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失去外蒙古之我見|印鐵林

中國為何失去外蒙古之我見|印鐵林

戰敗割地,歷史常見,但中國在二次大戰是戰勝國,戰後並躋身世界五強之一,卻喪失廣袤外蒙古領土,追根究柢,這既是國際政治的殘酷,也是蔣介石欲打內戰而為史達林有機可乘之故。

2016093725

中國對二次大戰全局有重大貢獻且堅持到最後,然而,艱辛勝利後沒多久,竟莫名其妙地失去一大片外蒙古領土。數十年來,國人議論當時為何承認外蒙古獨立往往語焉不詳,有說是雅爾達密約被美國出賣、《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被蘇聯壓迫云云。然該事件演變有違歷史常情,定有蹊蹺,特此為文一抒己見。

蘇美深諳中國抗日意義

無論在中國抗戰之前或抗戰的過程中,蘇聯及美國都極為重視中國抗日的戰略意義。「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拘留,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運用全力維護蔣的安全並鞏固其地位,明言必須由蔣領導中國抗日,最有利於反法西斯大局。

史達林一向鼓勵中國抗日,因他深知希特勒在歐洲如旋風般崛起,以其作風及德、俄為宿敵的歷史,兩國早晚會有一戰,因而必須讓在東方行軍國主義的日本陷入戰爭泥淖,以避免蘇聯在歐洲和亞洲兩面作戰。史達林一面全力對德作戰,一面安撫日本。1941年4月,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赴莫斯科,與蘇聯人民外交委員莫洛托夫談判訂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雙方談定後,史達林出乎意料地親自到莫斯科火車站替松岡送行,並說:「不要忘記,我也是亞洲人呀」(史達林出生在喬治亞)。而日本方面,因中國戰場膠著,美國又援助中國抗日,當然不希望蘇聯再加入對日作戰。

1941年,日本因深陷中國戰場,進退維谷,於是跟美國展開長達8個月的談判,主要目的就是要求美國承認其在中國的特殊地位,要美國支持其與中國的和談,以便抽身。但美國堅決反對,在談判中虛與委蛇,日本覺得沒有希望,便偷襲珍珠港,發動對美作戰,寄望美國受創之餘能在談判中讓步。

日本太精於戰爭物質計算,而不懂戰略,也不了解西方文化,以至鑄成大錯。

雅爾達會議犧牲中國

1945年2月,美、英、蘇舉行雅爾達會議,達成的主要秘密協議內容為:蘇聯同意在歐洲戰事結束後二到三個月內開始對日作戰;蘇聯恢復日俄戰爭對日本失去的權利、領土;涉及中國者為旅順、大連兩港特殊化,外蒙古保持現狀(必須獲得中國的同意)。那時德國敗局已定,而亞洲戰局尚無結束的跡象,美國認為如沒有蘇聯參戰必不為功。

史達林想挾擊敗德國的餘威,打擊已成強弩之末的日本,報日俄戰爭(1904)失敗之仇,奪回日本當年從俄國獲得的利益,恢復蘇俄在亞洲的地位。加之,當時中國軍事力量薄弱,羅斯福只能要求蘇聯參戰,以加速擊敗日本。史達林是一個有企圖心、眼光及能力的戰略家,當然不會放過爭奪己國權利與擴張的機會。

羅斯福依照美日在太平洋血戰數年的經驗評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需要100萬美軍和50萬英軍,而且日本必會頑抗,美軍將蒙受重大傷亡,當時原子彈研製尚未成功,因此亟需拉蘇聯參戰,遂同意恢復俄國被日本奪去的利益,作為報酬;而涉及中國主權的外蒙古問題,史達林只提出「維持現狀」而已,亦屬並不過分;以後如何發展,當然是主權國中國的問題,那時羅斯福、史達林均未否認中國對外蒙古擁有主權。

