)的信仰。無獨有偶的是,此次活動的終點─中林的永壽宮,也有松樹王公的信仰,可見先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筆者隨後指出,古道上另一個重要地景是第二側門口前歷史悠久的好收圳。好收圳古稱「打貓山腳大陂」,打貓是民雄的舊稱。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提到康熙42年(1703),莊民在葉子寮引三疊溪水灌田合築的打貓山腳大陂「源出三疊溪,長十餘里。灌本莊及火燒莊、南路厝等莊。」
葉子寮位在民雄鄉東興村,古稱葉仔林,位在中正大學後山腳下。同治年間(1862-1874)被列為打貓東下保31庄之一。據1980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台灣撫墾志》:「康熙末年(1662-1722)福建漳州人葉姓者開葉仔林庄」;乾隆時期(1736-1795)的《諸羅縣番界圖》中記載著「葉仔林生番界碑」的紅線界外土地「早經報陞」,即屬於官府准墾且有徵稅的業戶,可見這裡開發甚早。
社區營造成功的上林
學員們走古道經溪底廍的百年地景菸樓後,來到跨越三疊溪的瑞豐橋,便進入大林鎮。三疊溪古名山疊溪,是北港溪的支流。因三疊溪的支流在此一帶不斷重疊的地形故稱。從瑞豐橋往上林社區麻園寮莊(南華七村,南華大學宿舍附近)約700餘公尺的古道,保存狀況良好,兩旁甘蔗園和竹林密布。每當夏夜大雨過後,竹林裡諸羅樹蛙的叫聲此起彼落,是大林重要的生態教材。
學員們走到麻園寮後,轉走林爽文抗清古道到中林社區。一公里後在上林社區的聚賢莊(原南華五村集賢樓)休憩。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家榕一面分享由她種的黃梔子花所做成的粉粿,一面講述當地的發展歷史。此地舊稱「頂員林」,林指的是「鹿仔樹」。乾隆16年(1751)《重修台灣縣志》:「鹿仔樹即楮也,皮搗爛可作紙。台人不造紙,以其葉為鹿所嗜,因名之」,因大林境內遍布該植被,故有人戲稱嘉義是「九腳林一隻貓」。九腳林是指中林、大林、上林、林頭、林仔頭、林仔尾、林仔前、下員林仔、上員林仔,一隻貓就是民雄。
孫理事長也提到,上林這裡同樣利用三疊溪的溪埔地開設糖廍製糖,往中林的道路兩旁遍布竹林和諸羅樹蛙。她還指出,從清代開始引三疊溪為水源的頂員林埤塘,廣達六公頃、堪稱大林鎮內最大的灌溉埤塘,但近年受到畜牧業汙水排放影響,嚴重的優養化導致埤塘內長滿了許多布袋蓮,經過當地居民抗議自救後,水質已有明顯改善,可望將來成為划獨木舟的預定地。
一度成為殺戮戰場的中林
學員離開上林社區後,走了一公里餘來到終點─中林社區的中林湖。中林社區開發甚早,前引《台灣撫墾志》:「薛姓及蕭姓者拓中林庄。」其實薛家自康熙中葉從褔建漳州渡台後,招攬來自同鄉的流民拓墾今大林、民雄、雲林一帶,擁有千餘甲的田地。當地佃農稱薛家為頭家,其在大林市街的居所為頭家庄。同治7年(1868)業戶薛大有率先捐地,將開漳聖王廟(安霞宮)於大林市街落成;在中林同樣來自漳州的陳氏移民也帶來該神祇的信仰。同治年間,中林莊、頂員林莊被列為打貓東下保31庄之一。
但先民建構的美麗家園卻一度成為殺戮戰場。乾隆52年(1787)丁未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台灣各地的漳州移民紛紛響應同鄉林爽文所發起的民變。清廷遂從內地派福康安大軍入台平亂,11月2日(陽曆12月10日)自鹿港登陸,於八卦山戰勝,收復彰化縣。此時,今嘉義市所在諸羅縣城被林爽文圍困已5個月。福康安大軍解圍後,由於斗六為林爽文軍之門戶,「精甲、利兵、粟米皆在」,乃遣部下萬餘分據大埔林及中林、大埔美庄,阻截道路,並將精銳放在中林,想依靠險要拒清官兵。福康安偵查到敵軍最怕騎馬衝突,已於路口開挖陷坑,密布竹籤。乃令大軍由已收穫、泥淖漸乾的稻田繞道行軍。
農曆11月20日,福康安自率大軍往斗六推進,為防止清軍會攻一處,敵軍必左右抄截,互相救應。先分兵攻大埔美、中林、大埔林莊,福康安率師殿後,往來應援。清軍發現「中林賊匪排列莊外,蜂湧前來」,乃「以騎兵蹂之」、「直前馳射,賊匪鎗礮甚多,拚死抗拒」,清軍「倍加奮勇,不避鎗礮,殺散賊匪,攻克中林。」大埔美、大埔林的的林爽文軍聽到中林失陷,也潰散。清軍遂追殺林爽文軍20餘華里,「賊匪棄城奔逃,不能返顧。沿途殺賊六、七百名,鎗斃騎馬賊目十餘人,積屍遍野,無暇割首級」,遂於傍晚攻陷雲林古坑。隨後,福康安傳令軍中:「賊眾屢經敗,今膽寒矣,宜乘夜趁之,緩則賊將為備」。21日一鼓作氣攻到斗六;25日攻克林爽文的抗清總部─台中大里,平定亂事;乾隆為嘉勉諸羅城義民協助平定亂事,把縣名改成「嘉義」。
經過此戰亂後,從斗六到嘉義市之間的古道不再經過中林和大埔美,而是經過大林鎮的內林社區和中坑社區的沙崙庄。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在中秋節過後從斗六南下入侵,由於日軍採「速戰速決」戰術,兩天內要拿下嘉義縣城,大埔林「當所必攻不與瑕」。追隨打貓東保總理簡精華(簡義)抗日的鄉民遂在道路布滿黏土,稻田灌滿了水,阻絕重裝備的日軍往嘉義縣城前進。此後數年,中林和沙崙庄附近的鄉民持續反攻大林市街,威脅日軍,而遭到清鄉報復。
1960年代中林逐漸恢復繁榮,人口繁衍,在運動和環保方面成為嘉義縣的模範社區。回顧歷史,再看看今日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不斷上演慘絕人寰的悲劇,國人更應珍惜和平。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從中正大學出發的和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