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對「低端經濟」暈染│戴肇洋
數年前,日裔美籍經濟學者大前研一在其所著《低慾望社會》一書中指出,日本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後,社會所呈現的狀況不如二戰後嬰兒潮一代,因為這些戰後嬰兒潮一代出生後面對日本戰敗,在經濟上雖陷入貧窮,但卻誘發其抱持朝向成功理念,積極扭轉人生,進而孕育充滿奮鬥事業的決心,使得日本社會呈現蓬勃現象;然而,今非昔比,日本現已邁入「低端經濟」。
這些社會現象包括:薪資成長遲緩或停滯,使得許多年輕族群因不願背負風險購屋而寧可租房或與父母同住;企業終身雇用制度調整或廢除,年輕族群卻又逐漸失去挑戰願景的志氣;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壓力,使得年輕族群失去物慾和成功的慾望;銀行資金氾濫被迫長期微利,年輕族群卻又懶得貸款冒險從事創業等因素不斷循環,讓日本社會陷入低端經濟危機。
台灣也已陷入低端經濟
在此同時,如果檢視近年來台灣社會的現象可以發現,台灣其實與日本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後陷入低端經濟的問題頗為類似,甚至已瀕臨危機的地步。無庸置疑,在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與過去20餘年來台灣的低端政策有關聯。亦即1990年代中期之後,台灣雖在政治上朝向民主化轉型,但在經濟上卻又因受到意識形態因素干擾而陷入民粹化糾葛。
尤其,部分官僚缺乏經濟前瞻動向的素養,加上沒有洞察社會趨勢的能力,造成許多政策措施在規劃或執行上,僅能採取老方法、老藥方加以敷衍或因應。
先從創業低迷來說,面對經濟成長停滯、薪資增加遲緩的困境,政府僅想到如何吸引外資來台,如何提高基本工資,卻不思考為何民間資金不斷外流?為何年輕族群參與創業的意願不高?雖投入創業存在許多風險,依據經驗顯示其成功率偏低,相對失敗率卻又頗高,但台灣其實仍然有很多年輕族群具有雄心希望從事創業,卻在缺乏資金支援下,被迫遠赴國外籌募資金,甚至冒險前往中國大陸尋找投資資金,導致人才西進外流情況嚴重。
偏差政策使經濟升級遲緩
再就人口危機而言,台灣出生率逐年降低,甚至不及1%,加上所得成長停滯被迫晚婚的趨勢成為潮流。在面對可以預見的5年之內,人口紅利將會達到拐點危機,雖聘僱外勞來台工作可以解決基層勞工不足的困境,但由於高端人力薪資偏低,加上移民政策難以吸引高端人力來台,加上大陸不斷推出惠台政策,吸引了不少台灣高端人力西進外流。尤其是長期偏差錯誤的教育政策,衍生基層技術人力不足,導致台灣產業轉型遲緩、經濟升級延宕。
再者,則是「順天樂命」的思維,或許可以從近年來部分的事件發現,民眾在生活上愈來愈容易滿足於「小確幸」。這些「小確幸」表現在過去的「搶購衛生紙之亂」、搶辦電信「499之亂」,以及百貨商場周年折扣所造成的搶購潮,賣場開幕提供免費早餐引發民眾大排長龍等待;以至最近因應疫情擴大,對自營作業者、無一定雇主勞動者的補貼,其中隱藏不少投保最低薪資卻住好宅、開名車的富人;以及寬鬆申請紓困標準,讓部分「田僑仔」或「啃老族」利用利息補貼借貸,占盡便宜。
這些奇怪現象正是台灣社會陷入「低端經濟」危機最貼實的寫照,讓台灣的經濟社會逐漸向下徘徊,進而陷入長期低端打轉。
此外,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支付環境逐漸成熟,引發「餐飲外送」產業崛起,吸引國際外送平台業者搶進台灣市場。然而,在這個新創事業的背後,其維持運作的基層是高度消耗人力的送貨勞工,尤其集中在年輕族群,面對分享高度不均的企業組織架構,他們永遠賺取低廉的收入,同時要肩負交通事故的風險。在此不禁要問,台灣僅剩這群極可貴的年輕勞動人口,若有相當比例不願投入較辛苦的藍領或技術產業,而從事看似較輕鬆、普遍不具技術或低階勞動產業,那豈不會讓台灣的產業競爭結構逐漸下墜沈淪?
無所作為恐步上日本後塵
很顯然地,由於政府在政策上無所作為,讓台灣逐漸步上日本後塵,其面對的是:成長動能不足、投資引擎弱化、薪資所得增加遲緩、民眾消費能力銳降,讓社會結構呈現嚴重「低端經濟」的現象。此一特徵與「末端經濟」比較,其實是一種更可怕的,因經濟疲乏而造成社會的萎縮現象。
面對台灣社會受到低端經濟暈染,是否說明民眾在政府無所作為的影響下,已經日益缺乏志氣、願景,更加不思奮鬥、放棄進取?與此同時,一旦社會陷入如此「迷惘」的情境,實則代表經濟已淪為日益下流的困境,此乃目前台灣社會的危機所在。
在此危機下,如果政府再三漠視,始終高喊「台灣尊嚴和價值」,陷入自我催眠或自我感覺良好,其對未來台灣經濟的傷害恐不容小覷。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70
- 標題: 台灣正面對「低端經濟」暈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