筆者認為,羅斯福的思考過於機械論、唯物論,沒有辯證的觀察力。其實,當時日本已露出敗相,何需勞動蘇聯參戰?史達林慨然答應參戰打日本,即可做為反證。況且,羅斯福參加雅爾達會議時已病重,返國後大約兩個月就過世了。

中蘇條約喪權辱國

1945年6月9日,美國繼任總統杜魯門與代理國務卿格魯(J. Grew)在華府約見中國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告知雅爾達秘密協議的內容,而美方也要求中國與蘇聯談判簽訂《友好同盟條約》。12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赴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官邸,出示進行中蘇交涉的先決條件,其內容大致與雅爾達協議內容類似。

6月下旬,國民政府派宋子文、王世杰、蔣經國等人由重慶飛往莫斯科談判。8月14日,涉及中國失去外蒙古主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字。當蔣介石決定同意外蒙古獨立的條件時,首席談判代表宋子文拒絕在條約上簽字,最終是由接任的外交部長王世杰簽約。

其實,雅爾達會議與中蘇簽約時,二戰局勢已完全不同。其一,雅爾達雅會議時,羅斯福欲借蘇聯之力打敗日本;中蘇訂約時,日本已遭受兩次原子彈轟炸,舉國惶恐,正準備投降,不需蘇聯出兵打擊日本。其二,中蘇談判條約時,史達林仍以雅爾達會議為張本論事,根本是欺侮國民黨代表的無能軟弱。其三,中蘇談判時,美國總統已換成反蘇的杜魯門,如史達林乘日本投降之際出兵東北,杜魯門必不以為然,自會思考抵制蘇聯的策略,此時史達林並沒有國際優勢可以壓迫中國代表放棄外蒙古的主權。

筆者認為,蔣介石肯點頭答應,唯一解釋得通的理由是:蔣介石想以同意外蒙古獨立,換取史達林應允不支持中國共產黨打內戰。至於有關中國放棄外蒙古係受美、蘇壓迫的說法,恐怕只是脫罪的說辭而已。

蔣為一黨之私犯歷史大錯

史達林之後支持中共打內戰,主要取決於國共內戰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權衡利害,而採取最有利於蘇聯國家利益的行動,與內戰某方的一紙條約無關。筆者研判,史達林在談判時,超出雅爾達的範圍,強硬提出讓外蒙古獨立作條件,應是洞悉中方有求於蘇聯,而戰後中國又將爆發內戰,蔣介石專力於此,對外自然會較軟弱。

另外,則是談判技巧,抬高要求,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史達林曾對蔣經國摔文件,足證此點。中國代表團很快得到蔣介石的訓令同意簽約,恐怕也令史達林大感驚奇,怎麼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因此,蔣介石同意放棄大片領土,換取在戰略上「不支持中共打內戰」的保證,實屬荒唐,失敗是必然的。

1945年日本投降時,世界冷戰格局已萌芽,蔣介石卻與史達林訂定友好同盟條約,此舉不但不會得到國際的尊重,也失去美國對其能力的信任,更為中國人民所不恥。蔣介石如堅決要求蘇俄自東北撤軍,解決旅、大問題,並堅持外蒙古為中國的領土,則必會獲得中國人民的支持,戰略上也會獲得美國的同意。如為尊重外蒙古半獨立的現狀,可不要求立刻實質統一(此亦為雅爾達會議時史達林的要求),則不論後來內戰結果如何,至少能給中華民族保留領土、資源及戰略縱深的機會,以及起碼談判時有骨氣與智慧的記錄。

筆者以為,蔣介石不明國際戰略大局,也為一黨之私,喪失了外蒙古,犯下了極大的歷史性錯誤,貽害至為深遠。後來蔣介石在台灣宣布撤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又在聯合國運作取消承認外蒙古獨立,可是事實已造成,亡羊補牢亦為時晚矣!

(作者係旅美工程師、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印鐵林
  • pages: 68
  • 標題: 中國為何失去外蒙古之我見