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花已開,果待結│胡勇
2023年12月7日,四年來的首次中歐面對面峰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會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李強總理則與兩位歐盟領導人共同主持了第24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縱觀中歐關係去年以來的演進,並結合此次中歐峰會來看,中歐關係顯然已走出近年來的低谷,正在全面復甦並加速前進。但中歐關係觸底反彈的勢頭並不平穩,需要更多具體成果來加以鞏固。
中歐關係發展進入加速期
首先,中歐高層交往與對話機制正在全面恢復。去年以來,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等歐洲領導人先後訪華。尤其是歐盟總理馮德萊恩強調,她一年內兩次訪華,足證歐中關係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李強總理將其履新後的首次出訪安排了歐洲行,也表明中國新一屆政府對發展中歐關係高度重視。
此外,去年9月李強在出席G20新德里峰會期間,分別會晤了米歇爾和馮德萊恩;11月習近平先後與馬克宏和德國總理蕭茲舉行電話、視頻會談。
隨著中歐首腦的頻繁互動,因疫情等原因停擺的中歐高層對話機制會晤全面重啟。從去年7月到10月,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堯羅娃、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先後訪問北京,與中國同事分別共同主持了第4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第2次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第10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以及第12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這些高層對話,不僅為此次中歐峰會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也為峰會取得的成果做了鋪墊。
不僅如此,在此次峰會上,中歐雙方還同意適時召開新一輪的中歐戰略、經貿、綠色、數字等領域高層對話,舉行財金、工業、區域政策、競爭政策對話和中歐金融工作組首次會議,並將在今年舉行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的會議,以延續中歐關係全面發展、多點開花的良好勢頭。
其次,雙方再次確認中歐關係的重要性和互為夥伴的定位。習近平在會見歐盟領導人時,重申「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宣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強調「在當前動盪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兩位歐盟領導人在與兩位中國領導人會晤時也予以積極回應,贊成歐盟和中國是世界兩大力量,強調歐中關係是歐盟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
正如毛澤東將「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作為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外交也將關係定位視為雙邊關係的首要問題。去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舉辦的歡迎宴上指出,中美關係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兩國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此番在會見歐盟領導人時,習近平開門見山的地希望,雙方要堅持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正確定位,「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在會晤中還提出了「三個夥伴」的新論述,即「願將歐盟作為經貿合作的關鍵夥伴、科技合作的優先夥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夥伴」。
雖然2019年以來歐盟將中國同時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體系性對手,但不同於美國執意用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歐盟對中國的認知還是將夥伴排在第一位。故而即使「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淡出歐盟對華政策的話語體系,兩位歐盟領導人還是明確表態,歐盟願作中國可信可靠的夥伴,期待與中國發展長期穩定、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總體來看,雙方領導人在北京進行了一次較為成功的戰略對表,增進了戰略共識。
再次,中歐合作正在進一步拓展,某些敏感領域的分歧有所縮小。根據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王魯彤在峰會結束後對媒體做的簡報,雙方將深化經貿、綠色、地理標誌、知識產權等領域合作,用好出口管制對話機制,探討建立中歐關鍵原材料預警機制、構建穩定互信的供應鏈夥伴關係。雙方同意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加強合作,支持雙邊碳排放交易體系備忘錄延期。其中,「中歐關鍵原材料預警機制」是中歐合作的最新進展,也是對歐盟「去風險化」訴求的正面回應。
此外,雙方還同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包括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 28)取得積極成果。根據歐盟的新聞稿,米歇爾在峰會後的記者會上也表示,應對當今世界大多數難題的唯一方式就是增進合作,為此,布魯塞爾邀請北京加入由歐盟參與發起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諾」,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快速推進清潔能源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給中歐關係投下巨大陰影,並導致2022年4月的中歐線上峰會不歡而散的烏克蘭問題,在此次中歐峰會中不再是焦點議題。在中方的新聞稿中,中國領導人甚至沒有提到「烏克蘭」三個字,而是代之以「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在歐盟的新聞稿中,烏克蘭問題雖然被列為第二大議題,但主要是一些政治正確的原則性表述,不再情緒性地要求中國選邊站隊,譴責或制裁俄羅斯。相反地,布魯塞爾在字裡行間還間接確認了北京沒有向莫斯科提供致命性武器。去年4月,習近平在中法歐三方會談中首次提出「烏克蘭危機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看來歐盟已逐漸接受這一立場,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正在縮小。
中歐關係需化解若干難題
首先,貿易不平衡是歐盟關切的首要議題。無論是歐盟關於此次中歐峰會的通稿,還是兩位歐盟領導人在記者會上的講話,都把解決貿易不平衡放在議程的最優先位置。歐盟領導人指出,當前歐盟對華貿易逆差近4,000億歐元,20年前這個數值只有400億歐元。馮德萊恩直言不諱個中原因,包括歐盟企業缺少中國市場的市場准入條件、中國企業享受優待,以及中國製造業出現產能過剩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遭遇到不公平的競爭。
但中方對貿易逆差的認知顯與歐方有別。中方強調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中歐貿易現狀是宏觀經濟環境、國際貿易條件和雙方產業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地歸責給某一方,或歸咎於市場准入問題。不僅如此,中方反將一軍,希望歐盟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的限制,這將有力推動雙邊貿易更加平衡發展。
其次,雙方對歐盟「去風險」存在認知分歧。作為「去風險」的始作俑者,馮德萊恩在北京重申歐盟不想與中國脫鉤,並解釋「去風險」的核心在於通過供應鏈的多元化,來解決過度依賴問題,從而增加歐盟供應鏈的韌性,並非針對中國。
顯然,這套說辭並不能完全說服中方,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更加劇了中國的疑慮。李強就對歐盟領導人當面表態:反對違背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希望歐方審慎出台限制性經貿政策和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保持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習近平雖未當面批評「去風險」,但在去年10月的「一帶一路」峰會上說過「把別人的發展視為威脅,把經濟相互依存視為風險,不會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快」。
再次,雙方在解除相互制裁問題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中歐關係在近年來陷入低谷,肇始於2021年歐盟因「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方人員和實體,中方遂採取對等反制措施,《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也因此被歐洲議會擱置,至今未得到批准。據悉,中方在此次峰會上建議雙方同步取消制裁,但歐盟沒有回應,顯然歐盟內部仍有分歧。從此可見,儘管當前中歐關係發展勢頭喜人,但還不能說中歐關係已完全回到正軌。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48
- 標題: 中歐關係:花已開,果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